枫桥游记
㈠ 文学与旅行的关系研究
谈起文学与旅游的关系,往往会想起缘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一句诗而享誉海内外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常常感叹长江岸边与洞庭湖畔一建再建的黄鹤楼和岳阳楼。单就风物景观,凭心而论,祖国的大江南北,美景可谓数不胜数,枫桥和寒山小寺相比较其他名山古刹,实在微不足道。然而能吸引那么多旅游人前往,是文学使得寒山寺由寒而热,且经久不衰。
旅游离不开文学,这是由旅游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从美的角度认识旅游的内在规律,旅游恰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其中,旅游的目的性为游客身心得到美育,景观是客体,游者为主体,二者之间的完美统一是客体之美升华为主体游者的身心愉悦。然而,景观客体的许多美质常常被走马观花者所忽略,必须有赖于中间媒介才能达到完美,所以,文学和艺术自觉不自觉地担当了这一美好使者。由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其中的道理,在打造旅游景点的时候,在下气力进行景观建设的同时,首先应注重文化内涵发掘的投入。文艺先行,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文学的规律而言,文学通过形象再现生活,而塑造形象需要意境,通过意境达到共鸣,由共鸣产生感染人、震撼人、启发人的功能。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并不是说所看到的景观与所听说的景观客观上有什么不同,只是所听到的是经过了艺术加工产生了意境的景致,而自己所看到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没有能产生意境和共鸣的景物。“人人都说家乡美”中添加了感恩之乡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源于一种冲动。人是有感情的,作家既最具感情,又具备独特的审美视野,由于以强烈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静可以为动,实能够变虚,现实的景象与超现实的虚幻相互交融,于是无论写景抒情或明理,都最容易创造出一种意境,引起世人共鸣。事实上,旅游由于文学的加入,有了内涵,有了动力,永不会显得苍白与乏味。
〈旅游交通与旅游文学》本书由铁道、交通、民航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它由上、下编两部分组成。上编系统地介绍了民航、铁路、公路和水运交通运输各种知识;同时还介绍了我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众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下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旅游文学知识,精选了传统文化精萃 以唐代山水田园诗为核心的历代山水诗文680余篇(首),每篇后有注释和赏析。
㈡ 夏天、冬天的诗词
咏雪类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内白居易《卖炭容翁》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唐·卢纶《送李端》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青旗卖酒,山那边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