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记绘画
① 我爱绘画,快乐游记
童画秀秀上有很多爱绘画的孩子呢,在上面晒画可以看出他们画画的快乐呀。
② 游记怎么写
最重要的一点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华丽的词藻并不能深入人心,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是真情实意。这样的文字,即使朴实无华,却引人深思,值得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升华了整篇游记。可以按照游览的时间或空间顺序写。
我们在旅行的路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移让我们领略一路的风景。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来描述先后次序的景物,这样不仅会使文章更有结构,条理更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文章的脉络与思路。描写出景物细致的特点。
世界的千罗万象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色。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认真观察回味所见所闻,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价值观审美的景物进行具体细微地描写,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喻,通感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宛如读者亲眼所见一般,栩栩如生。注意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在面对大千世界的时候,沿途的风景似乎都有着一种魔力,那么我们到底应该 写什么呢?其实,我们只要写出自己最有感受最难忘的一点,然后进行深入的描写就好了,这都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确定主次,主要的内容就浓墨重彩的写,次要的内容就蜻蜓点水般的写,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而不是处处都写,处处却都不够深入,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 70、80后的人们都熟悉《西游记》连环画,谁知道绘画的原作者是谁
198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张令涛绘制的《西游记》套书;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吴国威、张治华、朱光玉绘制的二十五册的《西游记》套书[图3];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郑家声、宗静风、池振亚等绘制的《西游记》套书[图4]。
198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马寒松、王治华绘制的一套《西游记》;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邓柯绘制的一套《西游记故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孙福林、孙明、侯国良等绘制的一套《西游记》。此外,中国旅游出版社还出版了一套《西游记》的续篇——《中游记》。
198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西游记故事选》;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郑家声、宗静风、池振亚、任率英、钱笑呆及徐燕荪等绘制的一套卅五册的《西游记》。
1983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由徐钦松、文非等人绘制的一套八册的《西游新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二十册的《西游记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小英、关鉴等绘制的一套二十四册的《B型美猴王》。另外,辽宁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分别各出版了一套《西游记》。
1984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西游记故事》;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季鑫焕、于麟、周申等绘制的一套《西游记故事选》。
198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邓柯绘制的《西游记》及《西游记故事》各一套。
河北美术出版社于是年又重新再版了曾于1982年出版过的,由任率英、宗静风、池振亚及钱笑呆等绘制的一套卅五册的《西游记》,称作“新一版”。可令人不解的是,这套书在以后的1989年时,又出版了新的“新一版”,封面一样,只是颜色略有不同而已。
1988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赵静东、新华创作的一套《西游新记》;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邓柯绘制的,以及由舒少华、谢智良等绘制的十册的《续西游记》各一套。
1989年,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由李泽霖、王烈等绘制的一套《孙悟空除妖记》。
1991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了《西游记》一套。
④ 新乐市城堡美术学院一日游作文
你女儿新乐市的都城保存没熟的学院一日游的作品是吗?
⑤ qq飞车造游记绘画爱好者几点到达的洛杉矶
9点到达的洛杉矶
⑥ 成语,形容书法,绘画好的意思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1、龙蛇竞走、磨穿铁砚”、“手不停挥”
2、“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
3、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4、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
5、:“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蔡邕《笔论》)须“意在笔前,然后作书。”(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落笔时“情动形容,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孙过庭《书谱》)而“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6、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7、《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8、”(《评草书》)“本不求工,所以能工。”
9、先默出静思,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10、;“若飞若动”,形容书法点线勾画,时而灵动欲飞、时而作势欲动的神态;“若往若来”,形容书法点线勾画,时而有去势如往,时而有扑面如来的神态;“若卧若起”,形容书法点线勾画,时而如人的稳卧,时而如人的翻起;“若愁若喜”,形容书法勾画点线,时而游走缓慢如人之含愁,时而游走快速如人之逢喜;“若虫食木叶”,形容书法勾画点线,有如虫食木叶一般的浸渐而出;“若利剑长戈”,形容书法点线勾画,犹如利剑长戈一般的大开大阖;“若强弓硬矢”,形容书法勾画点线,有如强弓硬矢一般的力透纸背;“若水火”,形容书法勾画点线,
⑦ 游记怎么写
教你怎样写游记
重点是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写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其一,观之有序,言之有序。写参观游览一类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空间顺序,而这种顺序又往往和作者观察的顺序一致起来,因此,只有观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我们可以大致掌握以下常见的顺序:
<1>以游踪为序。游览的顺序就是文章的顺序。
<2>以方位变化为序。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先中间后四周,先四周后中间地观察,按照观察的顺序布局全篇文章。
<3>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在大范围内又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景物。例如:到了郊外,可以先看田野,再看山峦,最后看河流;到了荒原,可以先看天空,再看原野,最后看牛羊
其二,抓住特点,描写具体。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那么,抓住景物哪些特点呢?
<1>色彩特点。景物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即使是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位置,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2>形态特点。景物的不同形状和姿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例:白杨直立挺拔,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柳树轻柔,婀娜多姿,表现出它柔韧的性格;松树迎寒风挺立,战霜雪苍绿,表现出倔强的品格;老槐树像撑开的大绿伞,在炎热的酷夏安抚着大汗淋漓的人们,表现出它温和的天性 可见,抓住景物形态特点,既可表现形,又可体现神。
<3>动静特点。一切景物都处于自然之中,有时处于静态,有时处于动态,有时处于静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动静写出景物的特点。
其三,寄情于景,主题鲜明。景物本身无情,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同学们,当你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游玩时,你会觉得天比平时蓝,花比平日红,草比平日绿。一阵风吹过,小树在风中摇摆,你会觉得它在向你招手。小鸟从身边飞过,你会觉得它在为你唱歌,向你问好。然而,当你挨了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走在回家的路上,眼前的景物就会截然不同了。游览中,无论由情及景,还是由景触情,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只有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才会表达出鲜明的主题,也才会打动读者。在行文中,我们只有把心捧给读者,才会吐真情,有真意。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
游记
是以作者真实的旅游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一种记游性散文。它是以大自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描绘风光,描写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美和生命,使读者随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画卷,神游千山万壑,领略奇丽风物,观赏名胜古迹,见识鸟兽虫鱼,瞻仰建筑风貌,宛如身临其境。
怎样写好游记呢?
一、要抓住景物特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进入我们眼界的景物也不例外。同是风景胜地,无锡以湖山见长,壮观开阔;苏州以园林著称,幽雅恬静;庐山以瀑布取胜,优美如画。即使我们熟见的景物,在不同时令不同地点,它们的状貌也会有所不同。有位同学观察颇细,他认为东海看日出可称为 浮出 ,在城外小丘看日出可称为 闪出 ,在泰山顶上看日出则应称为 跃出 。翻阅古今传世游记,其成功无不与写准了景物的特点有关。因而我们观景,要把握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唯其如此,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 活 起来。
二、要运用多种手法。游记属文学作品,写作时要运用多种手法:1、写景与抒情结合。游记写景,总是寄托着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山是作者眼中的山,水是作者心中的水,山山水水通过感情的漂染,就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在再现自然物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景,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都应灌注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见识和爱憎,使自然景物成为有情之物,成为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清幽冷寂的环境,正是当时作者不幸遭遇下郁闷心情的曲折反映。姚鼐的《登泰山记》写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雄浑的景象,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2、叙事与寓意结合。游记中的叙事不能只停留在事件上,若能在所叙之事中寓含某种真理,则能提高其品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在记叙了作者亲自考察石钟山得名经过后,得出一个真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其意义大大超越了游石钟山本身,显出深刻的文旨。3、现实与历史结合。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只是无限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一瞬,眼前的景致常使人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若能在游记中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则能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扩大其思想内涵。此外还可有机插入诗词典故、民俗风情、传说歌谣等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情趣性。
三要呈现清晰的游踪。游记具有 记游性 特点,它要与游踪为线索,把游踪、风貌、观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紧扣游踪行文。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游踪一目了然。第一日,写江轮由重庆开出而未入三峡的一段历程。先写中午江面 云雾迷蒙 ,再写下午三时后 天转开朗 的景色,接着写长江上游夜景。第二日写江轮穿过三峡的惊险情状,由瞿塘峡而至巫峡、西陵峡,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三峡奇景依次展现。第三日描述三峡直至武汉这一段江西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 的景象。这一章结构方式虽有变化,但从早到晚,自西而东,游踪仍然清晰。由于所观地域风貌的特殊性和选材重点的不同,我们常见的有两种记游览的方式:1、连贯式。这种方式是按时间先后依次写出游览全过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2、跨越式。这种方式是摄取游览过程中几个重点镜头连缀成篇,游踪具有跳跃性,如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
四、要讲究辞采优美。游记不能只以景取胜,还应讲究辞采的优美,以使之更引人入胜。一般来说,交代游踪要用叙述,再现风貌要用描写,由于二者常常同步,所以决定游记语言多是叙述与描写相融合的 描写性 语言。请看一位同学的游记散文《登泰山看日出》中一段文字: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旧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全是沸沸扬扬的云海。 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细腻刻画,用艺术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语句整中见散,参差搭配,灵动轻快,读来上口,富有韵味。
当然,要想游记写得美,必须写得真,虚构的作品不能算游记。要写得真,就必须多观察,要置身于大自然中去,尽情去观赏去感受。
怎么样写游记
一、什么是游记?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 等的记录。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
二、游记的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 游 的记录,没有 游 ,也就不会有 游记 。
三、游记的写作方法
不论是哪一种游记,在写作时都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游记中的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
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2、游记中的主体
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 ;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3、游记中的写景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4、游记中的地点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5、记游要分清主次
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李白也说:「大地假我以文章。」
不错,伟大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和人生的刻画。枝头好鸟,水面落花,无不是大自然中美好的文采,然而这些体验,完全须靠我们到处游历,静观万物才能有所得。处在现代都市樊笼的人们,每天忙碌追逐,何暇去顾及周遭事物的美,以及星斗的转移,草木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抱怨生活的枯燥、烦闷、拘束,不如听听徐志摩的劝告:「为了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这山水佳景,就是心灵最好的医药,但却俯拾即是,不必远求。细读中国的散文名作,大家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百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诗文中的山水名句,真是不可胜数。我们在读这种美句的时候,是否觉得心灵涤净,拨动了我们审美的情思和感动的心弦,而神游在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呢?
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我们读到了搜奇寻幽的山水游记的最佳作品。他笔下的景物,并非只是「自然山水」的反映,也不是客观存在的。他利用主观的艺术表现,透过自己的心灵加工,表现出山水的蓬勃生机,也体会了无穷的妙趣,并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感慨寄陈于叙事上,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此类山水游记名篇,与阅历甚浅的我们写出的泛泛游记(不是「流水帐」的记叙,便是流于「导游」的单调介绍),简直有天壤之别。让我们再次细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看看他是如何纵情山水,以自排遗。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水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这是熔合了写景、抒情、叙情、议论于一炉的名作。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更能动人。真是映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谚:「但要闻名,莫要见面」,山水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由此可知,游记并非只是描写名山秀水,最重要的是放入自己的「真感情」,以自己的「独具只眼」,主观地写出所游地点的「特色」,升华「自然山水」而成为「人文山水」。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不就是带着有「色」眼光看山水吗?「眼前景」若能触动「心中情」,那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使真正的风景进入读者的心中,彷佛赋予生命而鲜活了起来。所以同学们在写游记前得先回忆此次游览牵动了你什么情思,触发了你什么灵感,给予了你什么精神力量。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才能写出佳作,否则只是空泛描述,就像照相机摄影一样,表现不出任何生命力的。
以下的写游记该注意的事项:
(一) 忌「头重脚轻腰肢细」的毛病:同学们写游记时,材料的取舍、布局应最先注意。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会犯了这样的毛病:
A:「头重」:不重要的起头太长,占了太大篇幅。例如:旅游的准备过程,连置装、买零嘴、邀同学讨论,都要大肆记叙一番。
B:「脚轻」:收束快速。碍于全文已废话连篇、时间不够,便草草收场,或随便发表一些与名胜古迹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心得交代了事。
C:「腰细」:文中主要的中间段正是精华,却写得又
短又少。而最关键的应是「到达目的地后的游览经过」,若是三言两语,不痛不痒,容易给读者「行色匆匆,一无所获」的感觉,这样的游记显然是失败之作。
(二) 选择有特色的定点有条理的叙述: 针对自己有兴趣的地点,充分发挥眼睛、耳朵、头脑、手脚的妙用,尤其是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游览赏玩时,随手笔记新鲜有趣的事、物。写作游记时,将上述资料作一妥善的剪裁,结合自己所走的路线,作有条理的叙述,才不会有东拉西扯,语无伦次的毛病。
(三)「描写」技巧的发挥:描写技巧的好坏深深影响读者的印象。描写好的文章,不止令人神往,更能使此地风景声名大噪。所谓「不是当年两篇赋,如何赤壁在黄州。」今日我们印象深刻的黄冈赤壁,若不是苏轼的生花妙笔,怎会将错就错地认定它就是三国时代的古战场昵?所以,好好运用你的描写能力吧!「
具体」而「深刻」地「主观」描写,带领读者进入你描写的意境,引起他的共鸣,才是成功的描写。我们引一篇「湖水」为例子:
湖水是摆在地上的大镜子,蓝天、白云都想瞧一瞧自己的美貌,岸边的花木也来凑热闹,使得湖中也有蓝天、白云,绿的叶,红、黄、紫、橙、蓝 的花朵,哦!这一潭湖水,竟然成了巨人使用的调色盘,而翠柳姑娘的发丝不停地在水面上轻轻拂动,像是巨人的画笔正在沾染色彩,想画出一幅精美的风景画
这样的「湖水」多吸引人,彷佛就在召唤我一样,那样的美又多能吊起我的遐思!读了这种游记,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四) 加入自己的历史情怀,抚今追昔,缅怀历史人物的流风遣迹,藉古今的对比,发抒对人物的慨叹: 这种切入的角度往往可看出你思想的深度。若平时即有文学素养,对某地某事某物有特别的纪念性应了解透彻。尤其在游览名胜古碛时,配合古代人物以发思古之幽情,更藉此寄托身世之感,这篇游记的价值便大大地提高了。我们试看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剖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是诗人游历夔州,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之下完成的作品。我们可看出杜的笔触激情昂扬、热烈的歌颂之外,也对自己的壮志未酬叹惋不已啊!
至于结构的安排,同学可灵活运用顺叙、插叙或补叙的技巧,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描写或记叙自己所见闻。另外,提醒大家的是别再用「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这样的陈腔老套作结尾,如何结束此篇游记,造成情韵绵邈,引人注目,可得在自己的心得感受上,下番功夫好好着墨,收束得好,不仅给人震撼的感动力,读者虽并未亲身经历,也得到了最佳的「卧游」的效果啊!
⑧ 地心游记思维导图到底该怎么画
我用教学设计构造文字思维导图:
一、情境导入
用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导入本课,请同学看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在地下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我们不能理解的一些地质现象都是地心的巨大能量的释放的反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早在1864年凡尔纳就写了科学幻想小说《地心游记》。
二、教学引入
我们知道地心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我们现在的地球也是几千年地质运动的结果。我们能通过几千年以前留下的骨化石来了解原来地球上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学生欣赏古化石图片,卡斯特地貌和地下的钟乳石的景观。
三、视频资料欣赏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如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也可以让了解的学生讲一讲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有许多学生对这些现象非常感兴趣,这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神秘现象,我们非常想知道地心到底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
意识和兴趣。
(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如恐龙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播放有关科幻、探险的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声音来感染学生,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如何定位是一个关键。
师: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的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网络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
学生想象、讨论交流
五、学生想象绘画创作
1、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
2、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
3、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六、作业展评
⑨ 留洋的画家的作品又有什么特别呢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慧贤皇贵妃像国。利玛窦献给明神宗(1573—1619年在位)的礼品中,就有油画绘制的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S.J.,1688—1766年)、潘廷章(Joseph Panzi,1733—1812年),法国人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年)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一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幽谷图》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同治年间(1862—1874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清晚期曾出使过英、法、意、比等国的薛福成(1838—1894年)1890年在巴黎参观蜡人馆和油画院后撰写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近代思想家康有为(1858—1927年)也撰文《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对新的绘画样式产生兴趣的中国画家,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1869—1952年),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沙金(J.S.Sargent,1856—1925年)。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1880—1942年),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
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琹、颜文梁、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冠中、吴大羽、赵无极、朱德群等。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颜文梁、常书鸿等人,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在日本,以黑田清辉(1866—1924年)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赴日学画的留学生有王悦之、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丰子恺、陈之佛、傅抱石、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画家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各流派。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
徐悲鸿(1895—1953年)、刘海粟(1896—1994年)、林风眠(1900—1990年)这三位曾留学海外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既是杰出的油画家,也是20世纪的中国画大师,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912年,17岁的刘海粟在上海创办图画美术院,1919年将其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正规美术学校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一所高等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术院,以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私立苏州美术专箫声科学校等相继成立,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和颜文梁(1893—1988年)曾主持这些学校的教学,他们不同的艺术主张,使这些学校的教学各具特色。
曾在巴黎美术学校受过学院派绘画训练的徐悲鸿是一位写实主义者。他尊崇坚实的素描基础和严谨的造型技巧,注重客观存在的第一性,强调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他主张融合西方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技巧,对传统中国画加以改良;另一方面,结合徐悲鸿的绘画实践也可以明显看出,他同时将中国绘画的某些情感元素揉入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与精于诗、书、画的艺术家李叔同的作品类似,徐悲鸿的油画具有浓重的中国情调,尽管运用西画的技巧,这两位大师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素养并未荒废,相比之下,徐悲鸿用宣纸和水墨创作的中国画《愚公移山》及《九方皋》,由于使用了真人做模特,显示出其学院派艺术背景,与人们熟知的文人画并列,尤显得振聋发聩。同样的情形也见诸他广受称赞的奔马图,与唐朝韩斡作品中的“夜照白”那类宠物马不同,徐悲鸿所画的马宛若野性未脱的运动健将,后者对马的塑造显然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比徐悲鸿小一岁的刘海粟在20世纪30年代也来到法国,但令他心仪的,是古典艺术中具有浪漫精神的画家以及欧洲美术史所称“后印象主义”的绘画。他热衷于临摹提香、伦勃朗、德拉克罗瓦以及凡高、塞尚等的作品,但在其后的艺术创作和教学中仍显示了兼容并包的气度。刘海粟旅欧归来后的一批作品堪称中国油画史上的杰作,他晚年的泼墨及泼彩画,与其说是汪洋恣肆的文人性情的复归,不如说是他所特有的对绘画潮流的敏感和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的最终表达。性格温和的林风眠,曾在法国第戎、巴黎美术学校学画,他既受过学院派绘画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艺术影响。林风眠毕生思考的,是在绘画上找到一条“中西调和”的途径,他的所有作品都可以视为体现这种思想的实验品。他的中后期绘画几乎都是在宣纸上完成的,但找不到一幅单纯使用文人画技法的,色彩和形式经常成为画面的主题,西画要素似乎起支配作用;与此同时,每一幅画中都保留着中国化的具象内容,从古装仕女、戏曲人物,到启发我们联想的山水、花鸟,由此带来中国水墨与西画“色调”、书法线条与西画“形式感”的相互转换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