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内遗址
1. 太原古晋阳遗址
太原市考古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制定的《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讨论稿)亮相。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晋源区,是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2006年列入全国百大遗址保护项目。此次举办研讨会,就是借用专家智慧,充实完善《纲要》,指导制定好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周边环境也要保护《纲要》涉及遗产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共8个方面,同时将汾河、天龙山、龙山、蒙山等作为遗址的环境保护对象。由于各历史时期的城址分布范围尚有待考古研究确定,《纲要》暂将城址分为西、中、东区三部分。范围基本探明从2002年至今,国家、省、市已先后拨款800余万元用于遗址考古及研究工作。经大面积考古调查和钻探,并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探明古城遗址东西长约4700至4780余米,南北宽约3700至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发现城墙遗迹两万余米。《纲要》中明确了遗址的范围。面临三方面破坏目前,遗址内建筑占地面积达492公顷,约占晋阳古城遗址遗存分布范围内总面积的18.6%。《纲要》提出,当前对遗址破坏的主要因素为村镇建设、农业耕作和道路建设三方面。周边遗址整体保护遗址周边的天龙山石窟、童子寺遗址燃灯塔、太山龙泉寺、“西山墓群”、“东山墓群”等遗存,《纲要》提出按照“整体保护”晋阳古城遗址价值的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对现位于遗址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源五龙庙、晋源阿育王塔、晋源文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太原县城墙及城内古民居等,另行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2. 山西太原发现大型西汉墓园遗址是怎么回事
据媒体来报道,近日,山西省考源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布考古成果,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东山发现一处大型西汉墓园遗址。墓园内的两座古墓规模大、规格高,西汉时太原为诸侯国代国的都城,专家推测它可能是某位代王及其夫人的墓园。
据介绍,从2015年至今的考古发掘成果看,墓园内的两座古墓南北排列,皆坐西朝东,“中”字形制,矩形墓室,深度均接近20米,有东西两条墓道,根据汉代墓葬规制,专家推测它们是同茔异穴夫妇合葬墓。
(2)太原市内遗址扩展阅读
山西太原发现大型西汉墓园遗址的意义:
当地考古研究员冀瑞宝介绍,根据出土简牍、多把铁质环首刀、磨刀石以及琴瑟等遗物,推测该墓葬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西汉代王府的文职官吏。
此外,汉代简牍是山西第一次发现,填补了山西同时期考古的空白,同时也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简牍,极大丰富了秦汉研究的考古学资料。
3. 太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晋阳古城遗址、迎泽公园等。
1、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其中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
4、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重点关注的大型城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
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5、迎泽公园
迎泽公园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因位于古太原城迎泽门外而得名。迎泽公园总面积666900平方米,迎泽湖水面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有科普区、风景区以及游乐区域。迎泽公园于1957年6月正式开放。
迎泽广场东区以植物造景为主。迎泽广场中区包括菊花雕塑涌泉,水廊甬道,湖石假山,观景平台和湖中音乐喷泉等,其中音乐喷泉奇光异彩,堪称“三晋第一泉”。迎泽广场西区以水景为主。
迎泽广场东西两侧为人工堆砌的土石假山。东山建有鸳鸯亭,西山双峰建有四方亭和双层阁亭。西山下有海底世界,设有海洋生物。北区还有4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内有奔马雕塑,为公园一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太原
4. 山西省红色革命根据地有哪些
山西省
1、长治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2、晋中市左权县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
3、大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
4、忻州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
5、吕梁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
6、太原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太原台骀山抗战纪念馆。
7、代县阳明堡机场战斗遗址。
8、忻州市黑石头沟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9、临汾市临汾战役纪念馆。
(4)太原市内遗址扩展阅读:
山西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缘由
山西屏卫西北,与陕甘隔河相望,是距离延安红色政权最近的区域。这一地缘特点决定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独特样态。一方面,它始终保持着与党的抗战文艺政策的高度一致性及执行的迅捷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有别于陕甘非日军占领区域的鲜明特点。
党中央关于抗战文艺的方针政策,党对各抗日根据地文化工作的指示与部署,包括文化干部委派通常都先期抵晋并由此深入、扩散,辐射至冀鲁豫内蒙古等地。
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成就经验也因之得以及时总结并推广,其间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得以及时反馈给陕甘,为党中央文艺工作决策提供了现实样本,特别是抗战文艺的通俗化、民族化实践。
早在1938年初,山西抗日根据地即从抗战形势需要出发,率先成立了通俗文艺研究会、大众文艺社等文艺组织,创办地方化方言土语化的《中国人》报,着力乡村文化、乡村剧团建设及文艺大众化实践,致力于“建设真正的大众的新文化”。
毛泽东同志与《晋绥日报》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谈话及《晋绥日报》改变新闻作风、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办报方向,仍是我们今天新闻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而由延安辗转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的木刻工作团、戏剧工作队创作风格的突出变化,其民族化、乡土化创作成果,以迥异于延安鲁艺的新风貌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论争,最终成为促成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动因之一,山西抗日根据地始终大力实践的大众化、民族化方向也成为《讲话》认同并倡导的创作方向。
5.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历史详情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氤氲着中华文明的山西大地上,注定会发生一场新的政治变革。于是,在杰出政治家赵鞅(又名赵简子)心中,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筑一座坚固的城池以图谋天下,便是理所当然的战略决策了。赵鞅选定修筑晋阳城地址那天,一定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战车的华盖之下,极目巍然起伏的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以及哗哗远去的汾水时,就以战略家的眼光,认定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身为赵氏家臣的董安于当即受命于主人,发誓要为主人在这依山傍水之处,建起一座能帮助主人争夺天下的根据地。董安于真不愧是赵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谋的股肱家臣。他调集工匠和劳力,先用传统的夯土版筑法,将挖来的黄土层层夯实,修筑起高达四丈,周回四里,坚固而结实的城墙,又练铜为柱,竖起了宫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宫墙的木架龙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最具发明创造的先进建筑工艺了。公元前497年,董安于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在他的指挥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耸立在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之下的汾水之畔。这座晋阳城建成后,赵鞅又委派另一位谋臣尹铎来做“晋阳宰”,即统领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铎为政清明,先减轻百姓的税赋,又在城内建起仓库,积蓄粮草,使晋阳城成了赵鞅集团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斗争的根据地。
当时,周王朝的车轮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滚动了数百年,正趋向颓势。晋国有过晋文公称霸天下的辉煌,也有过晋悼公复霸诸国的鼎盛,但到了晋国后期,特别是到了晋国公室设立了六卿分权而治之后,六卿首领必然要采用比奴隶制社会更先进的行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兼并土地,并通过这种兼并,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而最终取代晋国。于是,正如当时的周天子已无力统一号令各地的诸侯国一样,晋国已无法控制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这些拥有重权的六卿了。六卿之间相互争斗的政治结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灭,智氏一族随后也被联合起来的赵、韩、魏三氏所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赵、韩、魏三家开始瓜分晋国,中华大地上,战国七雄的格局开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的众多专家,在晋阳城遗址西北5公里的热电厂扩建工地上,成功地挖掘了当年晋国首卿赵鞅的大墓。那气势宏大、夺人眼球的车马坑和几千件随葬珍宝,以地下的实物佐证了当年晋阳城的辉煌历史。历史学家们一致认同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确定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制社会开始的一个路标。这个路标的确立,就是在晋阳城内和城外完成的。历史顺着这个路标,由春秋时代走进了战国时代。
有历史学家总结出了晋阳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作用:先有晋阳,后有汉唐。正是晋阳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汉唐盛世。马上得天下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与宫女薄氏生下了儿子刘恒。刘恒在众皇子中性格谨慎温良,在众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经萧何等多位老臣举荐,7岁时被刘邦封为代王。代郡的政治经济中心就是晋阳城,离开皇宫后的刘恒母子,从此受到了晋阳文化的浸染熏陶。人类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又会造就人类的杰出人才。刘邦死后,周勃、陈平等老臣诛杀诸吕势力,一致决定,迎代王回长安以光复刘氏天下。即位后的刘恒史称汉文帝。由于从小生活在晋阳,了解民间疾苦,汉文帝轻瑶薄赋,废除酷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成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汉文帝死后其子刘启继承帝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继续奉行父亲的治国方略,使大汉王朝变得国富民强,为景帝之子汉武帝开疆拓土,七击匈奴,彻底扫除北方边患,称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隋末,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李渊镇守晋阳时,与其子李世民图谋起事推翻隋王朝。身为隋炀帝的封疆重臣,李渊终于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晋阳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国的龙兴之地。李世民创立贞观盛世后,为发挥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下令扩建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拓展为东城和西城,两城又与横跨汾河的中城相连,巍然壮观之势全国罕见。其政治地位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几乎相等,史称唐代北都。
汉、唐二字,因了这两个极盛的朝代,成为中国文字中独特的字眼,这两个字中,凝结着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许多先进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结地点,就是晋阳古城。遗憾的是,这座城池在经历了1476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竟会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以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将其变成了一片虚墟而沉埋于地下。赵光义可以下令用无情的水火来毁灭这座有形的城池,却无法毁灭掉那种无形的文化。晋阳古城作为晋阳文化的源头,在古城消失后,依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至今随时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晋阳古城从建成到彻底被毁,前者距今2500多年,后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这座古城基石犹在,文脉长存。所以,当我们漫步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上时,虽无法穿越深埋于地下的宫殿和街巷了,但历史的追思,依旧会让每一名游客产生无尽的遐想。而未来的发掘,谁又能料到会出现多少我们意料不到的奇迹呢?
6. 太原市上马街遗迹的攻略是啥
崇善寺,皇庙,文庙,公安局旧址,进山中学,还有就是遍地的公共厕所
7. 太原市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的遗迹和遗址在哪啊谢谢
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旧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 河文化为代表。
根据地磁测定,西侯度遗址的地层年代距今约180万年,早于元谋猿人约10万年,由此证实,170万至180万年前,我国北方和南方已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芮城 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的工具有对应特征,并且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 河文化发展而来。
人类由猿人跨入早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十几万年前,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
丁村遗址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的丁村人较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 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卖鱼图 人类在体质上也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丁村人是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许家窑文化距今大约十万年左右,是中国旧石器时期石球最多的一处遗址。 山西旧石器晚期遗址分布更广,内容更加丰富。距今约27500至30000年的朔州峙峪文化,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各类动物的牙齿和用火遗迹,同时还发现了石镞。石镞的发现,意味着峙峪人已经在使用弓箭,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 山西也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上千处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
8. 太原火车站到晋阳古城遗址怎么走
公交线路:308路,全程约20.1公里
1、从太原火车站步行约470米,到达火车站
2、乘坐308路,经过33站, 到达晋祠路唐城公路口站
3、步行约670米,到达晋阳古城遗址
9. 太原有什么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太原,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 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 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扩建太原城,为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