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魏城遗址
Ⅰ 辽宁早期的瑞城现在是什么地方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是不是芮(rui)城? 芮城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诣侯,武版王封姬姓权子弟于此,称魏国,今县城北有魏城遗址。魏城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置郡县,魏属河东郡。汉立河北县于魏城,仍属河东郡,相沿至晋。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于今县城。隋初芮城县属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设芮州,辖芮城、永乐、河北(平陆)等县。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乐县属永兴路陕州。熙宁六年(1073年)废永乐县并入河东县(永济)。元、明、清芮城县属解州。 民国36年(1947)4月29日芮城县解放,芮城、永乐县属晋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区第三分区。 民国38年(1949)7月1日,永乐县并入芮城县,同年8月1日划分山西省运城专区,芮城县属之。
采纳哦
Ⅱ 请问中国现在还有哪些是唐代留下来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唐代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呢
中国仅存的四大唐代建筑 颜文姜祠古称灵泉庙,又称顺德夫人祠。当地相传:齐地孝妇颜文姜,孝侍公婆,远汲山泉水,不间寒暑,感动神明,泉出于室内汇流成河。文姜殁,在其草庙为神,后人在此建庙,即颜文姜祠。该祠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风凰山下,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典建筑群。 据史料记载,该词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如大殿的卷棚前廊及部分附房等)。共有四进院落,该祠占地面积3660余平方米,由山门、香亭、正殿、寝殿、土地祠、火神祠、三公祠、王爷殿、公婆殿、爷娘殿、郭公祠、百子殿、东西配庑,左右配院共四个院落,八十三间 房屋组成,建筑面积1368.34平方米,为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6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后,国家、地方两次拨款四十余万元修葺,现为博山区文物管理所和淄博陶瓷博物馆驻地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 五龙庙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正殿座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第一国宝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规模较大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在五台山,其余两座是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禅寺座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麻烦采纳,谢谢!
Ⅲ 中国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遗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是1973年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经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建筑构件等文物7000余件。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最早的编织技术、最早的船浆……河姆渡遗址所展示的灿烂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1979年,这一结论被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于赤峰市区东北隅的红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夏文化问题,促进夏代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现并发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化石。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大肆盗掘西阴文物达数卡车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调查,其面积为500x600米,遗物包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并出土了大批文物。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村遗址
位于万荣县万泉乡荆村西北500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遗址范围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层厚2米。民国20年(1931),山西省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和美国弗里尔艺术馆合作发掘过该遗址。在出土的谷类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两种,暴露有窑址、灰坑。采集有红陶、灰陶、彩陶、夹砂陶片。遗址保存较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位于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的周家庄遗址、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西北的光村遗址、位于新绛县横桥镇西尉村南的西尉遗址、位于新绛县万安乡马庄村南的马庄遗址、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西的回坑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石庄村北的石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大王乡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岭底乡坡头村的坡头遗址、位于平陆县西侯乡赵家滑村的赵家滑遗址等。
古动物化石遗址
土桥沟化石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寨里村土桥沟。民国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学家安特生发现。东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发掘出土有甲壳类、淡水软体动物、黄河猴等8种动物化石,距今约5000万年,是国际人类进化及始新统地层的最早资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担山石化石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担山石村南龙骨山的山腰,1957年发现。面积50平方米,属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门马牙齿、鹿牙等化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头化石遗址
位于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后涧河南北沟一带。1953、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认定为共事匼河文化遗址范围。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猕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七里坡村东南800米崖嘴头下。1958年11月发现,采集有麂化石。
五龙庙沟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大涧北村西侧200米处。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米,沟西岸断层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堆积层厚2—6米,出土有黄河象、三门马等哺乳动物化石。属中更新世时期。
小东延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东延村小东延沟。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米。沟两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出土有黄河象、二门马、鹿、羚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沉积层厚2—6米。属中更新世时期。
古城遗址
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外的毫清河与黄河间的高台上。1984年发现,1985年发掘。城内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北方的城墙保存在地上,长330米,宽5—12米,残存高3—5米,夯层夯窝极为清晰,其它三面城墙均保留在地下。城东南为居民区,文化层较厚,有灰坑、窖穴等遗址;中部偏东有一组夯土建筑基址,可能是宫殿区。文化遗物主要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铜器有鼎、斝、爵等,此外还有卜骨。据地层和出土物判断,最晚不会晚于商代二里冈文化的上层,为一座较为完整的商代方国小城,是研究商前期历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毫城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城东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间的第二台地,1989年发掘。城址边长300米,正方形。夯土层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龙山灰坑与较多汉墓。出土有双环素面扁壶、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许多汉代瓦片。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查认为,该遗址对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遗址现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遗址
位于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版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除北墙外,其余城墙都不直。东墙残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发现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中城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东墙现存长960米,城内遗物丰富,堆积层厚2米左右,有战国时代遗存,但主要是汉代遗存。从出土遗物分析,中城稍晚于大城。小城总面积754000平方米,形状是缺去东南角的长方形。西墙和北墙分别长930米、850米,城墙现存宽1。4米。19卯年秋试发掘,出土遗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阴文“东三”的铲范、铧范、车辔范、六角承范、圆形承范、花纹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当多为云纹圆瓦当,此外还有五铢钱、半两钱、铁渣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魏城遗址
位于芮城县城北2.5公里,南北城墙在地面可见。古城东起柴涧村、铁家庄,西至后龙泉村、城南沟村,北至永乐宫北0.5公里,南至永乐宫门前,呈方形,周长4500米。残留于地面之上的城墙高出地面l—7米,城址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
位于稷山县城西南5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险要。玉壁城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系西魏抵御东魏侵袭的前沿重镇。玉壁城早已废圯,夷为平畴,唯西、南两面尚有夯土残垣断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现在北堡暗道尚存。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内宽约0.8—1米,高约1.2—1.8米,为东魏高欢攻城时所凿。对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
Ⅳ 芮城588信息网的地理位置
芮城位于芮城地处山西省最南端,与河南灵宝市、陕西潼关县仅一河之隔,素有“鸡叫一声听三省”之称。全县国土面积1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辖7镇3乡,总人口39万。
芮城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今县城北有魏城遗址。魏城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置郡县,魏属河东郡。汉立河北县于魏城,仍属河东郡,相沿至晋。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于今县城。
民国36年(1947)4月29日芮城县解放,芮城、永乐县属晋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区第三分区。
民国38年(1949)7月1日,永乐县并入芮城县,同年8月1日划分山西省运城专区,芮城县属之。
芮城历史悠久,殷商时为芮国,西周为魏国,史称“古魏”,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设芮城县,距今1450年,地上地下文物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对外开放县,2006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早在180万年前,华夏先祖就在这里劳动生息,芮城县境内的西侯度遗址燃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把圣火。“虞芮闲田”的佳话载于史册,《诗经·魏风》七篇即是产生于此的民歌。黄帝战蚩尤、风后指南车、大禹治水、魏文侯崛起等古老的故事也都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全县文物拥有量在全国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共有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其中,永乐宫、西侯度遗址、广仁王庙、城隍庙和清凉寺5处为国保单位,寿圣寺、匼河遗址、坡头遗址、金圣庄遗址和古魏城遗址5处为省保单位。
Ⅳ 芮城在哪里
芮城地处山西省最南端,与河南灵宝市、陕西潼关县仅一河之隔,素有“鸡叫一声听三省”之称。全县国土面积1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辖7镇3乡,总人口39万。
Ⅵ 中国唐代古建筑有哪四处
据文物专家考证,目前我国仅存唐代建筑四处,全部在山西省境内。
广仁王庙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Ⅶ 求帮助 寻求帮助做关于户外旅游的访问
一、古驿道据先秦文献记载早公元前漆000前魏域已行路5000前形驮远路禹治水陆行乘车由隆入魏域形境内贯穿南北车马道商朝七迁其都河禀甲迁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间官路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双井、德政、罗庄等一陆村境约漆0俗名殷路早商代我即邮驿制度每隔三0按规模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蒋村、双井、西寺堡、集、北皋、罗庄、集村等一0驿站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晋齐燕赵吴楚通衢条古驿道研究我古代交通、军事、政治、邮驿重要价值沿条古驿道形系列古名形条名文化廊 二、古城遗址魏县治历经于村、旧县庙、洹水、今魏城镇四处于村古城位于今魏城镇东北一三公处西汉至唐代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公元前一95)古城垣规模宏周近万米沙石胶土砌筑曾西汉都尉府驻5米深处尚存断续城墙基史称汉城建治9陆吧 旧县庙古城位于今魏城东北一四公处唐宝三(漆四四)建规模详现存旧县庙碑道建治三二9史称唐城 洹水古城位于今魏城西南一5公旧魏县村宋熙宁六(一0漆三)建原洹水县治规模详现存二米高石狮座建治二9漆史称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一三漆0)建古城垣初夯土墙周二陆00米高漆米宽吧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一四9一)建门楼四座东迎恩西南宾南望远北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各种庙宇一吧处衙门5处牌坊吧处古桥梁5处古塔一处古城存三吧漆乾隆二十二(一漆5漆)毁于水灾 三、古遗址魏县古遗址众已发现现存早达5000余历史主要尧帝丹朱夜游台遗址、禹治水黄河故道遗址、周洹水城遗址、春秋葛筑城遗址战魏文侯所筑礼贤台遗址苏秦六诸候盟台遗址春秋烽火台遗址西汉盖公台遗址三曹操疏通白沟遗址隋末李密所筑卧牛城遗址唐李世民战刘黑闼战场遗址唐末李克用战白龙潭遗址宋真宗御驾亲征驻隆遗址等计三陆处外尚自唐修建寺庙遗址三吧处仅唐代所建寺庙达一吧主要:唐敬德监工修建罗庄村白龙庙遗址蒲潭营村观音寺遗址唐贞观间严屯村千佛寺遗址狮口村达摩师颂经传道万佛寺遗址建于唐高宗间兴寺遗址、文殊寺遗址宋代白佛寺遗址明代观澜寺遗址等据志书记载及民间传说各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庞、气势非凡冀、豫、鲁、晋四省乃至全影响巨 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四陆处主要:汉司隶校尉盖宽侥墓晋刘太墓唐郯公张公谨墓宋郑王潘美墟明俭都御使郭恩极墓两淮盐运使薛墓副都御史郑仕墓清考据专家、辨伪家、著作家崔述墓等特别位于沙圪塔村南清理寺卿崔维雅墓占一二亩墓前左右两侧排列石、石马、石羊、石猪、华表等石像二四件石家庄南、邯郸东、聊城西、安阳北古墓陪葬品
Ⅷ 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遗址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都城遗址。魏君主姬姓。先祖毕万被晋献公封为大夫,居魏(今山西芮城北),后世以魏为氏。公元前453年,魏桓子与赵、韩三家分晋,前 403年被周天子策命为诸侯,建立魏政权。先后迁徙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约7公里青龙河畔)、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为都。 毕万受封之地魏城位于今山西芮槭县北中条山南麓,南距黄河10余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方向正北,除西墙外,其他城墙在地面上均可见到。城周长约4500米,城基宽13~15米。城墙为夯筑,分上下两层,卜层又分内外两部。南墙保存较好,长1150米;北城墙保存最好,长1000多米,地势高,似经过补修,东城墙全长l268米,西城墙约1000米。古城东南、东北、西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有月牙状夯土台。城内的文化堆积层里出上的遗物有战国时代的瓦片和陶器残片;还有春秋末至战国初的墓葬以及汉代遗物残迹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此城即魏最忉的封地。 安邑,自魏绛徙都(前562)至魏惠王迁都大梁(前361),为魏都达200年之久。古城位于禹王村附近。传说夏禹曾在这里居住,故称禹王城或夏王城。经实地勘察,古城由时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城和禹王庙构成,小城居大城中央,禹王庙在小城东南角,中城在大城内西南部。大城周围约15.5公里,略呈梯形,北墙、西墙和南-墙保存较好,现长分别为2100米、4980米和3565米。墙系夯筑,存高1~4米。遗物时代上至战国,下迄汉代。中城严面略呈方形,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周约6.5公里,城墙宽5~7米,残存高度1~4米,夯层厚l0厘米。它利用了大城西城墙的南段,南城墙的西段作为西城墙和南城墙。城内布满汉代文化层,也有战国时代的遗物,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小城平面为矩形,周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总面积约75.4万平方米。地势西高东低,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4米,远视形如上台。文化层堆积较厚,多为战国至汉代遗物。小城东南角为禹王台,俗称青台。面呈方形,边宽70米左右,台高8米,夯土筑成。夯七层内有战国到宋元时期的遗物,还有琉璃瓦等。据说,此台所建禹王庙,毁于民国时期,遗留的文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残碑。根据综合分析,考古专家一般认为大城相当于战国时代,中城大致存在于秦汉或稍晚,小城可能与大城同时建造,为大城的一部分或宫城,以后经汉朝至北魏,使用时间最长。据此推测,大城即魏都安邑,中城系秦汉河东郡治所。
Ⅸ 洛阳有什么古遗址呢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洛阳被称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国都。今天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1956年考古发现的“夏都斟鄩城遗址”就是证明洛阳建都最早的遗址。
这座由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规模宏大的斟鄩遗址中心殿堂,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宫殿,他决定了后来历代帝王的宫殿朝堂格局。
商朝时期,称洛阳为西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洛阳又被称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现位于洛阳偃师尸乡沟村的“商都西亳遗址”,再现了商灭夏后建立的这座影响后代的城市建筑群模式。
遗址城内纵横的道路,交错的街道,各大小城区的层层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对城市建设的非凡规划。
西周东周时朝,称洛阳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这时的洛邑就是洛阳城的又一称呼。现今包含洛阳涧河瀍河两岸的王城公园、天子驾六、战国时期的粮仓、战国至西汉时期陶窑和加工作坊、青铜器作坊等古遗址等组成了“东周王城遗址”。
洛邑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是第一个选择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筑城统治理念的奠基者。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称为雒阳。
西汉刘邦在洛阳称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后迁西安。直到东汉刘秀定都洛邑后,改称洛邑为雒阳,后期的曹魏、西晋、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阳。经过几个朝代约三百多年的经营,尤其是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与西域商人的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现在位于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公园恢弘,可以窥出当年洛阳繁华的盛景。
其中,位于遗址南郊的东汉灵台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朝——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
看得出,古遗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遗址的却不常有。
而洛阳,就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Ⅹ 太极殿的考古挖掘
自2012年起,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考古队启动了对太极殿遗址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全面勘察, 明确了太极殿及其周边附属建筑的规模形制、 布局结构、 保存状况和时代序列, 取得重要成果。
太极殿遗址位于北魏宫城中部偏西北处, 北距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约 1 公里, 南距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460 米。 此次发掘, 首先在该遗址区进行综合性的勘探, 主要采用铲探、 土样采集、 电法和磁法物理勘探、 高空影像采集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勘探面积近 25000 平方米。 勘探发现该区域的地下遗迹, 以夯土遗迹为主, 还包括地面、 道路、 水道、 瓦砾堆积等, 堆积较为复杂。 勘探结合文献记载表明, 太极殿遗址是由位于北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上、 东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主体构成, 居中为太极殿中心殿基、 东西两侧分别为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 三座建筑的夯土台基都残存有地上部分和地下基础部分。 在此基础上, 采取了发掘遗址区的东半部、 保存西半部的方法, 对太极殿中心殿基的东半部和太极东堂进行大面积发掘揭露,发掘面积 8900 余平方米。 通过发掘, 对太极殿中心殿基和太极东堂、 太极西堂殿基的建筑规模、 形制结构、 建造时代等有了确切认识。 三座殿基均为东西长方形, 方向 4度, 大致位于同一东西向建筑轴线上。 三座殿基间距 13米, 其间以下层为门址、 上层似为阁道的多层建筑连接。 以三座殿基为中心, 在其周围发现有散水、 道路、 门址、 院落、 廊庑、 水渠等设施, 从而构成一组规划有序、 布局合理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太极殿中心夯土殿基平面为东西长方形, 因晚期改建未成, 其形制略有残缺。 其北边宽 102.3 米, 南北进深约58~61米。 台基主体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 在其周边四面均发现有不同质地、 颜色、 厚度的后期补筑夯土。台基北面居中有一东西宽约 51米, 南北进深约 3米的凸台。 残存的台基北侧边壁, 除凸台外侧包砖外, 其余部分为夯土上墁抹白灰墙皮, 墙皮上装饰有宽0.4~0.5 米的红色条带共 5 处, 间距 5.6米~6.8 米不等。 台基外侧的地面保存较好, 在北侧凸台外侧可见保存较好宽约 1.1 米的铺砖散水, 其余地面为素土地面, 未见铺设砖石痕迹。 台基顶面残损, 残高 1.65~2米。 在台基南部发现排列整齐的大型扰坑 17个, 上口形状不规则, 底部大致为边长 1.7 米方形, 残深1~1.2 米。 扰坑分为南北两排, 中心间距 6.5米。 南排东西共 14个, 南距殿基夯土南壁约 5.3米; 北排共 3个, 分别位于东、 西两端, 其中东端 2个, 西端 1个。 从其排列位置、 分布特点和建筑结构看,可能与建筑柱网的承础石坑有关。据勘探, 殿基南侧设南北向踏道两条, 发掘了东侧一条。 踏道被晚期建筑房屋破坏, 地上形状与结构不明, 仅存地下夯土基础。 其由红褐色土夯筑而成, 东距台基东南角约 17米, 南北残长11米, 东西宽约 5.3米, 两侧边壁墁抹有白灰墙皮。 在台基北侧凸台东、 西两端也各有 1个踏道, 揭露出东端一条, 为自东向西向上登临殿基的踏道, 东西残长5.6、 残宽 2.5米, 有少量方形铺地石板残存。 西端应该是对应的自西向东登临殿基的踏道。
太极东堂殿基位于太极殿中心殿基东侧, 间距约 13米。 平面也为东西长方形, 东西宽 47.9 米, 南北进深约 21.3米。 殿基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 外壁局部残存有多个时期抹墁的多层白灰墙皮, 外侧也残存有相应时期的地面。 墙皮多已剥落, 保存较差。 台基顶面残损, 残高 0.6~1.2米。在太极东堂殿基南侧, 也设有南北向踏道两条。 揭露出的东侧踏道东距殿基东南角 7.7 米, 东西宽 4.1 米, 南北长约 12米。 主体部分为夯土筑成, 两侧砌筑包砖, 外侧抹墁白灰墙皮。
在太极殿中心殿基与太极东堂殿基之间, 发现有南北向的单门道门址和楼阁道的柱网遗迹。 门址位于两座夯土台基之间正中位置, 两侧各以宽约 1.4、残高 1.1米的东西向夯土隔墙与两侧的夯土殿基相接。 夯土隔墙南、 北两侧, 各设置一排 4块础石, 形成面阔 3间、 进深2 间的建筑结构。 居中 1 间面阔 4 米, 设有南北向门道; 东西两侧各为面阔 3.6、进深 2.3米, 形成中间为夯土墙、 南北两侧有檐柱的廊庑结构。 根据柱础规模和排列间距, 推测上层应有阁道建筑。 在门址南侧略偏东处, 还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铺砖道路, 残长 15、 宽约 2米。 路面为长方形条砖平铺, 两侧条砖立面顺铺,形成勒边; 铺砖表面残破严重, 上面残留有重物坠落砸击形成的深坑。
太极东堂的北侧, 发现有东西并列的两组宫院, 目前均只发掘了宫院的南半部进深 11~14米的部分。 两组宫院外围均由廊庑围绕, 廊庑为中间有夯土隔墙、 两侧各有一排檐柱的两面坡廊房建筑, 开间约 3.9米, 进深约 3.6米。 西侧宫院东西长约 20 米, 南侧廊房 4 间; 东侧宫院只揭露了南侧廊房 9 间, 残长 37米, 向东出发掘区。
太极东堂殿基北侧与两组宫院之间, 有一东西向铺砖道路, 南北宽约 4米, 东西残长 52米, 向东出发掘区, 保存较好。 道路西端设有一座单门道门址, 门道宽 3.5米。
西侧宫院由北面中间的正房和东、西、 南三面廊庑, 围合着中间的天井院落。 天井院东西约 8 米, 南北约 4 米, 周边铺砌有石板。 北面正房面阔 3间, 宽 9米, 进深不详。 东侧宫院规模较大, 尚未明确其建筑结构。 东侧宫院南廊上, 设置有单门道门址一处, 连通东侧宫院和太极东堂殿基北侧。
对建筑台基夯土的解剖显示, 太极殿及太极东堂的主体建筑时代, 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为红褐色夯土, 质地比较纯净; 夯窝为圆形平底, 直径约 6厘米; 夯层较薄, 约 7~8厘米; 太极殿主殿夯土基础残存厚度约 7.5 米, 底部铺垫一层具有典型魏晋时期特征的素面筒瓦、 篮纹板瓦和云纹锯齿瓦当残片。中期为黄褐色夯土, 质地一般; 夯窝为不规则形圜底, 直径 8~10厘米; 夯层较厚, 约 18~25 厘米, 该夯土叠压打破早期夯土。 晚期为灰褐色夯土, 内含白灰渣粒; 夯窝椭圆形, 直径 5~10 厘米; 夯层厚 13~15厘米。 晚期夯土个别地段也厚达 7米, 其底部铺垫有一层具有典型北魏时期特征的黑磨光面瓦件残片, 夯土内也包含有北魏时期瓦片。 太极殿主殿台基夯土上发现的 17个大型扰坑, 均位于晚期夯土中。
在对太极殿及太极东堂台基外侧地面的解剖中, 也发现多个时期的地面等建筑遗迹, 尤其是保存较好的施工柱坑、 早期铺砖地面、 拦边石条、 柱础石等遗迹。 这些地面遗迹的分期也大致与解剖的三期夯土遗迹相对应。
综合遗址区的地层堆积、 建筑遗迹之间的地层关系, 以及对建筑遗迹的局部解剖分析表明, 太极殿遗址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 历经北魏、 北周的修补与沿用。 解剖中, 在曹魏时期始建的殿基下, 还发现不晚于东汉时期的建筑遗迹, 但由于保存较少, 建筑形制不明。 文献记载, 曹魏明帝青龙三年, “大治洛阳宫, 起昭阳、 太极殿” , 是为汉魏洛阳城营建太极殿之始; 北魏都洛后, 重建太极殿; 延至北周宣帝时期,文献也有规模庞大的修筑洛阳宫的记载。 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记载完全能够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