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挖出遗址
㈠ 开封犹太人的遗迹
《重建清真寺记碑》明弘治二年
《尊崇道经寺记碑》明正德七年
《祠堂述古碑记》清康熙十八年
南教经胡同
北教经胡同
㈡ 开封的名胜古迹都有哪些
1.龙亭公园
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占地面积1300多亩。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还有潘杨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
㈢ 请问开封“城摞城”的遗址具体在什么地方,怎么去
好象不对外开放,我去了这么多次,都没见到!!!!
㈣ 开封有多少名胜古迹
竹林仰韶文化遗址 鹿台岗商代文化遗址 启封故城 禹王台 相国寺
开封城墙 大云寺塔 州桥遗址 北宋东京城遗址 繁塔
兴国寺塔 铁塔 紫铜钟与钟楼 北大寺 一赐乐业教碑
延庆观 孔庙大成殿 镇河铁犀 岳飞庙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龙亭 河南贡院碑 清真寺 山陕甘会馆 东大寺
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 杞县虎丘寺农民起义旧址 阵亡将士纪念塔 河南辛亥十一革命烈士墓 杞县大同中学旧址
红洋楼 刘少奇逝世纪念地 焦裕禄烈士陵园
竹林仰韶文化遗址
【竹林仰韶文化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城东南杞县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岗上。遗址东西走向,文化层多在土岗南侧,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因农民取土而一分为二,中间有深2米、宽20米的人行道。文化层上部约0.3米,中部沙灰土厚约2米,下部为仰韶文化层。土岗高出地面3.5米。经勘探发现有泥质红陶片、灰陶片、夹砂灰陶片、烧骨、野猪骨及鹿角等遗物。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期,总面积达2.82公顷。
㈤ 现在开封有北宋皇宫遗址这个景点吗,叫什么名字
现在开封没有这个景点遗址。只有龙亭有点遗址的意思。
㈥ 开封有没有与辛亥革命的遗迹
火车站附近有纪念碑很是高大
㈦ 开封的开封府是在北宋开封府旧址上建的吗
北宋皇城里的正殿叫大庆殿,皇上办公的地方叫文德殿,不叫大明殿。位置在现在开封市的龙亭公园内。
㈧ 如何评价开封的鼓楼遗迹
开封鼓楼,曾是开封城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城的象征,是曾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最向往的繁华之地和风云变幻中心,是海内外河南人心中的圣殿!
5个多世纪的沧桑史:钟、鼓二楼原是北宋皇宫中的设施,始于明代开封。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开封为陪都,称“北京”,同年以陪都的规格重建开封城,开封城第一次包上青砖。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将第五子封于开封为周王。洪武十二年(1379年),河南都指挥使司徐司马在开封城中心建鼓楼(今鼓楼广场),次年,河南布政使参政莫景山又在正对鼓楼的偏西处(今省府前街西口)建钟楼。
明代开封学者李濂所撰《汴京遗迹志》记载:“谯楼,一名鼓楼,在城内安业坊,台高三丈,上建楼,下置瓮门,通东西行路。”
开封鼓楼平安地度过了最初的70年,由于年久失修而有些倾损,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偏遇到久雨成灾而停工未竣,这一停就是10年。到天顺五年(1461年)再动工修建时,恰逢黄河决口而再次作罢,于是有人谣传修鼓楼会招来水患。此后便无人再提修鼓楼的事,鼓楼日见破败,时人称之为“破鼓楼”。开封鼓楼就这样一直破败了60多年无人问津。明嘉靖六年(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毅然将鼓楼修葺一新,结果平安无事。直到明末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天灾加上人祸,致使大水灌城,存在了1个多世纪的开封鼓楼毁于波涛之中。过了40多年,清初开封城恢复重建之后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组织重修鼓楼,到光绪七年(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又对鼓楼进行大修。
这次大修后的鼓楼,青砖砌成,台高3丈,中有门洞纵贯东西大路。台基之北有关帝庙一座,穿庙而过拾级可达台顶。台基上建重檐歇山式两层高楼,面阔5间,二层设有栏杆,可登眺古城风貌。二层西檐下之匾“声震天中”,东檐下之匾“无远弗届”,楷书工整、气势雄伟,是当时开封榜书之冠,相传为清代开封人袁舜裔所书。楼上有直径1米余巨鼓一面,声音深沉浑厚,可传数十里。清人冯应泰《登鼓楼》诗曰:“危楼高矗壮天中,极目新城百尺雄。梁园繁华归逝水,宋家议论散秋风。地钟嵩岳千层翠,险亘黄河万古虹。兴废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动夕阳红。”
民国初年,鼓楼北侧兴建天中楼饭庄,与鼓楼之间架设天桥一座。1928年冯玉祥主豫,将鼓楼一层改建为“中山图书馆”(后又改为“通俗图书馆”),二层为“消防队”和“新闻联合会”驻地。楼顶增建方塔一座,四面装上大型自动钟。台基西南角还悬挂一口大铁钟,作为火灾报警之用。1948年鼓楼被无情的战火吞噬,大火烧了一天一夜,仅残存台基。1949年之后,鼓楼台基多次修整,曾作为市广播站宣传阵地和节日检阅观礼台。“文革”中西面洞门两边高墙,为大字报集中展示之地,门洞中为“洞诗”层出不穷之所。1976年11月,幸存的鼓楼台基刚刚熬过了10年动乱,却又被人拆除。历经5个多世纪的磨难,开封鼓楼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最早的城市鼓楼
我们来溯源中国鼓楼。据《北史》等史籍记载,南北朝时期,兖州多盗,刺史李崇命每村建一鼓楼,盗发时击鼓为警,周围各村亦击鼓响应,此后各州县相继推行。由此可知,鼓楼始用于乡村警盗。它是何时才作为城市报时之用的?史载唐代州县普遍设立鼓角楼,至北宋仍旧,此后又出现更鼓楼。这些市井报时设施,形制不大,而且它们并不叫鼓楼。但北宋皇宫之中有钟、鼓二楼,据徐松《宋会要辑稿》记载:文德殿??殿庭东南隅有鼓楼,其中漏室,西南隅钟楼。《宋史?燕肃传》中提到的“钟、鼓楼”,即此二楼。这些市井和皇宫之中的报时设施,寿命都很短,原因是它们影响了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休息。据洪迈《俗考》记载:“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磐,此更鼓之变也。”那么,北宋东京城依靠什么来报时呢?我们从《东京梦华录》中找到答案:“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日间求化。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原来这任务交给了寺院的和尚们。
北宋皇宫中的钟、鼓二楼,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对明代开封影响很大。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开封鼓楼,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鼓楼。以开封鼓楼为先导,西安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鼓楼,比开封晚1年。南京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鼓楼,比开封晚3年。北京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鼓楼,比开封晚41年。所以说,开封鼓楼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鼓楼。此后,中国各个中小城市所建造的排不上名次的鼓楼,早已是数不胜数。开封钟、鼓二楼相对的形式不但风行全国,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必备设施和象征,而且逐渐普及到寺院之内。如开封的开宝寺和大相国寺,在清代以前只有钟楼的记载,清代开始才有了鼓楼的记载。
开封鼓楼原高36米,宏伟无比,只有后建的西安钟楼才可与之相媲美,故有“中国的钟楼在西安,鼓楼在开封”之说。
64年鼓楼之梦
由于开封鼓楼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从其始建至今,从原貌到台基、从台基到广场,这里一直是开封传统的、权威的、效果最好的信息和广告中心。许多开封人和曾在开封生活过的人都有一个“鼓楼情结”。
1948年,高大的鼓楼突然间成了残破的台基,人们盼望着什么时候能把台上的鼓楼建起来。有一年节庆之时,鼓楼台基正中用柏枝扎起了一座高大的仿古彩门,还装上了彩色灯泡。人们仰着脸看了好些天,平添了许多幻想。
1970年“文革”动乱中,说是要广大革命群众凑钱改建鼓楼,再穷都愿掏腰包。当时有关部门制作的方案、模型陈列在马道街北口人民百货大楼的橱窗里:鼓楼台基和天安门的颜色一样,汉白玉栏杆,台基正中矗立着一尊巨大的毛泽东全身塑像。当时不可能按原样复建,要按原样建了,就是恢复“四旧”,不知何故此事末成。
1976年11月,鼓楼台基拆除现场,有几位老人扶墙痛哭,许多人默默流泪,人们只能无奈地退到一边。“文革”之后,开封各界人士呼吁复建鼓楼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1984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由省、市有关部门参加、市长亲自主持的“宋都开封开发建设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纪要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三期规划的初步设想”,在第二期规划(1986年~1990年)项目中,就有“修复钟、鼓楼”一项。这是市政府最早关于复建鼓楼的规划。
1986年,由开封旅台同乡会编辑的《河南开封志》在台北出版,发行世界。该书不但把鼓楼列为“开封八景”之一,在古迹目中第一个介绍的就是鼓楼。
1992年,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一些在台湾省及在美国的校友们回到开封,他们表示,最大的遗憾是开封城中心没有了鼓楼。在战乱年代他们离家出走,但鼓楼却始终是他们心中开封的标志。
1993年,在开封成长起来的豫剧名旦马金凤率团赴台湾省演出,河南大学旅台校友赠送的锦旗上绣的是开封鼓楼两块匾上的8个字:声震天中,无远弗届。开封鼓楼是游子们乡情、亲情凝聚力之所在。
1996年,河南大学李公健教授自发研究、撰写完成了16万字的《关于综合开发改造开封市中心地区的建议及初步论证》,主要内容就是复建钟、鼓楼,其中还有他亲自绘制的规划图和建筑格式图,令人感动。市领导曾将李教授的方案批转有关部门作为参考。
此后的事情人们都很清楚了,各级领导重视,媒体也多次报道,几易方案、几经周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直到2011年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晋升国家级,鼓楼复建项目才正式上马并宣布7月开工,但好事多磨,转眼又是一年,开封人64年的鼓楼之梦即将成真!
鼓楼复建,民之幸事!
关于新鼓楼建筑风格:新鼓楼的建筑风格采用清代风格建造,与龙亭、大相国寺等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在高度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了鼓楼广场周边现有建筑高度,设计方案为三层,通高28.8米,南北长32米,东西宽27米,尽显鼓楼的雄伟和磅礴气势。其中,新鼓楼的基台高10.5米,鼓楼门洞高5.5米。基台之上共有三层,第一层高3.5米,第二层、第三层均高4.5米。除此之外,新鼓楼盖帽高5.8米。为保持鼓楼的传统结构特点,建造新鼓楼所用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木料相结合的办法,小木构件等使用木材,屋顶瓦件以灰瓦为主,使用旋子彩绘对房屋进行全面彩绘。彩绘工艺中将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
㈨ 洛阳和开封现在还有没有古城遗址
开封的话貌似还有古城墙,洛阳有的也只是古建筑,至于你说的古城遗内址,大部分应该容被埋在地下了,洛阳市目前在隋唐遗址之上即将建成明堂和天堂两处景区,开封也在重建鼓楼。唉,说来也挺心酸的,都是当初没有好好加以保护,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业又新砖盖旧楼了。
㈩ 当年包公断案的开封府,今天还有遗迹吗
包公的传说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苏桦 整理
选 师 爷
包公做了开封府尹后,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够很好地施行,决定选一名称心的师爷。什么是师爷了就是在府衙帮助做文书工作的人。
包公选师爷的告示一贴出去,汴梁内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前来应试。只三、四天时间就来了上千人。考试的第一个项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题,让应试的人去做。上千张卷子包公一一亲自过目,从中挑选出了十个文才最高的人。考试的第二个项目是面试,包公要把这十个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应答。
第一人被叫进来了。这个人对包公毕恭毕敬,唯恐稍有失误,不能入选。他未进门就向包公打躬施礼;进得门来,一步叩一个头,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说道:“小人恭听老爷训教。”包公说;“这不是什么训教。你既来本府应试,就请起来入座攀话。”那人说:“小人不敢。”包公说:“哎!叫你起来,你尽管起来。”那人说:“还是跪着听老爷训教。”包公见他这样,也不再勉强,就说:“你的书面文章做得不错。今天老爷我还要对你面试一番。”那人说:“请老爷出题。”包公指指自己的脸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人说:“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说:“这是考试,恕你无罪。”那人抬头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难看死了,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简直就象一个黑色的坛子放在肩膀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惊,没想到包府尹长得这么丑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他一定火冒三丈,别说当师爷,不挨他的狗头铡都算好的。当官的都爱听恭维话,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讨他个欢喜呢!于是嘻嘻一笑说:“啊,老爷长得真是好看极了!方面厚耳,红润润的脸膛,浓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听了,望着他向外摆摆手说:“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着第二个人被叫进来。包公一看。这人漫长脸,白面皮,两颗大眼珠没看人就滴溜溜打转。当包公又拿自己的脸进行面试时,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包公要他随口应答,他眼珠儿转了几转,满面春风地说道:“哎哟,老爷真是个清官呀!”包公问:“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老爷长得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心里话:如果照你所说,我这面如锅铁、容貌丑陋的大概就该是好官相喽。真是一派胡言!于是,不耐烦地对那人向外摆摆手。
包公面试完第九个人时,老家人包兴进来了,问:“老爷,可有如意的?”包公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眼下还没选上一个。这些人为了讨得我的喜欢,他们竟然颠倒黑白,胡说八道,如果都象这样拍马溜须、专说瞎话,谁去为百姓办事呀?”包兴说;“忠良难找,你就将就着选一个吧。”包公说:“不行。开封府如果选不着实心眼儿人,我宁愿自己多劳,也不能凑合。唤最后一个进来!”
第十个人进来了。只见他坦然地来到包公面前,施礼说:“见过老爷。”包公说;“免礼,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说:“你的文章做得不错呀!”那人道:“老爷,文章做得再好,那只不过是纸面上的东西,不值几个钱。以小人之见,要报效国家,为百姓办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听,暗暗称是,便说;“老爷我今天当面口试,你要马上回答。”那人道:“请老爷出题。”包公说:“别的题也没什么意思,就说说我的脸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说道:“老爷的容貌嘛……”“怎么样啊?”“脸形如黑坛,面色似锅底,实在该说是丑陋。”包公一听,故意把脸一沉;“嗯!放肆,你怎么这样说起老爷来了?难道不怕我怪罪吗?”那人说:“老爷别生气。老爷的脸本来是黑的,难道我说一声‘白’它就变白了?老爷长得本来是丑的,难道我说一声‘美’就会变美了?老爷若不喜欢听老实话,今后怎能秉公断案,做个清官呢?”包公说:“我听人说,容貌丑陋,其心必奸。此话当真吗?”那人说:“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爱民之心,报效国家的愿望,就是长得再黑,也会做清官;相反,就是长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贪官。难道老爷没见过白脸奸臣吗。”
包公听完,心中大喜,说:“你被选中了。”
刘秀森 搜集整理
妙对破案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上联应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锦生 搜集整理
长嫂如母
合肥地区,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把怠慢姐姐的话,还可以原谅;要是说了怠慢嫂子的话,那可是捅了马蜂窝,不能善罢甘休的。人们常说:“长嫂如母”。老到白胡子的翁,小到穿开裆裤的娃,都晓得这是因为清官包公的缘故。
那还是宋朝,庐州府出了个清官包拯。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镇。嗬,在赤桑镇,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哭奔衙门,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强奸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包拯准了状,发签拿人,一连数日,缉拿不到凶犯。包拯为这事,吃不香,睡不稳,显得更黑更瘦了。
这天,包拯坐衙,仍旧拿不到凶犯。散衙后,他满脸愁闷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却手拿一只拨浪鼓迎上来,一本正经地说;
“相公,这玩艺是清东西时翻出来的,年深日久也坏了,要这玩艺干啥?放着还占地场,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从夫人手里接过拨浪鼓,郑重地说:
“这,这哪行!”
说罢,端详着拨浪鼓,那么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见稀奇的珍宝。包拯为啥这么喜爱这件玩具呢?这里有包拯孩提时的故事。
原来,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儿女)儿子,母亲生他时已上了年纪,年老体衰,加上产后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满月时就死了。嫂嫂怜爱这个未满月就失去母亲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里,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儿子包勉——包拯的侄儿——的摇篮里抚养。嫂嫂心地善良,为人朴实,喂奶先尽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儿子的。一人奶,两人吃,自然不够。“奶不够,粥来凑”。包勉可是吃米粥长大的。
包拯两岁时,哥哥从集上买了一只拨浪鼓回来,拿给包勉玩。小孩家爱新奇玩艺儿。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给,包拯就哭着要。嫂子看到这情况,一面责备丈夫不该只实一只,分配不均,一面从包勉手里夺下拨浪鼓给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儿子却哭个不住。一看,才知道刚才因为用力过猛,拨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爷爷心疼大孙子,又要从老罕儿子手里拿过拨浪鼓,让嫂嫂拦住了。
“爹,没娘的阿叔可怜。包勉哭两声有啥呢?老辈常说:‘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还年轻力壮嘛!”
嫂嫂一席话,感动得公公说不出话来,也就没有从包拯手里再拿回拨浪鼓。嫂嫂转身就从书案的香炉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伤口上,止住血。从那儿,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条显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岁,他父亲临死前,把拨浪鼓交给他,把这件事讲述了三遍,让包拯记住。他才放心地闭上眼睛。之后,包拯就一直把拨浪鼓带在身边。
李夫人看着包拯拿着拨浪鼓这样动感情,又进一步地说:
“相公,这玩艺儿又破又旧,不金不银的,实是没有留头。”
“呸!”包拯动气了,说:“娘子,你马不知脸长,怎么就忘了?从你过门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给你讲了嫂子那颗无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语言。这只拨浪鼓是嫂嫂亲手给我的,它比金比银还贵重咧!”
李夫人并不是忘了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忆起这事的。原来,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状。老叔这个人一向铁面无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婶身边,求老婶给他讲情。李夫人自然就答应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禀性刚直,怕一时不容情,就想点子来打动包拯的心。
这时,她觉得有门了,就说:
“好吧!拨浪鼓我来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说:
“夫人,有话,你就脆崩点说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这点骨血,念嫂子抚养之恩,赦了包勉吧!让他改邪归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惊,明白事故点儿出在家里。李氏拿出拨浪鼓原是为了给包勉讲情的,包勉缉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这怎么能行呢?岂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坏了国法呢?本来,包拯想发怒的,但一想这样会让事情更麻烦。于是来了个“老鸭浮水——表面不动”,说:
“这……这……这事,往后再说吧!”
李夫人以为包拯动情了,为包勉担忧的心也松了点。
当天下午,包拯带着李夫人登衙升堂。让王朝、马汉把白发大娘请上堂。包拯说:
“老人家,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冤屈,说出来,我与你做主。”
白发大娘忍着悲痛,说:
“我叫肖刘氏,赤桑镇人。包勉为强奸我儿媳妇,杀害了我一家三口,请大人为我做主伸冤。”
“肖刘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坏人冒充包勉的吗?”
“大人呵,贼子行凶时,我在场。我亲耳听他说,‘我是包大人的侄儿,状子是告不透的。’他杀我儿子时,我亲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条又粗又大的疤痕。连我那哭着要娘的两岁小孙孙,他也不放过,伸出疤痕的左手夺了小嫩手中的拨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孙孙,摔死在地上。儿媳妇被抢走,抵死不从,也被杀死。惨呀,大人啊!”
李夫人听了,也气得脸儿发青;包拯听了,心似刀绞。可他故意说:
“肖刘氏,包勉是我的侄儿,你就原谅点,我给你三百两俸银,给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声霹雳,肖刘氏一怔,眼里泪水没有了,圆睁着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钱,你也甭为我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说:‘屈死不告状’,原来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护亲为亲’,枉有清官的好名声!”
包拯并不动气,转脸对李夫人说;
“娘子,你看这事如何处理?”
李夫人咬着牙,说:
“相公,你照国法发落吧!包勉藏在我后花园。”
“砰”的一声。包拯一拍惊堂木,叫道;
“带凶犯!”
“喳!”
声音一落,包勉就给带上了大堂。咋会恁快呢?原来,包拯把李夫人带上街,就命令张龙、赵虎搜查自己的家,没有李夫人的阻拦,包勉自然被捉拿归案。包拯计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凶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凶犯。
包勉一带上堂,肖刘氏就叫道:
“正是这贼子,大人你与我做主,替小人儿媳报仇。”
包勉晓得事情不好,哭着向李夫人说:
“老婶,你答应替侄儿讨情的;老婶,你快向老叔说说吧!”
李夫人掩着脸,哭着说: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婶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婶,老婶给你备了纸钱。”
包勉贼人也有贼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摇着,想打动包拯。包拯一看,胡子直抖,便毅然画下“斩”字,说:
“包勉,你妈留给你的是只‘无私’手,你怎么用这手做歹事呢!国法无情,只有斩了你,才能对得起一世无私的嫂嫂。”
说罢,扔了笔,吩咐行刑。
“喳!”
张龙、赵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对肖刘氏说:
“肖刘氏,斩了包勉,替你那惨死的儿子媳妇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复生,本官念你孤苦无依,生活无着,仍将三百两俸银给你去安排晚年吧!”
“谢包大人。”
一会,斩了包勉,张龙、赵虎呈上一颗血头,包拯一见,一改他往日那种刚硬的性子,放声呼陶大哭,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还在饮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伤,说: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还哭什么呢?”
老包说: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应得。我哭,是对不起嫂子呵!嫂子不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给了我一颗无私的心。我光知道报嫂子恩情,对侄儿一味宠爱,没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对不起嫂嫂呵!”
说着,又哭;越哭,越伤心。李夫人只得劝说:
“相公,你要以身体为重。嫂嫂深明大义,她也不会怪罪你的。我们还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个人够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说:
“啊,这你就把心放到肚里吧。我早考虑好了。嫂嫂,我来供养。‘长—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后,你也得记住。”
“是!”
自那,“长嫂如母”的话头,就流传下来了。
陈义侣 搜集整理
清不过包公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在心,借个由头,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样,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策划了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当日就动身回家。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走。却没有料到太监还跟在后面盯梢咧。
那时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走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结得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有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象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老包愉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镇上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钱不多,就要了素莱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干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拣,满桌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大监说:
“糟踏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眼看走到淮河边上,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么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弄脏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无双的铁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问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