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马家墩遗址

马家墩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29 16:28:56

1. 马家滨文化的马家浜文化简介

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省古遗址调查中在江阴护城河北岸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遗
址面积东西长近300米,南北大部叠压在黄淤土之下,己暴露的最宽处约30米,文化层距
地表深约1米左右。遗址西部发现红烧土块和墓葬。出土有石斧、石锛和表面施红色彩衣
的红砂陶鼎以及陶钵等遗物,属于马家浜文化。而后来在江阴石庄乡高城墩也出土有红
陶鼎足、红陶残片等马家浜文化的遗物,这些都证明了6000多年以前的江阴已经出现了
最早的原始聚落。
马家浜文化时期,江阴的原始先民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这个时期,先民们开
始使用磨制石器,开辟农田,种植水稻,并烧制陶器,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家畜
饲养和鱼猎的经济生活。
江阴地处滨江,草木丰茂、气候温暖湿润,先民大多选择在高爽的岗地上营建旁屋
,周围有水塘、河流等水源。当时用来盖房子主要是竹、木、草和泥巴。挡风避雨的家
有了,先民门也开始定居下来。当时的先民已开始了最早的男耕女织。水稻开始在这片
土地上出现。男人们不只是捕鱼打猎,而是开始用经过简单打磨后的石斧,石锛等原始
农具种植水稻,而女人们除了采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也开始学会利用野
生葛纤维纺纱织布,做成衣裳,到后来崧泽文化的遗存江阴周庄龙爪墩遗址出土的陶纺
轮就证明先民们已掌握了最原始的织布技术。而这个时期,作为农业的副业,家畜饲养
业也开始出现了,先民们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
制陶业是当时妇女从事的一项重要手工艺,她们用手制的方法,烧制成夹砂陶和泥
,下面生火,用来烧煮食物。当时的陶器制作还较原始,火候较低,陶器表面大多素面
,极少装饰。

2. 福泉山遗址的遗址概况

福泉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历史的各时期文化叠压遗存,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战国时代的遗存, 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
福泉山遗址属太湖地区典型土墩遗址,面积约70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保存良好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叠压关系,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玉器中罕见的精品,如人兽纹琮形镯、黑陶阔把壶、楼孔足鼎等,是探讨良渚文化社会性质,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问题的重要实物例证。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黄褐、灰褐、灰兰、青灰、黄土等五色土层的文化叠压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考古学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里还发现了一大方夹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层遗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证明了重固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业已成陆,并已有我们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劳动生息,更用他们的勤劳及智慧改善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 安庆的历史遗迹的资料

1、迎江寺

安庆迎江寺位于安庆东门外,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

2、振风塔

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振风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濒临长江。

安庆振风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岗遗址

薛家岗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地处安徽省潜山县(安庆市代管县)王河镇永岗村和利华村交界处。它是新石器时代遗留下的古文化遗址。

现出土了大约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并发现了百余座的墓穴。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

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

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安庆代管县市级)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六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庆桐城文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振风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迎江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薛家岗遗址

4. 江阴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旅游景点 江阴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江阴高城墩遗址、祁头山遗址、南楼遗址和佘城遗址四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为江阴这座古城揭开了厚重的历史面貌。 江阴有历代各级各类文物遗存370余处,各级文保单位95处。 古遗址有北护城河、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南楼、龙爪墩崧泽文化遗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时代文化遗址等。 古墓葬有吴季札墓、吴王阖闾长子终累、八子繖墓、楚春申君黄歇墓、梁敬帝墓、古酒圣杜仲宁墓、徐霞客墓等。 还有始建于北宋兴国年间的兴国寺塔,始建于明代的黄山炮台旧址,建于宋初的文庙古建筑群。 有徐霞客故居、曹颖甫故居、刘氏兄弟故居、吴文藻冰心故居、巨赞法师故居、张大烈故居、上官云珠故居。 有适园;有东晋王羲之书换鹅碑、唐代僧人道松书心经碑巨型碑刻、明代晴山堂石刻和始建于北宋初万春园(今中山公园)墨华榭碑廊、乾隆御碑以及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增建、增修江阴考棚记碑等,还有文庙仅存嘉庆十年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江志伊和江苏学政黄晋联名奉谕镌刻的嘉庆训谕碑,以及其他一系列古碑刻等众多文物古迹。 其他:鹅鼻嘴公园、黄山湖公园、江阴文庙、兴国塔公园、刘氏故居、黄山炮台、长泾明清一条街、忠义古街、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江阴市滨江要塞旅游区、华西农民公园、华西金塔、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原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朝宗门、悟空寺、季札墓(季子祠)、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周庄伞墩、舜过井、赞园、江阴观音文化博览园江阴三奇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1586一1641),原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享有“千古奇人”之美誉,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诞生于江阴马镇南阳歧村,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奇树——红豆树 顾山红豆树,相传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文选楼选编《昭明文选》时手植,称梁苑中物,距今已有1400余年。 奇碑——心经碑 心经碑,为唐代异僧道松所书,碑原嵌砌在乾明广福禅寺弥勒殿大铁佛神龛后墙壁间。 江阴十景一龙里书场 二侯祠听书 三元坊剪布 四眼井吊水 五云桥撑船 六娘庙看戏 七宫祠读书 八士桥观潮 九里亭乘凉 十方庵烧香 江阴特产传统特色糕点:马蹄酥、草鞋底、拖炉饼、粉盐豆 特色菜肴和小吃:过桥鳝、刀鱼面、刀鱼馄饨 特色水产:太湖白鱼、太湖白虾、刀鱼(正宗的长江产刀鱼价格已经超过15000元/斤)、河豚、鲥鱼(后三者合称为江阴三鲜,目前数量稀少,价格惊人)。 特色饮品:江阴黑杜酒,又称“徐霞客”黑酒。

5. 江阴哪里好玩

旅游景点
江阴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江阴高城墩遗址、祁头山遗址、南楼遗址和佘城遗址四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为江阴这座古城揭开了厚重的历史面貌。 江阴有历代各级各类文物遗存370余处,各级文保单位95处。 古遗址有北护城河、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南楼、龙爪墩崧泽文化遗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时代文化遗址等。 古墓葬有吴季札墓、吴王阖闾长子终累、八子繖墓、楚春申君黄歇墓、梁敬帝墓、古酒圣杜仲宁墓、徐霞客墓等。 还有始建于北宋兴国年间的兴国寺塔,始建于明代的黄山炮台旧址,建于宋初的文庙古建筑群。 有徐霞客故居、曹颖甫故居、刘氏兄弟故居、吴文藻冰心故居、巨赞法师故居、张大烈故居、上官云珠故居。 有适园;有东晋王羲之书换鹅碑、唐代僧人道松书心经碑巨型碑刻、明代晴山堂石刻和始建于北宋初万春园(今中山公园)墨华榭碑廊、乾隆御碑以及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增建、增修江阴考棚记碑等,还有文庙仅存嘉庆十年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江志伊和江苏学政黄晋联名奉谕镌刻的嘉庆训谕碑,以及其他一系列古碑刻等众多文物古迹。 其他还有鹅鼻嘴公园、黄山湖公园、江阴文庙、兴国塔公园、刘氏故居、黄山炮台、长泾明清一条街、忠义古街、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江阴市滨江要塞旅游区、华西农民公园、华西金塔、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原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朝宗门、悟空寺、季札墓(季子祠)、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周庄伞墩、舜过井、赞园、江阴观音文化博览园。众多景点吸引各界人士、中外游客,甚至诗人、作家陈运和等到此采风写作。

6. 宜兴的社会

宜兴陶瓷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等地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
2002年,新街骆驼墩出土马家浜文化时期陶器。
丁蜀前墅的明代龙窑是全国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龙窑。骆驼墩遗址和古窑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特别是紫砂成品,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内外。
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项圣思的“圣陶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无锡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
宜兴陶瓷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紫砂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有些作品还被作为国家国际交往的礼物。 宜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宜兴话有29个声母,42个韵母,8个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宜兴是中国闻名的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南部山区多溶洞,景奇形怪,已发现的80多个,已开放的5个,其中善卷洞、张公洞1934年就对外开放。有国家4A级风景区8个。 宜兴历史悠久,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
位于芳庄镇溪东村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
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
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
建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的国山碑被誉为“江南第一碑”。
宜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25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95个点)、文物控制单位56处,红色革命遗址19处,库藏文物1万余件。
“梁祝传说”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男欢女嬉”、“宜兴手工刻纸”、“宜兴均陶堆花技艺”、“观蝶节”等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兴分别新增省级、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和12个。
宜兴累计有国家级、省级、无锡市级、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7个、13个和21个。 紫砂
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
渎上西瓜
太湖西岸的百里渎区,是宜兴西瓜的主要产地,这里盛产的晚熟西瓜,称“渎上西瓜”。
张渚竹筷
张渚竹筷是宜兴传统的特产,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
徐舍小酥糖
宜兴的徐舍小酥糖是一种茶食。据传,清朝同治六年,宜兴徐舍镇豫和泰南货店生产的小酥糖,名气传到了皇宫,载淳皇帝曾派专吏太监到宜兴采办徐舍小酥糖,列为“贡点”。
和桥豆腐干
和桥豆腐干是宜兴久享盛誉的特产之一,相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太湖银鱼
宜兴银鱼,产于太湖,每到初夏季节上市。
宜兴三珍
指宜兴丘陵山区盛产的三样应时山果鲜品,即春季的毛笋、秋季的板栗、春秋两季的鲜蕈。
高塍猪婆肉
宜兴美味佳肴之一。始出于宜兴市高塍镇桃园村陈氏家族,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7. 甘肃省临夏县桥寺乡瓦房村的杨家历史

杨家河遗址,在朱墩杨家河社,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该地出土的文版物对研究临夏马权家窑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朱家墩遗址,在朱家墩村,属马家窑文化马广类型和齐家文化。一九七六年发掘出土,主要文物有双大耳罐、垂腹罐等,特别是一件折肩双耳罐,为研究齐家文化的渊流提供了实物证据。朱家墩烽火台,《河州志》称“小黑水山墩”,系军事报警通讯设施,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距今已有五百三十年的历史。现墩台基本完好,可供军事历史研究。

8. 安徽出土过哪些宝贵的文物优秀答案奖励100分

一、古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
全区已发现古代文化遗址89处,其中滁州23处,来安8处,全椒21处,定远6处,凤阳9处,嘉山15处,天长7处。按时代划分,新石器时代21处,商周时代16处,秦时代11处,汉时代以后41处,其中已发掘和试掘6处。较重要的遗址有:
侯家寨遗址 1978年春发现。位于定远县城西45公里的七里塘乡袁庄村。呈台形,面积3万平方米。1985、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375平方米,发现灰坑5个,残居住面3处,以及一批陶器、骨角器、石器等。分4个自然层,经初步整理,将遗址第三、第四层定为一期文化,第二层为二期文化。一期文化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以釜形器、陶支脚为代表。鹿角靴形器数量多且磨制精致,是该期文化代表性器场。此外,还出土大量的猪、狗、鹿、狼、牛、鱼、龟、鳖、鸟类等动物骨骼。二期文化仍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遗物比一期明显增多,器形以鼎、甑、钵、豆、壶、形器为代表。伴随出土还有大量彩陶,其图案花纹为红彩,花纹主要是宽窄彩带。一期盛行的鹿角靴形器,刻划符号在二期不见,陶釜和陶支脚在二期则被陶鼎、甑等所代替。二期文化发现残居住面,推测可能是半地穴式建筑。经碳14测定,一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本省1979年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1981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濮家墩遗址 位于滁州市大王乡林楼村濮家庄。为一台形地,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高8.3米。由墩西、墩南的断面可见有大面积红烧土层和灰坑,可见五至七层不等的文化层堆积。采集标本有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动物骨骼,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11月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遗址 位于滁州市担子乡万桥村朝阳庄北500米处。遗址长100米,宽60米,高9米。采集标本有石器、陶器。根据标本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龙遗址 位于全椒县城北10公里谭墩乡西。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70米,高5米。首次发现有鹿角、红烧土、陶器残片以及陶纺轮、鬲足、鼎足、足等。根据标本和文化堆积层分析,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1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梓遗址 位于定远县城西南30公里的九梓乡街西。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1米,东西宽59米,高8米。50年代、70年代曾两次进行试掘,根据出土的器物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1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墩遗址 位于天长县汉涧镇郜山村。有两个墩子,北面墩子高约10米左右,呈椭圆形,曾出土磨光石刀。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顿丘山遗址 位于来安县城东0.5公里处。遗址呈台形,南北长200米,东西长120米,文化层平均厚度约2.5米。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蚌器、骨器和铜镞等,其中以卜甲最为珍贵,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内。经专家考证,确定该遗址为殷商早期文化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园遗址 位于全椒县城西2.5公里的南屏乡地藏村东北。为台形地,高4米。采集标本有陶片,鬲足,定为商周时代文化遗址。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夫台遗址 位于天长县汉涧镇和平村。为一台形地,高约3米,总面积约9120平方米。有大量陶片、瓦砾等,质地以灰陶为主,纹钸有绳纹、弦纹、方格纹,并有少量印陶纹。台上原有一祠堂,名“万福堂”,因之名“万福台”,后误为望夫台。由实物标本推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狮子墩遗址 位于天长县釜山乡中心村。呈不规则台形,高约5米,面积7540平方米。上有大量陶片,纹饰以绳纹和回纹最多,有少量印陶纹,确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城址
全区已发现古城遗址31处,其中滁州9处,来安5处,全椒4处,定远4处,凤阳3处,嘉山5处,天长1处。
钟离城遗址 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东2.8公里李二庄乡。为春秋时钟离子国故城址。城址东西长360米,南北长380米。城垣残高3至4米,基宽18米,顶宽6米。东护城河尚存。城墙为黄土夯筑。遗址中曾发现战国时期铜镞、楚国蚁鼻钱等,地表遗物较多。1931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梁土城遗址 位于天长县石梁乡土城村。形成于商周时期,北周改置石梁郡石梁县。遗址呈长方形,土堆最高处达20米。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散布大量陶片、砖瓦,分别属于商、周、汉、六朝、唐、宋等各个时期。1961年省文物工作队曾实地勘察。该城址未作任何挖掘,保存完好。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阜陵城遗址 位于全椒县东南9公里的陈浅乡百子村。东汉阜陵王刘延(汉光武帝子)建城于此,先后为王国、侯国、县的治所。遗址呈长方形,长500米,宽300米。至清代,城址尚保存完好,后渐坍塌。建国之初坍塌的城墙基尚可辨认。1965年后,在该遗址上建起了小学、医院和庄宅,城墙基夷为平地。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乐城遗址 位于全椒县城西南35公里的卜集乡古城队。南朝粱时,丰乐县建城于此。武帝大同年间,县废。遗址呈四方形,城墙尚存,每边长800米,城垣清晰。墙高3米,基宽7米,上宽3米,为夯土筑成,有对称四城门。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阴陵城遗址 位于定远县西北35公里的靠山乡古城村。《凤阳府志》载:“凤阳与定远二县之界有莫邪山,山南有故城遗址,周2里,即秦阴陵故城。”遗址上瓦砾遍地;历年出土有陶器,瓷器、铜器、汉筒瓦等,均系秦汉时期之物。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遗址 位于定远县大桥乡三官集油坊村。秦设东城县。城遗址轮廓明显,有内外两城。内城呈长方形,东西0.75公里,南北0.5公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1米,四角城楼高出地面5米,四周护城濠深约3.33米左右。外城亦呈长方形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微见断续城基。城址内散布大量秦砖汉瓦残片。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王城遗址 位于来安县新安镇东南35公里处的烟陈乡姜渡村姜东队。据民国《六合县志》载:吴王城为三国东吴所建,因吴王孙权而得名。北齐瓦梁郡治所曾置于吴王城故基上,南唐时废。遗址呈方形,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垣及四门遗迹清晰可辨。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城遗址 位于凤阳县府城镇西北隅。朱元璋即位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家乡临濠(今凤阳)建中都。为营造都城,从全国各地征调匠工、军士、民夫、移民、罪犯近百万人,选泥左丞相李善长、光禄大夫汤和负责营造城池宫阙;又派人到川、贵、湖广等地采伐名贵木材运往凤阳,供建都之用。经过六年的营建,已具备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洪武八年,因“劳资罢之”,终未在此定都。
中都城分外城、皇城、紫禁城三城。外城系土筑,呈长方形,城西南伸一角为凤凰嘴,周长3.04万米。原外城设9门;南曰洪武门、南左甲第门、前右甲第门:北曰甲第门、后右甲第门;东曰独山门、长春门、朝阳门;西曰涂山门。外城现已不存。皇城为砖石修垒,为不规则长方形。周长7670米,开有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今亦不存。皇城内建有太庙、历代帝王庙、大社稷坛、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建筑。南部东西对称建筑有鼓楼和钟楼,其间有中都城隍庙和功臣庙等。北部依山建苑圃、龙兴寺、观象台;临水建百万仓等,另有国子监、会同馆、官署、卫所等布列城内。街道规划有洪武街、泰安街、长春街、淮南街等24条街道和均衡对称的104坊,以及商业、交通等设置。现大多已不存,鼓楼仅存楼基,龙兴寺尚存部分房舍,已非昔日面貌。紫禁城为砖筑,呈南北长、东西稍窄的长方形,周长3580米。开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今城基残存,南城墙至西城墙尚存。紫禁城内,正殿曰奉天殿,左右各建楼台,左曰文华殿,右曰武英殿。殿后为宫,前曰乾清官,后曰坤宁宫,同时有高泰殿、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文渊阁等分列左右。今均已无存。
据考,中都紫禁城宫殿建筑巍峨壮丽,雕梁画栋鲜艳夺目,红墙黄瓦熠熠生辉。宫殿皆围以玉石栏杆,两侧皆雕龙凤、狮子、花卉等图案;皇宫的台阶和御道均用雕有龙风、海马、海水、云朵图案的条石砌铺而成。现遗址上留有许多彩艳的瓦砾和雕有各种图案的石构件。城墙均用大方砖砌成,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混合灰浆抹缝,在关键部位用铁汁灌浇。城内的奉天殿,尚存白玉石蟠龙柱础4块,每块呈正方形,边长2.7米,高1.1米,上面雕有腾空飞舞的蟠龙,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午门两侧须弥座上的白玉石浮雕仍存76块,总长度486米,图案为龙凤、云朵、方胜(两个菱形的一部分重叠相连而成)、麒鳞、鹿、狮子滚绣球、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等。浮雕中的动物有的昂首狂奔,有的安闲静卧,有的左顾右盼,有的振翅高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中的花卉,线条舒展流畅,布局疏密得体,构图层次分明。这些浮雕技法娴熟,刀工精细,是中国现存浮雕中的精品,对研究明代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903年3月,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中都城的保护维修极为重视,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并多次拨专款进行维修。残存的午门经过修整,掩埋在灰土中的墙基玉石浮雕已重放光华。涂山门坍塌部分又重新砌好,上城楼的斜阶也整修一新。西城墙部份城堞仍保留完好。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明中都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明中都皇故城暨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墓葬
滁县地区的古墓葬,经考古发掘的已有数百座,出土的文物和资料,分别由地、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已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共有11处,大多有地面标志和遗迹。
(一)古墓群
北岗汉墓群 位于天长县安乐乡北岗村。主要分布在蔡庄,朱庄、兰庄等处,分布密集。省、地文物工作队先后发掘墓葬9座,出土漆器、铜器、陶器、铁器和木器等433件。根据墓葬结构及出土文物分析,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之墓葬。
耿家尖古墓群 为汉、唐、宋时期墓群。位于天长县湖滨乡高邮湖耿家尖水下。曾出土过大量宋代瓷器。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垅古墓群 为汉宋代墓群。位于全椒县城西南方向30公里广平乡。墓群以广干园艺场为中心,西南至卜集乡西石行政村的汪庄、韩庄、胡姨等生产队,西至峨嵋行政村的高庄、田谷、大何、小钱、大王、山吴等生产队,北至广平乡浦北行政村和洼李队,东至程家市汽车站。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古墓较多,墓冢呈梅花瓣形,比比皆是,故称“梅花垅”。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王古墓群 为汉宋代墓群。位于全椒县西北45公里西王集。整个墓群环绕西王集南、北、西三面,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柯陈一带的汉魏六朝和宋墓葬大部分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8月,在丁洼发掘宋石室墓3座。
百子古墓群 为两汉至宋墓群。位于全椒县陈浅乡石庄村。墓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1973年5月,省、地、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石庄汉墓2座,曾出土大量珍贵文物。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古墓群 为汉代墓群。位于来安县水口乡上蔡村下蔡队。1978年曾发掘2座棺墓,出土有陶器、漆器、王莽钱币等。
常山古墓群 为汉至宋时墓群。位于滁州市常山乡,以常山集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山脊延伸。在集西300至600米下马庄有古墓7座,1986年修建公路时挖出其中1座,裸露可见拱形顶;集西200米处公路两侧有古墓12座;集东200至600米有古墓14座。1986年5月滁州市文物普查初次发现。1991年地区文物管理所在常山集自来水厂区内发掘古墓3座,出土一批陶器、铜器、铁器及钱币。
三角圩汉墓群 位于天长县城郊乡。1991年12月,在三角圩兴修水利工程工地上,清理、发掘汉代墓葬23座,出土三批漆、木、玉、铜、陶器等文物700多件。其中11件珍品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
(二)名人古墓
虞姬墓 也称虞姬孤堆。位于定远县二龙乡谭村旁。《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即此处。墓呈高大封土堆,椭圆形,顶分三半;底部直径约69米,高约29米。北沿于1958年被挖掉一部分。墓前有一石碑,主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横额:“巾帼千秋”;两旁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颇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槐墓 位于定远县定城建设小学校内西南角。董槐(?~1263年),宇廷植,定远县城人。宋嘉定六年(1213年)中进士,官至右丞相。清《定远县志·邱垄》载:“许国公董槐墓,县西察院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县张景尉立华表、墓道、邑人凌涛题碑。”墓呈圆墩形,直径约30米。墓南置一宽约60公分、长约2米的石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堆、华表、碑记等均被毁坏。唯墓西小巷名董公巷,沿用至今。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孝子墓 位于天长县秦栏镇秦栏中学校内。墓主朱寿昌,宋神宗年间秦栏人,因弃官寻母,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墓建于宋,为高大封土堆,四周有券;墓前立有碑坊、石表、石桌、烛台和墓碑。“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 位于凤阳县府城西南8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朱元璋父母去世时无地埋葬,同村人刘继祖施舍该墓地。在安葬时“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是草草埋下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称吴王的朱元璋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濠州,看到父母的坟墓仍淹没在荒郊野草中,准备用隆重的礼仪进行改葬。后因怕改葬会破坏“龙穴天墓”的灵气,又改变决定,就地培土,增大加固坟墓,并派专人看护。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营建皇陵,再次增大加厚陵墓,广植名贵树木,开辟神道,立华表、石人、石兽。又筑皇陵城。城共有三重,外城为土城,周围1.4公里,中为砖城,周围3公里,内为皇城,周长0.25公里。陵墓前有享殿、廊庑、华表、碑亭,及石人石兽36对;另有神厨、官厅、铺舍数百间,御桥、红桥、皇堂桥及金门、红门、棂星门等建筑。特设皇陵卫率军士5000余驻守;又将当地居民3324户编为陵户,负责守夜、打扫环境、置办供品。设皇陵祠祭署,负责祭祀。朱元璋称帝后,两次回凤阳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至凤阳谒陵。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曾3次亲祀皇陵。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凤阳,皇陵毁于兵火,仅存石碑2座及石人石兽。
建国后,1950年在皇陵陵墓的顶部和四周重新种植松柏,现已蔚然成林。1976年皇陵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2月,皇陵石刻连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沐英墓 位于定远县城西乡解放水库附近。墓主沐英,字文英,定远县人。朱元璋收为养子后,从姓朱,由帐前都尉进佥事同知,又晋至征南右副将军。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卒于滇,迫封黔宁王。此为一金首玉衣冢。原神道立有石像生和石碑,现大部被毁坏,尚存少数亦损残不全。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物保护单位。
沈仁墓 位于定远县大桥乡沈家湖村西南约50米处的小山坡。墓主沈仁,定远县人。元末于县境的豁鼻山举旗造反,后归附朱元璋。从领军百户积功至都督佥事、福建司指挥使。墓上有封土堆,墓道两旁立有翁仲、狮、羊、华表等石刻。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沃公墓 位于天长县天长镇二凤村沃公队。墓主沃田,山东登州人,明代抗倭英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天长殉难,被安葬在遇难处,朝廷追封为“镇远将军佥事”。民国21年(1932年)天长县抗日救国会立碑纪念。1989年8月,墓葬迁入新建的沃公祠后院。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