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
A.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哪些遗址
布瓦遗址、跨湖桥遗址、马坝人遗址、壳丘头遗址、卡若遗址……太多了= =
B. 我国新石器时代 各种文化所在地 的地图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在人类早期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转折,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一次是学会控制火,从此人类便获得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另一次则是食物的生产,从此人类社会由攫取性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进入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新时代。
食物生产大致发生于全新世的初期,即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旱期。长期以来,我国对这时期的文化遗存不甚明了,近十多年来,这方面的考古学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主要是发现井确认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出上了一批这一时期的遗物。 目前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邕宁顶蛳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广东阳春独石仔、翁源青塘,封开黄岩洞等。这些遗址的发现及其研究的深入、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范围、栽培农作物的起源,以及陶器、磨制石工具。营建居所等的起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受考古发现的局限,最初是将仰韶文化以前(约距今7000年)至地质年代上的全新世的开始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旱期。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距今9000—7000年间,是我国原始农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黄河流域、长江中游。辽河流域等自然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普遍发现了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聚落遗址。当时的南方种植了稻,北方种植了粟,都饲养了家畜与家禽,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开始丰富起来,适用于农业定居生活的一些发明和创造产生在这一时期。考古学界据此推断,这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已脱离了原始农业发生和最初的发展阶段,所以,应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分离出来,作新石器时代中期。同时,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近一万年的文化遗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则发现了距今:万年或接近12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据此,考古学界认为可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致确定在距今12000年至9000年这一范围内。
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与粟。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地下粟粒仓储的发现,确立了华北地区是粟类农作物的发生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遗存,也许粟粒不易保存而难以发现,或初期的栽培粟粒与野主粟粒不易区别,早期栽培粟遗存的发现是个至今尚无法突破的考古难题。但是,依据徐水南庄头发现的可能是家畜的狗与猪骨骸及其由潮湿转干的湖沼演变这一适合于植物栽培的环境特点、北京东胡林发现的人骨已轻度石化的两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怀柔转年出土的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遗存推测,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栽培粟在太行山东西两侧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带发生。
栽培稻的起源,因1993、1995年分别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遭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后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谷而开始明朗起来。这两处遗址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江西东北部的环玉山至南岭北麓,大约是我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在这一地区内,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间分布,气候湿润,可食性野生动植物丰富,适于人类从事较为稳定的采集(包括捕捞)、狩猎活动。在这两处遗址中与古栽培稻遗存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野生稻遗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长期采集食用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其发生地大概在这两处遗址所属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乐、南岭岭脊以北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如果结合洞庭湖西北部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头山文化的上万粒栽培稻谷及其聚落遗址、杭州湾南部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遗存及其发达的农业工具与木结构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存,可以简略地推论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早期发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约在距今1 万年前或接近12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距今9000年后发展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流域,并伴随着全新世暖湿气候效应的北进,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简称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
使用陶器、制作磨光石工具、营建房屋及村落,是考古学上所见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它们的起源,应当与食物生产的起源与发展及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有关,自然也应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更早的遗址中探寻。
目前发现的距今9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碎片,有10来个地点,如北京怀柔转年、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庙岩。柳州鲤鱼嘴。邕宁顶蛳山、广东翁源青塘等。这些遗址发现的陶片通常比较厚,烧制温度较低,陶泥中大都夹有石英、云母未或蚌未,有的断面有层理现象,似乎是一层层贴敷制作的,器型有罐与钵类,其中在道县玉蟾岩发现的一堆陶片复原为一个尖圜底斜腹直口罐,显示出极为原始的状态。推测这些陶器残片,应是我国陶器起源阶段的产品。从玉蟾岩遗址复原的那件陶罐的埋藏年代早于古栽培稻谷、华北阳原干家沟的陶片发现于距今1 万多年的细石器文化层中以及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庙岩发现的陶片的年代可早至约距今、14000年等现象分析,我国陶器的起源,很可能是在栽培作物发生之前,但与栽培作物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同,也是在发达的采集经济下逐步诞生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发现的磨光石工具数量较少,且大都磨制较为粗糙,器型有磨盘、磨棒、穿孔加重器、斧等。近年来的发现与研究表明,石器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产生,在石器的刃部或局部磨光。如河北玉田盂家泉、原籍萁滩发现的刃部磨光的锛状器,阳原虎头梁有粗磨痕迹的凹底尖状器,广西柳州白莲洞二期的磨刃切割器等。这种仅刃部磨光的石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也有发现,如广东阳春独石仔的磨刃切割器、广西柳州鲤鱼嘴的磨刃斧、锛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磨刃石工具的延续及技术的发展。这类仅在刃部磨光的石工具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切割。由此推测,石工具的刃部磨光现象,最初可能是在作用于切割磨擦过程中形成的。磨光石工具的起源可能就缘于此。所以,石器磨制技术应是在手工作业下产生的。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磨制石器的型制,它们都不是作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工具,其中石磨盘、磨棒是用于加工食物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可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工具,很可能是那些遗址中出土的穿孔蚌器、骨角器或已不能再现的竹木器。磨制石器作为原始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可能是在农作物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所,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洞穴,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遭县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这种择洞而居,是旧石器时代旱期以来人类对天然居所的最佳选择,但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仙人洞与玉蟾岩洞穴可用于人类生活的范围都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计为一个家庭或一个微型氏族。徐水南庄头遗址面积较大,在其活动的人口自然应多一些。在已发掘的约3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两座灰坑、四条沟和两处用火遗迹等,除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陶片和石器外,还有人工凿孔痕迹的木棒与木块及许多树枝、树皮、木炭等。表明当时具有掘坑营建简陋居所的能力。参照该遗址面积较大,其所处的纬度偏高,可能存在寒冷的冬季,所以当时应有人工营建的可遮蔽风寒的简陋居所。
近年来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人工居所,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如在湖南临沣竹马村发现了一处被认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面积约24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在北方的山西朔县南磨、河北阳原马鞍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灶与火塘,这显然是人类生活取暖的遗存。在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发现了两处分别用二、三百块大型动物骨骼垒成的窝棚式遗迹,内有篝火遗存,年代约在距今2万年以前。这些可能都是临时性居所遗存。而较为固定的人工居所,应与长期定居形成的面积较大的遗址有关,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展起来的。
C. 新石器时代的人配带什么样的饰品
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版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权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