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山背遗址
㈠ 老地名(民国时期)宁邑三都桂花塘在如今湖南(或者江西)什么地方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是三省(湘、鄂、赣)十县(修水、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的交界处和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全县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辖36乡镇,总人口82万,面积全省第一、人口全市第一。境内现有省道310公里,县乡道路500公里,武吉高速公路从县城边穿过,交通便捷。
修水古号分宁,历史悠久,县内上奉镇发现的山背文化遗址是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典型遗址之一,距今约4300年。修水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汉建艾县,隋唐为建昌县、分宁县,民国3年改名修水县,因境内母亲河修河得名。
修水自古地沃物阜,是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药材基地和优质稻基地,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地下矿藏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尤其钨、金、煤、石英、瓷土、石材最具特色。香炉山钨矿品位为亚洲之最,储量居全国第二,煤储量达47亿吨,石英储量达2000万吨。
修水是秋收起义策源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肖克将军亲笔题词“秋收起义在修水”。彭德怀、罗荣恒、何长工、谭政、滕代远、肖克、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均在此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现存有秋收起义革命旧址、遗址等60余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有10万名修水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1994年、2002年,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恢宏的抱子石电站下游,就是曾闻名全国的“江南第一社”——太阳升人民公社,即现在的三都镇。三都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蚕桑大镇,橙黄的三都柑桔早已闻名全国。所以,过去修水泰乡民间年轻姑娘有一句口头语:“来世变猪变狗,要变到三都梁口”,说明这里是一处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都镇是修水县的东大门,修河在三都段有10多公里长,从洋湖出县进入武宁。这一段平坦开阔,河中渔船撒网、白鸥戏水,两岸垂柳拂水、翠竹摇曳,姑娘采桑,小伙耕作,好一派江南田园美景。沿途景点颇多,著名的有杨梅渡古樟群、三都浮桥、梁口桔园、寨上春秋遗址。三都还有许多土特产品和独特饮食等待着游客去品尝。
修河进入三都的第一村就是杨梅渡村。杨梅渡村过去盛产杨梅,每逢梅熟季节,老百姓采摘成担的杨梅乘船过渡到集镇上卖,所以此渡为杨梅渡,这个村叫杨梅渡村。
古樟群所在地叫车田,也称花园里。相传是本地韩姓的祖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仙游至此地,见五峰山麓,峰峦叠障,一水环门,澄光潋滟,认为此地为一处安居之宝地,于是在此栽下一片樟林,种下许多花草。传至南宋英宗时,时任枢密使的魏国公韩琦遨游江南至修水,特地来到此处花园里,见山环水绕,人民风俗犹为近古,特题“回望亭•七律”。后归家尝曰:“宁邑足为子孙安乐窝,惜受国恩厚,不得迁焉,汝后人毋忘斯志。”当地韩姓始祖是韩琦之九传孙,以韩愈的《昌黎伯公五箴并叙》中的“五箴”为堂号。他们对这片樟树林格外珍惜,认为是仙人所植的“风水树”。日寇侵华时,要砍树修桥,当地韩姓人得信,连夜砸锅卸耙,把锅铁、耙钉钉在树身上,第二天日寇派人来砍树无从下斧,只得空手而归。大跃进和“文革”时有人想毁林,也因当地韩姓人保护而幸免。现存有18棵千年古樟,树冠高大,有30多米高,树姿奇特,遒劲苍翠。树上常有白鹭栖息,树下绿荫草地,是牧童放牛和嬉戏的好场地。
、三都浮桥
位于三都集镇之南,梁口渡之北。该处水面宽达200多米,古设舟渡,清咸丰四年(1854年)设浮桥,是三都、四都、庙岭、桃里以及武宁清江、船滩等地百姓来往必经之渡,为修河上最宽的浮桥渡。浮桥傍另设渡口码头,过去是茶叶、木材、粮食等土特产品的集散场地。三都浮桥渡口曾是修河上一道风景线,现两岸古街铺俨然,透过墙头依稀可见的广告招牌,可感受昔日码头之繁荣景象。
、梁口桔园
梁口是三都镇的一个村,历史上就盛产柑桔,三都柑桔皮橙瓤红,每逢柑桔成熟季节,就像电视剧《桔子红了》中的桔园。现在三都柑桔品种多样,除本地柑桔外,还有蜜桔、金桔、甜橙、脐橙等,现在我们可以去桔园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前面靠河边处还有一片树丛,这里林深、草厚,电影《黑虎》曾在此处拍摄。该处幽静阴凉、河风习习,厚厚的草地上,是休息的好去处。
22、寨上春秋遗址
位于离三都镇2公里的坳头村北面山寨上。遗址长50米,宽20米,文化堆积40厘米左右,夹沙黄土,陶片居多,并出土一件夹细沙泥质的鼎足,现存县文博馆。同时,三都石礁上、小港等地都有西周、春秋及汉时的遗址多处,是文化考古旅游的好去处。
㈡ 山背文化的山背文化遗址的发现
山背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一段传奇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居住在山背村跑马岭周边的村民经常有人患上无名肿痛,有村民就到山上采草药,敷在痈疽处。有一次,村民在山上发现泥巴地里有许多三角形的大小石块,形似箭头,便拾了几块带回村里,称其为“阴箭”。1961年夏,一名稍有文物知识的村民专门到跑马岭山上拾来一块三角形石块,送给一名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辨认。这名工作人员看过之后也辨认不出,就送到当时的江西省文化管理委员会考古鉴定组鉴定。结果,专家们一致认定村民所说的“阴箭”,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
1961年,江西省考古人员在这里对地下石器发掘证实,山背文化遗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地区一种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山背文化、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并列为中国东南地区三种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以山背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浙江良渚、岭南石峡等处新石器文化有较多近似点,可见与这些地区的原始居民有密切的交往。
㈢ 左河右水塘背后山的风水格局
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即实在,又便于掌握。
什么叫风水?第一是能供人类生存的条件。第二是更优良的人类生存条件。第三、营利、生意,也就是选择生意上的优良条件。多用科学头脑思维。比如:惠州嘉逸园风水如何?——回答是:就是现代科技的看点,也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风水,比如:没有钢筋、水泥?能造那么高的房屋吗?没有自来水,那里有水吗?没有水,那里能住人吗?没有水,风水再好,也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风水,风水,能满足人的生存、生活条件是关健。又比如:有管道横穿自家院上方影响风水吗?——回答是:有管道横穿自家宅院上方,如果处理不合理,影响视线和美观。管道经过有妨碍今后空间再利用的可能(比如房屋再造加高就存在障碍),还有一个管道技术性问题(如管道技术性能不足,有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属于影响到风水的一种因素。其它意义层面上的风水影响不存在。多用现代科学思考更能说明和说清问题。
风水的实质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合理利用自然客观条件和规律;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要点;合乎力学、科学原理;合乎常识、逻辑,就是好风水。不存在令人费解的特别神秘风水!古代风水,实质就是正确选择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应人类生存。不适合人类的地方,本人从见过的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是:人类在那里已被彻底陶汰,没有再延续种群到今天。风水强调的就是有利、方便、实用,是更好地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用传统风水理论,切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只怕是盲人摸象,用现代高科技术设计理论切入传统风水领域应游刃有余。对风水要有正确认识:比如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这些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也就是植物有旺风水作用。身体健康,精力充佩,能挣大钱,不需要耗费医药费用,也就是植物有旺财的效果。从科学、正面认识更能说明问题。比如高层空气好,卫生好,这是主要的。顶层,防渗漏,防雷击的措施要有力,当然还存在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项。风水只能提醒从多角度思考,技术层面的事,现代科技更精准。传统建筑是以中心对称理论为主。现代建筑,以实用、功能为主。二者基础不同。打个比方,在传统古老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风水理论,就象老式马车驾驶技术,能用于指导驾驶现代汽车吗?古代以自然风水为主,现代城市以人为风水为主,二者基础完全不同,怎能固守旧教条。如:服装店收银台吧台下想接个水管放个水糙便于洗杯子、在风水上不知有没有什么讲究?——回答是: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就是好风水。反之就是坏风水。
又如:过门砖断裂影响风水吗?——回答是:引起房屋牢固性变化和结构性损害,就会影响到房屋风水。房屋的风水,首先就是房屋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也就是房屋的使用寿命。
阳台前放消防水箱会影响风水吗?——凡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事情,不会影响风水;只有对人类社会无益的事情,甚至有害的事情,才会影响风水。阳台前放消防箱,不妨害各类活动,是对房屋安全起保驾作用的,不可能会妨碍风水,是有益于风水。
用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标准去分别评估考量各类事物。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就是好风水。相反,就会坏事,就是坏风水。风水布局再合理,谈不上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等条件,那只能认为是怪论。风水再好,核心必须要更好地适合人类的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主卧的门开在背景墙上在风水上有什么说法?——回答是:主卧的门开在背景墙上寓意、像征性的说法,到了现场可以临机发挥。正大的道理为:合理、美观、实用、方便、安全是真理。反之为邪门歪道。又如:风水学,门关应该安门左右边哪个位置?——以方便、实用为准。如果左边实用、方便就安左边,右边实用、方便就安右边。如果门关安上不方便、不实用,就不要安装门关,叫多事,自找麻烦。凡是不方便、不实用、碍手碍脚、自找麻烦的事物,都是风水大忌。
规整:规整的含义是:合理谋划布局,在繁复中见精神。就是要有统一整齐规范标准,整齐划一,不能七零八乱。现代城市和农村中,那些混乱建筑,相互抵消,互相矛盾,从风水的角度论,零乱无序,从事实上看,哪里存在更多贫穷和贫困。如:我家原来是东大门,现在改为南大门,但是西边地势高,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从门前过流,而且还冲刷西南墙角,这是什么风水,求解——回答是:地形不整齐、不规范。要对地形进行必要整理,使下雨流水规范有序。现在的状况是流水似无头的苍蝇,乱窜。为水流无序,或为流水乱窜。风水如此,人事会相因如形。
对称:对称的核心实质内容是要有中心和重点;由房屋的有中心和重点,诱道人文、行事、为人要有中心和重点,也就是人性要有主心骨,不能是糊涂苍蝇。传统风其实就是对称理论,是受自然和人体美的启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风水美学观。从圆、方、正这些角度思考,人体其实是一不规则的凹凸形体,但人体有一主要美学特征就是左右对称,作为天人合一的风水观,在传统建筑中体现的基本核心就是: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在对称中求取平衡。
必须:一、是指这些结构和设置必须要,不是多余,是不可缺少的结构和设置。不是可要可不要;有,实质意义不大;没有,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的事物。这些结构和设置,是人类必须,服务于人类。二、把这些结构和设置换位置也不适合,也就说,必须是这样。比如,铺双席,为什么要铺双席?需要、必须、实用、舒服、喜爱、欣赏,风水必好。
家中磨砂玻璃隔两间卧室影不影响风水?——回答是:此类问题以是否需要、必须作为衡量风水优劣的标准。家中磨砂玻璃是家中房屋和家具的必要配置构件,不是有毒、有害物质,安装牢固、安全,不影响风水。只有磨砂玻璃不是家中房屋和家具的必要配置构件,是多余配置构件,是有毒、有害物质,安装不牢固、不安全,才会影响风水。
实用:比如窗户只能在哪里,采光效果好,就是好风水。放别的其它位置采光效果差,或根本就不采光,其实就是坏风水。又如:打井水井位置选取,用风水理气的方法位置选得再好,但如果不出水,徒劳无功,完全失去意义,因此打井必须首先选择保证能出水的位置,这就是实用。又如:床头靠窗,化解挂铜葫芦、五帝铜钱好吗?————没有实用价值。如果没有防盗安全网或窗,床头不能靠窗,不安全。把古今中外历代所有皇帝的钱都找来挂上也不解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安装防盗安全窗,可抵除挂一万个皇帝的风水钱。又如:卧室内放个浴桶风水有什么不好? 回答是:物品能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肯定最好。卧室内放个浴桶,肯定不是浴桶该放的地方。但事情总是有常就有变,在变通行事更合适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妨碍正常通行和活动,不影响风水,也可以放在卧室内。又如:坐北向南的两进铺位,我想一边封玻璃,一边安装玻璃门,请教大师,封那边,留那边做门好?——回答是:我不在现场,不能肯定回答,只能原则回答:一、方便出入。二、根据房屋空间和房屋用途(也就是根椐房屋准备做什么),本着合理利用空间、方便实用的原则,二者综合考虑门安装那一边。
最后关于什么叫风水?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方向去理解和定义:
为了不伤害失败、受灾的当事人的自尊心,为了不往失败、受灾的当事人的伤口上撒盐,为了不往失败、受灾的当事人的心头上扎针,给予这些人合理的心理安慰,风水学又可称为“退步台阶学”。很多明显是主观失误造成的悲剧,很多明明是主观“无可奈何”的悲剧,如果再从主观上找原因,无疑对当事人的心理是一种再次伤害,而悲剧当事人往往对悲剧的发生总是耿耿于怀,不能释疑,这时风水术总是会导引人们从客观外界找原因,就是客观外界中找不到原因,也可以从“无形的风水术语”定义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也就是诱导当事人找一找合理“下台阶”的理由,排解当事人心头的痛伤。
为了将主观责任归罪于客观,风水术又可以称为“泼皮无奈术”。如明明是贪污受贿而获罪,风水术可以定义为“财星犯刑冲而带天罗”;明明是因财而生灾,风水术可定义为“财杀并见而遇鬼”。总之,当事人“无过”,而是风水“出错”。这种把主观责任导演归罪于客观,其有利方面可以从客观上起到缓解思想包袱、满足某种虚荣心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思考,它诱使人们不从个人主观方向找原因,不从个人主观方向努力,而把责任向其它方向推卸,这也正是风水术的最大缺点、错误和软肋。
由此又联想到另外别的场景。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一位可爱的母亲带着自己心爱的宝贝在室外游玩,宝贝不慎,重重跌了一跤,大声嚎哭,这位可爱的母亲迅速将宝贝扶起来,心疼地爱抚着又轻轻拍了拍宝贝身上的灰尘,然后,这位可爱的母亲对着地头,用双脚狠狠的连蹬带踏了数次,边蹬边说:“这该死的地头,害得我的宝贝摔跤,回家拿锄头来将这块地头挖掉,免得宝宝再摔跤”。这时,那位心爱的宝贝睁开泪眼,抽气了几声,也答话了,边哭边说:“快回家拿锄头来,一定要挖掉”。于是那位可爱的母亲带着心爱的宝贝回家找锄头去了。这就是风水的某些作法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㈣ 浦江的变化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书画之乡、水晶之都(盛产水晶工艺品)、挂锁之城
主要游览胜地:仙华山、江南第一家、白石源、神丽峡
政区位置 浦江县地处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缘。南与义乌、兰溪接壤,北连桐庐,西靠建德,东旁诸暨。
政区沿革 浦江建县于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古称丰安。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重置浦阳县,因境内有浦阳江而得名。吴越天宝三年(公元910年)更名为浦江县沿用至今。
1959年浦江并入义乌,1967年仍析出。
政区划分 辖7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20个居委会、409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面积 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为38.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7万人,占总人口的16.15%。县域面积915.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万公顷,占19.3%。
政区自然特征 低山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县内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海拔近24米。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量1512.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746.3小时,年均无霜期247天。
人文自然景观 2002年,郑宅镇郑义门古建筑群(江南第一家)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缩影。仙华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奇峰秀,峰林聚巅。白石湾和神丽峡景区建成开放。上山( 塘山背)史前文化遗址得到抢救性挖掘。另外,还有通济湖、马岭、宝掌幽谷等近百个景点。
政区资源特点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229立方米,浦阳江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的河长占91%。动物有260科869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3种;植物有185科1143种,以马尾松分布最广。矿藏资源有石灰石、萤石、磷矿、瓷石矿、石煤及膨胀珍珠岩等。
工业 以传统轻工业为特色。服装、针织、绗缝、挂锁、水晶和造纸具有比较优势。花边绗缝是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水晶、挂锁占有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被命名为"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和"中国挂锁星火特色产业基地"。全年实现自营出口1.2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163家。
农业 农林牧副渔总产值 6.09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86亿元,粮食总产量6.4万吨,粮经种植比例5.3:4.7;高山蔬菜、花卉苗木、水果、茶叶是四大主导产业。"竹叶薰腿"为火腿珍品,豆腐皮、桃形李为传统农产品,"浦江春毫"为中国精品名茶,"沁香"牌密梨为全国优质早熟梨。
文化教育 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有县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到90.56%。剪纸、迎灯、人会极具地方特色,是中国民间艺术(书画、剪纸)之乡。浦江舞龙队荣获中华舞龙大赛金奖和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 全县现有小学95所,在校学生5.6万人;初中20所,在校学生16512人;高中7所,在校学生0.66万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升学率在90%以上。
特色产业 花边、竹编、草编、麦杆贴画和绒绣为浦江传统工艺品的"五朵金花"。绗缝制品、挂锁、水晶工艺品和自行车产业后来居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㈤ 山背文化的介绍
山背遗址来位于九江源修水县上奉乡山背村,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3处遗址,上层为商代遗址,下层为新晚遗址。经六十年代初期发掘,获得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址。山背遗址的文物堆积保存较好,包含物丰富,出土的石器有锛、斧、镞、铲、凿、网坠、镰、球、蛋、励石等。出土的陶器有鼎、规鬲、豆、壶、罐、簋等。
㈥ 中国有两个浦江县,一个在四川,一个在浙江
回答:
有两个,分别在浙江和四川。
四川的浦江县:
四川省蒲江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县,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毗邻天府新区,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浙江的浦江县: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是杭州、绍兴、金华的交接地区。有着书画之乡、水晶之都(盛产水晶工艺品)、挂锁之城的美称。
主要游览胜地:
仙华山、江南第一家、白石湾、神丽峡
位置:
浦江县地处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缘。南与义乌、兰溪接壤,北连桐庐,西靠建德,东旁诸暨。
人文自然景观:
2002年,郑宅镇郑义门古建筑群(江南第一家)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缩影。仙华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奇峰秀,峰林聚巅。白石湾和神丽峡景区建成开放。上山( 塘山背)史前文化遗址得到抢救性挖掘。另外,还有通济湖、马岭、宝掌幽谷等近百个景点。
㈦ 归纳出良诸遗址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表现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1][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4]
中文名
良渚文化
外文名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3]
年代
距今5300-4000年
地址
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
精品荐读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之王,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作者:说文解物
从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时代的人到底如何织布呢?
作者:春梅狐狸
快速
导航
文化背景文化特征分布范围代表文物文化馆院遗留谜团文化价值
考察发掘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良渚文化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5]
文化命名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遗址初步报告》。施昕更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自此,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
在前一阶段考古诸多发现的启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窑一带相继发现了反山显贵者墓地,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筑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遗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时期的村落遗址和墓地。目前已发现各类遗址135处,它们共同构成了分布密、类型多、规格高的遗址群落。学者们称之为“良渚遗址”,它是整个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片“圣地”。
2007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这个大发现标志着在七十年考古历程中,继发现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确立了良渚文明。
遗址发现
1935年5月,在西湖博物馆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参加了这次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一带盗挖文物之风盛行,尤其是盗挖玉器,因此,在盗坑附近常散落着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先生从小生长在良渚,对当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这两地的石斧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良渚为什么也有这种石斧出土呢?这些疑问诱发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调查的想法。经过多次的调查,施昕更先生采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良渚似乎有一个古遗址的存在。将这些情况和想法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先生汇报后,在馆里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施昕更先生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
㈧ 介绍今天的浦江
浦江镇属抄于闵行区,但位置在浦东,挺远袭的,而且沿途比较堵车,那里有很多世博动迁房,房子到是还可以.
浦江镇于2000年10月18日由原陈行、杜行、鲁汇三镇合并而成,是目前上海市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镇。浦江镇地处闵行区浦东地区,东邻南汇区,西濒黄浦江,南接奉贤区,北毗浦东新区;徐浦大桥、外环线紧靠镇域北部,卢浦大桥相连的市级快速干道浦星公路贯穿全镇,是距市中心最近的重点城镇。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浦江镇被列为十个重点建设城镇和世博会的首批居民动迁定向安置基地。
驱车从市中心出发,很快便上了卢浦大桥。下了桥我们便进入上南地区。沿着济阳路一路向南进发,穿过三林镇,我们踏上了浦江镇的地块
㈨ 上山遗址的发现上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白马镇傅宅村南浦阳江北岸在改田中就发现了石斧、石镞、红陶三足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轰动一时。到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又传出村民烧砖取土发现了文物的消息。浦江文化部门获悉后立即展开清理与保护工作,于是,一个万古之谜在各级文物工作者的考古研究下,一步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000年秋收的季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博物馆在黄宅镇渠南村塘山背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队在考察周围的地形、地貌中,发现了塘山北遗址的墓葬区。2001年2月至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上清理了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这些墓葬的墓向、葬具、葬俗、随葬品组合上具有共同的特征,为一个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约4500年。与此同时,他们还对墓葬区东北不足300米处一个名叫“上山”的小土丘,进行了考古发掘。在600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遗存。对此,当时的考古专家们还没有特别在意,他们把重点放在了 塘山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他们为钱塘江以南第一次发现良渚文化的墓地而兴奋不已。当时,本报曾以浦江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的文化遗址进行过报道。那时上山遗址也没有正式命名,只是作为 塘山背遗址(墓葬)的一部分。然后在北边发现了上山遗址。考古队在塘山背墓葬出土的近200件鼎、豆、罐、釜、甑、壶等随葬器物型制及生土地层关系判断,认为它们具备良渚文化的特征。
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学传来测试的惊人消息:上山遗址的年代距今已约9000—11000年!6月,参加上山遗址的考古专家们又对发掘的石器、陶片进行全新分析,结果发现陶胎中有稻壳遗存,经测定属于栽培稻范畴。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博物馆联合对上山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用多学科的手段,采取浮选收集植物遗存措施,经过数周的艰苦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