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的诗人
『壹』 《石钟山游记》这篇文章是宋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A.王安石
『贰』 有哪些古代 安徽 诗人 词人 ,或者著名诗人在安徽写下的诗词游记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安徽名人馆游记
物华天宝数江淮,人杰地灵惟徽皖。
大禹治水泽万世,夏启建立开纪元。
皋陶治狱正典律,太公伐纣除祸乱。
管仲贤能成霸业,老庄道法尚自然。
范增奇谋设鸿门,张良运筹虎归山。
神医冠秀名华佗,豆腐鼻祖号刘安。
魏武艨艟蔽天日,周郎东风化灰烟。
王蕃浑仪存后世,陈翥桐谱有遗篇。
毕升活字大发明,孝肃铁面包青天。
朱熹承继光理学,大位研钻扬数算。
洪武扫元统华夏,武毅除倭平患难。
以智英才盛明季,渐江诗画冠新安。
闰章运笔诗宣城,文鼎毕力著方田。
名世狂放陷文狱,文鼎义法开文先。
方苞声律纵华章,大魁神气作碑传。
戴震考据为师尊,敬梓讽刺当典范。
汝纶兼蓄贯中西,石如博采长书篆。
贞仪盛才比班昭,长庚华彩领徽班。
茂荫议钞触帝怒,雪岩巨贾成商官。
少荃瘁力扶厦倾,汝昌成仁赴国难。
天佑建桥修铁路,铭传抗法守台湾。
余德精进兴徽墨,碧城英发倡女权。
汤鹏铁画传海内,胡适著作响文坛。
中共奠基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
江山代有才人出,****还需今朝看。
释注:江淮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本文通过诗词形式,展示了安徽历史上近50位名人主要事迹,包括帝王大禹、夏启、朱元璋,政治家皋陶、姜子牙、管仲、范增、张良、曹操、包拯、李鸿章、丁汝昌、刘铭传、陈独秀,军事家戚继光、周瑜,哲学家老子、庄子、朱熹,文学家施闰章、梅文鼎、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魁、吴汝纶、胡适、吴敬梓,数学家程大位,科技、发明家毕升、王蕃、陈翥、刘安、詹天佑、胡余德、邓稼先,医学家华佗,戏剧家程长庚,书画家汤鹏、邓石如、渐江、方以智,经济学家王茂荫、胡雪岩,考据家戴震,一代女杰王贞仪、吕碧城等
『叁』 唐代第一位写山水游记的诗人是
文学史家喜欢将文学家分派,比如诗人,就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其中有一个被叫做山水田园诗派。被归入这一派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其实,这一派的诗人未必个个都特别喜欢游山玩水,与此同时,不是这一派的诗人也决非人人足不出户。相反,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有一些并不见得特别爱游山玩水,而不属于这一派的诗人,有一些却是山水风景的狂热爱好者。
王维应该说是比较喜欢欣赏山水田园景致的,但是,他对于游历名山大川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王维的兴趣偏于安静,关心景色的情调与意蕴,对于那些名声显赫的山水,他没有什么好奇心。自从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业之后,他喜欢邀请裴迪等若干诗友,流连其间,诗歌唱和。别业中的景点,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等等,都曾被写入诗篇。王维早年也曾经奉派出使塞上,写出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名句。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长安的半官半隐中度过的,辋川别业是他的主要游玩之地。
孟浩然一生都在求官与归隐之间徘徊,壮年时期曾漫游吴越,所到过的山水名胜比王维肯定要多得多。他的笔下,也留下了一些描写他游历过的山水胜景的作品。孟浩然可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中专门游历山水最多的诗人。
韦应物、柳宗元跟山水田园结缘,都与他们的仕途经历有关,他们都曾在地方上担任刺史一类的官职。韦应物曾经担任滁州(今天安徽省滁县)、江州(今天江西省九江市)、苏州(在今天江苏省)等地刺史,因而写过《滁州西涧》等著名山水诗篇。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改革遭到失败之后,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改为柳州刺史。因此,他的诗文里描写了一些永州、柳州一带的山水景致。很可能,论性情,韦应物、柳宗元都是对山水没有特别爱好的人。
唐代当然有特别爱好山水的诗人,而且为数不少。根据我们的一时搜检,简单罗列如下:
宋之问,虢州弘农(今天河南省灵宝县)或者汾州(今天山西省汾阳县)人,曾经因为谄附张易之,被贬为泷州(今天广东省罗定县)参军,到过岭南地区。后来又因罪被贬为越州(今天浙江省绍兴市)长史。再后来,又被流放到钦州(今天广西钦县),在那里被勒令自杀。可见,这位人品低下的诗人一生到过的地方着实不少。岭南地区不是他愿意去的地方,他也不像宋代的苏轼那样能够随遇而安,遍游岭南山水。不过,史书记载,宋之问在越州期间,却是曾经登山临水、饮酒赋诗的。《新唐书》本传记载,他曾“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剡溪在今天浙江省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那一带曾经是一些东晋名士的活动场所。
李端,赵州(今天河北省赵县)人,进士及第,做了一阵子京官之后,因为身体有病辞去官职,一度居住于终南山草堂寺。后来出任杭州司马,曾经在虎丘山下买了一些田地,经营庄园。据说,后来李端又曾移家衡山,自号“衡山幽人”。其间,“弹琴读《易》,登高望远,神意泊然”。
张谓,河内(今天河南省泌阳县)人,十分喜欢欣赏湖山景色,其《湖上对酒行》诗云:“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
姚系,河中(今天山西省永济县)人,韦应物同时诗人,“好游名山”,“与林栖谷隐之士往还酬酢,兴趣超然”(《唐才子传》卷五)。
殷尧藩,秀州(今天浙江省嘉兴市)人,他一生到过不少地方,足迹所至,包括了今天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唐才子传》卷第六说他“耽丘壑之趣”,据说他自己曾讲过这样一番话:“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张祜,大约出生于姑苏(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多种文献记载,这位晚唐著名诗人十分喜爱山水风景,喜欢游览寺庙,而且每到一处,往往即兴题诗。杭州的灵隐、天竺,苏州的灵岩、楞伽,常州的惠山、善卷,润州(镇江)的甘露、招隐,他都曾留下过诗篇。诗人李涉在岳阳曾经赠诗给他,诗曰:“岳阳西南湖上寺,水阁松房遍文字。新钉张生一首诗,自余吟著皆无味。”可见,张祜的题咏诗歌是受到同时代诗人的好评的。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一下他的题咏诗,随便举几个例子。《万道人禅房》有两句云:“残阳过远水,落叶满疏钟。”《题金山寺》有两句云:“寺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题孤山寺》有这样四句:“不雨山长润,无风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陈陶,剑浦(今天福建省漳州市)人,屡次落第之后,不求进达,“恣游名山,自称‘三教布衣’。”
从诗人们保存至今的诗集中看,唐代诗人中曾经游览过各地名山大川的数量就更大了。比如,伟大诗人李白、杜甫,虽然不曾有文献专门强调他们的喜欢山水,也没有被文学史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但实际上,他们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之数量,是一般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所望尘莫及的;他们描写山水的诗歌作品,不但数量不比那些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少,质量也不比他们差。
李白曾宣言,“一生好入名山游,五岳寻仙不辞远”,为了寻仙学道,为了欣赏山水风景,他不辞路途遥远,不惧山岭崇峻。在家乡四川,他到过成都,游览过峨眉山;离开家乡,乘船东出,到了湖北,他以安陆为中心,除了漫游湖北各地之外,他到过洛阳、山东东部、吴越一带,泰山、、南京、各处吴越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离开长安之后,又进入了以梁园、东鲁为中心的漫游时期,足迹遍及今天的山东、河北、安徽,真是屐痕处处;安史之乱爆发,先后避居剡中、庐山;因为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定为叛乱,又遭流放夜郎的惩罚,半路遇赦,沿江东下,最后定居于安徽当涂。性情加上坎坷的命运,李白几乎成了一个旅行家。
杜甫早年游览过今天的江苏、浙江,在山东、河北一带两次漫游,前后历八九年;求官期间,主要在长安一带活动;为官期间,曾往来于今天的甘肃天水、陕西西安、河南洛阳之间;辞官之后,在甘肃作短暂停留之后,携家带口翻越秦岭、大巴山,到了四川成都,定居成都的四五年里,往来于川东北的梓州、绵州、阆中一带,到过剑门、青城山等地;乘船离开成都之后,沿江东下,在今天的奉节居住过两年,沿途不少城镇都曾逗留过;最后到了湖北、湖南一带。可以说,杜甫到过小半个中国,用宋人王安石的话说,杜甫是“饿走半九州”。论名山,五岳杜甫到过并且留下诗篇的有三座,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论大川,黄河、长江、湘江,杜甫都到过,其中,长江更是曾经长距离、长时间举家乘船旅行过。赞同12| 评论
『肆』 一本关于一个诗人兼数学家的游记的书
蔡天新教授《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
『伍』 扬州红桥游记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红桥游记》,清代著名神韵派诗人王士祯的作品。王士祯写诗追求冲和淡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的境界。以他这种美学情趣写游记散文,也就有它神韵诗的风味
『陆』 古运河畅想曲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详。天内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容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鸣钟的事实。张继诗还有若干首表现了对于时事和人民生活的关切,如《阊门即事》描写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的情景,《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反映安史乱中唐室播迁、财政拮据的状况。还有《送邹判官往陈留》一首,写齐宋一带备受战争破坏,其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几句,为《中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所赞赏。 席启寓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诗》均存张继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
『柒』 桃花源游记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
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hàn)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捌』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作者是谁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英国1788-1824)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在拜伦生前就已经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灵。今天,这首长诗依然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久盛不衰。
——《英国文学通史》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卓越代表,也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拜伦的影响都是无比深远的。他被誉为“诗国中的拿破仑”,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都是他的崇拜者。别林斯基认为拜伦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力量巨大的普罗米修斯”。法国的雨果、拉马丁、梅里美、缪塞以及德国的海涅都受到拜伦的深刻影响。
拜伦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不但是才气横溢的诗人,而且是跃马持枪驰骋疆场的革命战士。他高擎在法国点燃的革命火炬,并把这熊熊的火焰携往思想和艺术的领域。最可贵的是,他从不空谈革命,而是以切切实实的工作为美好的理想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那为弱小民族自由解放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当时南欧各国人民反对外族压迫的斗争。今天,他的雕像还站在希腊米苏龙吉的“英雄公园”中央,受到广大群众的崇敬。他那热情战斗的诗歌像锋利的匕首,刺向人间一切黑暗腐朽势力,像激昂的号角,鼓舞人民在斗争中前进。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长诗充满了爱国主义与反压迫的感情,语句流畅,语言绮丽华美。把政治和社会问题作为诗歌题材,这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是首次。诗中对异域的旖旎风光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十分精彩的描写和叙述,例如第一、二章中写到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的风光,第三、四章中的比利时的滑铁卢、莱茵河两岸、瑞士的莱蒙湖,还有意大利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名胜古迹。当时有很多人在游历的时候把这部长诗当做最好的“旅行便览”。
『玖』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讲了什么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1年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180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惰的时日》。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这两章在1812年发表时,震动了欧洲诗坛。
全诗共四章,后两章完成于诗人流亡时期,是诗人在滑铁卢战役之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与感想。长诗主要是浪漫主义抒情,但其中也有直接刻画现实、讽刺现实的章节,还有些章节直接抒发诗人对哲学、政治和艺术的见解。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而新颖。
长诗主人公恰尔德·哈洛尔德是一个叛逆的贵族青年,一个孤独而忧郁的漂泊者,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又厌恶、憎恨周围空虚的现实生活。他高傲的性格,使他不为庸俗虚伪的上流社会所容;而他的贵族习气,又使他不与人民交往。由于对生活的厌倦、冷漠而陷入难以解脱的痛苦之中,终于悲愤地离开了祖国,到海外去寻求解脱,开始了孤独而忧郁的漂泊生活。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与雕刻美的喜爱与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与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与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
长诗第一章主要是描写在拿破仑的铁蹄下,西班牙人民的苦难、他们的反抗以及对自由解放的渴望。诗人赞扬西班牙人民的过去和它不屈的现在,歌颂由农民手工业者组成的游击队反对入侵者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位参加萨拉哥撒保卫战的西班牙女游击队员的光辉形象。对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对入侵者拿破仑,诗人表示了极大的憎恨。同时,诗人又感到西班牙人民反对侵略者的斗争,归根到底只不过对本国的君主制度有益,所以在诗篇中又流露出前途无望的悲哀。
第二章,恰尔德·哈洛尔德来到希腊,希腊人民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而尚未起来斗争。诗人站在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腊土地上,眼望着灿烂而凄凉的历史遗迹,回忆着希腊伟大光荣的过去,哀叹着近代希腊的懦弱,诗人激励希腊人民起来斗争,追回失去的自由:“谁想要获得自由,必须自己起来斗争。”
相隔六七年之后,拜伦完成了第三章(1816)和第四章(1818)。这期间,诗人的生活发生了极大转折——永远地被逐出祖国。他忍受着难以言状的忧郁,带着自尊与痛楚,从一个国土走向另一个国土。
第三章的开头,诗人以极其深沉的歌声唱出被上流社会放逐的愤懑,对女儿的思念。诗人来到比利时,凭吊滑铁卢战场,评说拿破仑的功过;从比利时沿莱茵河来到日内瓦湖畔,诗人以昂扬的情绪追忆法国大革命,讴歌它的先驱者——启蒙主义者卢梭、伏尔泰,表达自己对启蒙主义者自由平等思想的忠诚。
第四章是在诗人流亡到意大利后写的。当时意大利正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被分裂成许多小邦。诗人用意大利光荣的历史、意大利当时民族的灾难,激励爱国志士起来推翻奥地利的暴虐统治,实现民族的统一和解放。
第三、四章同前两章相比较,恰尔德·哈洛尔德的形象减弱,而诗人本人的形象大大加强,拜伦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随时随地地自由地抒发出来,因此这两章政论色彩表现得异常强烈。第三、四章创作时间正值意大利、希腊等国人民斗争高涨之时,而诗人又同斗争发生了实际联系,从而使他的创作获得一种新的生气和力量,表现出了对自由必胜的信念: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最响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传播到那北国的土地上,
一个较好的春天会带来不那么苦的瓜果。
诗人在恰尔德·哈哈尔德的形象里,反映出自己生活与性格的某些特点:高傲孤独,放荡不羁,对上流社会的憎恶与鄙视等。但主人公那种冷漠静观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则与诗人不同。诗人热切关注人民的斗争,焦虑着人民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怀抱着从事英雄事业的理想。
『拾』 当代中国第一诗人潘正伟成名作品有哪些
中国来当代大理诗人潘正伟源先生作品极其丰富,题材新颖别致,所涉范围博大精深,敢于挑战禁区,做众生不敢做之事,说众生不敢说之话,应该说其脑海中、笔端下产生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够成为当今中国中华文学中的精品。
如果硬是要举出一些代表作品之类的话,我认为《执着人生》、《永平霁虹桥怀古》、《不忘初心》、《王者之音》、《初心无悔》等作品都是很不错的,可以说,随便列举一两篇,都足以让大理潘正伟先生在文学界傲视群雄,让潘先生自信满满地站立于文学世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