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候渡遗址
㈠ 汤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Hem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㈡ 海姆渡遗址有哪些重大发现
《河姆渡遗抄址第一期发掘报告》报道发现“蝶形器”至少有13件,《报告》说这些蝶形器有石质、骨质和木质三类,“器形基本类似,其共同特征是,外形似蝴蝶,两翼展开,上端较平,下缘圆弧,正面微微弧凸,错磨平整光滑,背面中部有两道平行的纵向突脊,两脊之间形成一道上端不通的凹槽,脊上部往往有钻孔,两翼上端亦常有横脊或钻孔”。《报告》还说,这些蝶形器“用途不明”。蝶形器的规格,其宽度在20厘米左右,高度在10厘米以上,石质器形体略小(1)。实际上,从比较完整的器形观察,河姆渡遗址的蝶形器大致可以分作两类,即蝶形类和鸟形类,后者单侧为鸟首形,两侧并不对称。从发表的材料看,似以对称的蝶形类为主,数量较多
㈢ 有关山西的传说或老故事 急急急!!!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 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㈣ 西侯渡遗址的历史背景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西侯渡遗址,位于山西省西南角黄河拐弯处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芮城县境内,距风陵渡镇正北方向仅8公里。
㈤ 黄河简介。长的。
概述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简介
黄河流经9个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黄河,中国的母亲,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历史。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将近79.5万平方公里,与上千条支流和溪川相连,犹如无数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昔日的荣光,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来源:http://..com/link?url=kxKciuA3WdHQXqwy8KaYo_-licr9SbxZOFzDAy0q39qTFgK
㈥ "阿姆渡遗址是家乡的骄傲"扩句(至少两处) 急!1
古老的阿姆渡遗址是家乡永远的骄傲.
㈦ 我国的合姆渡遗址位于那个省
浙江
河姆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县罗江区河姆渡村东北,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和1977年进行过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达7000多件。
遗址属于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4个文化层,上下交错相叠。其中第四层距今约6000—7000年,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迄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遗址中发现的稻谷有籼稻和粳稻两种,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
遗址中发现大批木构子栏式建筑的遗迹和构件,已经采用榫卯联接技术。此木结构建筑遗址,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中有50多种动物遗骸,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和野生的鹿、獐、熊,以及这一地区已绝迹的象、犀牛等,此对探讨古代气候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起源过程,有很大价值。这里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以及石、玉、骨制的艺术品、陶制的玩具等。陶器比较原始,器表刻有花纹,主要器形有釜、罐、盆、盘、钵等;骨、木器较进步。有的骨器雕刻精美。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有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㈧ 半坡人和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一、半坡人:
半坡居民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半坡原始居民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渔网捕猎。
生活用具陶器,在制作好的陶坯上用矿物颜料绘上图案,再入窑烧制成带色彩的陶器。这种陶器被称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主,图案栩栩如生。
二、河姆渡人
河姆渡居民住房为干栏式房屋,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
河姆渡水井遗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遗迹,说明河姆渡的远古居民已经知道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在河姆渡遗址所有的发现中,当以人工栽培的稻谷的发现最为重要。
河姆渡人使用农具为骨耜,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8)东候渡遗址扩展阅读: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区别:
1、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2、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3、两者的建筑方式不同:河姆渡居民干栏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两处的制作陶器的艺术风格不同。
4、种植的主要植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
㈨ 舞阳北舞渡闫刘遗址是什么时候的
“闫刘遗址”, 1980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地点在 侯集乡闫刘村。
这个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历史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
㈩ 西侯渡遗址的介绍
西侯度遗址 (第三批国保)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北10余公里处,1959年首次发现,1960年专家再次调研,推断属“早更新世”文化。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论证,西侯渡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人类用火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最早的遗址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