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文化遗址
㈠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哪里呢
不同于我们常听到的元谋人、蓝田人,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种可能是“上陈人”,最早可能生活在212万年前,是迄今在非洲之外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迹。
总之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信息,距今越远越难以确定,人类的进化大概是沿着猿人、直立人、能人、智人的顺序而来,最大的可能还是非洲起源,而不是多地起源,不过我国境内古老直立人化石的发现,也逐渐修正以往科研结论的不足。
㈡ 我国还有哪些远古人类的文化遗址
半坡人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京东我的故乡平谷境内,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应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曾有专家论道:上宅文化早于西安半坡。我在历史书上,是见过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详。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个弯,绕路半坡了。
一路想来,渭河发源于甘肃,滔滔滚滚曲折而来,奔腾东流注入黄河,横贯陕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称八百里秦川,为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半坡遗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 河,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当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了。作为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上宅文化遗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来人类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处,毕竟那个时代人类还只有被动的依赖自然,而不能主动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以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我国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馆,就坐落在遗址上,进去,须登几十级台阶,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一级级引我步入远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既然居住区是一种环形布局,那么,四周环绕一条壕堑围护,就很正常了,尽管现在只清理一小段。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没有现代挖掘设备,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的,数百米的壕堑,算来起码出土量要一万多立方米,那时一个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残,还有多少强壮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也得以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称这是后世城壕的雏型或先驱,不为过。堑北为墓葬区,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当整齐,一般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儿童分开,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或许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顾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钻凿的孔洞,大概是作为孩子灵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经具有人死后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了。如果从整个墓葬看,虽然那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其匮乏,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更没有剥削与压迫了,但差别总是有的,可能社会学家会有很多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而凭直觉我以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与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优于其他葬者,不然,就不会随葬品大多出现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几件陶罐,现在觉得忒不值几个钱了,而那时当是较为贵重的了,宛若后代随葬的青铜器、金银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见,人类发明了弓箭与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为了争夺领土,为了争夺权力,弓箭与矛才用于战争,用于消灭人类自己!二靠捕鱼。数千年了,渔网难以保存,网坠儿却不易腐朽,很简单,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两侧击打出缺口,拴在网沿上,坠网沉入水底,网在水中张开,待鱼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纹,半坡人已经纺纱织布,因此,他们就一定能够用细绳,编织鱼网。他们应该具有了这种能力。当然,我们切不可将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计太高,毕竟是人类的童年,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智慧估计太低,什么都不行,那还怎么称得上万物之灵呢?三靠种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记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通过谷类孢粉鉴定,那时上宅地区便孕育了原始农业的萌芽。正是由于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才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许他们还要扶老携幼,一群群地四处飘泊,随地而安呢。
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画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鸟首陶柱,专家认定这是上宅人祭祀的东西,崇拜的图腾。那图腾是一种鸟。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鸟,即燕子,那莽莽苍苍的山脉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断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有些内在关联甚至一脉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符号,而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画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门外的我只匆匆一瞥,仅仅看了几个先人足迹。而这足迹,甭管是深是浅,也是母亲在远古留下的。况且,与上宅人尽管远隔千年与千里,足迹却时断时续地连贯在了一起……
㈢ 文物古迹和遗址是今天我们寻找历史的重要途径。请各举一例进行说明。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㈣ 在中国地图上,找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思考一下有几处古文化遗址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原因有哪些?
1.有人说,两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㈤ 寻找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迹400字
武侯祠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始建时间约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1961年国务院公属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37000平方米,有刘备殿、诸葛亮殿、文臣武将廊、定陵,以及碑碣、匾联、钟鼓、鼎炉等文物.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避战乱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曾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传下诗歌240多首.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一块圣地,从五代前蜀至清代,经历代保护和修茸,现已成为建筑古朴、格局典雅、庭园幽美的文化古迹名胜,亦成为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为引人
注目的纪念故居.草堂面积244亩,完整保留着清代风格的五重纪念祠宇建筑,有陈列室及重建的杜甫茅屋故居等人文景观.其中陈列历代文人墨客名家题写的匾
联、诗文碑刻和杜甫塑像,常设有多种形式、内容的展览.亭台馆榭之间配植大量名贵花木,环境典雅秀美.1952年草堂对外开放,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㈥ 寻十个文化遗址或非文化遗址的简介。
1.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占地面积极分子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米。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3皖南古村落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26.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古城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境内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国文化遗迹
5西安3000年前的西安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核心要塞。现在很多游客涌向西安,参观当时留下来的珍贵兵马俑。秦始皇陵中埋藏着多达6000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马俑,让如今的西安蜚声世界。考古发现,当年修建陵墓时耗资巨大,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估价的财富和水银才换来了秦始皇陵 6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 的传人。7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8广西白龙珍珠城遗址古珠城曾是令人骄傲的南珠标志,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残留下的历史遗迹,在今铁山港区营盘镇境内,距北海约60公里。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到城东南36公里营盘镇白龙村。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传说古时有一条白龙飞到这里上空,落地不见踪影,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吉祥之地,便从那里建城,称为白龙城。该城濒临大海,离海不远有珍珠母海多处,尤以白龙杨梅池最大。此地历代盛产珍珠,质优色丽,以“南珠”之称闻名于世。流传多年的民间神话故事《合浦珠还》就发生于此。城为正方形,南北长320米,东南宽233米,周长1107米,墙高6米,城基宽6米,条石为脚,火砖为墙,中心黄土夹珠贝夯筑而成。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分东、南、西三个城门,门上有楼,可瞭望监视全城和海面,城内设采珠公馆,珠场司、盐场司和宁海寺等。城墙内外砌火砖,中心每10公分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贝壳,层层夯实,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墙周围可见古代加工作坊的遗址和明代钦差大臣《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等的遗迹。残贝散落,遍地皆是,可见当年采珠之盛。 9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青岛山上,为岛城最佳观景点之一,这里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的战场,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处集教育、休闲、游览为一体的人文景观。 10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 黔西沙井观音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句。因为他的名气大,文章又很动人,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把莽莽的云贵高原想象成一片荒漠。一阵阵“蛮烟瘴雨”,把云贵漫长的历史湮没,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找回这“失落的文明”。在此之前,人们研究贵州历史,翻遍了浩繁的史书,好不容易才寻找到几条关于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细算来,也不过两三千年的历史。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试掘了黔西观音洞遗址,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它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无字碑,碑上虽然没有镌刻文字,但那点点斑痕,却依稀可见人类童年时代的足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的发现,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极其邈远的太古,使贵州的历史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万年。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保档案”。这是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是贵州悠久文化的源头,在此之后,古人类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活动更广,创造更多,已发现的古人类、古文化遗址将近百处,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
㈦ 寻找古文化遗址作文
寻找失落的古文化遗址
快看,快看,这两块就是古城墙砖。”5月20日上午,在展衣内山山顶,县文广新局容文物监管科工作人员朱向京惊喜地喊了起来。其他工作人员纷纷围了上去,仔细研究起来。一旁的局长毕建国则迅速掏出笔记本,认真记下“展衣山孔家坞古城墙遗迹”等字样。这是县文广新局在开展“寻找文化古遗址”主题活动中的一幕。
本次活动由县文广新局主办,由专业人士组成两组,分两条路线探寻县城文化古遗址的踪迹。路线分别为以展衣山北麓城关中学为起点,沿山脚到西峰寺;以石硿寺为起点,沿山脉到天马山北麓。
当日上午,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余根良和祝慧君等人从石硿寺院墙边循古道上山寻踪,在藤枝缠绕的密林中,大家边移步边探索,不放过丝毫遗址痕迹。时至中午12时许,在一个幽静的“观音洞”洞口30米处,大家从厚厚的枯叶中察觉到迹象,将腐叶清除后,撬出了3片薄砖。“这儿应当就是范川书屋的遗址!”随身携带3本常山县古史书的祝慧君兴奋地说,古砖所处的位置和史料所记载的特征信息大致吻合,下步将作进一步考证。
㈧ 古人类文化遗址有哪些类型
1、元谋人遗址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2、穿洞古人类遗址
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该遗址发掘出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哺乳动物碎骨18000件,单个牙齿500多枚,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出土石制器物20000余件,骨器1000余件,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等。此外,发现用火遗迹多处。
3、蓝田人遗址
蓝田人遗址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
1963年9月,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两地相距约30公里。
4、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㈨ 广西那里有古代遗址
一、古遗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
简 介:
柳城巨猿洞位于柳城县社冲乡新社冲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发现于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约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号洞及Ⅱ号洞,洞内长28米,面积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遗址于1956年发现。1956年至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巨猿洞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洞内堆积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为六层。出土巨猿下颌骨化石3件,巨猿牙齿化石1100多枚。伴生动物化石包括从高等灵长类到低等脊椎动物化石数千件,它们分属哺乳动物的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类。主要有猩猩、金丝猴、猕猴、华南毫猪、硕箭猪、拟豺、小猪獾、水獭、似中国黑熊、大熊猫小种、桑氏鬣狗、最后鬣狗、豹、德氏花面狸、灵猫、果子狸、东方剑齿象、似锯齿三棱齿象、云南马、爪兽、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后双齿尖河猪、多突起河猪、柳城猪、丘齿鼷鹿、湖麂、凤岐祖鹿、云南黑鹿、广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为新种。柳城巨猿洞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00万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巨猿化石最多的一处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着77个巨猿个体,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巨猿的形态及人类进化系统诸方面均有重大的价值。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作为更新世华南动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仅为解决柳城巨猿洞的地质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华南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分类等问题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
简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位于田东县祥周镇,布兵盆地位于田东县百色盆地东南部,是中国南方一个小型断陷盆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洞穴极为丰富,目前有十余个洞穴发现古代遗存。
该洞穴遗址群于1999年被发现。2002年至今,广西自然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风洞、么会洞、感仙洞、雾云上洞、宝来洞、雾云洞、陆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鲤鱼洞(原名定雾洞改名为鲤鱼洞)和村空洞等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在吹风洞发掘的5.5平方米范围内,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动物化石915,巨猿牙齿化石92件。哺乳动物群共24种,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种属,吹风洞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2004年么会洞两次发掘的面积30平方米,发现625件哺乳动物化石和8件石制品,哺乳动物22种。其他洞穴均出土过动物化石或石制品。
布兵盆地洞穴遗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对于研究东亚早期人类的起源、现代人类的起源和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变化意义重大。
(三)那赖遗址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简 介:
那赖遗址位于田阳县城西面约3千米,坐落于田州镇兴城村与那坡镇六合村交界处的山包上,面积约5平方千米。
该遗址于2003年发现,属右江南岸四级阶地,高出山脚约70米,网纹红土层厚1-4米,砾石层距地表10-25米。遗址内散布着丰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遗址的最高点有一处约50平方米的核心区,石制品分布密集。2005年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对那赖遗址进行局部抢救 性发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镐、刮削器等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经对与手斧同地层出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0.3万年。
那赖遗址是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内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石器加工场,是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可能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那赖遗址石制品丰富,种类齐全,保存较好,是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成员,对研究我国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晓锦遗址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
简 介:
晓锦遗址位于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下锦自然村后龙山,距县城东北方13千米,西面约3千米为资江,西南约30千米为浔江,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
该遗址1997年底发现,广西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40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沟和10余座房址,以及陶窑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数万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
晓锦遗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确认为是桂北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现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是首次发现;碳化稻米的发现也属首次,是两广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标本,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大浪古城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城址东、南、北三面为护城河,西面临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纪60年代被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2002年广西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20米,面积 48,400平方米。城址东、南、北三面有护城河,西面临江。城墙残宽5~20米,残高1~5米。四面城墙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为城门,除西南角已被破坏外,其余三个角均较宽大且高出周围城墙体, 可能为角楼。现护城河已淤塞,但轮廓清晰。城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建筑石构件等遗物,在城中央发现建筑遗址,西门外古河道边还发现了与城门相连的码头遗迹,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阶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确定大浪古城遗址可能是《汉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发现,对寻找西汉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质料。
(六)草鞋村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合浦草鞋村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西南侧的小岭上,遗址西临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门江。
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2007年至2008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分布面积 13,310 平方米。发现陶窑、砖窑共22座,建筑遗址5处,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遗迹,呈环状分布于小岭的坡坎四周。出土云树纹和兽面纹瓦当、几何印纹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残片,也有米字纹、方格纹及方格带戳印纹陶罐,水波纹陶钵,瓦当,陶垫,陶拍、网坠等。初步确定为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为集制陶作坊和窑场于一体的汉代遗址。
草鞋村遗址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大规模、完整的汉代制陶作坊遗迹的发现,遗址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南方地区汉代考古上较为少见。对研究中原砖瓦制作技术南传和汉代官营手工业制度,寻找汉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简 介:
越州故城位于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距县城60千米,城址南滨南流江,依山筑就。
1963年广东省考古队对位于城址内子城(官厅地)进行试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西南北门对称,城墙残高3~8米,城基最宽处约16米,全部城墙均以红黄色泥与粗沙混合夯筑,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墙外的“马面”,全城周长2080米,占地面积370亩。东南面为一内城码头,穿过护城濠与南流江相连,城址内十字街道与东西南北门对称,呈方形,东北城墙依山筑就,穿山为城门。内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岗上,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60米,也呈方形。内城南北宽130米,东西160米,城墙基宽3~6米,残高1~2米,全城四周有护城濠。城内出土有筒瓦、板瓦、兽面瓦当、水波纹、素面陶罐残片、青黄色釉陶碗残片等。
据《南齐书》记载,越州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废,经历了我国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约废于隋朝中叶。越州故城是目前广西保存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对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八)中和窑址
年 代:宋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简 介:
中和窑址位于梧州市藤县藤州镇中和村,距县城约10千米的北流河东岸。
遗址于1963年发现。1964年、1973年分别由自治区博物馆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等进行了发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辉柄主任率队曾两次到中和窑址考察采集标本。通过挖掘清理发现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长约2千米,宽约0.5千米的小山丘上。两次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窑的结构,为斜坡式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分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窑长一般为10~60米,宽为1.5~3米。烧制方法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迭烧法。瓷器品种式样繁多,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盒、钵、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盏、盘、碟等日用器为主。纹饰丰富多彩,主要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枝、缠枝花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印花模具瓷质有尖状蘑菇形、半球状蘑菇形、平顶等式样。印面所刻花纹分阴、阳两种,颇具特色。其中一件飞鸟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念龙参造”年款。中和窑址的年代应在北宋至南宋的后期,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地方民窑。
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新的资料,为研究宋代广西手工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友好往来,特别是与东盟各国往来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