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山游记
① 石门山一日游300字游记
居石门胜境四十余载,少时曾多次登山游玩,摘野果,赏桃花,牧牛羊,胜境伴少年,无忧成长。辛酉年夏离家二十九载,历两局十单位,创业孟子故里。
石门山位于曲阜以北沿104国道25公里处,原名龙门山,因山有二峰对峙,状如石门,故名石门山。右侧的胜涵峰为群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
拾级而上,过山门见《桃花扇》碑刻,立于碧水清池南岸,距记载孔尚任隐居时写成,流传后世,现遗迹尚存。孔尚任字聘之,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三十五岁前隐居石门,结草庐三间,名“孤云草堂”,后受康熙赏识,步入官场。罢官后重回石门山,直至去世。孔尚任一生坎坷跌宕,诗集《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等传世不衰,其代表作就是文学巨著《桃花扇》。《桃花扇》,共四十出,分上下两卷,是一部忠于史实的优秀历史剧。文中用史实的观点,围绕李香君、侯方域两人悲壮感人的离合爱情故事为引线,畅扬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以及愤世嫉俗的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得到名人墨客的大肆渲染,从此孔尚任声名大作。并同当时戏曲名著《长生殿》,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使中国古典戏曲创作达到了巅峰。《长生殿》创作者洪升和孔尚任便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石门山附近,距市区15公里处有石门书院,为曲阜旧时四大书院之一。旧为佛、道、儒三教之堂,孔尚任曾于书院修禅悟道。
② 李元阳的游记山水
李元阳是古代云南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和游记作家。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酷爱游山玩水的李元阳“以外艰(父丧)去任,遂里居不出。”以后的30多年间,他首先将他的居住地改造成为一个园林,以便悠游林下、寄情山水。他于宅后作“默游园”,郭外作缨江、艳雪二亭台,鉴湖、绿野二楼,日夕读书论道其中。其读书亭近中溪,自题对联:“花间鹤是仙都送;阶下泉从雪涧来。”有友赠联云:“一人林下烹仙茗;万卷堂中听响泉。”接着便四处出游,足迹几达半个云南。
省城昆明是李元阳访古探幽的重点。他从高泛舟滇池,被周边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深情地写下了:“不到昆明三十年,重来今日已皤然。担头诗卷半挑酒,水上人家都种莲。山色满湖能不醉?荷香十里欲登仙。碧鸡岩畔堪题字,好把滇歌取次镌。”太华山(昆明西山)的罗汉岩(龙门所在地)特别险奇,《一统志》载:“在太华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仞,常绕白云;其北迤逦幽奥,相传为梁王避暑宫。”李元阳泛舟滇池后,登山漫游罗汉岩,被罗汉岩的险奇所吸引,写下了一首长达200多字的古体诗《罗汉岩》:“湖山飞岩映波绿,石壁插水山不足。舣艇跻攀到上头,下见湖光洗寒玉。寒玉汹涌动席前,二十万顷涵云烟。冥冥一鹤飞不去,天际回翔似有缘……”西山诸峰中,还有一座山峰“状若耳窍,因名进耳。”进耳山上有一座环境清幽的进耳寺,李元阳漫步在进耳寺里,口占了一首七律:“江海闲身得漫游,莲宫一榻喜清幽。湖窥水鉴频疑曙,风度岩廊易作秋。千里遮围山势合,孤帆迢递海门收。禽鱼上下应无数,独羡安眠沙际鸥。”“螺峰拥翠”是明代昆明的六景之一,螺峰山也名圆通山,山下有元代古刹圆通寺,山上亭台楼阁隐现在茂密的树林中,是文人墨客重九登临的首选之地,也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重要场所。一生礼佛并写过许多禅诗的李元阳,曾多次到圆通寺朝拜。有一次,他朝拜毕佛祖,从圆通山南麓陡峭的石壁下登山,被陡峭、多姿的石壁所打动,不禁写下了一首七绝:“铁壁蜷然拥绀宫,曲崖石磴穿玲珑。何年脱下苍龙骨,至今鳞甲生秋风。”
嵩明药灵山,又名秀崧山,海拔2627.4米,是一座风光旖旎、生长着300多种药材的名山,山上有一座很有名气的何有庵。李元阳有感于庵主“白斋师”的为人,特写了一篇《嵩明何有庵记》。该记在称颂了“白斋师”的为人后,还对何有庵的环境和设施有所记录:“按状,庵跨崧山,前为楼阁奉弥勒像,后为观音殿,左为茄蓝殿,右为祖师堂,金碧丹垩,在翠烟碧澜之上。左山为蟠尾,凡三。顾右,则海子三隐三现。”
家乡大理,更是到处都留有李元阳的足迹。他泛舟洱海,观察之细,令人赞叹。白天的洱海是:“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夜晚的洱海是:“不见波跳险,但闻摇橹声。渔灯在一舍,斗柄正三更。”;晴天的洱海是“琉璃泻万古,灏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澄明万象丽,照耀金银宫。中流棹讴发,心与境俱融。”;阴雨的洱海是:“风轻雨细一江浪,凫没鸥兴几叶舟。”居住在苍山中溪旁的李元阳,对苍山的描写就更多,更细腻了,从宏观上看苍山是:“点苍山势若游龙,深入烟霞第几重?二十四峰青欲滴,中间一朵白芙蓉。”(《游苍山背白石岩》);从微观上看苍山“玉带云”是:“苍山多白云,鲜妍逗高岊。风吹云缕分,如丝又如缬。悠扬出崦嵫,萦回恋□嵲。暂开非有祛,才定翻成掣。翩然鹏翼垂,郁彼隼旟揭。来封隐士庐,占断苍虹穴。色形稍染日,石碍疑堆雪。须臾风候殊,变态不容瞥。但见翠微间,玉英纷点缀。逢迎似袂连,接续如牵绁。一带縆山腰,玉光同皎洁。横亘百里长,延缘浑如截。曙色欲曈昽,见者为击节。方舆富伟观,此境真奇绝。传图反见疑,欲说难为舌。汉家禅五陵,兹山方隔别。留与山中人,晨夕自怡悦。”(《点苍山夏秋有白云如带,横亘山腰,世称奇绝》)。苍山马龙峰和圣应峰之间的“清碧溪”,是苍山的一个著名景观。那里,自上而下有三潭清澈、甘洌的泉水,称为“水叠三潭”。李元阳曾三次探访这个名胜,并写过一篇《游清溪三潭记》。他在这篇游记中说,清碧溪之水“明莹不可藏针”,水底青绿黑白的石子“丽于宝玉”;还说,若有树叶落到潭中的水面,就会有小鸟立即飞到水面用嘴叼去;“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鸦碧色,上潭水光鹦绿色。”
漾濞县境内,苍山龙泉峰与玉局峰西麓,有闻名遐迩的石门关。李元阳游览石门关,被石门关的险峻和奇景所震撼,曾写下《石门山行》、《游石门关记》等诗文。《石门山行》是一首七言古诗,该诗长达210字,将石门山的险峻和奇异景观写得淋漓尽致:“石门倚天千仞青,花源崖夹春冥冥。芝墙瑶洞杳莫测,羽衣金节藏仙灵。仙人乘鸾从此去,石扇千年永不扃。上有五城之绛阙,雨旸祈报称明馨,我来窥门入不得,遥寻石磴迂游軿。须臾得到洞天上,拜谒虚皇礼列星。万丈铁崖无尺土,淄泉直落声丁丁。青冥下视不见底,白昼倏忽生雷霆。……”
剑川西南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佛教名山石宝山。李元阳曾两次到此访古探幽,第一次是嘉靖九年(1530年),李元阳陪同被谪戍云南永昌的四川状元杨慎一道登山;另一次是32年之后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元阳与弟李元和等人重游。两次游览石宝山,李元阳都写有详细的游记,第二次游览时,他还在石宝山的崖壁上题了这样一首诗:“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构飞阁,石窟层层可闭圜。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往留人间。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数?老藤穿石挂虚空,欲堕不堕寒人股。”
宾川鸡足山海拔3240米,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明代时有大小佛寺、庵院100多所。李元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鸡足山,写有长达2400多字的《游鸡足山记》,对鸡足山的风光、佛寺、僧人有较详细的记录。李元阳游鸡足山,还写有一首五言古诗《同诸人渡榆水上鸡足山大顶》,这首长达260字的诗描写了他与诸人登鸡足山时所见到的许多景观:“乘兴访名山,发掉榆河涘。兰舠辞碧波,跃浪看鱣鲔。……突见华首门,下拜斯为美。古松千尺强,马远画中似。桧枝如建纛,半被雷火死。排空罗汉壁,嵌洞援藤藠。……”
李元阳的山水诗清新、隽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曾说:“古今游观题咏,不在园苑则在宫观,不在宫观而在岩洞,皆以山水形状之变无穷,故章句之变亦无穷。然寄墨于园苑者以年计,寄宫观者以世计,寄岩洞者与山河同其永矣。”李元阳的游记大多景不虚设,必在写景中摇荡胸次,写出生生不尽的意来。如游鸡足山天柱峰普光殿,见大殿恢宏,不由得生出了“追维存殁”之情来,“恨殁者长往,存者不再见矣。江山千古,登眺须臾,胜迹既留,音容在目。”(《游鸡足山记》)李元阳游记的另一特点是文有赋心,但又脱去汉代大赋不厌其烦的长篇铺叙、堆砌辞藻的恶习,而具有六朝抒情小赋清新明丽的特点。如《翠屏草堂记》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就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征。有人认为,李元阳的游记宗法于柳宗元,且得其神髓,如果就其风格的瘦削、幽远,艺术上的融情于景、铺排收结来讲、李元阳的确是学柳而得柳。不仅如此,李元阳的游记也于法外创新,如风格的峭洁就甚于柳宗元。
③ 明朝云南作家李元阳的一篇游记文章
《清溪三潭记》、《游花甸记》、《游石宝山记》、《游石门山记》
清溪三潭记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祠部许公玉林,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有郡马公元冈、贰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滩三面石厓,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杨公所刻.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鸦碧色,上潭水光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
予每一至溪上,縠纹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尘世,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绿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润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④ 清朝著名文学家,作家是谁
清朝文学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 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后,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尚任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父亲的好友贾凫西,对他从事戏剧创作影响颇深。虽高才博识,但屡试不中,便捐纳了国子监生,三十五岁之前隐居石门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应衍圣公孔额所之请,出山为其夫人治丧。后主修《孔子世家谱》,训练礼生、乐舞生,在把孔时做赞礼,还选聘工匠,监制礼乐器、舞器、祭器达数十种。他日夜忙碌一年有余,因办事认真,才能出众,成绩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赞常。
刘鹗,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他创作了《老残游记》,被称之为“文学家”,因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铁云藏龟》,被称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为他引进外资,创办实业,而被人称为“实业家”。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他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洪升:(1645-1704)清浙江钱塘人。康熙七年国子监生。二十八年,因在“国丧”期间演所著《长生殿》斥革。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以词曲著名,《长生殿》外,有《四婵娟》等,另有《稗畦集》、《续集》。 高旭
高旭,近代诗人。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南社创始人与“三巨头”之一。就禀赋本性而言,高旭的文人气质与名士脾气都相当浓厚。作为著名的“南社四剑”之首,高旭日常“以剑自随”,一生惯爱倚剑命名。他用过的与剑有关的名号包括江南快剑、钝剑、帝剑等。1912年以后,高旭对政治颇多参与,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23年因卷入曹锟贿选事件大受世人讥责,廿年老友柳亚子都不承认。经此连番打击之后,高旭悲不自遣,两年后郁郁而终。
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着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明季四公子。侯方域擅长散文,代表作有《李姬传》。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清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顾炎武,中国明末清初学者和地理学家。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今属桐城市区凤仪里)。方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礼部右侍郎。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吴勉家;生3子:长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高鹗(约1738—约1815):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东樵,浙江德清人。为清朝沿革地理学开山之一,代表作《易图明辨》。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削发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鸿博之征,后剪发为僧。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毛奇龄(1623~1716) 清代学者、文学家。曾名□,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萧山(今属浙江)人。明末廪生。他曾任清代翰林院检讨,是《明史》的纂修官。他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擅长散文、诗词,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龄于公元1716年去世,经年94岁,他的学生将他所著的文章编辑成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著作多达数十部。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研究纳兰性德和他的作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在近距离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由此不难看到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钱谦益(1582-164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达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清顺治十四年 (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后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万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汉族,浙江鄞州人。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吴梅村
吴梅村又名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太仓城厢镇人,复社重要成员。
⑤ 徐霞客游庐山记中 石门山有什么特点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当中用了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的特点
⑥ 曲阜一处景点的游记
石门山一日游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10月6日天刚亮,我们包装车间员工便集合在公司东大门,准备参加由车间工会小组组织的石门山一日游活动。
入秋的清晨感到丝丝的凉意,但挡不住我们出去游玩的热情。七点多钟大巴车准时从公司出发,一路北行,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一座高耸挺拔的大山便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山上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早晨空气中一层薄薄的雾气还未散去,把整座大山点缀的好像蒙着细纱的姑娘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汽车沿着起伏的山路一直向上爬行,不一会便到了出脚下,下车后班长叮嘱完需注意事项后,大家便一同向山上出发了。
石门山位于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现为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山原名龙门山,因山有二峰对峙,状如石门,故名。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石门寺西北处为孔尚任隐居处,戏曲名作《桃花扇》据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沿着山上的石阶我们向上顶爬去,越向上走山势越险峻而沿途的风景也越显美丽,途中还不时的拍照留念。大概经过一个小时间的时间,我们便爬上了山顶。
临近中午我们驱车返回,每个人脸上都有了一丝疲惫,但大家谈论起爬山的经过时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山上的美景。公司工会能够组织一次这样活动,充分体现了公司关爱员工的企业理念。平时大家没时间,基本上都是三点一线的忙碌着,很少有机会能像现在这样聚集在一起游玩,此次活动不仅放松了心情,也增进了同事之间感情,而且还增强了团结合作精神,今后大家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⑦ 明朝云南作家李元阳一篇游记文章叫什么
《清溪三潭记》、《游花甸记》、《游石宝山记》、《游石门山记》
⑧ 江西省有哪些旅游景点
江西省旅游景点有滕王阁、龙虎山、鄱阳湖、井冈山、婺源等。
1、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与古貌相比更为气派。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
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
4、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历史辉煌,自然风光绚烂,红绿辉映,融为一体,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和5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0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5、婺源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生态与古文化明珠。她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交通皖、浙、赣三省要地。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
旅游安全注意事项:
1、提前买好往返车票
外出旅行一定要规划好路线,提前准备好往返路线的车票。
2、保证手机电量充足
外出手机是唯一可以联系家人的工具,一定要保证随时联系,避免特殊情况联系不到造成麻烦。
⑨ 四年级的游记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不同于中国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主要以佛教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