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雷宗遗址
1. 新编户县十二景
草堂千年学堂,祖庵重阳宫,户县中楼,王平墓,朱雀森林公园,渭沣公输堂,高冠瀑布,户县农民画,户县天桥,玉蝉渼碧湖,涝河垂钓,甘河武城庙
2. 王者荣耀震雷削刚走,寒夜再次推出封魔斩组合,这次是哪几个英雄搭配
在王者荣耀当中我们都喜欢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阵容,网络上一些很火的阵容仔细的去研究,会觉得他们居然还异常的好用,就比如说前一阵子非常火爆的震雷削。很多人都喜欢用这一套阵容上分,但是震雷削刚刚被人克制,又出了一个新的阵容叫做封魔斩,封魔斩阵容主要由三位英雄组成,他们分别是白起,亚瑟还有凯,这三位英雄都是伤害非常高的。
但是玩这个阵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释放技能的时机,不应该一股脑的放出去,应该等亚瑟打完一套以后,白起再冲上去控住敌人,然后凯皇在接一个二技能就可以直接将敌人带走了。说实话这个套路还是非常厉害的,因为它跟震雷削的阵容非常相似,只是将典韦换成了凯皇而已,这两个英雄伤害都是非常高的,凯的伤害可能会更高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阵容那么火爆的原因。
3. 世界上有哪些充满宗教色彩的遗迹
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名叫泰蒙的小岛,在这个岛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浅滩上矗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4米多的建筑物,远远望去怪石嶙峋,还以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杰作,近看又仿佛像是一座座神庙。这就是南?马特尔遗迹,传说这是居住在波纳佩岛上历代酋长死后的坟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布在长达1100米、宽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小岛。从高空俯瞰,犹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似的,故而人们又把它比喻为太平洋上的威尼斯。
当地人把这些巨大的石造遗迹叫做南?马特尔,按波纳佩语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集中着众多的家”,另一个意思是“环绕群岛的宇宙”。这些遗迹一半是浸在海水之中,为此,人们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驾着小船进入,退潮时,遗迹周围露出了一片泥泞的沼泽地,小船只能靠在附近,但根本进不去。
与同在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遗迹相比,南马特尔遗迹鲜为人知,它那充满了离奇的传说,更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困惑不解。
有关埃及古代陵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法老的毒咒”了。
无独有偶,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发生了类似的怪事。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墓的来历,从无文字记载,完全是靠口授,从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只有酋长和酋长的继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内容禁忌向外人泄漏,否则就将遭到诅咒,死神将降到他们的头上。
在日本占领期间,东大教授杉浦健一利用占领者的权势,强迫酋长说出古墓的秘密。几天以后,酋长遭雷击身亡。那位杉浦教授回到日本后,正打算将记录的古墓秘密整理成书出版,还没等书写成就突然暴死。后来杉浦家族委托一位对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从此再也无人敢去完成死者的这一遗愿。
类似的怪事,早在1907年在德国统治南洋群岛时也发生过。据说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伯格对南?马特尔遗迹发生了兴趣,根据酋长的口授对伊索克莱凯尔酋长的墓进行发掘,可是下令还不到一天,就应验了不吉的预言,总督突然暴死。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卡伯纳两次来波纳佩群岛发掘文物,结果同样遭到了极悲惨的下场。
这里变化无常的气候,也使人惊恐不安。70年代,日本海洋生物学家白井祥平曾来此调查。事后他回忆说:“在阳光灿烂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驾着机动船来到了一个当地人叫做南?杜瓦斯的小岛,只见眼前矗立着一座用玄武岩石柱垒起的犹似神庙的建筑物,石墙分内外两层。正当我们从外侧绕到内侧时,突然周围阴沉下来,我抬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刚才晴朗的蓝天已消失,自己头顶上笼罩着一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黑云,并且很快向四周延伸,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我被这突然变幻的天气惊呆了。直到同行的人大声呼唤,我才从沉思中惊醒,发觉自己还傻呆呆地淋在雨中,大约过了5分钟,骤雨过去了,天空又立刻放晴。傍晚,我向哈特莱酋长谈起午后在墓地的糟遇,他不禁放声大笑,连连说:“这儿连一滴雨都没落下”。
上面所说的几个例子,莫名其妙的暴死、变幻莫测的天气,更使南?马特尔遗迹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近年来,不少欧美学者来此调查,大家都对这项宏伟工程是用人力完成表示怀疑。据调查,整个建筑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系从该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加工成石柱后用筏子运到这里。专家们估计,如果每天有1000名壮劳力从事开凿,那么光是采石需要655年,加之,还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终要完成这项建筑的话,需要1550年的时间。
现在,波特佩岛上有人口2.5万人,而南?马特尔遗迹建造的古代,人口还不到现在的1/10。据此,1000名壮劳力的人数差不多是动员了全岛所有的劳动力,何况,为了确保生存,还得抽调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劳动,因此专家们设想这项工程很难是凭借人力完成的。
有的考古学者认为玄武岩是岩浆冷却的火成岩,试图将建造遗迹用的五角、六角形石柱解释是冷却凝固成型的。但是,从实际石柱的表面来看,很难解释是自然成型的。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调查小组曾用碳14对遗迹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南?马特尔遗迹是在距今近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纪初是萨乌鲁鲁王朝统治波纳佩岛时期。所以调查组设想环绕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许是作为该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萨乌鲁鲁王朝创始于公元11世纪,在经历了200多年的繁荣时期后灭亡了。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南?马特尔建筑,怎么也不能使人相信。南?马特尔建筑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有不少学者对南?马特尔建筑遗迹之谜早就开始着手研究,提出了众多的假说。
1869年,驻印度的英国军官詹姆斯?拉奇伍德从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从未向外人显露的几个泥塑板上破译出其中的记载:远古的太平洋上存在着辽阔的第六大陆,它包括东到夏威夷群岛,西到马利亚纳群岛,南到波纳佩群岛和库克群岛的广大区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万年前,繁荣一时,在1.2万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拉奇伍德经多年考察认为,现今南太平洋上的无数岛是第六大陆的残骸,而南?马特尔遗迹就是泥塑板上记载的第六大陆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
长年从事波纳佩岛与第六大陆关系研究的詹宁不同意拉奇伍德的说法,认为第六大陆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现今夏威夷岛东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但他十分重视拉奇伍德破译泥塑板上所记载的内容的价值。他认为,泥塑板所记载的是2万年前古印度的历史,文中记述了当时已有像今天的飞机那样能在空中飞行的机械,与古印度梵语叙事诗“摩诃波罗多”中的记载相似,也可解释南?马特尔岛上流传的巨石建筑是外来的阿迪儿法伊兄弟用咒语驱动巨石飞来的神话。他认为第六大陆的文明和科学与今天的科学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今天印度瑜加行者能使身体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包括在第六大陆文明之列。
由此,美国反重力工程学专家戴维认为通过反重力工程学的研究,也许可以揭开南?马特尔巨石建筑之谜。并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导出的音叉装置提出的声共振作用产生反重力的假说,企图以此来说明南?马特尔巨石建筑的巨石是利用反重力控制法空运来的。他还指出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装着的火箭只是为摆脱月球的重力,是一种军事上需要的伪装,而与此同时也使用反重力装置。
尽管假说众多,但也矛盾重重,疑点密布,可信度不高。研究发掘者暴死之真正原因是什么?第六大陆是否真正存在过?在南?马特尔的建造年代上哪家之说较为可信?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揭开!
4. 世界7大奇迹是哪7大
世界七大奇迹(旧)名单如下:
1,埃及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Egypt)。
2,宙斯神像(The Statue of Zeus)。
3,罗德港巨人雕像(The Colossus of Rhodes)。
4,摩索拉斯陵墓(The Colossus of Rhodes The 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
5,阿耳忒弥斯神庙(The Temple of Artemis (Diana) at Ephesus)。
6,巴比伦空中花园(The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
7,亚历山大灯塔(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世界七大奇迹(新)名单如下:
1,中国万里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
2,约旦佩特拉古城(Petra Jordan)。
3,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Christ Redeemer Brazil)。
4,秘鲁马丘比丘遗址(Machu Picchu Peru)。
5,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Chichen Itza Mexico)。
6,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The Roman Colosseum Italy)。
7,印度泰姬陵泰姬陵(Taj Mahal) 。
(4)震雷宗遗址扩展阅读
七大奇迹是公元前3世纪(中国战国末期,秦始皇尚未统一中国),腓尼基(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沿海一带)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antipater)列举出来的。
后世人反复沿用,也就流传开了。不过现“七大奇观”中有六个由于地震,火灾,战争等因素被损毁,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至今。由于古代奇迹大多已经毁灭,后人又提出了世界新七大奇迹。
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由民间组织“新七大奇迹基金会”发起。通过互联网,电话及手机短信等投票方式,从21处世界名胜中选出7处作为“新七大奇迹”。
组织者称,超过9000万人投票参与了评选。此次评选虽然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权威机构认可,但至少是对古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5. 请帮我搜索一下家乡的桥的历史和故事的资料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
安平桥
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
这事让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今的“龙湖”和“虺(hui)湖”。“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这两堆土就成了现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
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桥”。
泉州洛阳桥 传说故事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由于桥坐落在古时万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万安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最伟大的石桥,这么巨大的建筑工程,牵动了千千万万过往行人的感情,对倡导修桥的郡守蔡襄无不产生敬仰之情,历代人们竟相歌颂、赞美。一些建桥时的佳话、事迹,逐渐被加工为优美而神奇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传说一
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的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浪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原来这是江妖水怪在兴风作浪。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阳江中,不料年深月久,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常在洛阳江中搅浪掀波。
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亲卢氏,在临盆前从娘家回来,路过万安古渡。这时,天已是傍晚了,最后一趟渡船已离岸向江心划去,卢氏急忙大声招呼,船夫听到岸上有妇人呼叫,就把船掉回岸,让妇人上船。之后船又驶至江心,忽然龟蛇两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险,这时,忽然空中传来一声呼喊:“蔡学士在此,水怪不得无礼”,刹时风平浪静,渡船冲开波浪向对岸划去。
全船人都感到庆幸,知道这是托蔡学士的福,但当船主问遍船上所有的人,竟无一人姓蔡,只有一个怀胎的妇女夫家姓蔡,大家认为该夫人腹中之儿,将来也许就是蔡学士。卢氏笑着许愿:“如果将来真的生男,长大后官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桥,以保万代平安。”她回到枫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传说二
蔡襄自幼聪明灵利,七、八岁就能熟读五经。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书房内读书,突然天上传来阵阵雷声,令人恐惧。当蔡襄推开窗户向外观看时,只见云中有一个人身鸡公头的巨人,一手握斧头,一手捏盘子,不时用斧头敲击凿子,发出震雷的声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见一粒米不知从那里飞到书桌上,他拣起那颗米,突然那颗米对他讲起话来了:“蔡学士,快救救我。”原来他是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因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来打死他,因此变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书房中来了。雷公知道蔡襄将来是学士,担心打了吕洞滨,会伤蔡襄,掉头便回天庭复命去了。吕洞滨见雷公去了,就现出原形,感谢蔡襄救命之恩,并赠送一付笔墨给蔡襄,叮嘱如遇困难,可用这付笔墨写字,自会逢凶化吉,得心应手。
传说三
大约十年后,蔡襄入京应试,登进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见他才华横溢,又有一手好笔法,便留他在宫中,封他为端明殿学士,委托他教授太子。蔡襄从老家接来父母,有一次他见母亲卢氏流泪,便忙跪在母亲膝前问原因,卢氏把20多年前在万安古渡许下心愿未酬之事说明。蔡襄答应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请求,到泉州做官,然后筹建那座桥。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轻易让他离京,太子见他闷闷不乐,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给他调养,并在御花园设宴解愁。蔡襄看到蚂蚁在爬,灵机一动,借词支开太子,他用毛笔蘸着蜂蜜,在皇帝经常来往的御花园路边一颗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个大字。不久芭蕉叶上蘸蜜的地方爬满蚂蚁,组成了八个字。后来皇帝走过来,蔡襄忙转入蕉树后,仁宗皇帝见芭蕉叶上蚂蚁组成字,感到惊异,不禁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连忙闪出来,跪在皇帝面前说:“谢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时弄不清是怎样一回事,蔡襄便把母亲20多年前的许下的心愿,奏禀圣上。仁宗很受感动,且已开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当知府。
蔡襄到泉州上任后,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议倡建洛阳桥,并亲自到万安古渡视察,又贴出兴建洛阳桥的告示,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开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于洛阳江"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霎时被汹涌的江涛卷得无影无踪,龟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几艘木船。
桥工们努力了几个月,只因风紧浪急,海潮汹猛,桥基建不起来,蔡襄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突然梦见观世音菩萨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于是用吕洞宾送给他的笔墨,写成一封给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帮助择定下基的日子兴造桥基,他打算差一个人前往海神处投纳公文,要求回复。于是召集衙门里的差役,问谁能下得海?其中有个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听不清事情的要领。以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说:“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给他去办,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祸,茫茫远海,人神鼻途,向哪里去找海神呢?无法子,上官已命,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与老婆孩子诀别,买酒狂饮,身带公文醉卧在海滩之上,准备潮至时被淹死。
不料一觉醒来,潮已退去,摸身边的公文,竟变换为另一个信套,就胡弄地带着此信向蔡襄交帐。蔡襄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醋”字,别无他话。蔡襄正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醋"字,顿然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
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桥墩时,江边的石头已经用尽,如果不能赶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内把最后一座桥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啸而来,就会冲毁桥基,前功尽弃!就在紧急关头,恰巧八仙中的吕洞宾驾云漫游经过这里,他深为蔡襄建桥的非凡气魄所感动,不慌不忙地飘落万安山上,轻轻把拂尘一挥,顿时漫山顽石皆点头。又一挥,山上所有的岩石跃然而起,再一挥,一块块大石全变成"猪母",成群结队奔下山来,跑到海滩,纷纷跳进建造桥墩的江底。转眼间,这些"猪母"又都化作大石头层层堆叠起来。有一只"猪母",不小心跌伤了一条腿,走得慢,落在后头,赶到江边时,最后一座桥墩已经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边,成为一块躯体肥硕的"猪母石"。
传说四
为了铺筑三百六十丈长、一丈五尺宽的大石桥,急需把数以万计的巨大石板架在桥墩上。这个时节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装运石料,因此施工进展缓慢。蔡襄为此十分着急。一天深夜,蔡襄心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想着想着,不觉伏在案上睡着了。梦中忽见一位白发仙人,指点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请"三人一目仙"帮助。蔡襄一觉醒来,将信将疑,传唤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寻个究竟。
夏得海急忙赶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没碰见什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将近黄昏,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手搭肩鱼贯而来,为首一个,只睁着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两个,双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惊又喜: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吗?慌忙拔腿奔了过去,一把拦住,苦苦恳求。那三个乞丐见他十分诚恳真挚,也就应允了。其中一个口中念念有词:"洛阳江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说罢,三个乞丐忽地全睁开了眼睛,原来竟是吕洞宾、李铁拐和张果老。三仙哈哈大笑,像一阵风飘然而去。夏得海吓得目瞪口呆,赶紧回来报知蔡襄太守。数日之后,果然在洛阳江畔一口古井中,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蔡襄和造桥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赞叹不已。建桥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扑鼻,水喝到肚里顿觉止饥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个痛快,而这口井从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称为"酒井"。
传说五
有一天,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中,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蓦然间,江上刮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丛全都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蔡襄惊奇万分,抬头一看,只见南海观音立在云端微笑道:"学士苦心,精诚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观音接着又说:"建此长桥,已花金钱一千万两,财库业已匮乏,待我帮你筹足资金,尔后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绝后患!"
说罢,南海观音倏然化作一位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边,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她愿嫁与为妻。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围观烟波江上花容月貌的女子,争相投掷金钱。那些平日贪财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抛掷千金万银。金钱雨点般落在小舟上,却无一人能投中。小舟天天满载金钱而归,纨绔子弟则垂头丧气败兴而回。就这样,又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建造长桥两面三刀翼的扶栏,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狮二十八"。
眼看凌波长桥即将竣工,潜伏江底的龟精、蛇怪不肯甘休,它们纠集洛阳江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掀起狂风恶浪,张牙舞爪,直向石桥扑来。张果老骑着驴子,把作恶多端的龟精踩成一团烂泥。李铁拐打开火葫芦,葫芦中立即喷吐出一股浓烟烈火,把那九十九条蛟龙活活烧死。这时天上出现彩虹,江上波平如镜,岸上弦歌声声。洛阳江两岸人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欢呼历经七年终于建成的跨海长桥。沿江两岸的人民为了纪念蔡襄倡建洛阳桥的功绩,特地在桥南建起一座"蔡襄祠",并塑像立碑。
传说六
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
传说七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义波的和尚,竭尽心力募集建桥资金,受到不少朱门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讨来的每一个铜钱都用在造桥事业上。无论严冬酷暑,这位僧人总是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热心为民工烧茶、送饭,还时常上芒鞋山采集草药,为患病的工匠治疗。有一回,由于连日风雨,伙房里的柴草都烧光了。临时从山上砍下的柴草,湿漉漉的也烧不着。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长桥,义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门,毅然把自己的双脚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烧饭。说也奇怪,义波和尚的双脚顿时象两根熊熊燃烧的薪木,升腾起炽烈的火焰。当他的双脚烧成灰烬时,伙房里一大锅、一大锅的饭都煮熟了。造桥工匠无不感动得流下热泪。后人作诗赞颂义波僧的高风义举:“为架虹桥甘舍身,代薪双膝泣鬼神。釜底炽火红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洛阳桥北有“真身庙”遗址,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6. 柳州城的文物古迹分布
施州建治源于后周。前代在这一地区也曾设官建治,但仅是置于治所,在四川巫山、湖南沅陵、湖北荆州等“郡”辖下的“县”级行政单位。自后周起,始在当地设“州”级单位,下辖“郡”、“县”,并为后代因袭。施州的设置,使该地逐渐成为湘鄂川黔边境地区重镇。清《太平御览》载:“北周建德二年,酋长向邹四人相率内附,置施州。”“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另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恒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监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施王屯”又名蛮王寨,位于恩施城西2公里瓦店子,坐落于山间坪坝之中,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施水有一出口。山如刀削,两相倾斜,形如开然城墙。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和铁器。隋唐五代各朝建治名称更迭无常,宋设施州并创建土城,元仍其旧,明设施州卫,清设施南府,历经1000余年,逐渐形成了以恩施作为鄂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祐三年五月(公元1243年)庚子,诏施州筑土城及关隘60余所,地址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南宋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柳州城。《恩施县志》载:“谢昌元开庆元年四月乙酉知施州,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筑郡城有功,诏转一官。”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迁因原址。相传在迁州址时,有人曾将恩施城、大龙潭、柳州城的土各一升,进行称重比较,结果恩施城的土最重,加之临清江,故决定迁回现址。
柳州城内遗址保存较多。城内众多。城内众多山峰、山岩、沟槽名称,尚有旧施州城之格局。如:北门沟、南门槽、将军岩、玄武峰、朱雀峰。有许多山岩,当地民称雅名。如“狮抢宝”、“龙戏珠”、“崖勒马”、“凤朝阳”、“鹿含花”、“鸡冠岩”、“老鹰岩”等。现南面建筑的城墙、饮马池、云台观、宝塔,山顶的校场坝和点将台,东面的城门旧址尚可辨识。东北有县崖绝壁自成城墙,西南人工砌成的城墙保存较多,城墙垛保存仍有。点将台有一似圆形垒砌的台基,台上有大量素面筒瓦。校杨坝尚有铁柱一根,相传是当年演武厅旁的縻马桩。城内原建有寺庙两座。云台观为五进七殿,供大小佛像60余尊,殿前有六角亭、戏楼、看台等,有柱联“白云瑞雪兆州地,玉竹苍松满旧城”。云台观大约在1956年左右才予拆除。今恩施市二中退休教师王寿襄老家即在柳州城天池岭,在他孩提时代,曾跟其善大叔(庙里和尚)去过云台观。去的那天,正值中秋,天晴,见有大约300余香客坐在石桌旁看“人大戏”——《汉宫秋》。云台观后有一壁岩叫打儿岩,岩下有一古槽,求子的人在庙里烧香许愿后,再到庙后捡石块抛向石槽,若打中了便认为许愿灵验,即可生子。打中几次石块,便认为可得几子。尼姑庙建在天池岭(又名天竺山),为四合院式庙堂。西楼是尼姑室,东殿供佛像20余尊,西厢是香客憩息之所。原庙旁锣石和鼓石之间,立有清宣统年间《重修尼姑庙记》石碑一块,庙毁后多年不见。1985年,王寿襄在一农户墙基上寻得。碑文共300余字,形容了天池山、柳州城等处山峦起伏错落、山泉清纯的胜景,记载了先年李氏于此修建尼姑祠乐善好施及清宣统年间当地百姓捐资重建尼姑庙经过等。尼姑庙于1948年才拆除。
在南门口城门处,有“渐入佳景”石刻4字。南门关外,摩岩题刻一处,碑文为:“宋咸淳丙寅季冬(即公元1266年),郡守张朝宝平削险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说明了当年建州城之状况。《恩施县志》载:“张宝臣,咸淳初知施州,开拓险径,人皆便之。”张宝臣即张朝宝,宝臣一或为字,一或为号。位于州城村二台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宽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岩削面镌刻而成的。刻铭框高1.49米,宽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内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团西瓜一种细子儿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种食八十余年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外甜瓜梢瓜有数种咸淳五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逸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其瓜于二月尽则以种须是三五次埯种恐雨不调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
□伯玉谨记
地处地鄂西地区的恩施自治州,在今天来讲,西瓜种植仅为小部分地区,而史志中更少见记叙。清代湘鄂川黔边等县撰修的地方志中均无有西瓜一名的记载,仅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卷永禧所著《施州考古录》,曾记录了这一块有关西瓜种植史的碑文资料。解放后,恩施州、市文博工作者对西瓜碑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该碑刻保存完好。它不仅对鄂西南山区瓜果种植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的并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明确记载了西瓜种类、种植方法、引种路线等情况。1988年,恩施自治州博物馆馆长邓辉所撰《鄂西南西瓜种植史小考》一文在《农业考古》上发表后,1990年《今日中国》将该文以日文译介到国外;199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制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湖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又都相继刊载、转载恩施市委宣传部全平的《恩施南宋西瓜碑》一文,再度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注。
碑文所提秦将军,应为1270年左右知施州。城内原建有将军基墓。于今50年代修东风水库时废。据咸丰《覃氏族谱》称:原世居恩施椅子山,元时迁咸丰。椅子山秦将军墓是其族祖宗。覃与秦为同音借用。
位于距七里镇1公里处通天洞内的石刻,与恩施州公安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七里乡中心小学毗邻。通天洞系一天然石灰岩大溶洞,坐东朝西,洞体形似张开的蛤蟆口。洞门呈半圆形,高约30米,宽约40米,因洞内正中顶部有一直径约2米的窍孔直通山顶,可见云天,故名通天洞。《恩施县志》载:“通天洞在城东10里,其洞宽敞,上有石窍通天,内有田、有溺爱、有古碑。元、明时人多题咏,即木杪仙人洞。”明代诗人沈庆有诗咏:“胜日寻芳迹,山中洞府宽。碧桃千树古,流水一溪寒。火伏丹应结,云凝龙沿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鸾。”诗人刘子历亦作诗云:“一窍中通小天,旁开门户揖群仙。金丹合就悬钟乳,玉粒收成废石田。残榻欲醒卢氏梦,断碑犹记至元年。游来似作寻游客,洞中桃花莫浪传。”通天洞造型独特,犹如人工雕凿一般。洞底部有两子洞,可供出入,洞左侧有清泉涌出,涓涓泉水长年不干。每当正午太阳当顶时,阳光穿过山洞窍孔,形成一束大光柱,直射洞内田中,十分壮观。原洞内有宋代以来碑刻诗文众多,惜已废。今仅存记载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郡太守王次畴侍亲游览该洞盛景的碑刻一块。清代诗人彭人檀《题木杪仙人洞》诗亦提及此事:“木杪仙人洞,出城东七里余。宋宝祐元年,清江郡守王公次畴侍其亲,挈僚佐一游,称‘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现碑刻长80厘米,宽60厘米,碑文共89字:
宝祐元年岁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畴侍亲游木杪仙人洞约贰车开封赵兴端郡从事重庆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阳龙孙法曹橡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亲年八十步履如飞观者瞩目莫春十有二日
在西瓜碑所处的二台坪,尚存现代文物州城养猪场遗迹,保存有养猪用大池塘一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尤为珍贵的是猪场石大门保存较好,拱形门额上雕刻“农业学大寨”5字。两旁石门柱上雕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75年4月8日”。石门旁刻方形石碑一块,文为“毛主席语录:养猪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柳州城附近,还有寨沟魏晋南北朝崖墓、阳鹊坝清代黄氏墓群、活龙溪洪宪元年墓等重要文物点。根据《恩施县志》关于“清江县在卫城东十里”和“马公泉”等记载,沮江县旧址也应在通天洞一带。
7. 云南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1、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三江并流的上部在西藏东南部,下部分在云南省。
4、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
主要景点有:大滚锅、黄瓜箐、鼓鸣泉、珍珠泉、眼镜泉,美女池等。大滚锅从县城驱车往西南行24公里,登上山坡,只见热气袅袅,淡淡的硫磺味扑鼻而来。
坡头灌木林中有一眼硫磺塘沸泉,呈圆形,直径约6米,深1.5米,周围用8块半圆形石板围成,终年热波喷汹,气浪腾腾,水温高达96.6℃,俗称“大滚锅”。
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区。
8. 求 晋江 惠安 泉港的宗教遗迹呀!比如什么寺庙或者其他的遗址名称 有介绍更好! 急求!
泉州经济: 2006年,泉州实现地区GDP1900.76亿元,增长15%,创1999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福建首位。财政收入185.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36.3%提高到77.5%。 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96家,比上年增加113家。下辖的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五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 五大新兴产业 石油化工、修船造船、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2006年泉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491.67亿元,重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五个基本” 至2012年,泉州将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亿吨大港,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 “228”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纺织服装、石化2个产值超千亿元,鞋业、建材2个产值超5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五金水暖、包袋制品、机械制造等8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至2012年产业集群总产值超5000亿元。 打造“亿吨大港” 立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定位加快构建设施完善、辐射力强、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泉州现代化港口体系。计划至2012年,实现港口年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200万标准箱,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 炼化一体化项目 是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沙特阿美公司合资,投资350亿元,在福建炼化公司现有400万吨炼油基础上扩建800万吨/年和新建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首期于2008年建成试投产,2009年全面投产。 中化重油加工 由中化国际石油公司投资177亿元,在湄州湾南岸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工业区内,建设包括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及配套码头、仓储物流设施。 泉州文化及其发展 当辞旧迎新的钟声响起之后,泉州迎来了新世纪又一个新年。伴随着时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番繁荣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姿。这里璀璨的文化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人们在赞叹泉州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泉州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名风习俗 文化艺术 名城 历史文化 综述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 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地方戏曲由成熟,而趋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现了诸如郑成功等许多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人物,促进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对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期封建 政权实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体现出本土特色,地方戏曲等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无数英才俊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政绩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现了新的景象。“五四”运动后,群众性文化迅猛发展,首先是学校,而后走向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泉州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应之,掀起了群众性的文化运动。特别是“9.18”事变后,泉州人民同仇敌忾,进步团体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旧剧改革尉为风气,救亡戏剧不断上演,抗战歌曲响彻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谱写了革命文化光辉篇章。 闽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区、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和清蒙科技工业区等县(市、区、管委会),其使用人口达658万多人。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汉时就有方士、隐者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时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设置,经济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为多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大批道教宫观我佛教寺院相继创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泉州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泉州。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倡导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达到鼎盛阶段。 宋代,最高统治者确立以儒、道、释合一为格局的中国文化传统。限制道教、佛教势力的发展,严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箓制度,这样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质。所以宋代出现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寺院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出现历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桥、造塔盛事,泉州开元寺著名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就是宋代僧人发起建造的。宋代,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传,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元廷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传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在泉州共存并传播。这与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最大贸易港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穆圣的后裔典·乌马儿,景教徒乔治·阔里吉思,相继担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驻扎泉州;对泉州伊斯兰教、景教的发展影响极大。泉州港主马八儿国挹伯鲁马尔,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湿婆神庙。泉州城内有三座欧洲人兴建的华丽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兰教清净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的高级僧官西雷蒙驻扎泉州。管领泉州路景教僧官吴咹哆呢思,住持兴明寺。泉州开无寺有三千多僧人。 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辐射点。 元末,朝廷内讧,泉州港成为争夺的焦点,出现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现盲目的排外运动,各门外来宗教受到严重摧毁。明末,天主教再度传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乾隆年间被禁绝。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对泉州教育、卫生带来影响较大。清末,日本教也传入泉州。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成立了种自的宗教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动。1978年以后,泉州的各门宗教相继恢复宗教协会。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之最在泉州 【伊斯兰教圣墓 唐】丰泽区灵山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 伊斯兰教圣墓: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区灵山景区内.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仁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学者考证:“法厄福尔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墓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逑 ”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千年古桑 唐】鲤城区开元寺内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树龄1300多年. 唐代桑树: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位于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开元寺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时,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园。传说有一天,桑园主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宇恭说如果桑树会开莲花,他就献地结缘。不几天,满园桑树果然开放雪白的莲花。黄守恭只好把这片桑园施舍出来,由尊胜院匡护大师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莲花寺”。至今寺内的这株老桑树,干分三叉,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桑树开莲花”虽属传说,但这寺却因之被称为“桑莲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很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净寺 宋】 鲤城区涂门街 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清净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剧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祈风石刻群 宋】 南安丰州九日山 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 祈风石刻群: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晋人衣冠南渡,聚居晋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远,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风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当时海湖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昔日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届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从而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应有地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品刻,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阳桥 宋】 惠安洛阳 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天后宫 宋】 鲤城区天后路 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 妈祖 天后宫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行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据《泉州府志》载:“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神格提高,“顺济庙”随之易名“天妃宫”;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郑和出使西洋路经泉州,曾奉旨修庙。此地昔日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为商舶出洋举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自此,天妃宫改称为“天后宫”;清道光年间(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 天后宫历代均有修复。目前,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近年来,在政府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已经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和民俗文物。 历史上,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庙迎接妈祖赴海外奉祀,妈祖信仰随泉州外交往的发展、海交贸易的兴盛、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因泉州古称温陵,故有“温陵妈祖”之称。 【安平桥 宋】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交界处 我国现存最长的古石桥 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镇,横跨海滩,与对岸的南安水头镇相接。据《泉州府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品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工程前后历时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 安平桥落成后,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桥的东、西和中部,还建有五座“憩亭”,两侧设有扶栏,还有石塔、石将军等文物。桥中段的“水心亭”;俗称“中亭”,是从前五亭仅存的一座,但亦几经重修,现存为清代的建筑。亭的周围保存着历代修桥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无名氏所撰之对联,下联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既括了安平桥长度冠于古代桥梁之首。安平桥的桥墩有长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形式,桥基则采用“枕木卧基法”,以砂为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与洛阳桥筏形基础迥异,有所创新。 自南宋建桥以来,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桥恢复了历史的面貌。 安平桥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壮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东西塔 宋】鲤城区开元寺 我国现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东西塔: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庄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钢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晋江罗山华表山 我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 草庵摩尼教寺: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传教入闽居泉,卒后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遂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下用单挑出拱。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直径1.9米,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宽0.83米,面容圆润,眉毛隆起,散发披肩,颚下二条长须,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调构设,风格迥异.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在20世纪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磁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宗教界的巨大兴趣。1987 ..
9. 求常州哪里好玩景点排名,哪些比较推荐
常州好玩的景点有:环球恐龙城、常州中华恐龙园、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天目湖山水园、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其中推荐参观游览的景区有:环球恐龙城、天目湖山水园、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
1、环球恐龙城
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距市区约七公里是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据说,这也是世界上公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积约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
3000年的风风雨雨,留下来的都是造化的杰作。客观存在有的是江南水乡充盈清澈的碧水,有的是沃野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几何图形般的丰碑,以及许多蕴藏在地下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涉足其间,犹如进入世外桃园,给人古老、幽静、深厚的感受。
10. 什么是充满宗教色彩的遗迹
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名叫泰蒙的小岛,在这个岛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浅滩上矗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4米多的建筑物,远远望去怪石嶙峋,还以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杰作,近看又仿佛像是一座座神庙。这就是南·马特尔遗迹,传说这是居住在波纳佩岛上历代酋长死后的坟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布在长达1100米、宽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小岛。从高空俯瞰,犹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似的,故而人们又把它比喻为太平洋上的威尼斯。
当地人把这些巨大的石造遗迹叫做南·马特尔,按波纳佩语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集中着众多的家”,另一个意思是“环绕群岛的宇宙”。这些遗迹一半是浸在海水之中,为此,人们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驾着小船进入,退潮时,遗迹周围露出了一片泥泞的沼泽地,小船只能靠在附近,但根本进不去。
与同在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遗迹相比,南马特尔遗迹鲜为人知,它那充满了离奇的传说,更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困惑不解。
有关埃及古代陵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法老的毒咒”了。
无独有偶,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发生了类似的怪事。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墓的来历,从无文字记载,完全是靠口授,从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只有酋长和酋长的继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内容禁忌向外人泄漏,否则就将遭到诅咒,死神将降到他们的头上。
在日本占领期间,东大教授杉浦健一利用占领者的权势,强迫酋长说出古墓的秘密。几天以后,酋长遭雷击身亡。那位杉浦教授回到日本后,正打算将记录的古墓秘密整理成书出版,还没等书写成就突然暴死。后来杉浦家族委托一位对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从此再也无人敢去完成死者的这一遗愿。
类似的怪事,早在1907年在德国统治南洋群岛时也发生过。据说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伯格对南·马特尔遗迹发生了兴趣,根据酋长的口授对伊索克莱凯尔酋长的墓进行发掘,可是下令还不到一天,就应验了不吉的预言,总督突然暴死。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卡伯纳两次来波纳佩群岛发掘文物,结果同样遭到了极悲惨的下场。
这里变化无常的气候,也使人惊恐不安。70年代,日本海洋生物学家白井祥平曾来此调查。事后他回忆说:“在阳光灿烂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驾着机动船来到了一个当地人叫做南·杜瓦斯的小岛,只见眼前矗立着一座用玄武岩石柱垒起的犹似神庙的建筑物,石墙分内外两层。正当我们从外侧绕到内侧时,突然周围阴沉下来,我抬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刚才晴朗的蓝天已消失,自己头顶上笼罩着一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黑云,并且很快向四周延伸,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我被这突然变幻的天气惊呆了。直到同行的人大声呼唤,我才从沉思中惊醒,发觉自己还傻呆呆地淋在雨中,大约过了5分钟,骤雨过去了,天空又立刻放晴。傍晚,我向哈特莱酋长谈起午后在墓地的糟遇,他不禁放声大笑,连连说:“这儿连一滴雨都没落下”。
上面所说的几个例子,莫名其妙的暴死、变幻莫测的天气,更使南·马特尔遗迹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近年来,不少欧美学者来此调查,大家都对这项宏伟工程是用人力完成表示怀疑。据调查,整个建筑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系从该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加工成石柱后用筏子运到这里。专家们估计,如果每天有1000名壮劳力从事开凿,那么光是采石需要655年,加之,还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终要完成这项建筑的话,需要1550年的时间。
现在,波特佩岛上有人口2.5万人,而南·马特尔遗迹建造的古代,人口还不到现在的1/10。据此,1000名壮劳力的人数差不多是动员了全岛所有的劳动力,何况,为了确保生存,还得抽调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劳动,因此专家们设想这项工程很难是凭借人力完成的。
有的考古学者认为玄武岩是岩浆冷却的火成岩,试图将建造遗迹用的五角、六角形石柱解释是冷却凝固成型的。但是,从实际石柱的表面来看,很难解释是自然成型的。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调查小组曾用碳14对遗迹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南·马特尔遗迹是在距今近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纪初是萨乌鲁鲁王朝统治波纳佩岛时期。所以调查组设想环绕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许是作为该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萨乌鲁鲁王朝创始于公元11世纪,在经历了200多年的繁荣时期后灭亡了。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南·马特尔建筑,怎么也不能使人相信。南·马特尔建筑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有不少学者对南·马特尔建筑遗迹之谜早就开始着手研究,提出了众多的假说。
1869年,驻印度的英国军官詹姆斯·拉奇伍德从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从未向外人显露的几个泥塑板上破译出其中的记载:远古的太平洋上存在着辽阔的第六大陆,它包括东到夏威夷群岛,西到马利亚纳群岛,南到波纳佩群岛和库克群岛的广大区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万年前,繁荣一时,在1.2万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拉奇伍德经多年考察认为,现今南太平洋上的无数岛是第六大陆的残骸,而南·马特尔遗迹就是泥塑板上记载的第六大陆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
长年从事波纳佩岛与第六大陆关系研究的詹宁不同意拉奇伍德的说法,认为第六大陆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现今夏威夷岛东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但他十分重视拉奇伍德破译泥塑板上所记载的内容的价值。他认为,泥塑板所记载的是2万年前古印度的历史,文中记述了当时已有像今天的飞机那样能在空中飞行的机械,与古印度梵语叙事诗“摩诃波罗多”中的记载相似,也可解释南·马特尔岛上流传的巨石建筑是外来的阿迪儿法伊兄弟用咒语驱动巨石飞来的神话。他认为第六大陆的文明和科学与今天的科学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今天印度瑜加行者能使身体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包括在第六大陆文明之列。
由此,美国反重力工程学专家戴维认为通过反重力工程学的研究,也许可以揭开南·马特尔巨石建筑之谜。并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导出的音叉装置提出的声共振作用产生反重力的假说,企图以此来说明南·马特尔巨石建筑的巨石是利用反重力控制法空运来的。他还指出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装着的火箭只是为摆脱月球的重力,是一种军事上需要的伪装,而与此同时也使用反重力装置。
尽管假说众多,但也矛盾重重,疑点密布,可信度不高。研究发掘者暴死之真正原因是什么?第六大陆是否真正存在过?在南·马特尔的建造年代上哪家之说较为可信?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