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峰窑遗址
1. 瓷窑的瓷窑遗址
邢窑——唐代 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今河北省内丘县(当时属邢州) 。
邛窑——隋代至宋代,唐尤为著名 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古属邛州) 。
越窑——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 今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
柴窑——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 据文献记载,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相传在郑一带尚未发现窑址和器物 。
定窑——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古属定州)。
钧窑——北宋、金、元均烧造 此窑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 今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此外,与禹州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钧瓷器。
汝窑——宋代名窑,元佑初年曾为官窑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在临汝南乡等地发现另一种青瓷,釉色较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临当窑”。 今河南省汝州市(宋代属汝州) 。
磁州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郸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层陶衣,里外皆挂釉,釉色洁白莹亮,衬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以缠枝牡丹为多。用绘花、刻花或剔花制成。此外,绞胎技法具有独特风格. 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 此窑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哥窑——宋代名窑 龙泉窑的一种类型。相传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传世的“宋哥窑”,胎薄,色黑铁,通称“铁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纹片,称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矿有“紫口铁足之称”。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 唐代鹤壁窑瓷器多白釉和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还仿制钧窑的瓷器。 今河南省鹤壁市。
耀州窑——宋代名窑,自唐代开始烧造,北宋末为兴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唐代烧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器。北宋后开始烧造青瓷。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炉等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花纹多刻花、印花,装饰花纹丰富多样,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纺鱼、鸭、龙、凤等。金元时期烧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纹图案较前简单。 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
建窑——宋代名窑 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 福建省阳县池墩村。
德化窑——明代著名瓷窑。始于宋代。 此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今福建省德化县。
石湾窑——明代著名瓷窑,清代以后继续烧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常带有蓝、红等色的斑纹。此窑仿制的钧窑瓷器另有创造。 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
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宋代著名南方民窑。起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 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彩绘瓷等。黑釉花样较多,有像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的,也有绘双凤、龙凤、木叶纹的。纹饰运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手法,而剪纸贴印手法更是吉州窑的独特创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
景德镇窑——我国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镇市。
崔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为明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在此烧制而得名 崔国懋在此窑烧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颇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周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名时臣,字时) 主要烧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窑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连环等。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壶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因烧制人吴为(吴一作昊,别号十九),自称壶隐道人而得名。 善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镇市。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郎窑——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瓷器 釉色以红宝石为最著。 今江西景德镇市。
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由于年希尧掌管窑务而得名 釉色发明很我色胭脂水釉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所烧造的官窑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而名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2. 井陉窑遗址的考古过程
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10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并确定了10处窑区遗址,其中河东坡区、冯家沟区的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而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
198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对井陉文物进行复查时,发现了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村三处窑址,并在此后的8年时间内,在井陉境内的天长、秀林、南陉三个乡镇及矿区天护、冯家沟村约1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九处窑区。包括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梅庄、南秀林、冯家沟,南陉、北陉、南防口,共三大片,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米。
1995年,井陉窑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图案各异,精美程度不仅比定窑模子毫不逊色,且图案形式内窑款超出了定窑的品种;
1998年7月,井陉窑又出土了唐五代、金代的窑炉、作坊,为我国北方诸窑口的关系及陶瓷研究增添了重要实物;
1999年河北省文研所在窑址中找到了流散的30多件瓷器,唐代莲花熏碗、白釉双鱼四系背壶、宋代的水波纹腰圆白瓷枕,金代的戳印立鹿蝶花纹叶式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初步展示了这一窑口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制瓷历史,对推动北方古陶瓷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2000年9月,窑群的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处金代苗姓窑场遗址作坊保存下来晾坯架栏、烘坯碳沟遗迹为金元制瓷史增添重要资料;
2000年“井陉窑出土了戳印点彩戳模”的消息更是震动了国内的陶瓷界,井陉窑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文物界的盛事。
3. 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介绍
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1,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湘江岸边约5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3.2米。长沙铜官窑创于唐代初期,衰于五代。该窑未见于史书著录。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调查中发现,1957和1959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先后调查了石渚湖北岸瓦渣坪的窑址。长沙铜官窑以首创釉下多彩瓷和铜红釉瓷而闻名于世,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歌、谚语及广告语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开创了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先河,其生产的产品远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等20多个国家,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湖南省目前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1长沙铜官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五”时期全国15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 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荣获湖南十年重要考古发现称号。
4. 耀州窑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耀州窑遗址位于城区黄堡镇西南。
1958年秋至195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黄堡、立地坡和上店村三地,进行调查和发掘。
在黄堡镇发掘出唐、宋、金、元4个朝代的瓷窑12座,砖瓦窑一座,生产作坊4间,作坊窑洞一孔,灰坑6个,出土瓷片85000多块。
器形主要有碗、盆、盅、罐、壶等生活用具,石碓、石杵等生产工具和烧制瓷器的各类匣、钵、垫饼、垫环等窑具。
后来,对耀州窑遗址又一次进行发掘,共开探方37个,面积3178平方米,首次发现制作唐三彩的作坊和烧造窑炉,以及大量的三彩标本,这是重大突破。
共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各代制瓷作坊10组17座,唐三彩窑炉3座,三彩釉试釉小炉一座,唐、宋窑炉12座,以及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等,出土瓷器上千件,以及低温彩釉陶、琉璃瓦和各种工具、窑具等。
5. 谁参观过邯郸的磁州窑富田遗址吗能详述一下怎样去吗
不要门票,在彭城镇富田村,到那现在好像没有公交车了,打个车去也行,也不贵
6. 富田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和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哪个好看
所谓遗址博物馆是更加专业的场所,而综合博物馆具有通俗普及性质。
单从普通大众的角度来说,磁州窑博物馆好看一些。
7. 铜官窑遗址的介绍
铜官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南距市区27公里。发现于1957年,后经1974年、1978年、1983年多次调查发掘,出土瓷器1万余件,分别收藏在长沙市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内。
8. 磁州窑遗址的保护措施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
1.继承传统工艺
以峰峰矿区彭城为中心的磁州窑系,有生产厂家十几家,生产的产品质高物美,能生产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仿宋陶瓷等八大类,上千个品种,年生产能力一亿件以上,成为全国八大瓷都之一,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运用现代工艺和现代科技不断开发新品种,人们所熟知的首都机场陶瓷壁画《科学的春天》便是现今磁州窑的杰作,为古老的磁州窑增添了新的光辉。
2.建立遗址博物馆
1999年由邯郸市峰峰矿区筹建了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经过改造、完善,使之变成集保护文物、演示制作、展示陶瓷作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成为邯郸市一处知名的旅游品牌。
坐落在千年制陶古镇彭城的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馆内保存元代窑址一处、明末清初期窑炉遗址一处、民国时期窑炉一座,窑洞式古作坊五条。
1999年建馆后把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与遗址展示相结合,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工房内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传统制陶工艺全流程的演示,另有所仿历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精品展示。博物馆建成后接待各级领导、各国专家、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并向游客进行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免费展示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中广交朋友促进了友谊。
该博物馆还成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燕山大学、邯郸学院、邯郸大学、邯郸各中、小学等学校的实习创作基地。最大限度的传授和弘扬了磁州窑文化。是了解磁州窑民间窑悠久的陶瓷历史与学习陶瓷文化的优秀场所。
9.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是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具有极为鲜明的民回窑特色;它传播广答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有重要地位。古代磁州窑生产规模较大,现存遗址近20余处,主要分布在现今河北省磁县境内的漳河流域和峰峰矿区境内的滏阳河流域。其中,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是磁州窑遗址中面积最大、地层最丰富、最具典型意义的窑址。1987年北京大学、河北省文研所、河北省原邯郸地区文保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磁州窑器物及典型标本,为磁州窑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2005年,磁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全力打造磁州窑文化品牌,积极筹建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该馆于2005年3月18日破土动工,2006年12月竣工并开馆迎宾,历时近两年,投资3000万元,现今,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已成为磁县对外宣传和展示的一个重要文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