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岭遗址
1. 中国有多少古代和远古史前文化遗址
原始人遗存抄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袭猿人 河套人 山顶洞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旧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岗文化 贾湖遗址 薛家岗遗址 辛店文化 马家滨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岭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庙底沟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新化、屈乐遗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2. 宜城历史
宜城是楚国故都、宋玉故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丰厚、人文资源荟萃。在楚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上获得很大进展。
宜城是全省十大文物县市之一,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遗址藏量丰富,300多个文物景点纵横交错。楚文物遗址60多处,其中新石器时代20多处。从文物集结趋向看,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以楚皇城为中心的东周文物群。围绕楚皇城,分布着小胡岗遗址,罗家岗遗址,桐树园遗址,古楼岗遗址,陶家塌遗址,赤湖岗遗址以及母年山古墓群等30多处东周遗址。二是以汉水流域宜城段为主线的古文化集结带。这里有代表屈家岭文化的八角岗遗址,庙儿岗遗址;有代表石家河文化的赵家岗遗址和窑坡遗址;有殷商文化内涵的对面山遗址;有堆积东周文化遗迹的肖家岭遗址等。三是以蛮河流域为依傍的古村落群。这里有象征原始农业文化的大坟场遗址,张家坑子遗址,上刘家营遗址,顾家坡遗址,毛家洼遗址等;有代表东周文化的杨家台、雷家岗、郭家岗遗址,上泉遗址、胡家庄遗址、郭家湖遗址等;有反映东周丧葬礼俗的凤凰山古墓群、陶家洼古墓群等。几十年来,先后在这些地方出土文物9000余件,其中1989年在罗家岗出土的大型东周车马坑,是当年湖北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市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铜敦(对)、铜盖豆和汉代玉人,系国家一级文物。
3. 中国史前文化的列表
裴李岗文化 贾湖遗址 薛家岗遗址 辛店文化 马家滨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溪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岭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庙底沟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新化、屈乐遗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旧石器时代
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
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
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
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青铜时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 旧石器时代--长滨文化、苗栗网形文化和台南左镇人等
新石器时代--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园文化等 旧石器时代--金取遗迹、和米ヶ森遗迹等
新石器时代--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和三内丸山古迹等 旧石器时代--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址
新石器时代--栉目文土器时代、无文土器时代等
4. 结合四川成都三星堆遗址,试述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
这个一般人回答不上来
5. 范里镇的历史
据清乾隆.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战国时越大夫范蠡辅越灭吴,功成后隐退,泛舟游历名山大川时,曾在此居住,尚有范蠡湖遗址,因名“范蠡”,建国后人们为了简便,渐写成“范里”。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范里乡撤乡设镇。范里镇辖范里、新庄、涧底、留村、骨垛沟、骨垛、杨家岔、苗村、车寨、南苏、涧东、大原、庙子、前窑、大峪、阳平、南沟、柳泉、三门、干沟窑、王窑、秋树岭、三门岭、白王沟、碾子沟、马跑泉、小岭壕、何窑、后岭、阳坡根、东道沟、刘家岭、王湾、里铺、冯家岭、南庄、庙坪、西庄、楼房、孟窑、清涧、柏坡、察家骨、东岭、窑上、关道46个村民委员会,367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
6. 屈家岭文化遗址主要有哪些
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这些遗址,同样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生活在汉水中游地区。
屈家岭人生活场景图
7. 楚国发源地
楚国的发源地丹阳
丹阳:楚始都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那么,丹阳在什么地方呢?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1、当涂说。此说源于汉代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丹阳属丹阳郡”时说:“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该著后的总论又说:“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这里的丹阳就是指长江下游的今安徽当涂县东,与今江宁县接界处的小丹阳。谭介甫《楚的开国史》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丹阳这个名称也是楚迁移时带来的。”这里的“江苏丹阳”也是指安徽当涂之丹阳。早在北魏时期,此说即已被郦道元《水经注》所驳斥。《水经注》卷三十四说:“《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寻吴、楚悠隔,蓝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此后,宋王茂《野客丛书》、明方以智《通雅》、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凤《过庭录》等等,纷纷驳斥当涂说。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情况看,此说没有证据,而且作为楚始都亦不可能远在吴境,因此,当涂之说几乎无人再提了。
2、秭归说。《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东晋郭璞注此说:“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东晋袁山松《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郦道元不仅较详细描述了秭归丹阳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说“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
郭璞、袁山松、郦道元均主张楚都丹阳在湖北秭归县境内。历代许多方家均从此说。如:南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说:“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此说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志》说:“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并说:“归州秭归县丹阳城,熊绎之始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丹阳)在秭归东七里,楚之旧都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也”;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列传》说:“周成王封楚熊绎,始居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归说”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丹阳城在秭归东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舆胜览》说:“丹阳城即楚王城,今长宁千户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归为长宁县。另外,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罗泌《路史•国名纪》等也沿袭此说。
但“秭归说”中又有长江南北两说之分。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此处意指丹阳在秭归长江北岸;而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所指“楚王城”位于秭归长江南岸,今人杨宽《西周时代的楚国》赞同此说。赞同长江北岸之说的当代学者亦不乏其人。刘彬徽则主张江北说,他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试掘秭归长江北岸鲢鱼山遗址情况,在《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中说:“此地西距秭归7.5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水经注》所记的丹阳城位置大体相符(距县城七里)。”刘彬徽认为长江北岸的鲢鱼山遗址是楚始都丹阳。文必贵《秭归鲢鱼山与楚都丹阳》一文亦认同此说。
3、枝江说。此说最早始于汉代。唐张守节在《史记•楚世家•正义》中引东汉颖容《春秋三传例》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汉末三国时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南朝刘宋裴珚《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晋徐广之说:“(楚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当代学者中,赞同此说者较多。如:黄盛璋与钮仲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5)一文说:“从荆山与郢的位置来考察,枝江说法较为合乎事实。……楚都丹阳应即在此,它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发展,经过这里,最后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为沮水会江之处。”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时,就把都城迁到了郢(今江陵纪南城)。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高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
4、丹淅说。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故称“丹淅之会”。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称“淅川说”。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淅。”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著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
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阳地望试探》、《再论楚都丹阳》等,均认为楚丹阳在今淅川下龙寺城。
5、迁徙说。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8. 求湖北地区的太古文明!!
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约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
(这是我网络的,具体你还是去大学的图书馆查查,或者历史学教授)
下面是我从豆丁网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详细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旧石器时代 建始直立人遗址 位于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原称巨猿洞,俗称龙骨洞。1968年至2000年间曾在此进行了9次发掘,发现早期直立人牙齿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时发现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80多个种属的哺乳动物化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遗址为东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长120米,高6—7米,宽2—15米。洞内为早更新世堆积,东洞发掘区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为13层,直立人牙齿化石分别出自东洞的第八层、西洞的第八层和西支洞的第五层。距今约120-250万年,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对研究巨猿的生存、迁徙和灭亡以及巨猿与人类发展谱系提供了宝贵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郧西猿人遗址 位于郧西县城东10余公里安家乡神雾岭东坡。俗名白龙洞。距今约50万至100万年,为我国8处猿人遗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发现8枚猿人牙齿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猪、鼠狗、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粪便化石。后来,又发现了一批人工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迹象,被称为“郧西猿人文化”。白龙洞内景物壮观,穹窿式、攒尖式、藻并式景物互相接连,上悬千姿百态的“石钟”、“石乳”、“石幔”、“石佛”,各种景象栩栩如生。
学堂梁子遗址 位于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命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距今100万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铺猿人遗址 位于郧县梅铺龙骨洞。1975年在此发现三枚猿人牙齿化石20多种动物化石。经鉴定为早期猿人,命名为“郧县亚种”。距今100万年----60万年。
长阳人遗址 位于长阳县城西南45公里大堰乡。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鉴定,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之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质,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约10余万年,故定名为“长阳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洞遗址 位于郧西县香口乡。2004年在香口乡黄龙洞发现四枚牙齿化石,经鉴定为晚期猿人,距今10万年----4万年。
鸡公山遗址 位于荆州市荆州城小北门外4公里处的郢北村鸡公山,是一处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居址和旧石器时代加工场遗址。遗址内文化层厚达1米多,由于遗址周围系纯粘土层,没有岩石,可见其加工石料来自远处。遗址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由5个砾石围成的圆形石圈和脚窝等居住遗迹,石圈直径约2米,其内放置有少量尖状器和砍砸器。据推测,石圈应是当时人类居住的圆形窝棚的遗迹。遗址中还出土有石制品数万件,石器类型以小型刮削器为主。此外,在遗址的南部还发现有一处石器制作场所。鸡公山遗址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现已在原地建立了遗址博物馆,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秋木沟遗址 位于郧西县河夹镇小秋木沟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在此发现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约10厘米的锥形石质砍砸器,重约700千克,3枚石英质的刮削器,重约100千克。
古犀牛洞遗址 位于神农架红坪。为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发掘,为旧石器遗址。共出土各种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实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动物化石和骨骼残骸中,有犀牛、大熊猫、野牛、斑鹿、水鹿、剑齿象、猕猴、豹、狼、獐、麂、豪猪、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个个体,剑齿象也已拼出6个个体。另外,出土的旧石器有20余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以及石叶、石片等。这些旧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为原料的,多为击打加工而成,该洞的发现对鄂西北古人类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樟脑洞遗址 位于房县白窝乡枣阳村。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出土石制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钻具等,以边刃刮削器数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两岸,还发现了距今九至十二万年的鲢鱼山遗址和距今十三万年左右的伴峡小洞遗址。这两处都发现了人类的用火遗迹和珍贵的旧石器,还发现了距今二万七千年的榨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了三万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时代 屈家岭文化遗址 位于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发现于1954年。面积约4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余年,为我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遗址中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士遗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因其具有的浓厚地方色彩,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雕龙碑遗址 位于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年代为距今6000年左右。发现于1957年,1990~1992年间进行了发掘。遗址中发现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并出土有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动物骨骼数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时代其它遗址中所没有的,尤其是一幢类似现代单元房并配有拉门的房屋基址,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在世界古遗址中也属罕见。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河遗址 位于天门市石河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7年,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三房湾、谭家岭等数十处遗址构成。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发展序列。遗址群的中心为一座由城墙、城壕和外围台岗构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艺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铜块等,证明石家河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石家河遗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阴湘城遗址 位于荆州市马山镇北约4公里处,为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该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中部的一条纵向冲沟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城址东西长约580米,南北残宽约3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较好,现存城垣宽度一般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发现房屋基址13座、陶窑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遗迹,城濠内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迹和文化遗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钺柄,是目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泽艳丽如新的漆木器,使长江中游漆工艺的时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还发现了大型分间房子,为研究当时城内居住形式、房屋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门板湾遗址 位于应城市西南约3公里处,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聚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积为115.5平方米。房屋内分四室,外有走廊,门窗等皆保存较好。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门板湾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
走马岭遗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镇走马岭村与滑家当镇屯子山村的交界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古城址,东西最大长度370米,南北最大宽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黄、褐、灰白粘土夯筑。在东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两端分别筑有城门。在城内发现有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积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间式中型房子和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器残片,且被屈家岭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叠压,由此推断该城始筑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走马岭屈家岭文化古城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能够确认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原始社会晚期城址之一。走马岭遗址的发现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庙山遗址 位于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长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遗址。遗址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遗迹。房址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筑,房址内有坡顶、竹骨泥墙、隔墙等遗迹。小型房基面积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积52平方米。磨制石器品种多,制作精细,多为斧、锛类工具。陶器有口径达76厘米的陶盆、蛋壳胎彩陶,还发现有陶鼓、陶摇铃等陶质乐器。大型陶盆、蛋壳胎彩陶的出现及内黑外红的烧造工艺,均表明关庙山陶器制造工艺的领先地位。遗址中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存,基本上包括了该文化的各主要阶段,对研究大溪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家垸遗址 位于沙洋县五里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为梯形,东西墙各长640、南墙400、北墙00米,西墙紧邻东港河,并引东港河水环绕城址一周为护城河。南北城墙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还不能肯定就是当时的城门。西墙中段偏北至城的东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绍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内采集到大溪、屈家岭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遗物,故城址的年代总不越出这个范围。
陶家湖遗址 位于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中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城池呈椭圆形,南北最大距离约5000米,东西宽850米,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残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南部有大面积台地,在此地面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认定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鸡鸣城遗址 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6年发掘。东西400、南北5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外有护城河,唯东墙中段不知何时何故断缺,城垣平面近似一个C字。城内中央有高出周围1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红烧土堆积,当是遗址的主要居住区。以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岭遗址 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计有墓葬12座,瓮棺葬(儿童或婴儿墓)15座,房屋10座,窑6座,沟25条,灰坑52个;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类有刀、斧、凿、箭簇等,陶器类有鼎、瓮、罐、盘、杯、碗、钵、器盖等,玉器类有玉环等。其中红釉陶鼎、蛋壳陶碗、穿孔石刀堪称同时期器物中的精品。该聚落由生活居住区和制陶作坊区组成。在生活居住区发现1号房基全部由石块砌成,房基结构为较规整的长方形,面积近150平方米。这种大型石砌房基在整个长江中游同时期都属于首次发现。 城背溪遗址 位于宜都红花套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发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制,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制石器有斧、锛。 陶器采用泥片贴塑法制作。陶系主要是夹砂夹炭红褐陶,少数灰褐陶和泥质陶,一部分器表施红衣,胎黑色。多数陶器有纹饰,以浅而错乱的绳纹为主,细绳纹、印压纹、刻划纹等少。器形主要有釜、钵、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谷壳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农业的证据。
后港遗址 位于沙洋县后港镇城河村。1983年发现,2007年发掘。面积为100万平方米,为大型城址,且护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较完整。仅次于天门市石家河城址,属于石家河文化。
店子头遗址 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肖家坪村。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达7000平方米。1994年发现,1998年发掘。分为9个层位。器形陶器类有罐、釜、支座、碗、凿、砍砸器、穿孔石饰、石片等;发掘出一些兽骨,可辨认的动物有猪(牙)、羊(牙)、鹿(牙、角)、鱼(腮、鳍)、大型动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遗址中清理出两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
官庄坪遗址 位于秭归县香溪镇官庄坪。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994~2000年进行了6此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7个、灰沟3条、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属于新石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灰坑5个,房基1座;属于二里头时期的墓葬4座、灰沟1条;东周时期灰坑19个,房基1座 、灰沟1条,墓葬2座;属于宋、明时期的灰坑2个、灰沟1条、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岭文化遗存中灰坑都是不规则圆形浅底,遗物以泥质灰陶碗、盘、豆及夹砂黑陶罐、鼎等为主。房基仅发现柱洞及垫土层。其中77号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作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园遗址 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海拔110~140米,面积逾100000平方米。遗存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碎骨,其中以鱼的鳃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饰绳纹的夹砂深褐色陶为大宗。器类有圜底釜、支座、平底钵、圈足碗、壶等。这类遗存中的釜、支座与城背溪文化同类器接近,其年代略晚于城背溪文化或与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时代。
神农洞 位于随州市东北60公里历山。传神农氏诞生于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后屡修屡毁,仅存神农洞。洞口“方一步”,洞内可“容数人立”,壁石凝苍显绿,极具古色。
相关链接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2.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长阳纱帽山发现距今10万年古人类化石,命名为“长阳人”1970年在建始龙骨洞发现六枚猿人牙齿化石,经鉴定属“步氏巨猿”距今250万年----200万年。1975年在郧县梅铺龙骨洞发现三枚猿人牙齿化石,经鉴定为早期猿人,命名为“郧县亚种”。距今100万年----60万年。1976年在郧西县神雾岭(俗称白龙洞)发现八枚猿人牙齿化石,距今100万年----50万年。1989.1990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出土了两具完整的颅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距今100万年。2004年在郧西县黄龙洞发现四枚牙齿化石,经鉴定为晚期猿人,距今10万年----4万年。据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发展层次即从建始人-----郧县人-----郧县亚种人----郧西人----长阳人------郧西智人这一脉胳,进而推断出鄂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早于黄河文明。
9. 长沙的景点
一、公园类
1、巴溪洲水上乐园
巴溪洲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面积大概是1200多公顷,和橘子洲差多大小,或者大一点,岛上在枯水期可以上岛,丰水期不能直接上岛,岛上风景秀丽,可以听见轮船轰鸣声,和水花滔滔声,是一个露营休闲的好地方。
地理位置: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
交通线路:乘坐938到终点站坪塘下车,再步行40分钟到达目的地。目前还没有直达巴溪洲的公交,最好自驾过去。
2、柏乐园
柏乐园是湖南首家游乐综合体、中国大型渔文化主题游乐园,由湖南省柏乐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2014年10月18日开园迎宾;总规划面积260万平方米,第一期投资10亿元、开发面积70万平方米,由“陆地游乐、水上乐园、动物王国、亲子体验、购物美食、酒店会议、水乡古镇”七大版块组成;拥有25个大型机动游乐设备、18个互动体验项目、108艘游船、1座动物园、1个4D环幕影院和6栋共500个床位的宾馆、160多个餐馆及商铺,可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是旅游度假、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的首选之地,更是团队拓展、学生活动、亲朋聚会的最佳场所。 柏乐园是政府指定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基地”。
地理位置: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
交通线路:长沙市区去乔口,可到汽车西站转918到望城汽车站,然后再到望城汽车站转W101到终点站乔口渔都,下车后沿着马路直走200米就到柏乐园了
3、斑马湖
斑马湖生态公园景区地处望城区城东部,由高塘岭镇人民政府于2006年至2007年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公园占地面积27公顷,其中湖面面积12.6公顷,护坡绿化面积7公顷,山体植被7.74公顷。园内树种丰富,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超过60种,新种植大小苗木10余万株。傍湖设置了公园广场、观景台、环湖通道、竹园、假山等。建成后的斑马湖生态公园结束了望城区城无公园的历史,是长沙地区第一个湿地公园。公园的建成,有效提升了县了品位,提供了居民的休闲去处,斑马湖广场舞台的搭建和活动的主办,充分活跃了居民文化生活氛围,打造了一个风光秀美、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水上乐园。
地理位置:望城县高塘岭大道(近雷锋东路)
交通线路:918路 w116路 w204路直达
4、百果园
百果园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100亩,隶属湖南省农业厅,是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级种苗龙头,又是我省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美、观光休闲配套全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生态观光园。自建园以来获得“国家种苗龙头基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全省绿化先进集体”、“长沙市十佳乡村旅游点”、“长沙市五星级农庄”等荣誉。
地理位置:望城区雷锋大道七公里处
交通线路:乘坐W204、W201、918、W111直达百果园
5、东湖湿地公园
东湖湿地公园总面积近1000亩,其中水面450亩,分两期建设。其中,对市民开放的主要是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包括主入口广场、近300亩水面湖面清淤、驳岸及水生生物种植、水秀、景观桥、2.4公里环湖游道和亲水平台等。市民可在公园体验到绿坡柳岸、霞飞鹭栖的湿地原生态风情。
地理位置:望城区雷锋大道七公里处
交通线路:乘坐W204、W201、918、W111直达百果园
6、楚家湖公园
楚家湖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北部金霞经济技术开发区,倚长沙南北主干道芙蓉北路,背靠秀峰山,前临捞刀河。因明代湖畔有楚姓官员府宅而得名楚家湖。
地理位置:开福区北二环一段169号
交通线路:乘坐149到终点站楚家湖公园下车后过马路,穿过堤亚纳湾别墅区,可到达楚家湖公园
7、蝴蝶谷生态主题公园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属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于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推出“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
地理位置:长沙市望城光明村蝴蝶谷
交通线路:汽车西站交通枢纽,靠西边玉兰路那里有个站牌可以乘坐W202公交车。到站公交站牌是光明村路口下。然后坐5到8元摩的到光明蝴蝶谷。
8、湖南民俗文化村
湖南民俗村位于湖南烈士公园东北角,荟萃湖南省5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文化游览区,占地4万余平方米,安排了土家族、侗族、苗族、白族、瑶族5个村寨。
地理位置:湖南烈士公园东北角
交通线路:112、113、131、136、146、150、168、203、303、358、901、111、113、131、136、146、168、171、803、19、156、705、812
9、华雅阁
地理位置: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二段81号
交通线路:公交站台:.石坝路口,途经公交线路:66、121、147、156、160、802、810
10、婚庆园
浏阳河婚庆文化园,是由国家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企业郡原地产与长沙市芙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斥资15亿精心打造的集婚庆、旅游、休闲、娱乐等特色为一体的湖南首家一站式休闲娱乐综合体。
地理位置:芙蓉区浏阳河大道二段305号
交通线路:405路终点站(荷花路东)就是婚庆园
11、火车头公园
不想出远门,在慢步江湾百米之内就有文艺范十足的火车头文化艺术公园,随时来观摩火车艺术,这样的文艺范在长沙不多见。它曾经是亲历长沙73年仓桑巨变的长沙老火车南站,现在摇身一边成了工业铁路遗址公园与怀旧广场,变为湘江风光带一大景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旧时光在你身边流淌,有很多新婚夫妇来这里拍摄婚纱照哦!
地理位置:长沙市湘江中路与殷家冲路交汇处往东300米
交通线路:乘坐公交车,到达南郊公园后,往湘江边的方向直走,然后再往步行街的方向(北)直走700左右即可。不要过马路,火车头公园在马路的右边。
12、橘子洲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的重要名胜之一,也是国家AAAAA(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凝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水,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挥笔写就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洲以人传,诗壮名城。[1] 橘子洲介名山城市间,凌袅袅碧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地理位置:桔子洲头2号
交通线路:旅3区间线、地铁2号线直达橘子洲头,附近的公交站台是橘子洲大桥西、太平街口
13、烈士公园
烈士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东北部的浏阳河畔,总面积153.3公顷,洼地造湖,湖中筑岛。公园由纪念区、游览区两部分组成。烈士公园是长沙市最大的公园,是座集纪念、游览和娱乐的综合性公园。
地理位置:开福区营盘东路85号
交通线路:111路 113路 131路 136路 146路 168路 171路 803路 旅3路112路 113路 131路 136路 146路 150路 168路 203路 303路 358路 901路 19路 156路 705路 812路113路 131路 203路 303路
14、麓谷公园
麓谷公园位于麓谷科技新城,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2000年起集中开发建设的科技新城区,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为特色、兼具城市功能,并简称为“麓谷”。在“麓谷”中心区,长沙高新区投入近7000万元建成了麓谷公园,公园内有举办各种集会活动的大型广场,有供市民休闲的园林场地。生态景色、人文景观构成诗情画意,十分宜人。长沙市旅游局已把此公园作为“喜看今日长沙”的一个重要景点,天气好的时候,婚纱摄影是一道很不错的风景。
地理位置:岳麓区麓龙路209号
交通线路:乘坐W204、W201、918、W111直达百果园
15、岳麓山瀑布
春夏雨水多的时候,如果碰到暴雨天气,连续下3个小时以上的暴雨,岳麓山爱晚亭附近以及麓山沁园里面及附近的小曦都会有小瀑布景观出现,限时供应!就上长沙网首度曝光,2天内各大网站媒体纷纷转载上头条。
地理位置:望城区雷锋大道七公里处
交通线路:乘坐132路 202路 305路 309路 315路 325路 902路 903路 908区间线 立珊专线 旅1路路到岳麓山南下车,往爱晚亭方向走
16、梅溪湖
梅溪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梅溪湖是一片低洼地,溪、河、湖、塘众多。如今,梅溪湖国际新城是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重点片区,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东至西二环,西至雷锋镇,北起枫林路,南至桃花岭、象鼻窝。以三环线为界分为东(一期)、西(二期)两片区。2012年8月,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已初具规模。
地理位置: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路
交通线路:乘坐908、211、207直达梅溪湖
17、南郊公园
长沙南郊公园位于长沙市南郊新开铺,占地36公顷,1965年5月1日建成开园。该园前身是1958年开始筹建的桥头公园,后改作南郊苗圃,经过26年封山育林,形成森林绿化覆盖率为92.57%的森林植物公园,享有“绿色明珠”的美誉,同时有多达65个248种的树木16700多株(丛),园内最有特色的植物有活化石银杉,黑松以及粉丹竹是从广州移植过来的,经过了多年的驯化,育树成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植物景观。
地理位置:长沙市南郊新开铺
交通线路:乘坐17路 23路 63路 68路 122路 150路 152路 811路 905路 908西线 912路 穿梭巴士2号线直达南郊公园
18、梅岭公园
梅岭公园位于梅溪湖西北角,面积约450亩。它以梅花为主题,共设密林体验区(观光步道、休息平台、小型健身广场)、休闲文化区(景观步道、台地式花台、休闲草坪)、入口景观区(景观步道、入口广场、休闲草坪)、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草坪、儿童体验区)4个区。
地理位置:岳麓区枫林三路骑龙路口
交通线路:w115路直达,乘坐315路; 902路; 913路; w106路到枫林路麓云路口下车,过马路再直走300米可到梅岭公园
19、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千龙湖原为格塘水库,位于长沙望城区格塘镇,是一座平原型调蓄水库,总占地面积12000亩,拥有2800亩广阔水面和400亩湖心半岛,水库总库容量102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7万亩,水域宽广,水质良好。
地理位置:长沙市望城区格塘镇
交通线路:到望城汽车站转W102路车直达千龙湖
20、青竹湖
长沙青竹湖生态科技(产业)园地处长沙大城北的核心区,属长沙市开福区政府直接管辖。于2002年12月启动建设,2003年6月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析置成立青竹湖镇,2005年6月正式批准设置为长沙青竹湖生态科技(产业)园,与青竹湖镇合署办公,副县级机构,实行园区带镇体制,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式运作。园区整体规划达27.3平方公里,下设6个社区和3个村,常住人口约1.4万人.
地理位置:开福区捞刀河镇青竹湖大道太阳山村
交通线路:到汽车北站转129路直达
21、施家港水上公园
施家港水上公园又名岳北渔场水上公园。公园东接潇湘大道景观道,位于滨江新城中部,总用地面积186亩,其中水面达140亩,其余为绿化面积,是典型的水上公园。
地理位置:岳麓区潇湘北路和含光路交叉口向南200米
交通线路:乘坐811到施家港公园公园站台下车即可
22、湖南省森林植物园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位居省会城市---长沙,于1985年成立,为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湖南省林业厅,1994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建园以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园职工艰苦创业,与时俱进,逐步将我园建成集科研生产、科普教育、生态旅游、运动休闲于一体,突出动植物特色的综合性植物园。
地理位置:长沙市雨花区植物园路111号
交通线路:7路 16路 17路 23路 102路 120路 123路 140路 147路 152路 209路 210路 502路 702路 703路 801路 802路 806路 穿梭巴士2号线到省植物园下车,再行走300米左右
23、思邈公园
思邈公园位于圭斋路、浏阳河路、浏大公路交叉处以及济川河与浏阳河的交汇处,园中有一座山,叫做孙隐山,山下存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遗迹。公园总占地 5万平方米,整个公园集纪念、揽胜、休闲于一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营造了一幅“山桥相映,二水萦绕”的立体山水画卷,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地理位置:圭斋路、浏阳河路、浏大公路交叉处以及济川河与浏阳河的交汇处
交通线路:从长沙去浏阳:搭公交到汽车东站转去浏阳的车。2路车的起点站就是思邈公园,18路车经过思邈公园
24、石燕湖生态公园
石燕湖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汇处,景区占地面积 10平方公里。距长株潭三市10—20公里,它是国家旅游局首批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首家野生动物园、湖南百景、湖南省十大水体旅游景区、国内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群众赛龙舟基地,是长沙市民最受欢迎的十佳旅游景区之一。景区群山环抱,碧水如玉,峰峦秀削,芳草鲜美,古干虬枝,绿荫匝地。景区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次森林,除水面以外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八万个以上,被誉为“湖南九寨、人间瑶池”,“都市人绿蓝色的梦幻”、“长株潭三市绿色中心公园”。
地理位置:长沙市长沙县跳马乡石门村
交通线路:1:坐星沙到石燕湖中巴:途径星沙汽车站-维汉中学-泉塘-红旗路口-高桥-香樟路口-雨花区政府-环保工业园-白田铺-班竹塘-石燕铺-石燕湖; 2:从汽车南站坐摩托车(15元左右); 3:汽车南站坐到柏嘉白中巴车,到石燕铺下车,再坐摩托车到石燕湖
25、桃花谷
灰汤桃花谷地块位于灰汤镇东鹜山景区,地理优势极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地块地形以自然林地与农田为主。本区域内整体朝向为南北向,地形成山谷状。本地块水资源丰富,大小不一水潭与农田、溪流瀑布分割整个地块。桃花谷秉承灰汤核心理念:宁静、温馨、生态、自然,采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展示灰汤历史基础上结合桃文化营造生态自然的桃园仙境。
地理位置:宁乡县灰汤镇东鹜山
交通线路:长沙汽车西站有直达灰汤镇的客车,09:00-17:00,半个小时一趟,下车后可步行前往灰汤东鹜山。
26、桃花岭公园
桃花岭景区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桃花岭公园规划面积约4360亩。桃花岭公园中包括洪寺庵水库、腊八寺遗址等重要景观节点,分为五个分区。公园入口区寓意“粉桃迎客”,以大面积桃林、草坪以及人工水景湖营造城市自然公园景区入口;景观跌溪区为“林涧探踪”,打造自然叠水景观;景观水库区利用水库湖面和绵延的山脉,使之成为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特色水景区则结合层层分布的人工鱼塘,打造一处现代桃园密境。公园内设置四种游览体验路线,分为景区主要道路(机动车和人行)、公园游览线路、滨水游览线路和山林游览线路。游步道依据现状道路进行整合,总长达23公里。
地理位置: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岳麓区梅溪湖街道
交通线路:乘坐207路、w107路、w201路、211路直达桃花岭公园(有的公交车报站是:近湖四路口)
27、桃子湖公园
桃子湖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马山景区的凤凰山与湘江之间,因湖边有桃林而得名,历史上是岳麓山风景区的一大名胜。古人曾将它与杭州的飞来峰相比,称之为飞来湖。
地理位置:长沙市岳麓区桃子湖路与潇湘中路交汇处
交通线路:1、乘坐:132路、202路、908区间线、旅1路、旅3区间线到桃子湖下车
2、乘坐:315路、318路、318路区间线、325路、903路到桃子湖路口下车
3、乘坐:26路快线、63路、106路 、152路、202路、318路区间线、811路、902路、908区间线、913路、旅1路、旅3区间线到湖南大学下车。
28、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
地理位置:长沙天心区天心路3号
交通线路:乘坐公交122路、167路、171路、202路、311路、314路、402路、406路、803路、908路直达天心阁
29、王陵公园
长沙王陵公园又叫望月公园,坐落在长沙市河西荣银北路与咸家湖路交汇处,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公园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西汉长沙王吴芮家族墓群闻名遐尔,因而公园初建时得名--王陵公园。
地理位置:岳麓区咸嘉湖路4号
交通线路:317路直达王陵公园。附近有5个公交站,分别是望月湖小区(471米)、四水厂(565米)、望月湖(610米)、英才园(774米)等。
30、望江公园
望江公园位于天心区南湖新城,占地面积约为16000平米,西邻湘江大道,东为居住区中建江山壹号项目和金域南外滩,北靠规划的橘洲湾路,南临规划的都江路。市民们驾车从湘江大道猴子石附近由南往北行驶,几分钟便可到公园。 这里原来是一山体,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杂草丛生。为让周边居民有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天心区政府决策筹集资金建设社区公园,预计投资1000万元。
地理位置: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
交通线路:乘坐公交到杏花园下车,往江边直走就到望江公园了,望江公园就在江边,保利国际广场的对面。
31、晓园公园
晓园公园位于长沙市五一路长岛路口,东临长沙火车站,南邻五一东路。占地面积约4公顷,于1986年建成开放,是古城长沙新辟的游览憩息的理想园地。
地理位置:长沙市芙蓉区五一大道70号(火车站)
交通线路:乘坐104路、111路、113路、117路、118路、12路、202路、312路、317路、401路、405路、803路旅、1路、立珊线
32、湘江风光带
地理位置:湘江风光带中沿湘江南起规划中的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公里
交通线路:地域较广,风光带景点集中地是大学城周围,可以查询地图站台到:湖南大学、天马山东皆可。
33、西湖公园
长沙西湖公园(又名咸嘉湖公园、西湖公园)位于长沙市河西城区的中心腹地,属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三级景区。长沙西湖文化园南与岳麓山山水相连,西、北与龙王港风光带唇齿相依、东与湘江滨水区隔路相邻,东北角与王陵公园两两相望,西南角和规划中的石佳岭公园相连。南临枫林路,西北以龙王堤为界,东至滨湖路,地块呈扇形,规划总面积约130公顷。
地理位置:岳麓区枫林一路与谭石路交汇处北
交通线路:公交乘坐6路 12路 18路 63路 303路 309路 312路 314路 315路 325路 902路 903区间线 908区间线到省人防办下车,地铁乘坐2号线到西湖公园下车
34、星月岛婚庆主题公园
星月岛坐落于长沙市唯一的民族村——汉回村,位于开福区东郊,距长沙市繁华商业经济中心之一的伍家岭仅20分钟车程;北三环穿村而过,离全省最大的航运码头——霞凝新港和新火车北站仅10.3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只有25分钟车程。
地理位置: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汉回民族景区
交通线路:到汽车北站乘坐149路车到铁炉寺下车,然后步行2公里到达目的地,或者导航自驾去。
35、秀峰山公园
公园采用自然式布局方式,将地形与功能布局合理结合,即以金霞景观塔为中心,布局文化活动、生态山林、休闲游乐、儿童娱乐、园务管理5个功能区,建设金霞邀月、辉印山青、登铭环秀、竹隐清源、双桥拱月、平湖飞舟、林荫童趣、枕水悠居8个景观节点,形成人文景观与山林景观两条景观带,将公园建成开放式生态城市公园。
地理位置:开福区芙蓉北路与兴联东路交汇处东北角
交通线路:乘坐812路、218路直达
36、徐特立公园
徐特立公园是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公园。公园位于长沙县星沙镇,在星沙大学城中央,毗邻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为星沙生态公园,后改建为徐特立公园并于2005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长沙市尊师重教基地。 该公园突出纪念和缅怀的主题。徐特立公园正门朝南,映入眼帘的是高达5米的徐特立铜像。
地理位置:长沙县龙喜路(近特立路)
交通线路:乘坐127路、703路、503路、808路、星2路、星沙204路直达
37、洋湖湿地公园
长沙洋湖湿地公园,简称:洋湖湿地公园。位于湖南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竣工,是长沙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 。
地理位置: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
交通线路:乘坐4路 26路快线 207路 318路区间线 直达
38、园林生态园
长沙园林生态园总体规划建设2000亩,长沙园林生态园一期已建成1014亩,规划为三个功能区:一为休闲游览区,主要有人湖、祭刀阁、盆景园;二为休闲度假区:由生态宾馆、休闲会所、度假别墅、顶级私家菜馆等构成;三为休闲运动区,由山地高尔夫球场、休闲运动馆、户外拓展、野炊、露营、垂钓等构成(会务接待)。
地理位置:开福区捞刀河镇罗汉庄和伍家岭村
10. 衡宝战役遗址在哪里
湖南省邵东来县灵官殿
1949年10月5日晚自,中路军主力停止于衡宝线以北。但其第45军第135师因在前进中未接到命令,已进至衡宝公路以南,楔入白崇禧部纵深。6日,白崇禧发现解放军第135师攻占其侧后要点灵宫殿后,集中数个师向第135师猛烈攻击,该师在极困难情况下,激战竟日,终将敌人击退。当日,西路军进逼宝庆,东路军威胁韶关,白崇禧感到形势对其十分不利,遂于午夜下令所部向广西方面撤退。
“在祁东境内的三个昼夜激烈战斗中,在黄土铺、张飞岭、土地堂、鹿门前、桃子园、老屋塘、严家庙、松山岭、腊冲山、玉峰山、茅草岭、七星岭、井冲山、秋塘坪、寿岺冲、炳溪冲、珍珠塘、廖家岭等地发生大小战斗20来次,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鹿门前、桃子园、土地堂、黄土铺和七星岭、玉峰山一带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