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文化遗址
Ⅰ 邑蜀文化,发源地
蜀文化“蜀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专指以四川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继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成都平原古城遗址发掘之后,2003年,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
蜀文化
者基本结束了对岷江流域阿坝州茂县县城附近的营盘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工作。从发掘的情况看,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总数达1万件,发现了长江上游地区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陶窑址和近6万座规格各异的石棺葬。此外,考古人员在营盘山遗址周围还发现了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大致分布在四川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汶川县境内岷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台地上,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遗址群,这是整个岷江流域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明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5000多年前整个岷江流域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准。这个遗址比距今4500年左右的宝墩、距今4500-3200年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早。营盘山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时代最早的古遗址的典型,也是蜀文化产生的历史见证。它以事实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成都平原、岷江流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营盘山遗址不仅将蜀文化的历史渊源推进至5000多年前,而且以事实表明,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Ⅱ 长江流域有哪些原始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分布着很多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它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比如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文化、营盘山文化等。
Ⅲ 甘肃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湾遗址 大约8000年前,一批中华先民生活在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地区(包括天水市的五县两区)和陇南地区的礼县西和等地,他们创造了古老的大地湾文化,接着他们中的一部分迁入现在的陕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大约1000年之后,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先后转化为仰韶文化极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从陕西的关中地区向四面八方扩展,当它到达陕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处时,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庙底沟文化兴起,并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其时空和内涵在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体量最大、最丰富,影响最广泛、深远。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是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中又以后者传播最广、影响最巨,它以晋南、豫西、关中东部为核心,西至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东临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达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都是其影响范围。这种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考古学家把马家窑文化和红山文化当成了仰韶文化的变种。 大地湾遗址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源头,而且还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四川三星堆文明的关系 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和以三星堆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为代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而 根据目前取得的实物资料分析,营盘山大型遗址群历经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波西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为第一阶段,文化面貌与营盘山遗址有一定差异,受到了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因素占据较为明显的主体优势。 第二阶段是以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当时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遗址数量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影响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的遗存以沙乌都遗址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现出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阶段岷江上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已胜于外来文化因素,从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外,大地湾遗址、营盘山遗址、三星堆遗址都有朱砂涂红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在大地湾遗址中出现,所以应是大地湾文化影响的结果。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 裴李岗系统(和大地湾文化一样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误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随着对裴李岗系统尤其是贾湖遗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学术界认识到将裴李岗系统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观点是不正确,虽然仰韶文化的确有部分文化要素来自裴李岗系统,但裴李岗系统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内的海岱地区考古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真正的源头是我国西北天水一带的大地湾文化。 不过根据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之间似乎有一定的联系,都发现了三足钵和彩陶,只是裴李岗系统把三足钵发扬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而大地湾文化把彩陶发扬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后来,裴李岗文化受到发源于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挤压,便进入了山东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并对后世的殷商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地湾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 在甘肃省东南部的大地湾文化兴起了2000多年之后,甘肃省的中部地区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技艺,并推陈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个高峰。以至于有些人将它叫做甘肃的仰韶文化。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马家窑文化是在甘肃东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终与甘肃天水大地湾一带的仰韶文化处于对峙状态。另外,从人种上来说,它们两者的区别也是较大的,天水大地湾人有点像现在中国的南方人,而马家窑人与华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湾遗址和大溪文化的关系 大家熟悉的长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长江流域真正的强势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从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演变而来,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彩陶图案以鱼为主,而天水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遗址更生动地反映了鱼图案的整个演变过程。 有人说湖北的炎帝传说可能与仰韶文化对大溪文化的影响有关。 天水大地湾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距今5500年后,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红山文化早期出现具有后冈一期文化特征的“红顶碗”,此后,红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进因素,特别是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形成具南北两种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征。后者的证据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的蔚县西合营乡三关村附近,发现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征的遗址中,也不时有篦点之字纹陶等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因素出现,特别是发掘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绘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与红山文化绘龙鳞纹图案彩陶罐在这里有共存关系,表明红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扩展,并在桑干河上游一带与仰韶文化相遇。辽西地区作为5000年古国象征之一的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就是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采纳
Ⅳ 营盘山文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营盘山文来化是我国21世纪重源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以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等文博部门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8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自2003年开始,在营盘山遗址进行为期3年的正式考古发掘,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迹。发掘结束后,组织各种规模、各种专题的专家论证研讨会,对考古成果进行科学研讨并以权威认证。同时,营盘山遗址申报了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营盘山文化遗址被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Ⅳ 营盘山文化遗址在什么时候被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山文化是我国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以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等文博部门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8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自2003年开始,在营盘山遗址进行为期3年的正式考古发掘,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迹。发掘结束后,组织各种规模、各种专题的专家论证研讨会,对考古成果进行科学研讨并以权威认证。同时,营盘山遗址申报了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营盘山文化遗址被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Ⅵ 巴蜀文明源头的营盘山文化遗址包括哪些内容
营盘山文化是发现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境内营盘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距今5500年至6000年。该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
营盘山遗址群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更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
营盘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是弄清古代文化传播、民族形成、迁徙、交融、以及与成都平原和三星堆联系的桥梁。
营盘山又名红旗山,也称为云顶山,位于茂县县城南,系岷山山脉老人山在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部分的二级台地,南北走向,南窄北宽,形似马蹄。岷江从东北面、背面、西面三面呈几字形将营盘山环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营盘山山脚下老寨沟住着一个道人,他养了一条石龙,石龙吃喝的是沙溪的沙水和路边的黑石。老道来了后,老寨沟就改名叫老道沟了。石龙温顺慈爱,经常呼风唤雨为营盘山一带造福。
河的对面是老鸹沟,也有一个道士,养了一条白龙,白龙嫌老鸹沟的螃蟹少,吵着跟道士要饭吃,道士只好打造一个特大号的甑子给它甑饭吃,老鸹沟前面就取名为饭甑子了。
只要白龙喊饿,就兴风作浪,危害一方百姓,下北街一年都要被水淹几回;白龙吃饱喝足后,还经常飞过河与石龙争斗。
有一天,它们约定在龙王庙前决斗,石龙过江后,就留下了一座大水坝。白龙张牙舞爪扑上来,石龙义愤填膺迎上去,两个拼杀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经3天苦战,石龙体力不支,悲壮而亡,龙袍留在老道沟化为龙鳞石,角甩向河口化为龙石包,龙身抛在河边化为马脑滩。
而白龙因为作恶多端,被石龙的师父镇压在了营盘山下岷江的江底。
岷江上游地区共发现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其中在营盘山遗址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余个、灰沟4条、窑址及灶坑等,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
其中,灰坑的平面形状有椭圆形、长方形、扇形等种类,一些灰坑底部及四周采用卵石垒砌而成,推测应是进行石器加工的场所或有其他用途。个别灰坑内还发现涂有鲜红色颜料的石块,可能具有某种宗教含义。
而大型广场遗迹的硬土面之下发现有多座奠基性质的殉人坑,表明这里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从遗址内发现的相关遗迹和遗物中,可以推测营盘山先民以定居农耕业为主要生活方式。遗址内圆形袋状灰坑应为用于贮藏粮食或其他物品的窖穴,表明当时农产品的数量已较为丰富。
营盘山文化遗址的陶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酒具类器物,如制作精美的彩陶壶、彩陶瓶、杯、碗等,据此推测营盘山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并开始进行生产。
同时,狩猎、采集和捕捞业也是营盘山先民以农耕业为主业的经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内容。岷江弯曲的河道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回水湾区,河水流速减缓,其中的浅水区域是理想的捕捞作业场所。遗址出土有数量丰富的狩猎所用的石球、磨制精细的石质和骨质箭镞等遗物。
营盘山文化遗址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细石叶、细石核及小石片石器,质地以黑色及白色半透明的燧石、白色的石英和透明的水晶为主,细石器制作工艺成熟,选材精良。
细石器多为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常用来剥离加工兽皮,细石器工艺与狩猎、畜牧经济有密切联系。另外,遗址中还有亚腰形的打制石网坠,当为捕捞渔业的实物例证。
营盘山遗址的细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地点集中化的特征,未经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残片,多在几处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内出土。
在营盘山遗址的灰坑底部发现有涂抹红色颜料的石块,经测试其成分以朱砂为主,另在部分陶器内壁也发现有同样的红色颜料,应为调色器的遗存。表明营盘山先民有尚红习俗,朱砂的具体用途可能与涂面、刷房等活动有关。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使用朱砂涂红的实例。
营盘山遗址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为主。
其中夹砂陶可分为夹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陶胎夹有颗粒粗大的片岩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钵、罐、瓶等,彩陶均为黑彩绘制,图案题材有草卉纹、变体鸟纹、蛙纹等。
人祭制度和猎头习俗是营盘山先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遗址中部地带发现了一处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类似广场的大型遗迹,坚硬的踩踏层之下发掘出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一具较为完整的人骨架,应是具有奠基性质的人祭坑。
另一座仅见一件人头,该头骨已不见颅顶及上颌部分,剩余颅身及下颌部分,这种现象可能与原始社会常见的猎头习俗有关。在遗址中部偏东的房屋密集区附近也发现有5座奠基性质的人祭坑。
Ⅶ 长江流域分布着哪些原始文化遗址
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我国广大地区,横跨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共计19个省、市版、自治区。长江权流域雨量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生长期长,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长江流域分布着很多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它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比如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文化、营盘山文化等。
Ⅷ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好耍吗
那得看你怎呢么想了,如果是去感受那种古迹的魅力自然是好玩的。
营盘山遗址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址,由于该遗址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故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是弄清古代文化传播、民族形成、迁徙、交融、以及与成都平原和三星堆联系的桥梁。
营盘山遗址被专家评为打开研究古蜀文化的"金钥匙",对探讨古蜀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公布为第五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2年12月,营盘山遗址被四川省纳入第五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首次列入全国重点大遗址科研项目;2004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
Ⅸ 营盘山文化遗址有哪些重要意义
营盘山文化是发现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境内营盘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该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营盘山遗址群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
Ⅹ 营盘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代表了什么
营盘山文化是发现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境内营盘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回,距答今约6000年至66600年。该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