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保护加固
❶ 半坡遗址的文物保护
2001年5月,旧大厅屋顶朽木产生自燃,并在随后数天内又陆续在其它部位出现自专燃现象。一个月属后,半坡博物馆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报告》,申请拆除旧的保护大厅并重建新大厅。当年11月份,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作出同意批复。
在遗址大厅重建工作开始之前,为了有效保护半坡遗址不受损坏,2003年3月,文物部门按科学规范的保护程序,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回填保护。在对遗址进行全面调研后,对坍塌、掉落及严重风化部位进行了修补,对全部遗址进行了防霉加固处理,并先后两次对遗址覆盖表面用有机硅作了防水处理。
据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专家介绍,从遗址覆盖至今,技术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跟踪监测保护及雨雪天后的处理工作,分别挖开两处,对遗址覆盖土是否渗漏做了观测评估,发现有少量雨水渗入现象,但都没有伤及遗址。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半坡遗址保护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国史前遗址中是首次实施。对与观众阔别3年的遗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将来的遗址保护积累了经验,对土遗址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❷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什么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本专业是一个文理交叉、理工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
培养既掌握数理化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修复技能,能在博物馆、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土遗址保护加固扩展阅读:
主干课程:
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就业前景: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❸ 我们应怎样保护文物
纵观古文明的载体——文物,令人担忧。由于受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保护不当等因素,一些“祖传秘方”在失传。文物在出土前的腐蚀非常严重,研究文物的腐蚀机制,保护文物是化学工作者的责任。
文物的种类繁多,范围甚广。按照化学成分分类,可以分为金属类文物、无机非金属类文物、有机质文物。包含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保护好出土文物对研究各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文化、科技、生活特性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物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物负载的花纹、图案、形状、成分及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科技、文化等的保护,从而使文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珍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发掘文物,研究其腐蚀环境,做出适当保护,方能让一些“祖传秘方”重放光彩。
一、文物的腐蚀
出土文物,经过考古、化学工作者的精心处理,直接入库由博物馆保存即可。文物的腐蚀主要在出土前,由于自然的侵蚀、损坏而破坏文物的原貌。这时,文物多存在于大气、土壤、海水(沉船事件遗留物)中,其腐蚀相当复杂,现分类简介。
1.金属文物的腐蚀
金属文物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的器皿,大气对它们的腐蚀与大气的成分有关。主要的腐蚀物有硫化物,SO2、SO3、H2S等;氮化物,NO、NO2、NH3、HNO3;氯化物,Cl2、HCl,有机氯化物等。这些因素作用于文物,腐蚀的速度决定于各地域、各时期的湿度、温度、降雨量、日照量等。一般地,在文物上肉眼可见液膜的称为湿大气腐蚀;肉眼难见液膜(实际存在液膜)的称为潮大气腐蚀;无液膜的腐蚀称为干燥大气腐蚀。大气腐蚀的实质是化学腐蚀和微电池腐蚀,最为厉害的当数湿大气腐蚀。
埋藏于土壤中的金属文物腐蚀取决于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多相性、毛细管多孔性、不均匀性和相对固定性等特性,文物在土壤中主要是构成宏电池腐蚀。包括了距离宏电池腐蚀,如横埋在土中铁器构成:铁|土壤(Ⅰ)|土壤(Ⅱ)|铁;局部不均匀性宏电池腐蚀,主要是透水性、透气性引起的,如铜器构成:铜|土壤C(O2)|土壤|C(O2|铜;埋没深度不同、氧气浓度不一,因而产生边缘效应也可以构成宏电池腐蚀,如:金属(Ⅰ)|土壤|金属(Ⅱ),等等。
2.无机非金属文物的腐蚀
石刻、石雕、石窟寺、陶、瓷、玉器、壁画、泥塑及土遗址等都属无机非金属材质。其腐蚀形式主要是风化、缝隙腐蚀、孔蚀、晶间腐蚀。风化指晶体性物在大气中逐渐失水、变质、分解、碎裂;缝隙腐蚀指异物或结构的原因使文物产生缝隙,缝内溶液中有关离子无法迁移、扩散而造成的腐蚀;孔蚀与缝隙腐蚀相似,孔内或斑点内溶液中离子无法迁移而致。其结果小孔不断推进,文物碎裂;晶间腐蚀指不同非金属材料晶界区发生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对湿度、温度的不同传导而产生的物理性能变化。如,南方常年气候暧、湿,石刻表面易生长地衣苔藓,加上根的劈裂,发生化学腐蚀和生物风化;各种不同程度的酸雨和孔隙水、毛细水、凝结水中溶解的CO2、SO2、O2、NO2等使石刻表面剥蚀,表面的纹、图似粉、片、粒等小物体脱落。85年连云港市11次测酸雨中,有8次酸雨pH<5.6,该市孔刻山石刻虽是花岗岩质,也出现剥落现象。
3.有机质文物的腐蚀
有机质文物包括纸品、纺织品、竹木漆器以及皮革、骨片和建筑物等等。其腐蚀包括生物腐蚀、化学腐蚀和光解腐蚀。有机质文物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吸水潮湿滋生细菌,使纤维、蛋白被细菌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破坏文物的纹、色、材质,表现得糟朽,这就是生物腐蚀。化学腐蚀与有机质的吸水性极有关系,由于纤维、蛋白中羟基、羰基、肽键等的极性而吸附水溶胀,同时,无机离子、酸、碱、盐更方便地溶解吸附于其中,使纤维、蛋白随时间而老化、分解。如纤维的吸水、溶胀过程:
杂质促使纤维、蛋白改变结构。如,酸、碱都能使纤维中的β—1,4—苷键分解,也能使蛋白中肽键水解而变脆、变硬、变糟、变朽。同时,溶胀水及其中杂质会使文物上有色的图、字、纹扩散而失真,因为有机质文物上所用颜料(如:赤黄、茜草、茜素等)均取自天然植物,很易受化学环境和细菌的影响。
有机质文物的光解也非常严重,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能使纤维、蛋白、有机染料光解。文物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变差。如,染料中的—OH、—SH、—NH2等基因耐光性均很差,纤维中的β—1,4—苷和蛋白中的肽键也会受光影响。见表中的光波和化学键能的关系。
在光敏剂(如FeII、III,MnII,施胶剂,木质素,游离氯等)引发下,或直接受紫外线照射,纤维、蛋白发生分解。如:
分子链逐渐变短,聚合度降低,或者产生交联现象。无定形区域增大,球晶纤维,球晶蛋白出现,根本地破坏文物。
可见,,文物的腐蚀主要与化学环境和文物材质有关,了解其腐蚀机制以便将出土文物保存。
二、文物的保护
各类文物出土时经去泥、清洗、除锈、防护处理后,入库由博物馆保存。其原则是针对各种材质文物的腐蚀机制,在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腐蚀的进程。其不足在于不能根本上杜绝文物继续腐蚀,防护层需定期涂刷。现就一般文物保护中化学问题进行讨论。
1.金属文物
金、银、铜器皿随其腐蚀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金器一般只用2%NaOH或1%HNO3清洗表面的石灰质、沉积物,对鎏金金器则用酒石酸钾溶液溶去内层浮起锈,浮起严重者必须在显微镜下手工剔出;银器锈斑中有AgCl、Ag2O、Ag2S等。严重黑膜者用软布蘸CaCO3—水浆或NH3·H2O—C2H5OH、稀Na2S2O3等擦洗。然后,用浸过10%Pb(OAc)2的绢绸隔绝空气保存在室温下,无H2S、O3的环境中;铜器上铜锈成分较复杂,常包括Cu2O、CuCl、CuCO3、Cu(OH)2、CuCl2·3Cu(OH)2、Cu2(OH)2CO3等。用NH3·H2O、碱性甘油(12g NaOH、4mL甘油、100mL水组成)、碱性酒石酸钾钠(5g NaOH、15g酒石酸钾钠、100mL水组成)、H2SO4—K2Cr2O7、六偏磷酸钠、EDTA钠盐等物质中任一种除铜锈。也可用10%NaOH和适量的Zn、Al粉调为糊状敷于锈部位,还原后洗净。表面刷上苯骈三氮唑,在铜表面形成
“何尊”铜器经此处理至今完好无损,其过程如:
铁器的腐蚀尤其复杂,锈的成分有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出土时手工清除大锈块,进一步用10%HOAc(加入0.1~1%的CrO42-、Cr2O72-、PO43-、吡啶、乌洛托品中任一种做缓蚀剂)除锈。如,H3PO435份,丁醇5份,乙醇20份,对苯二酚1份,水39份组成的除锈剂同时还兼有表面磷化防锈功能。也可用草酸钠、EDTA钠盐、葡萄糖酸钠等有机络合剂除锈。如铁器出土时很脆弱,则先用30~40%的聚丙烯酸树脂乳液在10~20mmHg下浸渗,固化加固,进行表面处理,其方法有4种:(1)缓蚀保护法:亚硝酸二环己胺10份,碳酸环己胺10份,水5份,HOAc160份,聚乙烯醇缩丁醛5份调配而成的缓蚀树脂涂刷。(2)磷酸盐保护法:用10%H3PO4浸泡。(3)鞣酸盐保护法:鞣酸200份,乙醇150mL,水100mL混合液反复涂刷6次。(4)表面封护:经上述任一方法处理后,浸入熔融的微晶石蜡中,不冒泡为止。取出用毛刷沾石墨粉擦去表面蜡质。
锡、铅器皿锈蚀较轻。一般锡器表面呈暗灰色、白色,即SnO、SnO2锈。以Zn、Pb作阳极,10%NaOH作电解质还原即可,同前蜡封处理。铅器表面氧化膜结构细密,同时也是保护层。如要特殊处理,先用1.2mol·L-1HCl浸泡至不冒泡,再用蒸馏水(煮过)浸泡数次,浸入25倍体积的1.2mol·L-1NH4OAc溶液中lhr。取出后再用蒸馏水浸泡数次,然后用乙醇、丙酮溶剂干燥,蜡封处理。
2.无机非金属文物
石刻、石雕、壁画等非金属文物的保护主要是及时修复受损的纹、字、画等,恢复文物的原貌。然后,涂上防紫外线的保护膜,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对已受损、开裂的文物应该用树酯粘合、加固。如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醋酸乙烯脂乳液、聚乙烯醇缩丁醛乳液等。1986年,浙江省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挖出了被日军打碎的“汪精卫夫妇跪像、像志碑”残片。用粘合剂修复,保存了这一爱国主义教材。陶、瓷器皿一般不受腐蚀,受损残片可用环氧树脂粘合。
3.有机质文物
(1)绿色植物标本:浸入10%的Cu(OAc)2—HOAc溶液中,加热升温到85~90℃。待标本变绿后,取出漂洗干净,用5%甲醛或70%乙醇保存,也可干制保存。对薄嫩的叶、茎,则浸泡在由乙醇100mL,水100mL,36~38%的甲醇11mL,甘油5.5mL,乙酸5.5mL,CuCl222g所组成混合液中3~5天即可。其原理如下:
处理好的绿色标本涂上CMC-Na+膜加以保护。
(2)纸质文物:出土时须经过脱酸、杀菌、涂膜后才能收藏保存。脱酸的方法较多,分为湿法脱酸和干法脱酸两大类,湿法脱酸是将纸质品浸入碱性溶液中,或将碱性溶液喷洒在纸质品上。常用碱液有Ba(HCO3)2、Ca(HCO3)2、Sr(HCO3)2、Mg(HCO3)2等饱和溶液。干法脱酸是碱性物质熏蒸。如,NH3、碳酸环己胺、吗琳、二乙基锌等。常用量为:NH3:H2O(1:10),密闭24~36hr.纸质品pH降为6.8~7.2,碳酸环己胺浸在药纸上每隔50页插入书中,密闭两周;吗琳则用真空薰蒸10min;二乙基锌的使用也在真空中,用于大量处理,但必须注意安全。脱酸处理常同时起到杀菌作用,只需在纸品表面喷上CMC-Na+液膜,即可提高机械性能和耐光性能。
(3)竹、木、漆器:出土时自然干燥会发生干裂、收缩变形,须用化学方法脱水定形。常用方法有醇醚法、聚乙二醇法、硅有机聚合物法等。醇醚法最简单,先用乙醇连续浸泡文物,不断更换新鲜乙醇,使其中乙醇浓度升高,H2O比例下降。再用乙醇浸泡换出乙醇,乙醚易挥发,不致引起细胞壁的溃陷。最后,用有机单体(如乙酸乙烯酯)渗入器壁,在60Co放射源的照射下,聚合加固。再用环氧乙烷、CS2等薰蒸杀虫、杀菌即可保存。
(4)纺织品文物:保护包括清洗、漂洗、除虫、糟朽加固等步骤。先用过硼酸(1%)清洗,其过程为:
NaBO2·3H2O·H2O2→NaBO2+3H2O+H2O2
释放出的H2O2不超过0.7%,不会损伤织物。其次用还原性的Na2S2O4、NaHSO2·CH2O·2H2O(甲醛化次硫酸钠)结合5%HOAc漂
用环氧乙烷薰蒸除虫,作用于细菌、害虫体内的蛋白质中—SH、OH、—NH2、—COOH等活性基团,起到杀虫、杀菌效果。最佳使用条件为:相对湿度为25~50%,54℃。最后,选用5%尼龙的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5%聚乙烯醇缩了醛乙醇溶液等涂刷保护层加固。马王堆出土的“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采用生丝胶加固保护,效果很好。皮革、骨片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步骤与此相似。1976年出土的妇好墓中的象牙器皿碎片,即是用1~3%的三甲树脂丙酮溶液补缺、粘合的。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大多采用修复加固法而非重建法。一般用不饱和聚酯配成加固剂使用。如,十三陵中的长陵棱恩殿的加固即是用307#树脂和181#树脂按3:1混合后,加入2%的O.P.(过氧化二苯甲酰),0.2%的萘酸钴调配好后可使用于整个建筑部件,固化后,用地板黄、土粉调入环氧乙烷树脂,刷在表面,保持原色。该处理还兼有防潮、防白蚁、防火作用。
总之,出土文物的保护是一项艰巨任务,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会很快引用到文物保护上。如,有良好性能的有机硅树脂、14C断代、X—衍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已逐渐应用于文物分析、保护上。得以将祖先留下的文明更完善地保存和发展。
您还可以到网上搜索专业的贷款网站,里边会有很多贷款产品供您选择。例如在网络中搜索“金融e站”,然后访问这个网站,里边就会有全国各地很多贷款产品和信息提供给您,选好了您需要的贷款,直接在线申请或者打电话联系就ok了。
❹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
文物来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自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❺ 关于文物保护学科都牵涉到哪些学科内容
文物保护学科所需要的知识不仅包括理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等),也有文科知识(历史、考古、艺术等)。除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类专业所具备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知识与能力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的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
《大足石刻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
《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基础工作类专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新中国出土墓志》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
译著: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
《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文物保护研究论著:
《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壬寅消夏录》
《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吐鲁番出土文书》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尹湾汉墓简牍》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
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
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
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
工程项目: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
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❼ 谁知道14项文物保护行业技术标准 的具体内容和啊
标准名称
1 WW/T0034-2012 古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2 WW/T0035-2012 田野考古制图
3 WW/T0036-2012 田野考古出土人类内遗骸DNA获取技术容规范
4 WW/T0037-2012 古建筑彩画保护修复技术要求
5 WW/T0038-2012 干燥类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设计规范
6 WW/T0039-2012 土遗址保护试验技术规范
7 WW/T0040-2012 土遗址保护工程勘察规范
8 WW/T0041-2012 室外铁质文物封护工艺规范
9 WW/T0042-2012 碳十四年代测定考古样品采集规范
10 WW/T0043-2012 碳十四年代测定骨质样品的处理方法
11 WW/T0044-2012 田野考古植物遗存浮选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
12 WW/T0045-2012 碳氮同位素食性分析 骨质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
13 WW/T0046-2012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第1部分:甲酸、乙酸的测定
14 WW/T0047-2012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第2部分:氨的测定
❽ 大河村遗址的遗址保护规划
所在地区:河南 郑州市
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11-01
编制人员:郭黛姮,贺艳,肖金亮,崔利民,周立,孙闯等
项目规模:172公顷
委托单位:郑州市文物管理局
空间布局:以大河村现有仰韶文化房基F1~4遗址保护房、文物库房和既有考古探明区域为中心,在保护范围内设核心展示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设置保护与研究中心、旅游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为遗址保护提供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场所;利用城市规划的公共绿地作为大河村遗址展示的补充地块,设立场景复原区。
设计特色:大河村保护规划对遗址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不触及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对大河村仰韶房基遗址F1-4进行全面扫描。扫描工作数据客观、全面、详实,为日后的本体保护及保护房的建设奠定基础。规划中分别针对已发掘遗址、地下遗址以及出土文物提出保护措施,并针对需要提出建立考古遗址保护与研究设施、文物陈列馆。
大河村保护房方案是在原有仰韶遗址保护建筑的基础上的改扩建设计。新建保护房以仰韶房基遗址展示棚为主体,通过休息厅与已建文物库房连接,形成一组集考古挖掘、遗址现场展示、文物陈列展示为一体的文物保护建筑。保护房在设计构思上汲取大河村出土文物特色,在功能上切合土遗址保护原则,并通过大跨度屋架的结构处理,实现立面的自由布置,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考古发掘需求。
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本着保护第一;持续考古、动态保护、动态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 “星空下的村落”为理念,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完善遗址的展示与阐释内容;加强大河村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根据不同的考古情况和遗址保护情况,制定若干保护展示规则。
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专业介绍
考古学专业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建于1922年,现今作为国家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中心。本专业具有文理交叉性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进行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的初步研究。毕业生既能够从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馆工作
博物馆学专业
博物馆学专业创办于1988年,该专业依托于首都北京为数众多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和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现拥有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与国内外博物馆学界有着广泛的交流和密切联系。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除了博物馆学的理论课程外,还开设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藏品管理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此外,文物研究、文物保护、工艺美术等方面的课程,更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了进入各级政府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或成为各类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外,还可以继续攻读博物馆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文物保护专业
文物保护专业方向是我院适应国家文物事业的需要而创办的按专业对待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多种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专业科研成果丰富,所承担的古代竹简的保护、土遗址防风化保护、文物风化机理及保护材料、脆弱纺织品保护加固材料等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有的课题已有突破性的进展。本专业方向招收理科考生,毕业生既能够在国家文博系统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等专业技术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考古学专业(文物建筑方向)
文物建筑专业方向是应国家文物事业的急需于1998年设立的专业。主要培养文物建筑保护、维修以及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具有文理交叉性质和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建筑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的方法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美学修养。毕业后能够从事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方案设计和施工管理等工作,并为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毕业生除了可以继续攻读文物建筑方向的研究生外,还可以选择到国家文物部门所属的古代建筑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工作单位。
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学(含动物考古)
主要研究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和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等,研究早期人类的历史。旧石器考古需要利用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革命、农业起源、文化体系、社会复杂化、文明和国家的形成的研究等;夏商周考古的主要内容有:中国早期王朝的形成、夏商文化研究、西周文化研究、东周文化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技术与艺术、中国政治等级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考古学观察等。
汉唐考古
中国大一统帝国形成的考古学观察、秦汉至南北朝考古材料的分区分期研究、秦汉都城与陵墓、战国至南北朝的非佛教艺术等。隋唐五代考古材料的分区分期、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考古材料反映的隋唐社会制度、人类行为和思想观念。实物材料与文献材料结合去探索这一辉煌时代的历史。
宋元明考古
宋元辽金考古材料的分区与分期、宋至明清的都城与陵墓、手工业遗存与宋至明的社会经济、艺术成就和组织结构等社会问题。
佛教考古
通过对中国佛教石窟、印度佛教石窟、犍陀罗与秣荼罗艺术、佛教寺院遗址、汉文佛教典籍的分析与研究,补充和推进中国佛教史。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
研究对象主要为青铜时代直至郑和下西洋的外来文化、宗教、艺术。有四门主要课程:一、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二、西域艺术考古;三、外来宗教考古;四、碑铭所见中外文化交流。这些门课程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讨论丝绸之路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
陶瓷考古
中国古代瓷窑遗址的分布规律;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陶瓷器在国外的发现;外国(主要是韩国、日本)陶瓷考古概要;陶瓷考古研究的新成果。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获取考古学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如何通过调查和发掘等方法获取考古学资料,以及通过地层学、埋藏学、和沉积物学解释遗址堆积物形成过程的研究方法。
博物馆学
把握现实社会发展对博物馆形成的挑战和机遇,跟踪国际博物馆学发展趋势,深入系统学习和研究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博物馆主要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规范、技术和发展热点,探讨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手段,掌握适应当代博物馆状况和发展条件的博物馆学理论和工作方法。
博物馆藏品研究
结合考古学研究和古代文献,吸取传统古器物学的合理成分,从文化意义、性质和社会历史功用以及形制演变等方面分门别类地研究玉器、青铜器、印章、碑帖、陶瓷器和书画等古代文物,并涉及文物鉴定。
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考古学与建筑史学专题研究、遗产地保护规划设计、传统建筑修缮与复原设计。
科技考古
考古年代学(测年技术的精确化和测年手段的多样化)、碳十三与人类食谱及农业起源、元素及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冶金考古等。
文物保护科学
文物腐蚀劣化规律的研究;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及文物保护原则。
❿ 谁知道有哪所学校开有文物保护专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文物保护专业方向是我院适应国家文物事业的内需要而创办的容按专业对待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招收理科考生,本科生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方向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多种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专业科研成果丰富,承担的古代竹简的保护、土遗址防风化保护、文物风化机理及保护材料、脆弱纺织品保护加固材料等项目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有的已有突破性的进展。
(10)土遗址保护加固扩展阅读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文物鉴定和保护修复知识,能在政府所设文物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及艺术品经营等单位从事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迹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坏,而文物的构成材料包罗万象,保护文物需要采用多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文物修复人员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修养,所以,文物保护科学不仅是交叉学科,也是综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