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老遗址
⑴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近现代史历史古迹
乾县的乾陵,唐高祖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墓。
礼泉的昭陵及周围墓葬群,昭陵博物馆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葬地。
汉茂陵墓葬群,汉武帝刘彻的墓冢。
旬邑泰塔
长武昭仁寺塔,建于唐代,为唐代四大名塔之一,另有昭慧寺塔,在西安,高陵县境内。
西渭桥遗址,在泾阳县境内,即为唐初太宗与吉利可汗对战之处。
1 乾陵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四面有城墙,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但如今陵园的地面建筑,已经基本荡然无存了。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他的妻子——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2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是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长子李重润之墓。它是距乾陵最近的一座土陪葬墓,也是迄今为止所发掘唐代墓葬中规模大、规格高、属帝王级的陵墓。
3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十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东南2.5公里处。墓的主人李仙惠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她死时年仅17岁,与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4 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是武则天乾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墓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
⑵ 陕西乾县五峰山有什么历史
唐高宗统治时期,年轻时身体就不好,经常患病他刚以继位,就想着要趁早修一座地下宫殿,日后好埋葬他和皇后。当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皇后后,武则天说他也早有这个主意,于是便开始张罗修陵之事,修陵容易选地难,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皇上和平民百姓是一样的,都是相信迷信的。他们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一则是,天命所注定,二则是先人埋到了风水宝地,因而都对自己选择陵地慎之又慎。李治和武则天心里都明白,这陵地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江山稳固和后世兴衰的大事。于是便由朝廷出榜文,在全国招选风水先生。武则天在数百位应招者中选了两名,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袁天罡,一个是深受众望的李淳风。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是传奇式的风云人物,老百姓把他们说的神乎其神,说他们通天文地理,知晓六韬八卦,观是能人出国家吉凶,相人而可测知一生命运,是当朝的诸葛亮和庞士之。高宗亲自召见了这两位风水先生,当殿传下御制,要他们花三年功夫走遍全国各地选好陵址。二人领旨后即刻离开长安,袁天罡从北门出城,李淳风从南门出城,走遍了全国名山大川,看完了郡县风水好地,经过长途跋涉,认真挑选提前完成了任务。第二年就先后交旨,都说他们把陵址选在奉天县(今乾县)的梁山上,李治和武则天都很高兴于是就派了几位大臣一同察看,他们来到梁山一看,果然风景优美,气势非凡山巅松柏郁郁葱葱东西漠泔河水清透亮,远眺终南入云端,近看碧野浪滔天,大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是个好地方。袁天罡说他是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来梁山的,他在选定的地方钉了一根铁钉。两位先生同时指着一个地方都说这是自己选定的地点,弄得大家疑惑不解,结果刨开后出人意料的是李淳风的铁钉正好钉在袁天罡埋得铜钱眼里,大臣们都被这奇迹般的发现惊呆了,回京后如实奏明圣上,高宗和武则天听后大喜,即刻给两位风水先生赏钱封官,谁料正当积极筹备准备动工时,却从远道来了以为喇嘛自称是释迦牟尼的高足,要求晋见皇上和皇后,传召进殿后他便启奏说袁李二人对皇上存有二心,奉天县的五峰山上有金凤凰栖居,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他们二人故意弃五峰山而选梁山,实际合谋欺君也!高宗听了大怒,立即宣两位上殿审问,二人一起回奏说五峰山确实有金凤凰栖居,但真正的凤巢不在五峰山而在梁山,只要梁山一动工,五峰山上的凤凰会还巢的,那位喇嘛当场驳斥说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说的皇上左右为难,和皇后商议决定同一天梁山和五峰山上同时动工看个究竟。开工的吉日到了,从全国各地选来的十万名能工巧匠,五十万民夫都分头在梁山和五峰山上安营扎寨,两处各派一名大臣监工,皇上和皇后都亲临现场,李治去五峰山,武则天去梁山参加开工典礼,商定以烟火为号,当有股白烟分别从两个山顶袅袅上升时,民工们便在两个墓道口同时开挖了。在五峰山主持的那位喇嘛指挥民夫按他选定的地点一直往深的挖,当挖到七尺一寸时,露出了一层坚硬光滑的青石板,喇嘛急忙禀告高宗说金凤凰就在石板底下,棺柩将来只能在石板上,如在深挖,凤凰就有飞走的可能,高宗听了以为是喇嘛在捉弄自己,便怒气满面的说,只是哪里话,普通老百姓都要掘七尺二寸深,难道朕一个真龙天子还不如一个老百姓?并传旨继续往深里挖,谁知费了很大的周折,刚刚撬开青石板,就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霎时金光闪闪照的人都睁不开眼,只见一直金凤凰鸣叫着展翅向西南方向飞去,李治和喇嘛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后来从五峰山往梁山撤的民夫和大臣们才发现凤凰从五峰山飞出后先落在一座小山头上,就是现在阳峪镇的凤凰台,稍事歇息后继续朝西南方向飞,在空中拉了一堆屎,落在地上后被人们称这个地方为“凤屎”,后谐音为“冯市”,就是今日阳峪乡所在的冯市镇。五峰山就是因凤凰而得的。
⑶ 我的家乡乾县的名胜古迹作文大全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峙,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峙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峙属京畿辅地.北魏时改好峙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峙.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183)因朱濉之乱,德9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尔后屡有更迭,到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乾县挂面手工做成,堪称一绝。先用上好的面粉加盐和面,入盆醒性,然后不断地搓条、盘条、醒性,如此反复数遍后,人工一次抻长至如粉丝般,面丝匀称,细、白、筋、光。风干后下架切成六寸长短,每把约一斤余,装箱保存,随吃随取。烹调时入锅煮一滚,捞入凉水中透一下,以免粘连,然后捞成极小的小把。猪肉汤用姜末、盐、鸡精、醋、大油再次烹调,以大葱、大白菜叶、摊的极薄的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菜,把汤烧的滚热浇之即可食用,俗称浇汤面。它讲究的是旺、煎、稀即油旺、汤煎、面稀,因其一碗只有一筷头面,故有朋友称其为“一口香”。由于仅吃面不喝汤,即有“吃三十碗才抬头”之说。如佐以乾县人独创的酱辣子那更是余味无穷。
乾县锅盔相传在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曾征用数十万民工,吃饭便成问题。不耐饥饿的民工便因陋就简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千余年来经乾县人不断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做锅盔时先将精选的面粉掌握好水温和成极硬的死面块,需置于案上用木杠压,压匀后加入起面和碱水再压,直到面团皮光色润,用湿布盖严盘性。醒好后面块分成每块一斤重的面剂,置于铁板用麦秸火,边压便转,直至压成直径八寸、厚约六分的圆饼,呈菊花状。然后三翻六转,压棱着色、表皮微鼓即熟。刚出锅的锅盔香气扑鼻,飘香数里。由于其做工独特,可久搁不坏。至于陕西八大怪中所言的大如锅盖的锅盔和厚逾一拃的锅盔却不是乾县锅盔,则是外地的朋友误传而已。
乾县豆腐脑用优质黄豆为原料磨浆而成。由于豆腐细嫩,故称豆腐脑。有诗赞道:“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甑隽永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如脑,食罢居然鼓腹旧.”作时由于掌握了点卤的技巧,微火熬浆,急火点卤。因之做出来的豆腐脑色白洁净,鲜嫩柔软,翻而不散,摺而不断,搅而不碎。卖豆腐脑时也有讲究,熬好的豆浆用卤点入特制的瓦缸,确保豆腐脑在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煎乎的温度。吃时一定要选夜市地摊且用小碗才能品尝出其独有的香味。盛碗时使用的工具也很独特,用做成圆形的极薄的铜皮来盛,调入盐、味精、蒜姜水、熬制的五香醋和自制的油泼辣子,色香味俱佳。外地来的朋友连吃十碗八碗的大有人在,吃罢抚着鼓起的肚皮大呼过瘾。冬季天气太冷,买家还会用淀粉配以红萝卜菠菜切丝熬成汁浇于其上,吃时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乾县豆腐脑有强身健脑的功效,乾县人聪明,据说就是因常年吃豆腐脑的缘故。
乾县嚓酥(已经没人知道“嚓”应该用哪个字了,所以现在的招牌可谓五花八门。我觉得应是象声字“嚓”,缘于其太过酥脆,吃起来嚓嚓有声)是乾县小吃中历史最为久远的品种了。相传已有一千三百余年。早先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因尔流传入民间。特点是油大不腻,色黄味香,外酥里脆,趁热吃更是香味扑鼻。嚓酥系用特制面粉,配猪油(传正宗做法用的是马油)、菜籽油和盐,精致加工制作。把面揉匀后分为小剂子然后压成圆形面皮,包入用冰糖、青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拌成的馅成烧饼状,入油锅煎炸,颜色金黄,香酥可口。可能由于嚓酥为甜点或依现代饮食理念油炸食品有损健康,故而没以上三种小吃那么深入人心,但外地来的朋友一经品尝均是赞不绝口的。
想到陕西方言,就想到陕西的风土人情,还真是挺怀念的.有首儿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这首儿歌是我在早些时候学的,是在唱一个字(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这个字)说起这个字就不得不说说陕西八大怪了! (其实陕西有十怪_)
第一怪:面条宽得像裤带。擀厚、切宽,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 陕西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饱嗝一打,顿时浑上下都是力气,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第二怪:锅盔大得赛锅盖。 硬面锅盔像锅盖,出门干粮人好带。 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坏。这个锅盔很大,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锅盔要数“乾县锅盔”好。
第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脾气怪,辣子加馍不就菜。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佐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惟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到:“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一根线辣椒,一口咬下半截下饭,直辣得龇牙咧嘴,唏唏嘘嘘,大汗淋漓,觉得这样才过瘾。
第四怪:老碗似盆分不开。 关中汉,真实在,老碗盆盆分不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县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晚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 房子半边盖,屋檐滴水不流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第六怪:有凳不坐蹲起来。 站着腰疼,坐下窝,圪蹴说话最受活。
蹴是方言,意思就是蹲下。受活是快活之意。一边吃饭,一边欣赏外面的风景。有时也是比比看谁家的饭做得好,有什么特色菜。这是对屋里头的(意即家庭主妇)的夸耀,赞美。也有的说是,谁家没在外面吃饭,就可能是家里揭不开锅了,出来吃饭就证明家里殷实。民以食为天嘛。
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 蹚土多,太阳晒,出门帕帕头上戴。 蹚土指过去交通多为土路,人车马行走的多了,路面上有一层久经踩踏的粉尘状的浮土,极易飞扬。帕帕指手帕,或手绢。秦处西北,黄土千丈。每西北风起,皆黄尘漫天。若是天晴道干,则日光强烈,久晒灼人。故乡间女子、老太太,每出门皆习惯头上顶戴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女性爱美,天性之使然,一举多得。久而久之便成为地域之民俗景观。
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 拉弦索,敲桄桄,自娱自乐喉秦腔。 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秦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强烈急促,扯开嗓子大喊一声,当地称为“挣破头”。当年周总理来到西安易俗社看完秦腔后,说了一句话:“精神可嘉,但要注意身体”。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身体要好,一免累病了;二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下坏了;三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塌了。
其实,概括起来,陕西的十大怪呢,就是
碗盆分不开:关中人用的碗特大,最大一尺有余。俗称“大老碗”。盖因关中人体壮力强,食量较大,又以面食为主,加之饭时街头巷尾的“老晚会”每餐必到,此一大碗足亦,可免添饭奔波之累。
睡觉枕砖头:关中人喜睡热炕,枕棉易上火,故习惯枕硬的东西,砖、石、木、玉石等皆为可选之物,久而久之,习惯亦成自然。
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早涝保收。故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姑娘从不思远嫁,结亲常不出十里八里外.
面条像裤带:关中人午餐以面食为主,关中女人个个都是擀面高手,细面熟后易胀易粘,故除过节待客,平时皆将擀好的面切成一寸宽的条,因其耐煮,不容易粘,吃了又耐饥,其状亦像裤带,故有此一说。
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奢辣,下饭可以缺肉、菜,但“油泼辣子”为必需之物,“油泼辣子”红光闪亮,色、香、味俱全,调菜,调面做汤,加馍,顿顿必有,不亦乐呼。
房子半边盖:陕西的厢房大多呈直角三角形,为单檐斜坡,单面门窗。其结构简单,经济实用,造型独特俗称:“厦子”“厦房”。因其造型为陕西所独有,故其亦为陕西一怪矣。
不坐蹲起来:关中人的功夫可谓全国之最村头巷尾,闲聊,吃饭,下棋蹲个三五个小时不含糊。即使走亲访友,主人备有凳子,亦不拘小节,鞋子一脱,蹲在凳子上谈笑风生,挥洒自如。豪爽一气,可见一斑。
帕帕头上戴:陕西妇女习惯将手帕戴在头上,即可防尘,防雨,防太阳亦可擦汗,擦手,包东西,方便实用,也是古时妇女头巾的演变的一种形式。
秦腔吼起来:陕西人生性耿直,说话声大,吼起秦腔也是如雷鸣虎吼一般,加之秦腔韵律慷慨激昂,秦人唱秦腔自然声闻数里,响遏行云,相得益彰。
锅盔像锅盖:陕西的饼又叫“锅盔”又厚又大,皮焦黄,肉酥脆,筋中带脆,醇香可口,尤以乾县所出为有名。
还有洋肉泡馍
肉夹馍 吃起美
凉皮 带劲
浆水鱼鱼 滑溜
石头饼 干 脆
葫芦头 香的流油
炒凉粉 舒服
豆腐脑 绝对暖胃
玫瑰镜糕 甜
饺子宴
还有好多就不一一例举啦!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这里,有历史悠久的西安古城墙、钟楼、鼓楼,有石质书库之称的碑林,以及大雁塔、小雁塔等标志性建筑。当然还有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博物馆,旁边就是华清池,还有中华民族发祥地之半坡遗址,现在还修复了大唐芙蓉园之类的旅游景点
⑷ 乾县的老北街在哪儿,具体在什么地方
北街医院
⑸ 乾县有哪些名胜古迹
乾县的乾陵,唐高祖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墓。
礼泉的昭陵及周围墓葬群,昭陵博物馆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葬地。
汉茂陵墓葬群,汉武帝刘彻的墓冢。
旬邑泰塔
长武昭仁寺塔,建于唐代,为唐代四大名塔之一,另有昭慧寺塔,在西安,高陵县境内。
西渭桥遗址,在泾阳县境内,即为唐初太宗与吉利可汗对战之处。
⑹ 站在鹊台遗址四下望,乾县城更像是一片落叶覆盖了关中平原的一隅吗
去往乾县石林的路上,眼角余光扫到了路边的一个土冢。怀疑是否是乾陵的陪葬墓,于是停车在土冢紧邻的村子。土冢不大,约莫也就六七米高。围着走了一圈,除过乱草没有看到什么能标明身份的碑石之类,只在北面发现了一堆疑似古砖瓦的残块。披荆斩棘走过的时候,鬼针草的尖刺挂满了两腿。碧水云天说,这是婆婆针。突然就想起了婆去世不久的晚上,伯打着一盏马灯,后面跟着哥哥和我。围着婆的坟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中念念有词:妈,咱回吧。后来知道这个仪式就是所谓的“请魂”,也有叫“打怕”的。夜幕下的一老两少,昏黄如豆的马灯,神秘恐怖的气氛想来依然如初。
⑺ 陕西历史遗迹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
重点文物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户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 清 延长县
陕西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 旧石器时代 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县
康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 战国至汉 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 西汉 华阴市
良周遗址 秦、汉 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 唐 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 唐 铜川市
西汉帝陵 西汉 咸阳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三原城隍庙 明 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 户县
公输堂 明 户县
仓颉墓与庙 明、清 白水县
泰塔 北宋 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隍庙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庙 明、清 佳县
八云塔 唐 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 明 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 北宋 彬县
韩城普照寺 元 韩城市
韩城文庙 明 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 明 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韩城市
耀县文庙 明 铜川市耀州区
澄城城隍庙神楼 明 澄城县
镇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阳宫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户县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 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1948年 米脂县
陕西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岗寺遗址 旧石器时代至汉 南郑县
石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佳县
李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商洛市
横阵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阴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 周 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 周 眉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扶风县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县
秦东陵 秦 西安市
张骞墓 汉 城固县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 清 洋县
精进寺塔 唐至宋 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 唐 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 唐 合阳县
昭慧塔 唐 高陵县
开明寺塔 唐 洋县
大秦寺塔 宋 周至县
太平寺塔 宋 岐山县
武陵寺塔 宋 永寿县
神德寺塔 宋 铜川市
法王庙 宋至清 韩城市
北营庙 元 韩城市
五门堰 元 城固县
吴堡石城 明至清 吴堡县
周公庙 明至清 岐山县
榆林卫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张良庙 明至清 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 明 合阳县
庆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阳文庙 明 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县
姜氏庄园 清 米脂县
丰图义仓 清 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 汉至民国 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县
杨珣碑 唐 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 宋 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 民国 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韩城、榆林、汉中、咸阳。
⑻ 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的地名和名称
黄河复文明——半坡遗制址(西安),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两帝合陵——乾陵(乾县),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⑼ 咸阳乾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咸阳乾县有好多旅游景点,其中包括乾陵博物馆,乾陵地宫,乾县兴国寺,乾县化度寺,乾县弥陀寺,乾县铁佛寺,梁山宫遗址,乾县黄土民俗村,永泰公主墓及乾县龙岩寺等。
⑽ 乾县永生村以前的老名字叫啥
最老的名字好像叫,楼里村。后来就狗屎房。后来就叫永生村。后来就永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