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内蒙古元大都遗址

内蒙古元大都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1 09:02:04

A. 蒙古帝国曾经有哪些都城在什么地方基本概况

1、和林,位于乌兰巴托以西365公里处,是13世纪蒙古帝国首都。1220年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首都,当时回它是世答界上陆地贸易发达的国际大城市,1368年毁于明朝军队手里。
2、元朝的首都
元中都(张家口张北县城北50公里处)
元大都(北京 以前是中都,后于1272年改为大都)
元上都(元朝陪都上都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东约20公里上都河北岸)
元朝最后的都城克什克腾(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岸)

B. 元朝王府建在大都,是现在的哪个省市

元朝王府在大都,就在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简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国都。

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C. 元代的都城在哪里

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语称为Dayi,突厥语称为“汗八里”版(Khanbaliq),意为权“大汗之居处”。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3)内蒙古元大都遗址扩展阅读

1、元朝都城开始并不在元大都,而是在开封。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首都。

2、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来朱棣篡位成功,又迁都到北平,迁都后改名北京。清朝入关继续定都北京。

3、民国时期,国民党定南京为首都,北京有什么被改名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北平再次更名为背景的作为首都。

D. 元朝大都中都上都在哪里

元大都:位于现今北京市市区,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元上都:城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

元朝的都城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地变更,甚至达到一种共存的局面。这其中有的是作为元朝发源地,有的是军事意义,有的则是用来为元朝皇帝避暑之用。元朝以及蒙古帝国时期,一共修建了四处都城,分别是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

(4)内蒙古元大都遗址扩展阅读:

元代大都的名称,在源自汉语的“大都”之外,还大概源自畏兀儿语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译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这个词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各种西文译本里有两种拼写形式,Cambuluc和Kanbalu,所以这两种形式都常见于当时的西文文献。

元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其城郭残垣,在蓟门桥西南仍可以看见,并设有标志“元大都城墙遗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

E. 元大都是怎样发展成为都城的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即位,称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专国。中统元年属(1260),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中统四年以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定燕京为中都(作陪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国号“元”。第二年初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鼎大都。从此这里(即北京)成了统一大国的中心。

F. 元大都的设计布局有什么特点

金朝在北京建都60余年。金贞佑三年(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天险,攻占中都,全城毁于一片火海之中。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采取两都制度,以开平(今蒙古多伦西北)为主要都城,称为“上都”,以中都为陪都。

1267年,忽必烈决定建设中都新城,并立即征集工匠,组建工程指挥机构,任命曾主持上都城建设的汉人刘秉忠负责规划营建。

刘秉忠首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了总体建设规划。在修建房屋和街道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好的城市蓝图修建。

1271年,忽必烈公开废除“蒙古”国号,按照《易经》中“大哉乾元”

之意,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忽必烈又命名正在营建的中都新城为“大都”,宣布建都于此,而以上都开平为夏都(陪都),蒙古人则称大都为“汗八里克”,意即汗城。迁都于此,意味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忽必烈决心灭南宋,做统治全国的皇帝。

元大都城在地址的选择上,有意避开了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未遭破坏的、风景优美的大宁宫及附近的大片湖面(当时称为“海子”)包括了进去,作为城市的中心部分。元大都在城市的设计布局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都原则:三重城垣,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第一重城墙为外城,即整个城市的外轮廓。外城长约28公里,平面略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土夯成,外面是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城四角建有巨大的角楼,如现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古观象台,就是当时的东南角楼。

外城共有11座城门,很别致。据说,设计者刘秉忠以此象征神话传说中三头六臂的哪吒:南面三座门象征他的三头,东西两边各三座门象征他的六臂,北面的两座门则是他的双足。

第二重城墙为皇城,周长约10公里,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的中部是太液池,即后来的北海与中南海;东部即宫城,西部有兴圣宫和隆福宫。皇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即为“前朝”;皇城后面的海子(今什刹海)是商船云集的地方,这一带是商业中心,即为“后市”。

皇城的东部(左方)建有太庙,是皇帝祭祖先的地方;西部(右方)建有社稷坛,是皇帝祭土地的地方。人们称之为“左祖右社”。

最里面一重是宫城,即紫禁城。宫城的中心线向南北两端延伸,也就是整个大都的南北中轴线。这样的设计十分鲜明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显示了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心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都城的干道系统基本上是整齐方正的方格网状。全城被干道划分成50个街坊,坊内有数条平行的小巷,称为“胡同”。胡同多为东西向,宽约五到七米;两条胡同之间相隔约70米,由一些四合院式住宅并联而成。这种东西向胡同的布局方式很适合满足北方住宅对光照、通风和交通的需要。城内的居民约有10万户、四五十万人。

元大都的兴建,是中国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古代都城规划、建设的优秀传统,并为以后明、清北京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规模宏大,宫殿壮丽,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是自隋、唐长安以后,新建的最大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

G. 元朝 有个地方叫——大都 在哪

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北京就是按元朝的设计建造的。元朝还有一个上都,是皇帝夏天避暑用得,原为开平,现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

H. 元中都建在哪里是历史上的第几座皇宫

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遗址特点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遗址的挖掘工作为研究中国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探讨元中都的兴废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这显示出这个介于元大都(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双重特色。 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介绍,这个所日前在元中都遗址考古中,城墙与建设基址的勘测有实质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总体布局的基础框架。对1号殿址、宫城南门等进行了继续发掘,新发现了皇城南门和西墙,特别是西墙的发现,确证了元中都三套城墙的说法,使城市整体布局趋于明晰。 文物部门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筑遗迹现状测绘,使其布局特点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内像中原地区一样的宫城建设以通过南、北门的轴线对称分布,同时还保留着可放置具有蒙古族传统毡帐的空地,这对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发现元中都位于河北张北县,处在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与元大都(北京)并称,始建于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宫室被红巾军烧毁,只留下城墙遗迹。 从1998年开始,文物部门对这一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对元中都进行了科学的认定。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探明了主要建筑遗址的形状。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个汉白玉角部螭(传说中龙的一种)首和9个台沿螭首。这10个螭首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遗址的发现还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元中都分为外城、中城、内城以及城墙和角楼。文物专家认为,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对这个时代的经济、军事、人物风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I. 元中都的历史概括

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遗址的挖掘工作为研究中国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探讨元中都的兴废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这显示出这个介于元大都(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双重特色。
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介绍,这个所日前在元中都遗址考古中,城墙与建设基址的勘测有实质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总体布局的基础框架。对1号殿址、宫城南门等进行了继续发掘,新发现了皇城南门和西墙,特别是西墙的发现,确证了元中都三套城墙的说法,使城市整体布局趋于明晰。
文物部门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筑遗迹现状测绘,使其布局特点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内像中原地区一样的宫城建设以通过南、北门的轴线对称分布,同时还保留着可放置具有蒙古族传统毡帐的空地,这对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元中都位于河北张北县,处在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与元大都(北京)并称,始建于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宫室被红巾军烧毁,只留下城墙遗迹。
从1998年开始,文物部门对这一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对元中都进行了科学的认定。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探明了主要建筑遗址的形状。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个汉白玉角部螭(传说中龙的一种)首和9个台沿螭首。这10个螭首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遗址的发现还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元中都分为外城、中城、内城以及城墙和角楼。文物专家认为,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对这个时代的经济、军事、人物风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J. 元朝王府在大都吗大都是现在的哪个省,哪个市

元朝王来府在大都,就在源今天的北京市管辖范围内。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城(今北京)东北另筑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成为元朝的首都。

元大都,简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10)内蒙古元大都遗址扩展阅读:

元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枢,是以金碧辉煌的皇室宫殿为中心营造的。壮观的皇城位于都城的中部与南部,围墙的范围广达二十里。

皇城的东面是宫城,其范围约为九里。在一眼看不到边的宫殿楼阁里面生活的皇亲国戚,他们在数以千计的宫廷侍卫、宦官与宫女的簇拥之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不过,由于末代皇帝元顺帝治国无能,这种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人心离散,大都与南方的联系经常被切断,致使南方的粮食不能及时运送到北方。

到后来,城里终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饥荒,首当其冲的是普通老百姓,很多穷人挣扎在死亡线上,死者填满沟堑。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