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半坡遗址陶器烧制方法

半坡遗址陶器烧制方法

发布时间: 2021-01-01 09:47:48

❶ 中国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型彩陶主要制作方式是什么

中国仰韶抄文化的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其类型主要有半坡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及后岗型彩陶等。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一带,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半坡型陶器最早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种类有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典型器皿有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陶器为手制,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也有使用慢轮加工的痕迹。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纹饰多用黑色彩绘,装饰花纹以宽带纹为主。动物形象以鱼纹最普遍,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有单体鱼纹和复式鱼纹两类。几何纹以直线、网纹,波纹、斜纹等几种基本线形组成,人面形花纹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半坡装饰手法的另一特点是同一种类的花纹,几乎都装饰于同一类型器物的特定部位。

❷ 鲁滨逊是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烧制陶器的方法

鲁滨逊在找到陶土复后,他做了制无数次试验,刚开始,有的由于陶土太软没有做完,有的由于温度太高而爆裂。摸索了两个多月之后,终于做成两个大瓦器,还有许多小型器皿,但还是没有可以装流质、经得起火煮的泥锅。一次偶然的机会, 发现有的破泥制器皿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于是鲁滨逊开始研究烧陶的火力, 最后烧成了三个瓦锅,两个瓦罐,其中有一个罐子正是鲁滨逊最需要的。

❸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说明了什么

“民以食为天”,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人类最初的吃法被称为“茹毛饮血”,即直接生吃食物,无需任何工具。这种吃法既不文明也不卫生,对人类的身体发育也非常不利。那时的人类相貌丑陋,而且寿命极短。
人类的第二种吃法叫做“熏烤”,即用火将食物烧熟或烤熟,这使人类首次吃到熟食。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适应处于采集、狩猎阶段的生活方式。
第三种方法叫“石煮法”,即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往坑内辅以兽皮,然后往里面放入水和食物,把石块烧热后投入水中,使之沸腾,这样就吃到熟食。这种方法的缺点很明显,也就是耗费时间较长。
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过稳定的定居生活。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长朔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先民们发现泥土不但是盖房子的最佳材料,而且也可以用来做成坚固的容器、炊具和食具。陶器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至于说“宁封子为黄帝陶正”的故事,只能一是说明古人的理解有局限性;二是说明宁封这个人制陶的水平很高,并且在制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西安半坡先民制陶的水平很高,在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由六座陶窑构成的制陶区。这六座陶窑之中,两座为竖穴,四座为横穴。竖穴窑比较先进,它的最大特点是火膛在窑室的垂直下方,这样既可以随时调节窑内温度,亦可使窑内受热均匀。在制作方面,半坡人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这种方法是当时较为先进的陶器手制方法。用这种方法制出的陶器,质地细腻、光洁美观。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以自然物为原料,借助于火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这一重大发明,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极佳的烹煮器皿,使人类吃到了熟食,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饮食方式,提高了饮食质量,对人类体质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考古专家对半坡人的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西安半坡先民平均脑量1376毫升,与现代人仅相差4毫升;平均身高169厘米;平均寿命40岁。这与猿人时代的中国先民的相关概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❹ 陶器如何烧制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的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造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

根据民族学的有关资料,最原始落后的烧成工艺是平地式烧陶,或称平地堆烧。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固定的窑址,选择一块空地将陶坯

堆放在起,用泥巴将陶坯整体盖紧并糊严,开一火口加柴添火,同时再开几个小口作为烟道。因火力不匀,温度不高,密封不严,陶器烧成后颜色不均匀,质地松脆。大地湾一期未发现陶窑,陶器上常有红黑相间的斑块,色彩不甚纯正,陶片易碎,表明烧制技术较为原始落后。

在大地湾仰韶文化中发现有35座陶窑,是甘肃考古发掘中最多的一处。另外,在天水师赵村遗址也发现了6座保存较好的陶窑。在这些陶窑中,仅有2座浅穴平底式与所述平地烧陶的情况类似,其余均为较先进的横穴窑。大地湾二期编号为Y200的陶窑系浅穴平底式,整体呈椭圆形,是一个深0.16米的浅坑,靠左侧有一堵小土墙将窑室与火塘分隔,土墙两端各留有0.3米的缺口为通火道,窑的左侧下方是一个添柴加火的操作坑(图1)。此窑火塘与窑室在一个水平台面上,火势不如横穴窑旺盛,但深于地面之下,火力可借操作坑的风势,又比平地烧陶进步,火力会强一些,隔墙又能使陶器受热较均匀。大地湾四期编号Y800的陶窑是一座典型的横穴窑,左侧长方形深坑为火塘,右侧为圆形窑室,中间有3条火道(图2)。有的窑室内火道呈树枝状,陶坯受热更加均匀。此类窑址火塘在下方,窑室在斜上方,火力旺盛,能达到1000℃左右的高温。

在兰州市东11公里处的黄河北岸,有一个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这里曾发现了一处大型窑场。考古工作者清理了12座陶窑,发掘者根据被破坏的现场情况判断,窑场原有窑址不止这12座,足见当时制陶业的繁荣。据简报描述,上部窑室均为方形,最大的长

宽各为1米;底部为锅底形,有沉积的白灰土层,应为烧柴形成的草木灰。从遗迹现象判断,这类窑上部是窑室,下部是火塘,可能是比横穴窑更为进步的竖穴窑。

陶窑的结构不同,窑内温度—与密封程度也不同,因此,陶窑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火候就越高。据马清林博士测定:大地湾一期的烧成温度最低,仅为750度±20度。这个数据和各文化陶器的坚实程度基本上是吻合的。总体来看,除大地湾一期外,多数的烧成温度都在900度—1000度之间。另外,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开始,直到齐家、辛店文化都有使用瓷土或高岭土烧陶的现象,但始终未烧出原始瓷,其原因在于陶窑限制了温度的升高。瓷土需加热到1100度以上才能达到玻化温度。

烧陶工艺中,还有控制烧成气氛的能力问题。烧成气氛是指窑内气体的组成和氧化,或还原的能力。陶窑密封不严时,空气中含有的氧将坯体所含物质氧化,陶器烧成后呈红色或橙黄色;陶窑密封较好,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具有将所含的铁质还原为氧化亚铁的能力,烧成后的陶器呈灰色或深灰色。随着陶室的改进,还原气氛下的灰陶越来越多,陶器的硬度也不断有所提高。

史前彩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具有特定的与现代制陶工艺截然不同的一整套特征。识别这些特征,是鉴定彩陶真伪的关键。有的伪造者使用快轮制造,不可避免地在陶器上留有与泥条筑成法完全不同的痕迹;有的仿制品纹饰颜色光亮,彩绘颜料显而易见采用的是现代化工颜料,与史前彩陶所用天然矿物颜料效果有着根本的不同;有的使用电炉高温烧成,由于温度相当高,胎体的敲击声音就会较为清脆,与土窑柴火烧制的史前彩陶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只要熟练掌握不同制陶工艺在陶器上遗留的特征,在鉴别真假彩陶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❺ 鲁滨逊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烧制陶器的方法

鲁滨逊在找到陶土后,他做了无数次试验,刚开始,有的由于陶土太软没有做完,有的由于温回度太高而爆裂。摸答索了两个多月之后,终于做成两个大瓦器,还有许多小型器皿,但还是没有可以装流质、经得起火煮的泥锅。一次偶然的机会, 发现有的破泥制器皿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于是鲁滨逊开始研究烧陶的火力, 最后烧成了三个瓦锅,两个瓦罐,其中有一个罐子正是鲁滨逊最需要的。

❻ 半坡遗址出土了哪些陶器

最典型的是七年级教材彩色插页的半坡人面鱼纹盆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陶盆高内16.5厘米,口容径39.5厘米,是以细泥为原料,捏成型后着彩放在窑里烧制而成的彩陶器。盆的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较深。盆内壁光滑,外表粗糙。盆的内壁和口唇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陶盆本身是红色,盆上的花纹是黑色。红底黑花表现了当时绘画艺术水平和人们丰富的想像力。人面鱼纹盆内壁的人面作圆形,头顶有三角形高髻或头饰。五官部分近似人面的形象,口衔双鱼。人面的耳部各绘一条鱼,衔着人耳。鱼形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用交叉斜线画出鱼身、鱼鳞。整个陶盆的构图,人面居主位,鱼纹居人面纹两旁,表现了人与鱼之间的亲密关系。半坡人面鱼纹盆的发现,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造彩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❼ 鲁滨逊在哪发现了烧制陶器的方法

鲁滨逊在找到陶土后,他做了无数次试验,刚开始,有的由于陶土太软没回有做完,有的由于温度太高而爆裂答。摸索了两个多月之后,终于做成两个大瓦器,还有许多小型器皿,但还是没有可以装流质、经得起火煮的泥锅。一次偶然的机会, 发现有的破泥制器皿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于是鲁滨逊开始研究烧陶的火力, 最后烧成了三个瓦锅,两个瓦罐,其中有一个罐子正是鲁滨逊最需要的。

❽ 半坡遗址的陶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❾ 半坡人是怎样烧制陶器的

西安半坡先民制来陶的自水平很高,在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由六座陶窑构成的制陶区。这六座陶窑之中,两座为竖穴,四座为横穴。竖穴窑比较先进,它的最大特点是火膛在窑室的垂直下方,这样既可以随时调节窑内温度,亦可使窑内受热均匀。在制作方面,半坡人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这种方法是当时较为先进的陶器手制方法。用这种方法制出的陶器,质地细腻、光洁美观。
泥条盘筑法,瓷成型技法之一。一种较原始的制法。作法有两种:一种将泥料制成长条形,以螺旋式的方法由下向上盘筑成器形,同时用陶拍拍打,用手沾水将器内外接缝处抹平;一种将泥条圈起,一层层向上堆筑作成器形。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痕迹。

❿ 如何烧制陶器

陶瓷
陶瓷 china,大写China,其意则为中国。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器的发明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定居”。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700°C。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虽然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大大地改进了原始人的生活质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C。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陶器的应用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用于生活之中,所以一开始陶器多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烧煮、储藏、饮食方面的用具。在许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各类炊煮器、食用器、盛贮器,这些都是满足先民们生活需要的用品。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许多文化遗址还发现了陶网坠、陶纺轮、陶子弹等生产工具,陶网坠用于捕捞,陶纺轮用于纺织,陶子弹用于打猎。这表明陶制品已从生活领域跨入生产领域。

商代以后,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筑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现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现三通陶水管,这些都是用于地下排水系统。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经出现,随后瓦当也问世了。这就使屋面的建筑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后几千年,屋面建筑大都是这一格局。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砖块。陶制建筑材料,如砖瓦在秦、汉有了更大的发展,“秦砖汉瓦”成了建筑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于易于加工,人们在制造陶器时一开始就注意到美观的需求。最早的尝试就是在陶坯成型后,处于半干时用手和水将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涂一层泥浆,即所谓陶衣。彩陶的出现,更增加了陶器的审美价值。陶塑作为一种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如河母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头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发展,种类增加,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杰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调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烧制这样巨大的陶俑而不变型,历经2000余年不损坏,这说明当时制陶技术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形象驰名于世界。这种“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等多种金属作呈色剂,在750-850°C低温下焙烧而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在制作时还采用了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的技法,巧妙的制成五彩缤纷,鲜艳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优点,使它成为冶炼青铜时的陶坩埚和铸造青铜和铁器的陶范。从商周开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们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发明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中国陶瓷业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初唐时期,瓷器便由海上和“丝绸之路”输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纪,我国瓷器已经传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国。

五代时瓷器传到朝鲜。与此同时,制瓷技术也被引进。朝鲜工匠在学习中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烧制成功了优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时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在福建学习制瓷,回国后建窑,烧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带,如印度尼西亚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文莱也发现过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马来半岛也发现过唐代的瓷器。

11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波斯喇吉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纪后半叶,中国的造瓷技术才传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此,欧洲的造瓷技术便得到迅速发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与生物体或生物化学有关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细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单晶。根据使用情况,生物陶瓷可分为与生物体相关的植入陶瓷和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生物工艺学陶瓷。前者植入体内以恢复和增强生物体的机能,是直接与生物体接触使用的生物陶瓷。后者用于固定酶、分离细菌和病毒以及作为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使用时不直接与生物体接触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称生物体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医用人造气管和穿皮接头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与生物体的亲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蚀、分解的产物无毒,不使生物细胞发生变异、坏死,不会引起炎症、生长肉芽等。二要在体内有长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长期使用中,不会降低强度,不发生表面变质,对生物体无致癌作用等。三要易于在短期内成形加工。四要容易灭菌。陶瓷不同于金属,它具有强共价键性质,即使在生物体内苛刻的化学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排异反应迟缓,具备长期使用的机械性质。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体陶瓷耐热性好,便于进行高压灭菌。

目前已经实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种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种、用途

氧化铝陶瓷和单晶氧化铝 表面为亲水性,与生物体组织有良好的亲合性人造骨、人造关节、接骨用螺钉

磷酸钙系陶瓷(磷灰石质陶瓷) 类似于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质、结构,可依靠从体液中补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产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应,实现牢固结合人造骨、人造关节、人造鼻软骨、穿皮接头、人造血管、人造气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稳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体亲和性 人造心脏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艺学陶瓷主要应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载体;多孔陶瓷可用于细菌、病毒、各种核酸、氨基酸等的分离和提纯,还可用于处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关节
现在,人的关节万一损伤,可以换上人工关节。正像机器损坏了,换个零件那样。以前人工关节一般用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在气温变化时,特别是遇到阴雨天,装上这种金属关节的人,往往会感到酸痛。这是因为人体里的液体(称为体液)酸碱度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并与金属关节相互作用,产生电解现象,使人体的局部生理状态紊乱,引起不适的感觉。

如果采用陶瓷材料来制造人工关节,就没有这种痛苦和烦恼了。陶瓷不怕酸碱腐蚀,也不导电,无论体液酸碱度如何变化,对陶瓷都不会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为人工关节材料的。凡是生物医学材料,除应满足一定的理化性质要求外,还必须满足生物学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陶瓷,称为生物陶瓷,它们可用于制造体内修复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学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于生理环境中的离子(钙、磷、钾、镁、钠等)或对人体组织仅有极小毒性的离子(铝、钛等)所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种类很多。例如,氧化铝生物陶瓷强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数小、耐磨性好,适合于制造人工关节头和臼等对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复体、牙种植体、耳听骨修复体、骨螺丝等。氧化锆生物陶瓷不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断裂韧性和强度均优于氧化铝陶瓷,用其制作的髋关节头比氧化铝陶瓷的小20%左右,从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长的寿命,主要用于关节、牙等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了等离子喷涂氧化铝、氧化锆人工骨与关节陶瓷涂层材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新型陶瓷材料
传统陶瓷主要采用天然的岩石、矿物、粘土等材料做原料。而新型陶瓷则采用人工合成的高纯度无机化合物为原料,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成型、烧结和其他处理而制成具有微细结晶组织的无机材料。它具有一系列优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其应用范围是传统陶瓷远远不能相比的,这类陶瓷又称为特种陶瓷或精细陶瓷。

新型陶瓷控化学成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氧化物陶瓷,

如Al2O3、ZrO2、MgO、CaO、BeO、ThO2等;另一类是非氧化物系陶瓷,如碳化物、硼化物、氮化物和硅化物等。按照其性能与特征又可分为:高温陶瓷、超硬质陶瓷、高韧陶瓷、半导体陶瓷。电解质陶瓷、磁性陶瓷、导电性陶瓷等。随着成分、结构和I:艺的不断改进,新剂陶瓷层出不穷。按其应用不同又可将它们分为工程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类。

在工程结构上使用的陶瓷称为工程陶瓷,它主要在高温下使用,也称高温结构陶瓷。这类陶瓷具有在高温下强度高、硬度大、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耐烧蚀等优点,是空间技术、军事技术、原子能、业及化工设备等领域中的重要材料。工程陶瓷有许多种类,但目前世界上研究最多,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是氯化硅、碳化硅和增韧氧化物三类材料。

精密陶瓷氨化硅代替金属制造发动机的耐热部件,能大幅度提高工件温度,从而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节约能源,减少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又代替了如镍、铬、钠等重要金属材料,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对发动机的一场革命。氮化硅可用多种方法制备,工业上普遍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600K反应后获得:
也可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使SiCl4和N2在H2气氛保护下反应,产物Si3N4积在石墨基体上,形成一层致密的Si3N4层。此法得到的氮化硅纯度较高,其反应如下:
氯化硅、碳化硅等新型陶瓷还可用来制造发动机的叶片、切削刀具、机械密封件、轴承、火箭喷嘴、炉子管道等,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利用陶瓷对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性能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而制造的陶瓷材料称为功能陶瓷。功能陶瓷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例如,根据陶瓷电学性质的差异可制成导电陶瓷、半导体陶瓷、介电陶瓷、绝缘陶瓷等电子材料,用于制作电容器、电阻器、电子工业中的高温高频器件,变压器等形形色色的电子零件。利用陶瓷的光学性能可制造固体激光材料、光导纤维、光储存材料及各种陶瓷传感器。此外,陶瓷还用作压电材料、磁性材料、基底材料等。总之,新剂陶瓷材料几乎遍及现代科技的每一个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十大陶瓷品牌分别是:1、鹰牌陶瓷 2、冠军陶瓷 3、罗马陶瓷 4、东鹏陶瓷 5、金舵陶瓷 6、嘉俊陶瓷 7、新中源陶瓷 8、萨米特陶瓷 9、蒙娜丽莎陶瓷 10、马可波罗陶瓷
为促进陶瓷行业的发展的做大做强,激励更多的陶瓷企业长足的发展。2005年中国推出了十大陶瓷品牌活动。有十家知名陶瓷企业荣登榜位,相信这些企业既是代表也是旗帜,是引领中国陶瓷快速发展的领头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有更多的陶瓷品牌走向国际。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