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称西游记为什么
1. 西游记被鲁迅称为什么
鲁迅先生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结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有名的,也是中国小说甚至中国文学、中国经史子集所有著作中知名度最大的著作。
(1)鲁迅称西游记为什么扩展阅读: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我国最初的长篇小说是宋元人说话艺术中的“讲史”,历史小说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创立阶段的唯一品种。虽然那些历史小说中也夹有神仙鬼怪的超人间现象的情节,但只是起穿插、渲染的作用。
最早将神魔故事从历史故事中独立出来的是元人的《西游记平话》,即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的前身。然而,只有吴著《西游记》才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使神魔小说这一品种臻于成熟,从而确定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的独立地位。
《西游记》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我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绝大多数是以历史生活为题材,主要倾向是写实的。
而吴承恩以他独特的艺术趣味,突破了这种题材领域,大胆地发扬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通过夸张、幻想、变形、象征等手法,开拓了一个变幻奇诡、光怪陆离的新的艺术境界。
以此寄托理想,抒发愤感,折射现实,从而成功地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西游记》还用玩笑态度和游戏笔墨,对世态炎凉、人性缺陷进行了嘲讽,使作品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和椰榆讽刺的特点,对我国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西游记》的启迪影响下,明清两代的小说创作别开生面地出现了一大批神魔小说,给广大读者以奇幻的艺术感受。
虽然这些神魔小说大多数没能汲取《西游记》创作的精华,但像《封神演义》《西游补》《东度记》《女仙外史》等,其基本创作精神还是与《西游记》相通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
另外,《西游记》故事在清代还被编为戏曲搬上舞台,甚至还出现了《升平宝筏》那样大型的连台本戏;一直到今天,西游故事仍然活跃在舞台、银幕、屏幕上,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2.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西游记》列为什么小说的代表作.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3. 鲁迅对西游记的评价
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4. 西游记的神魔鬼怪鲁迅评之为什么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答:
东海龙王与孙悟空刚结识,孙悟空借走了定海神针,当知道定海神针是宝是又反悔,百般刁难他,可以看出龙王为人的虚伪,同时也显现出他的吝啬。
无底洞的耗子精拜托塔天王为义父,是找靠山。
还有西天迦叶、阿难向唐僧师徒要好处,巨龟精听到唐僧忘了替它向佛祖询寿限,就将他们载入河中之类是索贿以及徇私报复。
女儿国的蝎子精,狮驼岭的孔雀精,天竺的玉兔精都想嫁给唐僧,黄袍怪痴情于公主,犼怪爱恋朱紫国金圣娘娘,都是动凡心,有人情。
天庭二十八星宿中奎木狼在天庭的时候与百花仙子相爱,后来百花仙子投胎转世成百花国公主,奎木狼下凡化为妖怪,掳走因转世失去记忆百花国公主也是因为不变的爱。
牛魔王很花心,娶了铁扇公主还要娶玉面公主(狐狸).
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5. 鲁迅将西游记列为什么类的代表作
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列有“神魔小说”一类,毫无疑问,《西游记》是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
6.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针对西游记的评价是什么
http://www.tianyabook.com/luxun/zgxs/019.htm
然至清乾隆末,钱大昕跋《长春真人西游记》〔6〕(《潜研堂文集》二十九)已云小说《西游演义》是明人作;纪昀〔6〕(《如是我闻》三)更因“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决为明人依托,惟尚不知作者为何人。而乡邦文献,尤为人所乐道,故是后山阳人如丁晏(《石亭记事续编》)阮葵生(《茶余客话》)〔7〕等,已皆探索旧志,知《西游记》之作者为吴承恩矣。吴玉搢(《山阳志遗》)〔8〕亦云然,而尚疑是演邱处机书,犹罗贯中之演陈寿《三国志》者,当由未见二卷本,故其说如此;又谓“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则第志俗说而已。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性敏多慧,博极群书,复善谐剧,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嘉靖甲辰岁贡生,后官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万历初卒(约一五一○——一五八○)。杂记之一即《西游记》(见《天启淮安府志》一六及一九《光绪淮安府志》贡举表),余未详。又能诗,其“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陈文烛序语),为有明一代淮郡诗人之冠,而贫老乏嗣,遗稿多散佚,邱正纲收拾残缺为《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9〕吴玉搢尽收入《山阳耆旧集》〔10〕中(《山阳志遗》四)。然同治间修《山阳县志》〔11〕者,于《人物志》中去其“善谐剧著杂记”语,于《艺文志》又不列《西游记》之目,于是吴氏之性行遂失真,而知《西游记》之出于吴氏者亦愈少矣。
《西游记》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为孙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当杨本之前九回;第八回记释迦造经之事,与佛经言阿难结集不合;第九回记玄奘父母遇难及玄奘复仇之事,亦非事实,杨本皆无有,吴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征斩龙至玄奘应诏西行之事,当杨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则俱记入竺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难;而一百回以东返成真终。
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如《异闻集》《酉阳杂俎》等),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如灌口二郎之战孙悟空,杨本仅有三百余言,而此十倍之,先记二人各现“法象”,次则大圣化雀,化“大鹚老”,化鱼,化水蛇,真君化雀鹰,化大海鹤,化鱼鹰,化灰鹤,大圣复化为鸨,真君以其贱鸟,不屑相比,即现原身,用弹丸击下之。
………………
然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如金浛山之战(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争(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战(五九至六一回),变化施为,皆极奇恣,前二事杨书已有,后一事则取杂剧《西游记》及《华光传》中之铁扇公主以配《西游记传》中仅见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艳异者也。
……………………
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详见胡适《西游记考证》)。如记孙悟空大败于金浛洞兕怪,失金箍棒,因谒玉帝,乞发兵收剿一节云:
………………
7. 鲁迅把吴承恩的西游记归为什么
神魔小说
鲁迅评论吴承恩《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8. 鲁迅先生称西游记为什么
鲁迅先生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他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有名的,也是中国小说甚至中国文学、中国经史子集所有著作中知名度最大的著作。
(8)鲁迅称西游记为什么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9. 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陈《西游记》为什么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