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拓跋族遗址

拓跋族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1 21:21:10

㈠ 拓跋家是鲜卑族的先祖,他们的后人现在何处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拓跋家是鲜卑族的先祖,那么,随着孝文帝改革以后,拓跋家族的后人现在何处?

由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现在这些鲜卑后裔续修家谱,建立宗祠,他们会把自己是鲜卑后裔的观念传承下去。

他们在民俗上,还保持着鲜卑族的特征,比如忌吃马肉。这应是北方马背上民族共同的。他们每天睡觉要头朝北方,表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不会忘记自己梦中的故乡。

㈡ 历史历史急求契丹和拓跋后来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契丹建立了大辽,就是天龙八部里那个

拓跋氏建立了北魏

㈢ 求古代边塞部落名称,比如古代的鲜卑,突厥,匈奴,还有什么大漠的拓跋族啊这些名称,再给一些这些部落的

第一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族呼衍儿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
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呼衍儿氏,为古代匈奴族四大贵族姓氏呼延儿氏、卜氏、兰氏、乔氏之一。从东汉末期及魏、晋、南北朝、唐、宋朝时期逐渐迁入中原后,随汉族习惯,改为汉字复姓呼延氏。
后匈奴呼延氏族人因避封建王朝之祸难,逃迁到陕西地区(一说逃往北国投亲避难),省文简化为单姓呼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呼衍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汉书》的记载,呼延为古代鲜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学者颜师古的注释,即今天所称的呼延氏。后鲜卑呼延氏族人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呼氏者。
呼延氏有部分族人融于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呼伦觉罗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呼伦觉罗氏,满语为Hulegiolo Hala。呼伦,满语为“十小斗粮”之意,是善于务农的觉罗。世居黑龙江、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辉南)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呼氏、赵氏。
②满族瑚呼氏,满语为Huhu Hala,瑚呼满语为“酒麴”之意,世居虎尔哈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后改汉字单姓为呼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古代达斡尔族达呼哩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达呼哩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亦用其姓氏,后改汉字单姓为呼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①蒙古族呼吉雅氏,蒙语为“儿子的命运”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者。
②蒙古族呼克苏勒氏,蒙语为“祭祀司仪”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傅氏者。
③蒙古族呼勒都氏,蒙语为“冻”之意,据说是奥矣·毛都氏的一个分支,其汉姓有为呼氏、傅氏者。
④蒙古族呼和淖如得氏,蒙语为“青色的湖”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何氏、和氏者。
⑤蒙古族呼和绍布氏,蒙语为“青色的大鸟”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和氏、傅氏者。
⑥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语为“冰雪中的雄鹰”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胡氏、董氏者。
⑦蒙古族呼热特氏,亦称呼热图氏,蒙语为“长寿”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袁氏者。
呼延复姓的族人多在山西,不过,其中有一支迁到陕西后改姓单字“呼”氏。呼氏有部分族人后来在元朝初期融于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㈣ 拓拔家族在什么朝代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东魏都是由拓跋氏建立的,但西魏和东魏的国姓是元,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时期搞汉化运动,把拓跋改成了元。

1、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2、西魏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国号“大魏”。

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至公元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

公元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

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公元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

3、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陪都。

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东魏历时十七年。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

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

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

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

(4)拓跋族遗址扩展阅读:

拓跋氏的皇帝: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字涉珪 ,鲜卑族,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代国王拓跋什翼犍嫡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代国为前秦苻坚所灭后,随着母亲贺兰氏流亡,在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麾下长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趁乱复兴代国,即位于牛川,年号登国。

皇始三年(398年),正式建立北魏,从盛乐城迁都平城,即位称帝。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积极开疆扩土,统一北方部落,对抗后燕和前秦。后期沉迷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屠戮大臣。

天赐六年(409年),为皇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弑,时年三十九,葬于云中金陵。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二年(410年),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追谥道武皇帝。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庙号太祖。

2、拓跋嗣

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鲜卑族人,鲜卑名木末。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

登国七年(392年)生于云中宫,天兴六年(403年),封齐王,拜为相国,加封车骑大将军。

天赐六年十月,拓跋嗣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

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二弟清河王拓跋绍,太子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进攻刘宋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南北朝

网络——拓跋姓

㈤ 搜神记拓跋野是什么族

拓拔野 又名公孙轩辕,公孙青阳,系树下野狐蛮荒系列小说《搜神记》、《蛮荒记》的回男主角,和答挚友蚩尤一起立志恢复和平,建立自由、平等的大荒新世界, 最后携妻子雨师妾隐退离开。

又名公孙轩辕(自己后来取的名字),公孙青阳(父母给他取的原名),缚天赐(九翼天龙取的) 系树下野狐蛮荒系列小说《搜神记》、《蛮荒记》的男主角。土族大长老公孙长泰与水族黑帝之妹波母汁玄青之子。前世乃是大荒第一奇侠金族古元坎。幼时(养)父母双亡,流浪大荒。十四岁时遇见垂危的神帝神农氏,神帝发现其与自己同为五德之身,授予其遗命,给他五行谱,神木令,令他成为神帝使者,前往蜃楼城平息水族引发的干戈,从此卷入大荒剧烈动荡的变革时代,成长为叱咤风云的英雄——龙神太子(黄帝,蛇族大帝),和挚友蚩尤一起立志恢复和平,建立自由、平等的大荒新世界,后来在昆仑瑶池重开蟠桃会上被黑帝,白帝,青帝,炎帝与四海各国供奉为大荒天子,最后携妻子雨师妾与儿子泊尧隐退离开并去寻找能让蚩尤起死回生的“回魂草”。

㈥ 拓跋鲜卑的发源地及迁徙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1980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所载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则保留了“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如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证实了可汗、可敦出于鲜卑,柔然称可汗、可贺敦源于拓跋部,其后突厥、回纥、蒙古等的称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
据《魏书·序纪》载,鲜卑之先“积六十七世”,至拓跋氏远祖成帝毛时(约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1世纪前期左右,相当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谓“国”,当指氏族集团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联盟的酋长,所称“皇帝”,为拓跋珪时追尊。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约公元1世纪前期),正值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池(达赉湖)。由于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泽地带),谋更南徙,未行而崩”。今发现的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完工和新巴尔虎右旗礼赉诺尔发现的古墓群,大约就是拓跋鲜卑南迁过程中的文化遗迹,表明拓跋鲜卑确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居住过。当时拓跋鲜卑还过着“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游牧生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推寅后又经六世,至献皇帝邻时,一方面“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伦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随着拓跋氏社会的发展,部落首领为掠夺财富,扩张势力,就必然向南扩展,遂准备第二次南移。由于年老体衰,乃以位授子圣武帝诘汾。诸汾遵命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由于两次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第二推寅邻命其子诘汾统领部众南迁时,约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后,即东汉桓、灵二帝之际,当时正是檀石槐部落联盟强盛时期。有学者认为率领族人第二次迁徙的推寅,即是东汉檀石槐统辖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学者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无论是时间、地点或事迹都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时,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魏书·序纪》谈到力微是其父诘汾与匈奴故地之天女结合所生。实际上是给鲜卑与匈奴通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此后,有不少晋人和乌桓等部众也成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时(220—277年),拓跋鲜卑开始了第三次迁徙。拓跋诘汾长子秃发匹孤率众从塞北迁居河西。“秃发”或即“拓跋”之异译。由于拓跋部众还梳着辫子,故当时人又称之为“索头”鲜卑或“索虏”,以区别于剃去部分头发的其它鲜卑部。拓跋本支,从力微时起就游牧于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以西,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由于受西部鲜卑大人蒲头的袭击,部众离散,力微投依于五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纥豆陵宾)之下。与宾共攻西部,宾兵败失马,力微以已所乘骏马与之。宾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具一带)。经10余年经营,诸旧部民渐往归附。
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杀窦宾子,并其众,诸部大人悉款服,势力增强,控弦之士达20余万。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从河套北部迁于汉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是年四月,举行祭天大典,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观望不至,召而戮之,使远近震慑,相继归附。在由部落贵族和扈从武士操纵的部落大会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力微也巩固了世袭的大酋长的地位。
同时,拓跋鲜卑在向西南发展过程中,对中原曹魏、西晋政权采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鲜卑得以强盛的因素之一。力微与曹魏“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曹魏赠给拓跋氏金币缯絮,岁以万计。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阳“且观风土”,实为质子。接受汉人文化,穿着汉服,掌握弹丸等武艺。魏晋禅代,沙漠汗仍留质于晋,每次北归,晋均具礼护送。

㈦ 拓跋家族历史

拓跋家族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7)拓跋族遗址扩展阅读:

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

㈧ 拓跋是什么族

你说的这个拓来跋族,源我想应该就是当初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吧。 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应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等,而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对于"拓跋"语源,《魏书》开篇就有解释:“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姓诏书,亦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这种说法后世或偶有信从者,如清人吴广成辑《西夏书事》,犹称"北魏孝文取拓跋为土之义,改元氏。" 这些网络就有。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以部落形式聚居,一般王称可汗,后称可敦。参考《木兰辞》中,对父母亲的称谓(花木兰是北魏人),我想他们对父应称呼阿耶或阿爷,对母称呼阿娘。

㈨ 冯太后和拓跋家族三代皇帝的真实关系

文明太后到底是个什么人?

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姓冯,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成为皇后以后,文明皇后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就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这个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当时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这个人其实不“浑”,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曹。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

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文明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文明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她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她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于是在469年,她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即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的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文明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文明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才18岁,文武兼备,春秋鼎盛,哪能禅位?后来群臣发现他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他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当然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他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文明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其实,让献文帝退位也是太后的意思,这样,文明太后自己就可以继续掌权。
5年之后,到了公元476年,那年的六月初一,朝廷突然颁了一个皇帝诏书,宣布平城戒严,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甚至首都附近的军队都调走。这期间,献文帝拓跋弘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这时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从幕后再次走到幕前。她上一回临朝称制3年,这一次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又经过了14年。实际上,为了推行其改革方略,她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

文明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太后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太后想到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了,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吧。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今天看来,文明太后之所以取得以上成就,与她牢牢掌握政权是绝对分不开的。就是在文明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当中,她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性改革。

㈩ 拓跋、慕容与蒙古,为何游牧民族迁往东西方的结局完全不同

公元22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诘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获拥戴,长子拓跋匹孤率属部迁至河西凉州,“拓跋”姓也被同音异译为“秃发”。公元397年,秃发匹孤八世孙秃发乌孤建立南凉。

都向邻国称过臣(南凉王秃发傉檀向后秦君主姚兴称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向后燕君主慕容垂称臣);都遇到了一个北方夙敌(公元411年与公元413年,南凉两度被北凉围都被迫交人质以求撤兵;公元402~487年,柔然南侵与北魏北伐均达二十余次)。

都因为北方强敌的压力迁都(公元410年,迫于北凉威胁,南凉将都城由姑臧迁往乐都,次年姑臧被北凉攻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柔然对北魏旧都平城的威胁);都因为汉化而使国家走向灭亡(南凉在抓回了乞伏炽磐后效仿汉族惯例并未将其处死,最终被其消灭;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统治阶层汉化后迅速走向衰落,为未来北魏灭亡埋下了伏笔)。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