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新安窑遗址

新安窑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2 06:16:28

㈠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迹

1、醉翁亭

景区内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关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独厚。境内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层峦起伏,沟谷深邃,溪流潺潺,林茂深秀。

午间时分的醉翁亭,在阳光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古朴优雅,给人一种智者陷入沉思之中的奇妙之感。

㈡ 新安县宋代生活遗址分布区域在哪些位置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北纬34°36′至北纬35°05′,东经111°53′至112°19′之版间。北临权黄河,与济源县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
新安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当代,陇海铁路及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更成为连接祖国西北、华东及华北间的重要通道。
新安不仅是河南省35个扩权县和47个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也被誉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最大、最具活力的县市之一。

㈢ 深圳有哪些考古遗址

咸头岭遗址、屋背岭遗址、铁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遗址、大鹏所城遗址。

1、咸头岭遗址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 面积30000平方米。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发现的,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2、屋背岭遗址

屋背岭遗址是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是商时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属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圹较小,骨架无存,葬具不详。

随葬品位置无规律,有的呈碎片散置墓中,有的显系放置之前已残缺。少者1件,多者5件,以陶器为大宗,有少量玉、石器。陶质较软,极易破碎。

3、铁仔山古墓群

自1983年以来,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今华宝饲料厂内)抢救发掘了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发现了“熹平四年”(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砖和铜镜等一批重要文物。

4、新安故城遗址

新安故城(又名新安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天桥北8米处(深南大道旁),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规模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又称南头古城,具有1730余年的悠久历史。

5、大鹏所城遗址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东部龙岗大鹏新区大鹏镇鹏城村,占地约1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恩爵、赖信扬、赖恩锡、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

㈣ 新安县历史遗址改造

【南岗村遗址】
南岗村文化遗址位于新安县城西10公里铁门镇东4公里的南岗村东南,北距陇海铁路100米,南临涧河300米,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2度98分3秒,北纬34度45分7秒,海拔高度为287米,遗址总面积4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5米左右。从历次调查及遗迹遗物来看,为河南龙山文化煤山期、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类型,遗址西北角被群众建房覆盖,其余保存完好。
1955年2月,洛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员对该遗址作了调查。1978年6月,洛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对该遗址进行普查,采集遗物标本有石斧、石铲、大口尊残片、鬲足、绳纹陶罐、鼎腿、高领罐口沿、各类灰陶、黑陶,形器有直口沿、反卷口沿、高领罐口沿、圆形口沿,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兰纹,还有圆形鼎足扁形附加堆纹鼎足、鹿口角等,存入县文管所库房。1984年秋,洛阳市文物普查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复查,采集的标本存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据民国《新安县志》记载,民国8年至10年瑞典人安特生曾在此挖掘。2001—2002年洛阳市与北京大学进行“伊洛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环境背景研究”,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进行试发掘。
该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包含物丰富,对研究商文化,探讨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平寨遗址] 高平寨遗址,位于新安县城西7公里的高平寨村西的高台地上,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2度98分5秒,北纬34度46分7秒,海拔高度290米。台地呈不规则三角形,台地断崖下为群众住宅,东部50米处为一涧河支流,310国道(原洛潼公路)从遗址北部穿过。遗址东部台地突出,西部较低平,文化层厚度1.5米左右。
遗址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仰韶文化为主,为主要区域,北部2500余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
该遗址的南部区域为仰韶文化,面积大,包含物丰富,虽未经试掘和发掘,但从表面可以看到许多遗迹,在遗址表面有灰土,在断崖处暴露有灰土层、灰坑、红烧土。灰土层厚1.5米左右,灰坑呈圆形,底部直径2米左右,灰土、灰坑中包含许多陶器碎片及少量的石器、蚌壳、螺壳等。遗物完整器物不多见,主要有陶器、石器,陶器包括盘、盆、钵、罐、斧、尖底瓶等,绝大多数是红陶,纹饰除素面外,还有彩绘、线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彩绘的颜色主要用黑色,也有少数用红色的,主要绘在口沿和腹部,纹饰图案基本上用条纹、涡纹、圆点纹、方格纺等组成。部分陶器带有夹砂。石器有斧、凿、铲、弹丸、刮削器、磨棒等,这些石器多数为磨制,少数为打制。
该遗址面积大,包含物丰富,是一处主要的古文化遗址,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夏,洛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对遗址进行普查,采集了实物标本。1984年,洛阳市文物普查队一行5人对遗址进行复查,采集了实物标本。2001年8—9月新安县文管所配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进行考古发掘。

[安乐村遗址] 安乐村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4.5公里的安乐村西的台地上,西临涧河,北靠丘岭,北部50米处为陇海铁路,南与310国道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为东径112度9分5秒,北纬34度44分5秒,海拔高度为220—228米。遗址以村命名,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20米,总面积为66000平方米。现为农田,保存基本完好。
1978年,洛阳地区组织文物普查队对该遗址进行普查。198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新安县文化广播局组成普查队对该遗址进行详细普查。
该遗址未经发掘和试掘,但到处可以见暴露于地面的灰土及红陶、灰陶碎片,在阶地的断面,暴露有10余处灰坑,最大的口径2米,最小的口径0.6米。距南北大路5米处的1号灰坑,深1米,口径2米,底径1.5米,第一层为耕土层,厚度为0.3米;第二层为灰土层,厚度为0.4米,内有灰陶、磨光黑陶残片,年代为龙山至商;第三层为褐土层,厚度为0.3米,内有红陶钵残片及褐红尖底瓶残片,年代为仰韶时期。
遗址的西部断崖长300米,出河床高10米,断崖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灰坑、窖穴、红烧土等,位于断崖中部的一窖穴,距地表2米,口径1.2米,底径为1.5米,深2米,土为灰褐色,内含鹿角、兽骨、骨器及灰陶方格纹陶片、高领罐残片。
调查中发现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石镞、石刮削器、石刀,长5.5、宽2.2、背厚0.4厘米的黑色新月形细石器仅见一件。
遗址中陶器遗物较多,按时代可分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中多数为泥质红陶,有少数粗夹砂灰褐陶,器形有陶钵、尖底瓶等,器表多为素面,少量有彩绘红衣、黑色或褐色的圆点条状图案,龙山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少量的磨光黑陶,器形有盆、平底器、鼎等,纹饰有方格纹、附加堆纺;商文化 陶器为泥质灰陶和夹砂陶,器形有高领罐、鬲、尊、盘等,纹饰有绳纹、弦纹、刻划纹。
遗址西部断崖处的窖穴中,遗存有兽骨若干块,有牙齿、鹿角及骨锥,鹿角和骨锥有使用的痕迹。
该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包含物丰富,对研究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发展,探讨夏商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保护单位。

[洞真观] 洞真观(王乔洞)位于新安县西17.5公里的烂柯山西麓铁门镇玉梅村,道观坐落于山根台地处。地理坐标为东径112度35分,北纬37度45分,海拔高度350米。坐东向西,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环境优雅,是一处庙宇、石刻、壁画共存一体,享誉豫西的道教圣地,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洞真观创建于元大德年间,占地约80余亩,现存面积6000余平方米,分为两区,古称上下两院,南为洞窟区,北为建筑区。
洞窟区一带为石灰岩质,石置水中可自升,俗称“上水石”。洞窟凿于断崖处,现存5窟,其中最大的为“真人王乔仙洞”,洞口狭中宽,高约3-4米,面积30平方米,洞口左侧嵌有石碑一通,大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主持纯和子孙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树”碑刻一方,洞口内东壁镶嵌元大德年间敕保道观的皇帝圣旨碑,阴刻汉、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南北两区现存丰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碑、元成宗铁穆耳圣旨碑、逢师一着碑、游人题记碑及各时期重修碑记碑刻60余通,1999年新安县文管所对部分碑刻进行拓印整理。
洞真观的整个建筑区,自南而北为一中轴线,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布局严紧,保存完好,建筑范围约3000平方米,分三进,前为山门,入内为三清殿,再进为官厅(二殿),后院为玉皇殿,两侧为道房。官厅东侧为厢房,西侧为王母殿、奶奶庙等基址。
山门是硬山式建筑,三开间,内有壁画4幅,山门与三清殿之间有一空地,中有古柏三株,其一干枯。三清殿为观内主要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进深三间,外围东西长14.95米,南北宽11.1米,台基宽1米,高0.35米,殿内东西长13.7米,南北宽9.4米,高约10米,为木结构,歇山式。挑檐下一斗二拱,琉璃瓦覆面,脊饰陶兽及半浮雕牡丹,殿内立柱八根,直径0.5米。全部结构皆用斗拱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承托了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三清殿内四壁绘画24幅壁画,壁画除1幅脱落外,23幅颜色虽有褪落,但轮廓清晰,内容丰富,有三教合一、护法神像、山水、花鸟、人物、题款等。从一幅博古图中咸丰十年三月银票,可断其绘制的年代。同时在屋架结构的梁上绘有龙、云纹等图案。另外,在玉皇殿的墙壁上也有绘有壁画,未经整理。
据民国《新安老县志》载,明成化、清乾隆、咸丰年间均重修。
洞真观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碑刻内容丰富,壁画艺术精湛,都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0年9月,公布为省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城东1华里城关镇东关村,坐西面东,背奎楼仰八陡,挟青龙与凤凰,南北两山对峙,关居谷中,涧河从关南绕过,与关前涧水交汇北折东流。今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左右,更显交通之要塞。
汉函谷关始建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为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杨仆生活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一生戎马倥偬,南北征战,追随武帝开疆拓土,弹压部族叛乱,为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杨仆祖籍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远离京都,去秦关三百里,而耻为关外民,因此上书武帝,以家财为资,徙东关。武帝亦好广阔,应许,乃废“秦关”为弘农,迁“函谷关”于新安县城东。
汉函谷关现为1923年重修,砖石结构,分为三层,残高15米,底部关坛高9米,南北25米,东西20米。坛下为4米宽、7米高、深18.4米的拱式东西通道,下部七层用岩石,有“一尺二寸、七寸”字样,上部用青砖彻券,三复三券,洞东出口安装有大门肘眼。东西门均有对联,东门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始,雄关重睹汉楼船”。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关坛上建有两层关楼,一层为四面相通拱式门洞;二层为二门二窗。关前百米处左右仿“秦关”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两台间距50米,现存台高15米,夯土层厚8公分左右,包含有汉代瓦片。另外,在关一带还发现有“关”字瓦当石刻、石磨等遗物。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汉关就成了洛都通往长安的西大门,曾置八关都尉,以备黄巾,为洛阳八关之首,常有重兵守关。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改汉关为通洛防,大兴土木予以修缮,大将贺若敦(洛阳人)为中州刺史,镇宋关防。唐显庆五年(660年)曾在汉关附近兴建合壁宫,为供帝后游乐的别墅。“函关晓月”曾为新安八景之一。
汉函谷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况且灵宝之秦关已没于水中,不复存在,唯此关独存,可谓中原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好、价值最高的古关要塞,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军事诸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㈤ 新安的悠久历史

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秦时置县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有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还有汉函谷关、王乔洞、洞真观等人文景观。“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就是写于新安,也许诗人不会想到,自己饱含酸楚的一笔竟成为今日繁华的映衬和烘托。
先民们刀耕火种的顽强,黄帝铸鼎祭天的虔诚,老子骑青牛入关的超然,杨仆移取函关的豪壮,杜甫忧国国忧民的长叹,化鲤讲学的谦谦风范,张钫、康有为蛰庐煮酒品茗、纵论天下的朗朗风神,更有陈谢兵团冰桥飞渡、决荡中原的雄师劲旅;黄帝密都青要山,道教圣地荆紫山、烂柯山、扼要踞险的汉函谷关、石刻唐书千唐志斋……天地悠悠,风云激荡,沐紫气、披秦月、抚汉垛、谒北魏石窟、品唐风宋韵……在新安大地上,掬一捧水,就能聆听到一段动人的故事;抓一把黄土,就能感触到历史脉搏的律动。
据史书记载:新安置县于秦时,取新治安宁之意。隋置谷州,因县境有谷山。1936年复新安县名。故址在今渑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唐宋以来长期属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民国初,属河洛道,以后道撤,直属省辖。建国后属洛阳专区,现为洛阳市辖县。
2000年,新安县辖5个镇、8个乡。分别为城关镇、石寺镇、铁门镇、磁涧镇、五头镇;石井乡、仓头乡、北冶乡、曹村乡、正村乡、南李村乡、西沃乡、峪里乡。
2005年,新安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峪里乡,其行政区域划归石井乡管辖,石井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西沃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北冶乡管辖,北冶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庙头乡,其行政区域划归铁门镇管辖,铁门镇政府驻地不变。(河南省民政厅虽曾批准过新安县设立庙头乡,但实际上庙头乡并未正式成立。)
截至2008年底,新安县辖7个镇、4个乡:城关镇、石寺镇、铁门镇、磁涧镇、五头镇、北冶镇、南李村镇;石井乡、仓头乡、曹村乡、正村乡。

㈥ 深圳还有哪些古迹遗址

赤湾古炮台,大鹏古镇,新安古城,龙岗客家民居,山岗遗迹,咸头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沙井龙津古石塔,笋岗老围元勋旧址,赤注天妃庙,中英街,赤湾天后宫,大鹏所城,振威将军赖恩爵墓,大万世居,鹤湖新居,文武帝宫。

㈦ 新安县历史遗产有哪些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北纬34°36′至北纬35°05′,东经111°53′至112°19′之间。北临黄河,与济源县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
新安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当代,陇海铁路及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更成为连接祖国西北、华东及华北间的重要通道。
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秦时置县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有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还有汉函谷关、王乔洞、洞真观等人文景观。“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就是写于新安。
新安县历史遗产: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青要山曾为轩辕皇帝“密都”,位于新安县西北部,距洛阳市66公里。

㈧ 景德镇官窑的历史

1、北宋

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

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

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

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

2、元代

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覆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从南宋起产品就远销海外,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镇青白瓷五千余件。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3、明代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

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

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

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4、清代

景德镇的窑炉有重大改进,根据龙窑与马蹄形窑的优点及用松柴烧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窑炉,外形象覆置的鸭蛋,称为蛋形窑,具有容积大、装烧量多等优点。

烟囱顶部呈尖状,倾向窑头,防止了风向改变时抽力波动或倒灌。由于窑底向上倾斜,窑顶逐渐下降,窑的高度大于宽度,烟囱高度等于或稍小于窑长,加上注重装砌匣钵,采用各种投柴方法,从而使室内温度及气氛便于控制,并可充分利用热量。

这种窑炉可同时烧成多种产品,燃料消耗较少,在建窑的时间及费用上也较龙窑节约,因而延用了很长时间。

(8)新安窑遗址扩展阅读: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㈨ 新安县张窑院矿区

新安县张窑院铝土矿是河南省发现的第一个大型富铝土矿区,由中南冶勘601队于1961~1964年进行勘查,目前为中铝公司河南分公司生产矿山,矿山开采已进入晚期阶段。

矿区位于新安县城北西14km,铝土矿带的最南端,属新安县石寺镇管辖。矿区出露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南东,倾角10°左右。矿区有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断距一般25m左右,对铝土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图7.17)。

张窑院铝土矿区共有9个矿体,编号依次为Ⅰ~Ⅸ。其中为Ⅰ、Ⅱ、Ⅲ号为主矿体,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的69%。矿山采矿证范围内包含8个矿体,Ⅳ号矿体划归地方开采。

经过后期的补充勘探、生产勘探和开采,矿体形态基本完整呈现,现就主矿体(Ⅰ、Ⅱ、Ⅲ)分别描述如下。

Ⅰ号矿体:矿体长500m,宽50~250m,呈NW-SE向展布。矿体外部形态复杂,边界多为港湾状。矿体厚度最小0.5m,最大超过60m。呈南北两个漏斗,以南部漏斗为最大,基本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轴长250m,短轴宽180m;北部漏斗体由多个小漏斗组成,形态较南部漏斗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以薄层状矿体相连。该矿体探明铝土矿储量217.7万t,生产勘探探明储量240.5万t,开采采出矿石量229.0万t,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储量相对误差为5.2%,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储量相对误差9.5%。目前该矿体已经开采完毕并回填。

Ⅱ号矿体:矿体长约700m,宽60~200m。总体呈南北向展布。矿体外部形态复杂,边界以东部最为复杂,多呈大的港湾状。矿体最小厚度0.52m,最大厚度35.90m。在整个Ⅱ号矿体内有大小不等的漏斗矿体14个,漏斗直径最大100m,最小15m左右。矿体厚度属极不稳定型。探明铝土矿储量151.5万t,生产勘探(25×25网度)探明储量169.3万t,开采采出矿石量115.5万t。生产勘探与地质勘探相对误差10.5%,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储量相对误差31.2%。目前该矿体已经开采完毕并回填。

Ⅲ号矿体:矿体长约800m,宽50~180m,总体呈南北向展布。矿体外部形态复杂,边界多呈港湾状。矿体厚度最小0.8m,最大34.33m。在Ⅲ号矿体内部有大小不等的多个漏斗状矿体存在,从已基本开采完毕的矿体北部看,有多达7个小漏斗存在,矿体厚度属极不稳定型。探明储量299.6万t,补充勘探计算储量172.3万t。北部开采采出储量79.8万t,核查表明南部保有储量114.32万t。地质勘探储量与核查保有储量和采出储量之和相对误差54.3%,地质勘探与补充勘探储量相对误差73.9%。矿体北部已基本开采完毕,南部尚未剥离。

其他矿体规模较小,地质储量亦少,简述如下。

Ⅴ号矿体:平面上呈小水滴状,长约60m,宽10~40m,已采空。

Ⅵ号矿体:主要为粘土矿,位于Ⅱ、Ⅲ号铝土矿之间,按现行工业指标应圈定为三个粘土矿小矿体。

图7.17 新安县张窑院铝土矿区地质图

Ⅶ号矿体:铝土矿已采完,采坑基本呈圆形,直径约90m,坑深大于30m,铝土矿层最大厚度估计10m。

Ⅷ号铝土矿体:由于采矿范围限制和民采竖井调查,矿体范围缩小。本次核查圈定Ⅷ号矿体基本呈四边形,长宽各约140m。矿体厚度0.77~3.49m,平均1.86m。矿体基本呈板状体。由于矿体面积减少,故资源储量亦与原来有较大变化。

Ⅸ号铝土矿体:已经开采完毕。采坑呈椭圆形,长轴130m,短轴80m,坑深50m左右,估计最大矿体厚度大于20m。

矿石矿物主要为一水硬铝石,次为高岭土、水云母,少量褐铁矿,微量矿物有锆石、榍石、独居石、绿泥石、金红石、方解石、石英等。部分样品见到赤铁矿、黄铁矿。矿石结构呈砾屑状、豆鲕状、致密状,矿石构造呈平行定向、块状、蜂窝状、致密块状和层纹状。

铝土矿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质量分数:Al2O3,45.57%~77.10%,平均69.60%;SiO2,2.16%~45.57%,平均8.51%;Fe2O3,0.30%~11.50%,平均2.09%;TiO2,1.85%~4.02%,平均3.11%;铝硅比值2.1~27.9,全区平均8.18。

㈩ 瓷窑的瓷窑遗址

邢窑——唐代 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今河北省内丘县(当时属邢州) 。
邛窑——隋代至宋代,唐尤为著名 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古属邛州) 。
越窑——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 今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
柴窑——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 据文献记载,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相传在郑一带尚未发现窑址和器物 。
定窑——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古属定州)。
钧窑——北宋、金、元均烧造 此窑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 今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此外,与禹州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钧瓷器。
汝窑——宋代名窑,元佑初年曾为官窑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在临汝南乡等地发现另一种青瓷,釉色较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临当窑”。 今河南省汝州市(宋代属汝州) 。
磁州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郸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层陶衣,里外皆挂釉,釉色洁白莹亮,衬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以缠枝牡丹为多。用绘花、刻花或剔花制成。此外,绞胎技法具有独特风格. 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 此窑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哥窑——宋代名窑 龙泉窑的一种类型。相传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传世的“宋哥窑”,胎薄,色黑铁,通称“铁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纹片,称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矿有“紫口铁足之称”。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 唐代鹤壁窑瓷器多白釉和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还仿制钧窑的瓷器。 今河南省鹤壁市。
耀州窑——宋代名窑,自唐代开始烧造,北宋末为兴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唐代烧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器。北宋后开始烧造青瓷。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炉等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花纹多刻花、印花,装饰花纹丰富多样,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纺鱼、鸭、龙、凤等。金元时期烧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纹图案较前简单。 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
建窑——宋代名窑 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 福建省阳县池墩村。
德化窑——明代著名瓷窑。始于宋代。 此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今福建省德化县。
石湾窑——明代著名瓷窑,清代以后继续烧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常带有蓝、红等色的斑纹。此窑仿制的钧窑瓷器另有创造。 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
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宋代著名南方民窑。起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 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彩绘瓷等。黑釉花样较多,有像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的,也有绘双凤、龙凤、木叶纹的。纹饰运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手法,而剪纸贴印手法更是吉州窑的独特创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
景德镇窑——我国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镇市。
崔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为明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在此烧制而得名 崔国懋在此窑烧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颇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周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名时臣,字时) 主要烧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窑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连环等。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壶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因烧制人吴为(吴一作昊,别号十九),自称壶隐道人而得名。 善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镇市。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郎窑——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瓷器 釉色以红宝石为最著。 今江西景德镇市。
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由于年希尧掌管窑务而得名 釉色发明很我色胭脂水釉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所烧造的官窑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而名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