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江纵队遗址
① 莲麻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有哪些革命志士
广东从化区吕田镇是广州革命老区,也是粤北会战的重要战场。在吕田镇莲麻村的黄沙坑革命遗址纪念馆是从化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展览内容更改为东江纵队在从化、吕田革命老区历史、从化革命历史三个大板块。
展览摆设物品更换为有关东江纵队、从化革命相关文物的复制品,其中文物来源为广东东江纵队博物馆、农讲所、广东历史革命博物馆。
黄沙坑是吕田镇莲麻村与新丰县接壤的偏僻山村,而正是这条偏远的小山村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革命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1942年始,共产党在黄沙坑建立抗日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活动基地,发展共产党员。在1945年黄沙坑有2人参加广东东江人民抗日纵队(简称东纵),当年8月份,东纵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派主力北上五岭与王震、王首部队会师,林铿云(珠纵司令员)、王作尧(东纵副司令员)、杨康华(东纵政治部主任)组成临时北上指挥部率东纵五支队、军政干部学校、政工队、文艺队等1200余人,由从北党组织派巢昌、路增田同志带路,从博罗横河出发,经从化,一天一夜到达从北地区,在黄沙坑村休整二天一夜。从1945年8月至1946年上半年,该大队经常受到国民党军围剿,均隐蔽于黄沙坑大山沟里与敌周旋。同时在潖江四九地区隐蔽的部分人员也撤到黄沙坑,均由黄伙荣(1946—1950年任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提供给养,渡过难关。
1946年11月恢复武装斗争后,黄沙坑仍为游击队主要活动地之一,三团的医疗站也在这里的深山老林里,隐蔽治疗伤员。
1947年春节,人民武装韶州中队在新丰县石桥村被沙田国民党反动派包围,部队突围后返回黄沙坑,村民及时支助粮食,将伤员送部队医疗部门救治。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沙坑从1945—1949年先后有11人(其中女4人)参加过人民武装部队,其中5人先后分别担任连、排干部,解放后他们继续在人民解放军服役,分别担任连、营、团的干部各1人;参加共产党组织有5人,其中担任地下党组织支部书记1人。
杨梅潭伏击战
1948年12月份,东江纵队获得重要情报,决定在吕田莲麻的杨梅潭打一场伏击战。
这次战斗中击毙国民党反动派士兵16人,俘虏40多人。而我方游击队员潭伙、严李保和罗房新三位同志壮烈牺牲了,先烈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② 东江纵队遗址在那里,有什么历史背景
惠州.
东江纵队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粤日军就地投降
东纵是留在广东坚持敌后斗争的少数中国武装。东江纵队的前身华南抗日游击总队主要活动于惠州一带,当地也是研究东江纵队的重镇。2003年底,罗浮山下新建起一座“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厅里有一个牺牲烈士的名单长幅,上面镌刻着5508个烈士的姓名。馆长熊茂昌介绍,经常有老战士拿着战友名单来核对,如果有缺漏或者写错的都要求纪念馆改过来。甚至有人专程从香港赶来,看到当年战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泪,泣不成声,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东江纵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惠州市委党史办何主任言语中透着豪情。
何主任告诉我们,八年抗战,几经整编,终于发展成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据战后统计,东江纵队先后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牵制了日军两个半旅团的兵力。
在纪念馆内,记者意外地见到了当年朱德总司令给冈村宁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广东的日军由你指定广东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熊茂昌告诉我们,当年,东江纵队就是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给日本南支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发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这是对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八年抗战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三野作战序列。
“书生扛枪”、“小鬼善战”
一个个英勇的战斗故事至今在东江畔口口相传
育英楼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砖灰瓦白墙,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镇,毗邻叶挺将军的故居。当年,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就曾把指挥部设在这幢两层小楼里。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年修葺育英楼时,工人就曾在瓦檐下发现当年游击队员埋藏的步枪子弹。
翻阅楼里的资料,我们发现,东江纵队早期领导人如曾生、王作尧等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无怪乎东江纵队老战士一直以“书生扛枪”为自豪。
“小鬼善战”也是东江纵队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笔。如今依然有很多战斗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以一当百光荣殉国的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后来成为海军战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间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
茅盾称其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广东是侨乡,历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风俗,抗战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敌后抗日武装。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来投身抗战,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都是以华侨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许多人后来在东江纵队里担任了重要指挥员,如泰国华侨钟若潮后来担任大队政委,牺牲时新婚才三天。
“可以这么说,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粮仓和弹药库。”东江纵队联谊会负责人感慨地说,与海外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华南敌后抗日武装可以在香港沦陷后随即成立港九大队,渗透在香港、九龙一带。
八十多岁的杨庆、陈瑞夫妇当年是港九大队的战友,二老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就少有地兴奋。这支精干的队伍炸毁日军启德机场、活捉日本南支派遣军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一时间把港九地区变成了日军眼中的“治安之癌”。
这支队伍真正为世人所知的,是他们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从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营救出八百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队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还救护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其中美空军克尔上尉遭数千敌人三个星期的搜捕,被东江纵队成功救出,这一传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军十四航空队的教材。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③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怎么样
那个地方貌似挺偏的,是跟着旅游团去南澳一日游的路上的一个点要门票的,不知道多少钱就几栋旧旧的楼房,有几间大的房间弄成想展馆的样子,陈列了一些东江纵队的旧物在东门太广后面也有东江纵队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