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西游记特耳

西游记特耳

发布时间: 2021-01-02 10:58:35

① 西游记中唐僧的耳垂是真的吗

假的,绝对的。演唐僧的所有东西都是假的,比如说光头(这个不一定)

② 西游记里的顺风耳是谁什么动物变的谢谢了

西游记里的顺风耳是道教中的守护神,顺风耳是柳鬼变的。

1、神仙中的顺回风耳,千里眼和答顺风耳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地位虽然不高,流传却很广泛。

2、《封神演义》中讲道,商纣王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高明,一个叫高觉。这两个人原是棋盘山上的桃精和柳鬼,有很多妖术。子牙闻听大喜,马上依计而行。千里眼、顺风耳一命归天,姜子牙带兵乘胜进军。

(2)西游记特耳扩展阅读:

顺风耳的解释:

1、著名海神妈祖的部将之一,以其无远弗届的听力,为妈祖侦听世上一切,另一位名唤千里眼。

2、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所记载过的的一位天庭神祇,与千里眼齐名。

3、中国名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也曾提到轩辕庙里奉祀千里眼与顺风耳二位。

4、中国民间故事《十兄弟》中十位各自拥有特异功能的兄弟中,二兄的外号。

5、神通的一种,名为“天耳通”。

6、特异功能中常见的一种,能力拥有者可以听到遥远距离的声音、微细声音,或者人类听力范围(频率由20赫兹至20000赫兹)外的机械振动,不过并不常见。

③ 西游记中四只耳是什么动物

西游记中没有四只耳的动物,有一个六只耳的动物叫六耳尼猴。

④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西抄游记》其想像情节新奇袭,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主要人物的性格极为鲜明,小说中的人物可谓家喻户晓。
3、小说语言流畅,雅俗共赏,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
4、小说主旨明确,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

⑤ 《西游记》人物外貌及性格特征

(1)孙悟空长的什么样子?
孙悟空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电影有电影的表现手法,电视有电视的表现手法,戏曲有戏曲的表现手法,差异是比较大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也是众各不同的。但总的来说,一般都认为孙悟空应该是个很帅气、很机灵、很好看的猴子。那么,小说《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不妨推敲一二:
1. 身高
《西游记》第二回:魔王见了,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什么上下?”魔王目测孙悟空的身高:不满四尺。四尺,即1.33米,因此,孙悟空的个头很矮、很小,还不到一米三。身高只在一米三的人,的确算矮。就连唐僧也说“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又说“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都说明孙悟空是矮小型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孙悟空不至于这这么矮吧,那个魔王身材高大,要是他看错了呢?没有看错。又见第二十一回:那怪仔细观看,见行者身躯鄙猥,面容赢瘦,不满四尺。笑道:“可怜!可怜!我只道是怎么样扳翻不倒的好汉,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这个地方的“不满四尺”,是《西游记》作者说的。可见,悟空身高不到一米三是实。孙悟空的整体形象为:矮、小、瘦三个特征。
2. 走路姿势
第一回,孙悟空拜菩提祖师学艺,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注意:孙悟空走路的姿势是“拐呀拐” 的走。腿脚好象有问题。
第十四回,唐僧救孙悟空出来时,孙悟空没有衣服穿。“却说那孙行者请三藏上马,他在前边,背着行李,赤条条,拐步而行。” “拐呀拐” 的走、“拐步”而行。很显然,这些都说明老孙的双腿不是直立的,要么是“o形腿”,要么是“x形腿”。究竟是哪一种呢?看第三十五回:孙悟空把银角大王装在葫芦里后,要赶回去救师父,又往莲花洞口而来。“那山上都是些洼踏不平之路,况他又是个圈盘腿,拐呀拐的走着,摇的那葫芦里漷漷索索,响声不绝。”很清楚:老孙是个“o形腿”。这“圈盘腿”是有标准释义的,即:向外弯曲的畸形腿。走路时双膝外拐,双脚呈八字步,又叫“罗圈腿”。
3. 脸型
第二回,学艺时。原文: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孤拐,指脚踝骨。或脸颧骨。转折起伏很大,特征非常突出。孙悟空面容赢瘦,脸上无肉,颧骨高突,尖嘴缩腮。所以是一张典型的瓜子脸。标准的猴子模样。
《西游记》中多次提到孙悟空是个“雷公脸”。可大家谁也没见到过雷公究竟长的什么样子,所以,就只能这样理解比较恰当:在天庭充当雷公一职的神仙们,多数是由“猴子精”担任的。作者在塑造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时,比较有意思,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他把做妖怪时的孙悟空描写成“美”猴王,又把归正后的孙悟空写成了“丑”和尚。
同是孙悟空一个人,为何又美又丑呢?分析原因,估计有三:
1. 做妖怪时,是从猴的角度看的,为美。归正之后,是从人的角度看的,为丑。
2. 很重要的是穿着打扮!做妖怪时,勒索了龙王的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凤翅紫金冠,穿起来当然就漂亮。而做和尚时没衣服穿,打死猛虎,割下皮来,围在腰间。肯定没有名牌的黄金甲好看。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某人腰里裹张兽皮,那肯定是件很恐怖的事!
3. 更重要的是,归正后,相貌受到严重摧残:首先,孙悟空被刮了个光头。大家可以试想,一只被剃成秃顶光的猴子,还能好看吗?再者,那个紧箍咒十分厉害,书中多处讲明,只要唐僧念动咒语,悟空就疼地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脑袋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紧箍咒可以把脑袋勒成葫芦形,并且继续念下去,把脑浆都能勒出来!可知孙悟空的头骨变形该有多严重!
所以呢,孙悟空的相貌原本还是个正常的猴像,但自从归正之后,就变丑了。后面描写孙悟空容貌丑陋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西游记》第十六回,唐僧、悟空师徒两人到观音院借宿时,遇到一个和尚: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什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什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
(2)唐僧的长相
小说中的唐僧,绝不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所以不能用玄奘法师的画像或塑像来衡量唐僧。在小说中,唐僧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头戴一顶毗卢帽。毗卢帽属于“法冠”,一般僧人是不能戴的,只有大法师在“放焰口”仪式或重大法会上才能戴。所以,唐僧头上的那顶帽子,就是和其他和尚最根本的区别。给大家的印象也尤为深刻。唐僧的这一身打扮,和地藏王极为相似。如今许多寺庙里都供有“地藏王菩萨”的塑像,经常会有人惊奇地问道:“呀,那个是不是唐僧啊?”不是的,那个是自愿入地狱的地藏王菩萨。
《西游记》第十二回说,“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可见,在虚构的小说故事中,也同样有人把唐僧和地藏王混为一谈。因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很相似嘛。
关于唐僧的长相,作者多处反复使用“相貌轩昂”、“丰姿英伟”这两个词来形容。有时单用一个,有时两个词一起用。总之,他就是一个美男子大帅哥。长相、气质、风度、姿态具佳。不容质疑。
第五十四回,在女儿国,那太师见长老相貌轩昂,心中暗喜道:“我国中实有造化,这个男子,却也做得我王之夫。”然后有详细地外貌描写:女王闪凤目,簇蛾眉,仔细观看,果然一表非凡,你看他——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处,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
第八十回,也有详细地外貌描写:那喇嘛和尚,走出门来,看见三藏眉清目秀,额阔顶平,耳垂肩,手过膝,好似罗汉临凡,十分俊雅。他走上前扯住,满面笑唏唏的与他捻手捻脚,摸他鼻子,揪他耳杂,以示亲近之意。
这两处外貌描写,有许多词汇都是古代“相术”中的术语,唐僧的长相,应该是上等的品相。在古代,作为一个领导、一个头头,要是没有一张好的脸,将是一件十分郁闷的事。唐僧不仅长的十分俊雅,而且还有三个极为显著的固有特征:白、胖、嫩。
1. 白。
有朋友说,唐僧是个赶路的僧人,不应该白净,应该是晒的黝黑才对。不是的。观音并没有给他规定时间期限,所以他赶路极少。本只需两三年的路程,他却走了十四年,而被妖怪困住的时间,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公费旅游一般,当然白白净净的。
第六十八回,那太监道:“我头前见个白面胖和尚,径奔朝门而去,想就是你师父?”八戒道:“正是,正是。”
第七十三回,众怪道:“四个和尚,内有一个白面胖的……”看到了吗?西游记快结束了,唐僧师父始终是“白面胖”的。
2. 胖。
一般来说,胖的原因有先天、后天两种。先天胖因:爹妈都胖,有70%的遗传可能,爹妈一人胖,有50%的遗传可能。后天胖因:当人体吸收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时,只要假以时日,就一定会胖。唐僧骑马而行,悟空化斋,八戒挑担,他自己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力。吸收的能量始终大于消耗的能量,当然就胖了。但唐僧绝对不是个肥肥。否则和上面的“十分俊雅”不符。我们随便进入一座寺庙,上面供的那些乐哈哈的神仙们,基本上都是肥头大耳神。唐僧应该还不至于如此, 要清秀得多。
3. 嫩。
第八十回,三藏道:“我是老实话。”和尚道:“那东土到西天,有多少路程!路上有山,山中有洞,洞内有精。象你这个单身,又生得娇嫩,哪里象个取经的!”可见,取经快要结束了,唐僧依然是“皮肉娇嫩”。第二十八回,唐僧撞着黄袍怪了。那妖魔,他的灵性着实是强大,撑开着一双金睛鬼眼,叫声:“小的们,你看门外是什么人!”一个小妖就伸头望门外一看,看见是个光头的长老,连忙跑将进去,报道:“大王,外面是个和尚哩,团头大面,两耳垂肩,嫩刮刮的一身肉,细娇娇的一张皮,且是好个和尚!”
唐僧的特征,就是白、胖、嫩。否则就不是唐僧了。

(3)猪八戒究竟长的什么样子?
在取经队伍的各个成员中,猪八戒的块头为最大。猪八戒的身高有多少尺寸,比较含糊,但可以肯定:要么比沙僧高些,要么和沙僧差不多高,总之不会明显的比老沙矮。而老沙则是标准的大个子。由于猪八戒“身粗肚大”,十分浑实,就会明显的觉得他的块头要比沙僧大些。
见《西游记》第七十三回:道士连忙双手拿一个红枣儿茶钟奉与唐僧。他见八戒身躯大,就认做大徒弟,沙僧认做二徒弟,见行者身量小,认做三徒弟。由此可知,猪八戒的块头在三个徒弟中是最大的。
猪八戒的形象,一直都很招人喜欢,无论哪个版本的影视剧怎么恶搞他,也一样的还是很招人喜欢。少有说不是的。那么,这个猪头人身的家伙,究竟长着一张什么样的面孔呢?我们还是以小说《西游记》原著为准来看。
《西游记》第八回说他生得凶险,但见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1、鼻---猪八戒的鼻子很有特色,像个“莲蓬”似的,并且还略略向上卷起。这是所有猪子的共性。第三十二回,猪八戒巡山睡觉,孙悟空变个啄木鸟将他啄出血来。呆子咬牙骂道:“我晓得了,他一定不认我是个人,只把我嘴当一段黑朽枯烂的树,内中生了虫,寻虫儿吃的,将我啄了这一下也,等我把嘴揣在怀里睡罢。”
2. 嘴---“卷脏莲蓬吊搭嘴”,请注意,老猪应该是个吊嘴,上嘴唇肉厚、下垂。一般大型猛犬(獒类)中多有吊嘴者。凡吊嘴的动物,不一定就真的狠,但外貌看上去一定凶恶。
3. 耳---猪八戒的耳朵也很有特色,不仅大的像蒲扇,而且还可以转动,可以直立。第二十回,八戒道:“不瞒师父说,老猪自从跟了你,这些时俊了许多哩。若象往常在高老庄走时,把嘴朝前一掬,把耳两头一摆,常吓杀二三十人哩。”耳朵是很灵活的。
第九十四回,国王听言,胆战心惊,不敢观觑。这呆子越弄精神,摇着头,掬着嘴,撑起耳朵呵呵大笑。三藏又怕惊驾,即叱道:“八戒收敛!”方才叉手拱立,假扭斯文。由此可见,猪八戒的两个大耳朵是可以撑起来的,就像狼狗的竖耳一般。
4. 獠牙--- “獠牙锋利如钢锉”,这一点很重要,猪八戒是有獠牙的!这个是“野猪”特征!两个獠牙露在外面是很吓人的。如钢锉一般,很锋利的。
5. 舌--- “长嘴张开似火盆”,舌大,鲜红,张开就是血盆大口。
因此,猪八戒的外貌是非常丑的。当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孙悟空就会叫他收起嘴脸。
第二十回,行者笑道:“呆子不要乱说,把那丑也收拾起些。”三藏道:“你看悟空说的话!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么收拾?”行者道:“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那八戒真个把嘴揣了,把耳贴了,拱着头,立于左右。又当需要猪八戒的丑态时,孙悟空便会叫他拿出嘴脸。在女儿国,被一群女人围住不能前行时,行者道:“呆子,莫胡谈,拿出旧嘴脸便是。”八戒真个把头摇上两摇,竖起一双蒲扇耳,扭动莲蓬吊搭唇,发一声喊,把那些妇女们唬得跌跌爬爬。原著中的猪八戒,应该是一个“野猪精”的形象,黑皱皱的。并不是电视上放的家猪模样,又白又光溜。这至少有三处为证:
1. 猪八戒的丈人高老头说的是:“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2. 唐僧说的是:“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风。”
3. 孙悟空说的是:“他本是天蓬元帅临凡,只因错投了胎,嘴脸象一个野猪模样。”这“脑后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 长嘴獠牙”、“野猪模样”,等等,就足够了,这足以说明猪八戒是个典型的野猪精的样子。而不像是家猪。野猪与家猪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獠牙,有鬃毛,皮更厚,肉更糙。猪八戒全部具备
以上野猪特征。长相明矣。
注意,我们仅仅只能知道猪八戒的“外貌特征”是个标准的“野猪模样”,但模样终归只是模样。因为猪八戒在第一次见到菩萨时,他自己说的是:菩萨,我不是野猪。(见第八回)

(4) 说说沙和尚
沙和尚的长相,乃是一个凶神恶煞的模样。《西游记》第八回,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时,那河中泼剌一声响喨,水波里跳出一个妖魔来,十分丑恶。他生得——
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
沙和尚的两个特征:晦气色脸、红头发。出家之后,红头发就被剃去了,成了光头。他的骆孔虽然是“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但总的来说一定是很黑的。可能和猪八戒差不多,甚至也有可能比老猪更黑。因为在猪八戒与沙和尚的对话中,猪八戒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黑子不知趣”。可见沙僧也是够黑的。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唐僧向宝象国国王介绍时,有详细的沙僧外貌描写: “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
1. 脸---脸是蓝靛色的脸,蓝的发黑。
2. 口---口是血盆大口。“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这个主要是因为沙僧的个子太大了。在同等比例下,口必然就显得大。
3. 眼---眼睛大的像两盏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
4. 牙---“獠牙撑剑刃”,牙齿如排钉。可见沙僧的牙齿是很恐怖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凶神模样。去年英国版的西游记北京奥运宣传片中,沙和尚与孙悟空的外貌都不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但他只是恶搞了86版的电视剧,其实与原著还是比较接近的。注意原著中沙和尚的身高是:一丈二。一丈二,约合今4米。这个身高是西游记中少有的几个大个子之一,他是孙悟空身高的三倍(以上)。在西游记的正神中,应该是如来佛的个子最大。如来佛是“丈六金身”,身高有一丈六,而沙和尚就有一丈二,可见其个头不小。沙和尚不仅个子大,而且食量大。大家都知道猪八戒的食量大,却很少有人知道沙和尚的食量也相当大。猪八戒虽然会吃,但“喜得还吃斋素”, 沙和尚就不一样了,沙和尚是要吃荤的,他是专业的只吃人。
《西游记》第八回说沙僧吃人:“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第二十二回又说沙僧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沙和尚为什么要吃人呢?因为流沙河没有食物吃,不吃人就没吃的。由此看来,神仙不吃东西是不行的,可能也和凡人一样,会饿死的。仔细看:“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一个行人,按轻的算,少说也有100斤重。他三二日就吃一个。平均每天要吃40斤重以上的人肉。就这样,还吃不饱,“没奈何,饥寒难忍。”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沙和尚的食量,每天不能少于40斤。少于了这个数,就不能供应身体的正常消耗,也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有的朋友可能会怀疑我的这个推算是不是太过于机械了,照我这个说法,难道沙和尚比那个猪八戒还要吃得多?是的,沙和尚的食量就是比猪八戒还要大。这是有依据的。一个人的食物摄入量应该是和他的排泄量成一定比例的。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十五回:
车迟国,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假变三清偷吃供品时,三个国师来向他们讨要“圣水”。孙悟空就出点子,一人撒一泡尿给他们喝。虎力大仙爱强,就抬一口大缸放在殿上;鹿力大仙端一砂盆安在供桌之上;羊力大仙把花瓶摘了花,移在中间。请注意容器的大小:大缸是“抬”的,至少要两个人才能叫抬。砂盆是“端”的,只要一个人就够了。那行者立将起来,掀着虎皮裙,撒了一花瓶臊溺。……那呆子揭衣服,忽喇喇,就似吕梁洪倒下坂来,沙沙的溺了一砂盆,沙和尚却也撒了半缸,依旧整衣端坐在上道:“小仙领圣水。”
看到他们三人的排泄量了吗?孙悟空是一“花瓶”,猪八戒是一“砂盆”,沙和尚则是“半缸”!沙和尚的食量其实要比那个呆子大的多!后来归正了,沙和尚就不再吃人了。也吃素。可这点素又怎么能够填饱他的肚子?!猪八戒有句名言:“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所以,猪八戒不老实,一直都不肯依着佛法,当然就饿的好一些。沙和尚比较老实,一归正就依着佛法了,当然就饿的奄奄一息,从加入取经队伍起,沙和尚就一直是在度命。许多人很奇怪,沙和尚也有武艺啊,他咋就不打妖怪呢?咋就不挑担子呢?咋就老是空起两个手走呢?原因就在这儿,已经饿坏了。他根本就没有力气了,有武艺也施展不出来了,所以很容易被妖怪们捉住。
西游记告诉我们, 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 成功, 不仅需要手段, 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 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你是精英, 就学孙悟空, 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卖苦力, 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总之, 有什么长处, 使什么长处。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一个叫互助, 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 请大家注意, 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 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 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如来靠取经团队, 传经得以成功, 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 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 坚持
成功, 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 其中, 最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坚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个必要时间, 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 那么, 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 两三年时间就够了, 那么, 有阻力呢? 有强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长时间? 这就是不确定的了。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结果却用了14年, 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 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 他只要一放弃, 就彻底的失败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 他欲传经东土,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 他还在坚持, 只到唐僧这一次, 传经才成功, 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 那就再来一次!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 就是一个“持”字, 很简单, 真做起来, 靠的不是知识多少, 不是能力大小, 靠的是无尽的毅力! 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 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 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 就是一个“持”字, 不要轻易放弃。
只要你一放弃, 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 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 再想一下曾经成功了的经历, 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 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 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 才能成功? 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 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 你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有成功之一日。

⑥ 西游记所有人物性格特点,所有!!

1、孙悟空:桀骜不驯,勇敢机智,神通广大,百折不挠,敢作敢当,嫉恶如仇。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

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2、唐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人。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3、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伙,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

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4、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实,没有主见。

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 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

⑦ 《西游记》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

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

2、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3、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游记》书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处处都见,所以胡适当年说它“游戏笔墨”。我们看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

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

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

4、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急猴子嘛,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那救了出来。

5、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

郑振铎曾说,这个组织象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几个。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四十几个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构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给。

(7)西游记特耳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

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

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作者介绍: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

“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

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⑧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专的艺术想象面属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⑨ 西游记里有几个女人耳环与鼻环相连的是什么东西

那是鼻饰来的一部分,属于印度源流行的一种女性饰品。

鼻饰,包括鼻环、鼻钉等等。最初,这种东西从阿拉伯国家传到印度,其本意是指人们穿过牲口鼻孔拴上的牵牲口绳,表示对牲口绝对的“所有权”。想不到,其中的象征意义被印度男人充分利用,他们迅速给女人们拴上了鼻饰。如今,鼻环、鼻钉,已成为印度妇女婚否的标志。
印度女子的“鼻饰”和“耳饰”极富民族特色。根据当地风俗,未婚少女和已婚女子,佩戴这两种首饰,说法也截然不同。
未出嫁的少女,一般不戴鼻饰。只在出嫁时,才郑重地佩戴。
已婚妇女,必须在鼻翼上穿孔,戴上贵重的金质镶宝鼻环,有的还用金链将鼻环与耳环相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面饰。
印度北部地区,新娘佩戴金鼻环,并用一条精美的金链连接,金链的另一端挂在耳朵上。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