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法法库历史遗址

法法库历史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2 17:23:02

㈠ 辽墓壁画主要遗址位于哪里

辽墓壁画发现有多处,如辽宁白塔子之北的庆陵,内蒙库伦旗一号辽墓、法库叶茂台辽墓及北京永定门外西马场辽墓等。其中庆陵壁画最突出的是主室四壁所画的《四季山水图》,表现手法以墨线为主,略施晕染,较多地保留了唐代的画风。

㈡ 法库的历史名人

开国少将——赵东寰,辽宁省法库县人(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人民自卫军团长,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赵东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政府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赵一曼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的摧残,迫使敌人在赵一曼治疗期间不再对赵一曼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赵一曼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赵一曼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赵一曼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解放战争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军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副市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著)。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采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市长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7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 法库县 菩提圣境
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政府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赵一曼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的摧残,迫使敌人在赵一曼治疗期间不再对赵一曼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赵一曼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赵一曼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赵一曼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解放战争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军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副市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著)。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 法库县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采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市长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7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

㈢ 法库县历史老照片

县志里面有很多呢

㈣ 法库的历史

“法库”这个地名的意义和所指,晚近有三种解释:一是满洲语“鱼梁”,因地形起名;二是“八户”的转音,意谓这里原有八户人家或者八姓人家居住,因名八户,衍为法库;三是因山得名,境内有法库山(俗称八虎山)。

法库县境战国时期属燕国的北部边陲。 秦朝属辽西郡。 两汉至隋唐先后为乌桓、鲜卑、契丹之地。 辽代西境设灵山县治,东境属祺州。 金代西境仍为灵山县,东境分属庆云、双城两县。 元初属沈阳路,后改属开元路。 明初属三万卫, 正统七年(一四四二年)修筑辽东边墙,置本地于其外成为蒙古牧地。明末南境属清割据政权盛京管辖,北境仍属蒙古牧她。 清初修筑柳条边横贯本境,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设防御以严出入。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设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 一九四五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署。 一九四六年六月八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国民党占领时期属辽宁省。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法库县解放后,属辽北省。 一九四九年并入辽西省。 一九五四年并入辽宁省。 一九五五年开始先后归铁岭行署、沈阳市、沈阳专署和铁岭行署领导。 一九九二年划归沈阳市管辖。

㈤ 求法库县县志电子版

你可以在网络的网络里找找,有很多有关法库的信息,比如:人口,地形版,气候等等http://ke..com/view/399349.htm点进去看权吧.很全的

㈥ 法库在历史上有什么人物

开国少将——赵东寰,辽宁省法库县人(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人民自卫军团长,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赵东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㈦ 沈阳法库有古城墙遗址吗

叶茂台镇西二台子村的渭州古城遗址,还有朱千堡子城址

㈧ 法库县历史图片

法库复县境战国时期属制燕国的北部边陲。秦朝属辽西郡。两汉至隋唐先后为乌桓、鲜卑、契丹之地。辽代西境设灵山县治,东境属祺州。金代西境仍为灵山县,东境分属庆云、双城两县。元初属沈阳路,后改属开元路。明初属三万卫, 正统七年(一四四二年)修筑辽东边墙,置本地于其外成为蒙古牧地。明末南境属清割据政权盛京管辖,北境仍属蒙古牧她。清初修筑柳条边横贯本境,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设防御以严出入。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设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一九四五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署。一九四六年六月八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国民党占领时期属辽宁省。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法库县解放后,属辽北省。一九四九年并入辽西省。一九五四年并入辽宁省。一九五五年开始先后归铁岭行署、沈阳市、沈阳专署和铁岭行署领导。一九九二年划归沈阳市管辖。

㈨ 调兵山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门抚民厅,调兵山、大明等村镇划入法库厅管辖。全厅共分30个社。调兵山为安全社首村,辖17个村,大明安碑为安庆社首村,辖12个村。
宣统二年(1910)年法库厅改30个社为一城十乡,调兵山为东一乡,仍为乡会所在地,大明安碑村为东二乡,乡会所在地为柏家沟。
民国二年(1913年),根据当时政府统一规划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法库改厅为县。从此,调兵山和大明等地一直为法库县所辖。大青、晓明等地则始终为铁岭县的辖区。
1981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铁岭县、法库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市,因该邻近铁岭市和法库县而得名铁法市。
1984年10月铁法市改为铁岭市铁法区。
1986年9月又恢复了市建制。
199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铁岭凡河新区和沈北新区之间,产业根基已基本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参与调兵山市的施工建设,投资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产业重要集聚区,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城市。
2002年建市20周年的铁法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调兵山市。

㈩ 法库县的历史沿革


周朝时法库属燕国疆域。
秦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设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
辽东郡包括辽河以西部分地区。法库隶属辽东郡。
汉光武帝时,法库隶属幽州。由汉初平元年(190年)至东晋期间法库为鲜卑慕容部活动地区,隶属平州。
隋时为契丹属地。
唐为营州督都府辽州。
辽代,法库东部村落归祺州(今康平小塔子)管辖,西部地区隶属上京道渭州管辖。
金代基本沿用了辽代政区设置,法库西部隶属灵山县,东北部隶属咸平庆云县,东南有一部分属沈州双城县辖(今石佛寺古城)。
元初设开元路,金时的咸平府归开元路,咸平府属的庆云县在辽河以西的地方并入顺安县,元代法库大部分地方归顺安县管辖。
明初,法库隶属三万卫(今开原)。自修筑辽东边墙后,法库处于蒙古与明朝军事对峙之地区。因而住户远徙,土地荒芜成为牧区。明朝后期法库隶属兀良哈福余卫。
清顺治五至七年,(1648-1650年),修筑西段柳条边通过法库境内,边南属盛京,边北属蒙古。康熙初年,铁岭、开原建县,法库边门一线属开原县,边门以南、辽河以北的原左翼后旗一部分属铁岭,边门治所直属盛京。嘉庆十二年(1807年),设昌图理事通判,法库边门以北隶属昌图厅。光绪七年(1881年),设康平县,边门以北部分地区划入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抚民厅,划开原、铁岭、康平三县及新民府的部分村屯归属法库门抚民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隶属洮昌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伪大同元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法库县城,同年成立伪县公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康伪德四年)一月将辽河西岸的王家窝堡村(包括刘家店、高家店、李家窝堡、丈沟子等屯)划归铁岭县,将西北部边沿的王爷陵、陈五十屯、大房子、车家窝堡、大屯、刘秉堡、十家子等村划给伪东科前旗。全县划成1街26村,下辖266个屯。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伪康德十二年),八路军进军法库,解放县城,组建县委、县政府。隶属辽宁省辽西行署,全县划分为7个区,各区设区政府:一区孟家窝堡、二区柏家沟、三区大孤家子、四区三面船、五区双台子、六区秀水河子、城关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法库处于与国民党军队艰苦斗争时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17日,全县获得解放。1948年8月17日,成立辽北省,法库县划归辽北省一专署管辖。同年,开始土改。
1958年12月,法库县划归沈阳市管辖。1960年,改法库镇人民委员会为法库镇人民公社。
1980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83年末到1984年初,全县各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镇)人民政府。
1992年12月,法库县划归沈阳市管辖。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