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灵井遗址
⑴ 新郑哪里好玩旅游景点
黄帝故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该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建祠,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该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区域。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细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一项空白。在考古编年上是无可替代的。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遗址上及遗址周围没有任何工程,保护管理情况很好。
郑国车马坑景区: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这片地一旦开挖,地下的墓地之间密集度连将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已经完成,占地面积为54亩,主要内容为“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三号坑车马坑展示厅、郑公中字型大墓、郑国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马坑地上展示区、眺望台、休闲广场、廊架及反映东周时期文化特色的景墙。其中,1号车马坑于2001年4月发掘,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0辆和许多马骨;郑公墓和郑大夫墓仍在发掘之中。
⑵ 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
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我们一般将其分成四个时期:原始人群时期、早期智人时期、晚期智人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
一.原始人群时期
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
(一)元谋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共计左右门齿两颗。1976年测定,生活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这一古人类被命名为“元谋人”,是我们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会利用自然火,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是处在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
(二)蓝田人:1964年5月,在山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故将其命名为“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
(三)北京人: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故被命名为“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他们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北京人”已会制造石器,能使用天然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二.早期智人时期
早期智人,又叫“古人”,时间大概在距今30万年到5万年之间,以丁村人为代表。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因发现地点,这一古人类被命名为“丁村人”,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期中期。“丁村人”使用的仍然是打制石器,但较“北京人”有很大进步。“丁村人”摆脱了原始群居,不再是乱婚,进入到血族群婚阶段,即同辈男女包括兄弟姐妹才能结婚。这种“血缘家族”是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重要环节。
三.晚期智人时期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其生活年代距今5万年到1万年之间,处于旧石器末期与新石器时期的初期。晚期智人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都有其生活的足迹,其中山顶洞人是“新人”阶段的代表。“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的故乡,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一个山洞里,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使用钻孔、磨光新技术,制造石器、骨器,懂得人工取火。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稳固、持久的集团,过着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
四.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公社时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另一个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缘计算,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男子外婚到另一个氏族,女性是生产活动、公共财产的主持者。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前者代表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后者代表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面貌的是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000年至3000年。其遗址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位于今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东北,是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母系公社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半坡村,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半坡氏族的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能够制造和使用弓箭;种植蔬菜和粟;饲养猪、狗、牛、羊等;已使用彩陶;会建造房屋。半坡氏族的人们形成村落,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龙山文化遗址: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和其他器物,故龙山文化也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过来的,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情况。
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从其遗址墓葬可以看出,已出现了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⑶ 中国古代文物古迹哪个省最多
当然是山西了,毋庸置疑。
山西的文物古迹有270处,远远高于排在第二的河南(专189处),曾经建都最属多的陕西排在了第四位138处。
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只是元代之前的,就足足是整个日本的1.3倍,比如山西朔州的释迦塔,大同的华严寺,都是建成于辽代,纯木结构、无钉无铆。最大关帝庙,最早后土祠,最高木结构塔,最大皇家宗祠,最完整明代古城,都在山西。
现存的保存完好的宋、金之前的古建筑,山西占全国的75%,再加上元代的,接近80%。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唐朝建筑,举国仅存4座,都在山西。古建筑总共加起来,有4万多处,因此也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⑷ 没空的石器时代石器是什么年代的
气候特征编辑
此时,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已经消退,气候由严寒转为比较温暖。
3人类活动编辑
经济生活仍然基本上是渔猎和采集。因原来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动物消失,人们面对现生的动物群,改以猎取中小型野兽为主,其中大宗的猎物是鹿类。狗已成为家畜,在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地方,可能已开始驯养猪或山羊。随着人们采集活动经验的积累,在西亚一些地区,采集目标逐渐集中于大麦、小麦等野生禾稼,这可看作是农业起源的前奏。人们还从水域获取更多的鱼、贝类,以丰富食源。此时继续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体地位、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工艺更为成熟,出现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进步的复合工具。镖、锥等骨器也较为精良实用。弓箭的普遍使用,使狩猎效率大为提高。总之,整个渔猎采集经济比旧石器时代有了长足进步。人们除依旧利用自然洞穴栖息外,还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埋葬死者的习俗比旧石器时代也更加复杂。
4各大洲人类文化编辑
欧洲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盛行几何形细石器。这种细石器呈三角形、梯形或不规则四边形等形状。在西欧南部 和南 欧地区 , 先后分布有阿齐尔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均因法国的同名遗址而得名。塔德努瓦文化的海滨河口居民点中,有些堆积层含有人们食剩的大量贝壳和鱼骨等,形成为最初的贝丘遗址。在西欧北部和北欧地区有马格勒莫瑟文化,因丹麦的马格勒莫瑟遗址得名。该文化分布很广,在英国的斯塔卡遗址发现有木桨、家狗等重要遗存。
西亚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凯巴拉文化和纳吐夫文化等。
5中国文化编辑
文化遗存
对中国的中石器时代考古薄弱, 有待进一步探寻研究。有较重要的发现,如陕西省大荔县沙苑的30余处地点,或直接称为沙苑文化。但也有人认为这里的遗存文化性质尚难确定。中国中石器文化也以发达的细石器为特征,它继承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工艺的传统,存在船底形、楔形和圆锥形石核,并多从这些石核上剥离下规则的长条形石叶,镶嵌成刀刃直接使用。在岭南地区,除细石器 传统 的遗存外,还在众多洞穴遗址中,与现生动物群遗骸伴出打制的大型石器、局部磨制的切割器和穿孔的砾石等。因年代早又无陶器共存,有些学者认为它们也属于中石器文化的遗存。
许多学者从年代、环境、动植物群、经济、技术、文化特征、地层关系等方面论述,坚持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应当划分出中石器时代。也有的学者认为中石器时代并无普遍性意义,或另划续旧石器时代、先新石器时代、前陶新石器时代等,而不接受中石器时代的概念。
分布
中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欧洲从公元前10000~4000年属于中石器时代,以英国和德国北市的阿齐尔(Azili- an)文化为代表。
6经济发展编辑
下川,是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20 世纪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在阶地上层晚更新世末期的亚粘土层中出土了大批细石器,未见陶片、磨制石器和其它农业生产工具。据碳 14测定,年代为距今 2.4 万至 1.6 万年。由于这个遗址表现出既区别于旧石器时代,又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特殊面貌,考古界定名为下川文化。
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较粗大的打制石器两类,而以细石器为主。石器的原料多为燧石,细石器的类型达 40 多种,有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和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还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镞、锯、锥、钻等。这批石器的制作技术,承袭了峙峪文化的传统,又有突出的进步,为其它遗址所少见。
最能体现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一批石镞。石镞用压制法生产,有明显的锐尖和周边,分成圆底和尖底两种,与其它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址零星发现的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技术相当进步。
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边轻轻敲琢,使其变得厚钝,成为刀背,另一边缘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切割的刀刃。锯是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作出几个尖齿,有的锯还带有短柄。雕刻器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斜边雕刻器数量较多,制作精细,尖刃明显,器形很固定,颇具使用价值,其工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同类器所不及。有一种扁底三棱尖状器,是用较大的厚石片制作的,向背面修整出通体三棱锐尖,底端两面或一面修理成扁薄形便于装柄,这种三棱尖状器实际上就是狩猎的石矛头。
在下川文化中,粗大石器仍占有一定数量,原料主要为砂岩、石英岩。除石核、石片外,工具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砺石、磨盘等。其中的石磨盘,可能用来加工采集收获的植物籽实。
下川遗址地跨山西省南部垣曲、沁水、阳城三县的各一角。从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这类细石器地点 16 处。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带在中石器时代曾是猎人经常活动的地区。出土的大批细石器说明,当时已较普遍地使用了复合工具,包括镶嵌于木柄、骨柄而成的刀、锯、短剑及装柄的弓箭和长矛。由于这批新式工具和武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社会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
中石器时代的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至 20 世纪末,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新月型地带内,发现的类似下川文化遗存的遗址已经有数十处,其中比较重要的除下川外,还有山西蒲县薛关、怀仁鹅毛口、陕西大荔沙苑、内蒙古海拉尔松山一带和呼和浩特附近若干地点,西藏聂拉木、申扎、双湖地区、河南许昌灵井、青海贵南拉乙亥、云南元谋大那乌若干地点和保山羊邑新寨、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和南海西樵山等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大体上从距今 12000 年左右到七八千年前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青海贵南的拉乙亥遗址,是中国中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距今约 7000 年。当时黄河流域已基本上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繁荣阶段,拉乙亥氏族的遗存仍保持着浓厚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这一事实表明各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区别的。
云南省西部的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处横断山脉险峰峻岭之间,山川紧逼,缺少较大的河谷平原。怒江中游两岸岩溶洞穴密布,崖厦发育颇多,为古代人类的栖息提供了条件。由于交通闭塞,又缺乏农耕条件,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前,这一带仍生活着一些以采集和狩猎经济生活为主的氏族。保山市西南的塘子沟村小山顶留下了他们的遗迹和遗物,发掘出土的 400 多件石器全系打制;动物骨骸都是全新世的品种;遗址中未见陶器;工具器物群中未见用于耕耘、播种、收割、加工的任何器具,只是琢孔石环表现出比旧石器时代的进步性;骨角器也比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见数量更多、制作更精。事实表明,在黄河、长江流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这里仍处于中石器时代。
⑸ 中国原始社会三个时期的文化地点有哪些
中国(旧、中、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泛称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
早期: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
中期: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
晚期:在华北,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在东北,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 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
中石器时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
中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
新石器时代(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早期:以河北徐水南庄头、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
中期: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河南渑池仰韶村、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表。
晚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
⑹ 豫环〔2016〕40号
有资料一本报讯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向全世界宣布:在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惊现距今8万至10万年间的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重要一环,为解开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之谜带来了新的曙光。许昌市许昌县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大量动物化石、骨器、细石器以及打制石器。这一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按照惯例被命名为“许昌人”。从与其同层伴存的灭绝动物群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判断,“许昌人”头盖骨化石时代为距今8万至10万年。 “许昌人”头盖骨化石是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十二点八万—七点五万年)早期地层中发现的。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许昌市许昌县西北约十五公里的灵井镇西侧,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发掘。2007年12月17日,考古人员在九号探方深五米处,发现古人类顶骨、枕骨、颞骨的断片共计十六块,复原后成为一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从头盖骨化石可以发现,其眉脊较突、前额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较厚,化石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较好。 考古人员随后将头盖骨化石整体提取送至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进行了清理,并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同层取样,进行光释光测年实验。十余位权威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从与其同层伴存的灭绝动物群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判断,头盖骨化石时代为距今八万至十万年。按照惯例,它被命名为“许昌人”。 时下在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非洲起源说”,即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二十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二是“多地区进化说”。“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就是其中之一。其重要依据是发现了二百万年前的巫山人、一百一十五万年前的蓝田人,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十万至二十万年间的辽宁金牛人、一万至四万年间的北京山顶洞人等,几乎是一个完整的进化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却存在着关键缺失:没有五万至十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而这一时期正是“非洲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此次发现距今八万至十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正处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 据此,专家们表示,“许昌人”头盖骨的发现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是中国继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之后,十五年来古人类化石又一次重大发现。资料二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这是中原人类的共同祖先。与杏花山猿人遗址相毗邻的小空山猿人遗址,是我国发现的直立人阶段第二处人类已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白河两岸及鸭河、黄鸭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处。 禹定九州,本县属豫州之域。殷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周为申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曾一度归韩,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韩拨免,县境遂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两汉、三国两晋皆为雉县。南北朝属雉阳郡,置向城。宋、元裁县,并入南阳县,设三辖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名县,清顺治十六年(1613年)再废县,并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复置,南召县,县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县城迁移李青店,旧邑改为云阳镇。 南召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县境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称为"北扼汝洛,南控荆襄"的咽喉,为历代兵家所必争。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风暴中,刘秀自南阳起事,"于雉衡山获雉",留下汉帝遗踪。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曾屯驻南召,留下将军战垒。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曾数年在此浴血战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1930年首建南召第一个党支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党为建立伏牛山抗日根据地,陆续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和鄂豫边工委三条线上的共产党员云集南召,与地方自治派结成牢固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抓武装,搞军训,筹募捐,大宣传,如火如荼。此时南召县被誉为"小陕北",李青店为"小延安",现代中学为"小抗大"。南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惊恐,蒋介石令驻豫的汤恩伯部派兵"清剿",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500多人,杀害40多人(其中当场枪杀15人)。遂之,1945年侵华日军践踏南召。但是南召的党和人民并没有屈服,保存组织,隐蔽力量,坚持抗战,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陈赓 兵团挺进豫西。4日,南召解放。8日在云阳镇南召店召开的陈赓兵团前委扩大会议上,确定了解放战争中举国闻名的"豫西牵牛"作战计划。南召解放之初,李青店曾为中共豫西第六专暑,六分区驻地。11日,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南召人民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谱写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