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古遗址
A. 安化茶马古道的基本信息
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版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权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国家AAAA级景区
2011年8月23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安化茶马古道风景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研究决定,现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B. 安化茶马古道在哪里
在湖南省安来化县(主要为洞市自,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陕甘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用骆驼。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C. 安化茶马古道具体的位置在哪
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等地,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族,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致使梅山马匹的数量日渐减少,马帮进入低谷时期。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成,马帮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D. 安化茶马古道风景区的介绍
安化复茶马古道风景区位于制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距离益阳市区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光和峡谷风光,远离尘嚣,秀美独特,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E. 湖南安化大福镇古桥有多少年的历史
好像有几百年了,你去桥头那里看有记载的
F. 古代的安化叫什么名字
古代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按自然区域把天下划为九州,以“荆及衡阳惟荆州”,今安化自在荆州之域。
春秋时期,湘境之群蛮与鄂境之荆楚常相争战。至春秋中期,楚国势力扩张至今湘北,战国吴起相楚悼王,始并蛮、越,取得洞庭、苍梧之地,此时湘境大部分并入楚国疆域,今安化当属之。
唐溪茶园
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化属长沙郡。
西汉初,置益阳县(一说秦置),属长沙郡。高祖五年(前202),改长沙郡为国,东汉光武时期改为郡。今安化属荆州长沙郡益阳县。
东汉建安年间,刘备借荆州,长沙郡一度为刘所据,今安化地当属之。三国时期,今安化属吴长沙郡益阳县。太平二年(257),吴分长沙郡为湘东、衡阳二郡,今安化属吴衡阳郡益阳县。
西晋因旧制,今安化属荆州衡阳郡益阳县。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析荆、广二州地置湘州,今安化属湘州衡阳郡益阳县。
南北朝仍沿用晋制,安化隶属关系无变。
隋初,废郡为州,长沙郡改为潭州,隶属荆州,今安化隶荆州潭州益阳县。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今安化属长沙郡益阳县,仍隶荆州。
唐代,州郡并称,一地二名,长沙郡即潭州,史称潭州长沙郡。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潭州长沙郡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今安化属江南西道潭州长沙郡益阳县。
晚唐时,藩镇割据,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县,反统治。光启(885—888)年间,梅山“为蛮所据”,不听朝命,不服州统、不为县辖,“不与中国通”。今安化县境史称“梅山蛮地”,经五代至北宋中期无变。
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开梅山置县,六年敕名安化(取归安德化之义),隶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5] 。县治初设伊溪东启安坪(今东华启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战火,县治迁伊溪西,即今梅城镇。
元世祖分华夏为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大德(1297—1307)初年,又分全国为22道,道下置若干路。今安化属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文宗天历二年(1329),改潭州路为天临路。今安化随之改属湖南道天临路。
明初,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改为长沙府。九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即湖南省),省下分设四道,今安化县隶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
民国初年,废府保留道,改长宝道为湘江道,今安化属湖南省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撤销道,保留省、县两级,今安化直隶湖南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南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今安化隶第六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划10个行政督察区,安化改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28日,中共安化县工委率人民武装进入县城,宣布安化解放,8月,湖南成立益阳专区,安化属益阳专区。
1951年8月,安化划出部分区、乡归新建的蓝田县(今涟源市),并随县域变动,将县治迁至东坪。
1952年12月,撤销益阳专区,安化改隶常德专区。
1962年底,重建益阳专区(后改称地区),安化复隶益阳专(地)区。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建立地级益阳市,安化属之。
请采纳
G. 寻找姓氏来源。贵州省的古地名安化(花)县,是否今为思南县,有个地方叫李子湾
一、为共氏所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其时约在战国末年秦汉之际。 二、唐《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龚二氏。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书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人,不管身处天南地北,统统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当然,龚姓男女之间的论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许的。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和辽宁,山东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中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
徧考史乘,溯源追远,海内“龚”姓,渊源有八: 其一·源自共工。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系,姜姓),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后又加龙成“龚”氏。 其二·源自共国。据《通志·氏族略》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亦作恭国,为商代诸侯国。以侵周而受文王姬昌之讨伐,为周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即共氏。后演变为龚姓。 其三·源自共伯和。西周后期,有王室贵族姬和,封於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史称共伯和。时周厉王於“国人暴动”中被逐出国都,诸侯共举共伯和行天子政,史称“共和行政”, 是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肇始。伯和之后氏共,后演变为龚姓。 其四·源自晋世子申生。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之子奚齐即位后,諡申生曰“恭”。史称恭世子或恭君,其后代因諡为氏,后演变为龚姓。 其五·源自共叔段。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所载,春秋时,郑庄公即位,察知其弟叔段欲篡政,将图之,母后请封,封之共,史称共叔段。其后代氏段,或氏共叔,或氏共。氏共后裔演为龚姓。 其六·源自周昭王支庶孙翁氏。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其后以邑为氏,称“翁”氏。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洪氏后为避仇,改氏龚。 其七·源自周室。周文王第十四子曰叔绣,叔绣之后裔际远封於滕国之共邱,亦作龚邱,因地赐姓为龚。际远子讳坚,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其后裔龚选、龚遂著称於汉。龚遂於汉宣帝地节四年任渤海大守,继任水衡都尉,卒於位。配王氏,生二子:奇英、奇杰。奇英於汉元帝时为武陵守令(今湖南省常德市),辞官后定居武陵,遂开“武陵龚氏”之源。配耿氏,生一子名胜,汉哀帝时为谏议大夫,后因王莽篡政而归隐武陵。龚胜配郭氏,生二子:龚苍、龚苔。龚苍避兵去楚而徒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弟龚苔仍居武陵。 其八·源自少数民族汉姓。 一 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二 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 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 综上八源,其八乃少数民族之汉姓不计,括约之为三: 一曰:源出炎帝系之姜姓。其一是也; 再曰:源自黄帝系之子姓。其二是也。 三曰:源自黄帝系之姬姓。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均是也。
H. 安化大福的古迹有哪些
大副古桥 几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