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午寄遗址
㈠ 列举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回答者:当个坏宝宝 - 魔法师 四级 3-10 21:04
--------------------------------------------------------------------------------
黄河发源於昆仑山东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晋)、陕西、河南(豫)、山东(鲁)等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利津附近分流入海,於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位於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於三个英国的国土面积。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乾旱、半乾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上游从河源到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可再细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河套段;上游段水多沙少,为黄河主要清水来源区。
中游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可细分为黄土高原峡谷段、汾渭地堑段及豫西峡谷段;中游落差大,河谷两岸崖壁陡立,多急流险滩,例如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又称龙门)。
下游从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可分为冲积大平原和河口三角州两部分;下游河道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黄河带到下游的泥沙极多∶约四分之一淤积在河道内,使河床逐年抬高,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河」。约有四分之三被送到入海口,泥沙淤积令河口延伸,三角州扩大;每年造陆约50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推进 1公里多。
黄河流域人口约一亿六千万,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2.5%。目前已逐渐形成上游水电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业的布局。
黄河是中国的忧患,因为时常有水灾和旱灾。
回答者: some_thing - 总监 九级 3-10 21:10
--------------------------------------------------------------------------------
.有诗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黄河)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列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2.你能否具体地说出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3.你知道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和与黄河有关的诗词吗?
4.在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当中,由许多和黄河有关,比如“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请你收集若干条,并且在每一条语言材料后面写出它的意义和相关故事。
下面这个网站从春秋时期到现代所有有关黄河的谚语全部在上面,点击即可,多的实在粘贴不完,自己看吧!http://www.yellowriver.gov.cn/hhwh/zhuanti/hhshici.html
还有一个网站很丰富http://202.108.249.145/f?kz=631654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阮籍《咏怀》)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同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银河去,直到牵牛织女家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德之难量。
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它们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诗中的第一首中的前两句。后两句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洲词》王之涣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诗人顺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山不绝,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滚滚黄河与天相连,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闪烁不定。那种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经安史之乱,残破萧条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他的僚友们会理解他的无奈的忧伤,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从建中元年即位以来,朝政每况愈下,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赋税滥征,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韦应物了解这一切,为之深深忧虑,然而无能为力。此次虽获一州之任,亦是荣升之遇,有可作为之机,但他懂得前途充满矛盾和困难。因此只能徒具巧者之才,空怀智者之忧,而自认无能,无奈而无求。也许他的洛阳僚友曾给他以期望和鼓励,增添了他的激动和不安,所以他在离别洛阳之后,心情一直不平静,而这黄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触,使他无限伤慨地写下这首诗寄给朋友们。
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录 [隐藏]
1 释名
2 水文特征
2.1 源头
2.2 分界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主要支流与湖泊
2.4 干流峡谷
2.5 干流水利枢纽
2.6 桥梁
3 环境状况
3.1 水土流失
3.2 断流
4 历史与文化
4.1 河道变迁
4.2 水利简史
4.3 中华文明的摇篮
4.4 与黄河有关的人物
4.5 旅游文化资源
5 其他
6 参看
7 站外链接
[编辑]
释名
黄河母亲“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编辑]
水文特征
[编辑]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参考资料:黄河源头
[编辑]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编辑]
上游
在兰州的“黄河第一桥”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㈡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遗址在哪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在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内威海、黄海北部容都有甲午战争遗迹,记述甲午战争较全面的是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湾内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遗址及博物馆;还有辽宁省盘锦市的田台庄甲午末战战场遗址。
㈢ 燕京大地上的长城遗址是
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修筑长城止于清朝。清入关以后,对长城是否继续修建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对于长城的防御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有不少的人提出要修长城,这些建议也曾引起清朝统治者的注意和考虑。但为什么决定不再修筑长城了呢?这还要从清朝统治政策的改变和军事形势的变化来考虑。康熙皇帝巡视到东海时曾写过一首诗,就表明了这种认识的转变:“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在康熙看来,秦始皇为修筑长城耗尽了民力,但结果怎么样呢?天下并未永远属于他。由此,清朝统治者把统治的策略调整到了“怀柔”政策上来,以亲和来拉拢蒙、藏等各族的王公贵族,这对安抚边疆各族巩固统治秩序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清朝并未继续长城工事的修建。现在的长城遗址都是明和明以前各朝代所遗留的。
(1)丹东虎山长城明长城的九镇之一是辽东镇。辽东镇是九镇之中最东边的一个镇。据史料记载:“辽东全镇,延袤千有余里,北拒诸胡,南拒朝鲜,东控福余,真番之境,实为神宗左臂。”辽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归属燕国。燕昭王修筑燕北长城时,东端起点就在辽东。
丹东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北倚长白山,南濒黄海,东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长城、秦长城、汉长城都修至丹东,而明代长城在丹东地区修建的年代是在成化四年(1468年)。据《安东县志》记载:“老边墙在具治东北四十里,叆河北岸与宽甸分界处。山岭绵亘,足资防御。”关于明长城东端起点现仍有不同的说法,但不论哪种观点都认为最东端起点应在丹东境内。现在丹东市郊15千米处存有已修葺后的虎山长城遗址。
丹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鸭绿江一衣带水,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饮一江水,是我国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边境城市。20世纪50年代,丹东这座城市就以抗美援朝的英雄之城而著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具有历史意义的鸭绿江大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早在1894年,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距丹东不远的黄海海面,著名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和他所指挥的战舰,就在这一海域殉难。现在的丹东正在作为崭新的边境旅游城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2)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距市区约70千米。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处居庸关之北,又称北口,与南口相对,是居庸关的门户。八达岭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中有一径,在岭上可俯视居庸,远眺北京。八达岭关城有东、西两座关门,东叫:“居庸外镇”,西称“北门锁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八达岭是军都山主要山峰之一,海拔1015米,由于从这里可以南通南口、昌平、北京,北通延庆,西通沙城、宣化、张家口,道路四通八达,由此,称为八达岭。由于八达岭地势险要,素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居庸关)而在八达岭”之说。
从山海关东门向南延伸8 里为老龙头,这里是长城入海处。在老龙头上建有澄海楼。
㈣ 韩国境内现存的中日甲午战争遗址有哪些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部、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与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距韩国最近的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
㈤ “紫气东来”到底是啥含义
紫气东来zǐ qì dōng lái
意思--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内道将容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5)东午寄遗址扩展阅读
典故--
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
“紫气东来”乃“老子出关”时的一大胜境,流传千古,代代传诵。
成语辨析--
紫气是紫色的气,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很多官服是紫色的。紫气东来主要用于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上的牌匾。
㈥ 中午中日战争的遗迹的介绍
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于甲午战争纪念地威海刘公岛上,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海战馆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由广东河源华冠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6000余万元,于1995年6月建成开业。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1]
中文名称
甲午海战纪念馆
外文名称
Museum of the Sino-JapaneseWar
类别
历史博物馆
地点
山东威海
竣工时间
1995年6月
快速
导航
详细介绍
景区介绍
展区结构
相关评价
景区特产
交通提示
旅游贴士
基本信息
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码头东200米,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影视等综合艺术手段展示甲午海战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1]
馆内以电、光、声等现代科技营造的氛围,生动逼真,游人置身其中,耳闻目瞩甲午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整个海战馆气势宏大,外型有如几艘互相撞击穿插的船体,坐落在当年旗舰定远号搁浅的地方,悬浮于海上。18米高的主体建筑上塑造了一尊15米高的北洋海军将领像,为国内人物雕塑之最。
共5张
甲午海战纪念馆
详细介绍
倡议建《甲午海战纪念馆》
省委党校文史教授“王建学”的这一倡议引起省政协和“丹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
王建学:辽宁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大鹿岛
100多年前的丹东“大鹿岛”,上演了一场由中日两国海军参加的19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海战。昨日,省委党校文史教授王建学的一份关于辽宁省建“甲午海战纪念馆”的建议引起了省政协和丹东市政协的重视。“甲午战争才是日本侵华的起点。”采访中,王建学还向记者讲述建甲午海战纪念馆的意义。
大鹿岛邓世昌塑像
村民集资为邓世昌立像
2005年记者找到王建学教授。他正在应丹东文史委的要求就甲午海战及修建纪念馆的意义、作用等相关问题提出详细的意见。
在他的案头记者看到了丹东文史委刚发给他的信函:“省政协联合视察甲午海战遗址之座谈会上,您对重视甲午海战遗址遗迹保护,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发言,省市县三级领导均十分重视。特别是您关于修建甲午海战纪念馆的建议,丹东、东港两市领导认为意义重大。市政协领导要求,由我们起草一个建议案,以反映您的意见
㈦ 甲午战争中遗址在哪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㈧ 怎么邮寄东西
1、由于现在抄快递公司种类繁多,价格不袭一,能到达的地方也不一样。所以要提前查询并选择好一家快递公司。
㈨ 东鸡冠山战争遗址,中国唯一的日俄战争陈列馆,是历史景点吗
这趟旅游没白来,感觉知道了不少东西,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不少,好多之前还叫不出名字的现在都知道了,东鸡冠山值得花上一天的时间游览,回忆历史,爱国之心毅然从心中涌起,旅顺独特的历史经典,适合带孩子出去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