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大地湾遗址
① 甘肃境内以及发现了近200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是
1. 最重要的是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布局规整,平衡对称,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 。该遗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可由8000年前推前至6万年前。该遗址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大地湾遗存包含6个文化层。第1—3文化层形成于60000—20000年前,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形成于20000—13000年前,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形成于13000—7000年前,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形成于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4.大地湾遗址发掘房址241座,大部分属于深穴窝棚式建筑,灶址104个、灰坑和窑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编号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编号F901的建筑是宫殿式建筑。编号为F411房址上发现绘画。编号F901原始地面下层混合层中的材料是中国较早的人造轻骨料。编号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墙壁柱遗迹是中国较早的消防实例。出土的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国较早的度量衡 。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陶器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陶器上发现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国较早的雕塑。大地湾遗址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湾遗址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 。
5.大地湾遗址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彩陶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陶器上发现的刻划符号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
② 大地弯遗止文化距今多少年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相接的缓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大地湾文化遗存的相对时代约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第五期为距今约5000-4800年间的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期。
③ 天水秦安大地湾,这个人类文明起源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文明肇启,大地之光。今天,文旅妹带大家解开人类文明起源之谜,一览“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的珍贵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是八千年原始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首创文明的历史见证。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是一出规模较大的原始社会新时期时代古文化遗存。
自1978年发掘以来,大地湾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更是创造了国内十大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最早的汉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最早的绘画、最早的人造轻骨料、最早的消防实例,对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国就去大地湾。
从大地湾发展过程来看,从采摘野生植物,到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复一年连续再生产的人工栽培作物;从捕杀动物,到将某些易于驯服且繁殖较快的动物驯化为家畜,大地湾的先民们首先解决了吃的问题;从低矮潮湿的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的宫殿式建筑,住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从室内没有炉子到有炉子,从炉子在地面下到地面上,人们对火的性能也逐渐掌握。人口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上千人,社会制度从母系转向父系社会,领导者不仅具有很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应用简单的科学办法制定和管理标准量具。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大地湾的吃、住、社会体制,管理体系是经过长期摸索而发展起来的,它应当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可是为什么当它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就很快地消失了呢?是什么原因使大地湾3000多年创造的辉煌而在短短的时间就得以殆尽。
第一种猜想是瘟疫。在远古的时候已经有瘟疫,那时的人们对瘟疫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当瘟疫暴发后不得已就迁走了。从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们在离开它之前,并没有把粮食、礼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带走,反到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灾难让它失掉原有功能和价值,人们才不得不弃它而去。
第二种猜想是火灾。可能和当时对火的敬畏有关,或者是对火的信仰有关,因为烧过火以后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废弃了。由于沧桑巨变最后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五千年。
第三种猜想就是民族侵入。专家认为游牧民族侵入进来,破坏了原来的农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等等发生了变化,使得大地湾的重要性逐渐衰落。
从8000年前到5000年的历史沧桑巨变中,大地湾有过蹒跚的步履,有过茁壮成长的身影,有过史诗般的辉煌,正当它振翅翱翔飞向文明的彼岸时却转瞬间陨落了,在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大地湾的先民们不畏艰辛、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犹如凤凰涅磐般惊天地泣鬼神。虽然大地湾最终是缘何而消失的,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文旅妹认为随着大地湾考古的进一步发掘,这一谜题终究会被解开的。
④ 秦安大地湾遗址最早发现于哪年最早发掘于哪年
秦安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五营乡境内的邵店村东侧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距秦安县城45公里。
秦安大地湾遗址,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就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大地湾遗址,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仅发掘了其总面积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000多件。其实际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
难怪,一位20多年来一直参与大地湾发掘和研究的专家郎树德感叹:“大地湾是一个远古文化遗存的巨大宝库,现在才只是打开了它的大门。”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⑤ 大地湾遗址、甘肃彩陶为什么闻名于世
大地湾遗址、甘肃彩陶闻名于世的原因:
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这两项都对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大贡献。
1、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相接的缓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2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万多件,清理房屋遗址240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42个,窑址38个,墓葬79座,壕沟9条。
大地湾遗址对于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甘肃彩陶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马家窑文化彩陶演变的主线是由旋纹到四圆圈纹,这类纹饰应当具有为马家窑人认同的特定的象征意义,有可能表现的是太阳崇拜观念。
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后来又在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发现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这些具有初始特征的彩陶将甘肃及以西邻近地区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了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已有的发现完全能证实甘肃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这样的序列不仅在中国其它区域没有见到,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没有见到,由这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始艺术生长的典型区域。
⑥ 甘肃天水有那些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甘谷大象山、武山水帘洞景区 、秦安县凤山景区。
1、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全景区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一个古镇街亭温泉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伏羲庙
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地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顷。这里树木葱茏,古柏参天,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为天水的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时,写下一百余首赞美诗。
4、玉泉观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于北纬34°22′—34°37 ′,东经105°31′ —105°48′ 之间。距离市中心广场约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⑦ 大地湾遗址的年代确定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年。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给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编辑本段]遗址历史
1958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7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4752平方米,约占分布范围的1.34%。
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000多件。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大地湾遗址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倍受考古界关注。最近,标志大地湾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的考古发掘报告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了专家鉴定,即将正式出版。
[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在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着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万多件。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其一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一期出土的炭化稷标本,与国外最早发现的希腊阿尔基萨前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它不仅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种植的粮食品种为稷,然后才是粟的推广。而此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北方农作物标本大多是粟,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其二是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这批距今约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图案虽还不太完整,却将中国彩陶制造的时间上推了1000年,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
其三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一样。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其四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的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目前所见我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这座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多间复合式建筑,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开创了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
其五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面积达130平方米的“F901”宫殿式建筑主室,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这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其六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专家们确认,大地湾编号为“F411”的房址地面上发现的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这幅长约1.2米,宽约1.1米,保存大部完好的地画,改写了中国美术史,将其前推了2000多年。据考证,此前最早单独作为绘画保存至今的,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楚国帛画。
[编辑本段]出土文物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房址238座。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绘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地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现,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大地湾遗址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在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着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显地反映出生产技术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红陶、灰陶、彩陶; 有手捏制、敷贴模制、轮制; 有夹砂陶,泥质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 如钵、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装饰纹有绳纹、弧线、三角、条纹、勾叶纹;有变体鱼纹、鸟纹;有两兽相朴的写实纹、蛙纹;有圆点、条线、弧线、组成的几何图形等;有紫红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绘。特别是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
⑧ 大地湾文化遗址在什么地方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区102公里。大地湾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截止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大地湾遗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直径在2—3米之间,室内有一小火塘。中期的房屋除仍保留了半地穴的形式外,出现了平地起建的房屋,面积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水泥修抹。晚期房屋以平地起建为主,出现了规模宏伟,形制复杂的殿堂式房屋。如编号为 F901的大房子遗址,距今6000多年,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F411号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幅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大地湾的制陶业也相当发达。如发掘出的一件大型圆底龟纹彩陶盆,口径50.2厘米,卷折唇,曲折腹,圆底,口沿下有鱼纹绕周,形象逼真,花纹流畅,为同类器物之冠。著名的彩陶人头瓶,通高32厘米,口径4.5厘米,人头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齐的刘海,微鼓的鼻翼,尖圆的下颔,面呈鸭蛋形,双耳有穿孔,口目镂空,显得生趣盎然。瓶身以优美的弧线为轮廓,由弧线三角形和柳叶纹组成流畅的图案,造型优美,动人心弦。在宽带纹环底型号陶体内壁已发现有十多种独特的彩色符号,距今7000年,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还有我国最早的农业标本炭化稷和油菜籽的发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为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大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羊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⑨ 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介绍
秦安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境内的邵店村东侧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⑩ 大地湾遗址与河套遗址哪个更早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为新石器早专期及仰韶文化早,中,属晚各期文化遗址,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套人”的体质特征接近于现代人,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属晚期智人。到目前为止,“河套人”文化遗址共发现人类化石、石器380多件,还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鸟类化石。
大地湾遗址稍微早一点。
大地湾遗址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倍受考古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