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普遗址
1.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址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掘,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面向东南,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川。这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成组建筑遗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中国首次明确发现的女性裸像。伴随出土的陶器如镂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见,这是是神圣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自80年代以来,系列红山古玉的发现和研究,接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沙拉乡茶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类型。经过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查海遗址经过发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状器、如斧似锛形器等。陆续发现有: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鱼形玉佩、联环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区发现的马蹄形玉器、玉钺、玉环、勾云纹玉饰、玉蝉、竹节形玉饰、猪首玉饰;建平县牛河梁积石冢群发现的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玉蚕、玉猪龙、玉凤、勾云纹玉佩、玉鸮、鱼形玉饰、三联玉璧、勾云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属各旗,也都有玉龙、玉琥、玉鸟、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饰、玉斧、玉棒等各种形制的玉器发现,而且数量相当可观。
红山文化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 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 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 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数古玉的 土蚀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 同的经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 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 之色,必须讲究、盘功。
中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 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 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 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 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 之外,中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 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 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 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有些战国时代咐厶古,出土后也要缓盘二十年,方易为功。故古人说,上佳宝 玉可通灵,宜终生佩带。以笔者自己经验,不论急盘和缓盘二法,总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难盘出原色原质,原因就是受地气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学玩古玉;只要佩系三两件,日夕盘之,可训练修养与耐力,因为盘玉这门功夫,欲速则不达。第三种为意盘法,这是笔者个人喜爱之方法,因为最多直接接触,以示珍惜与爱意。古代文人雅士,亦爱此法。此法可与缓盘法互相配合。意盘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谓、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这种方法犹如写画的意笔,人多不解,但是必须面壁工夫,能够做到的人就少了。
2. 中国五大文化遗址至今时间
(一)彦沟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在彦沟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层不十分明显,范围面积亦不清楚。陶片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内涵属龙山文化遗存。1985年修彦沟水库时发现陶罐大的如水桶,还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沟仰韶文化遗址
遗址在界牌沟东坪地。发现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沟遗址
(四)塔罗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在塔罗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变化很大,范围亦不甚清楚,地表仅见部分草拌泥红烧土块和部分陶片,还有石斧一类生产工具,其内涵属龙山文化遗存。
(五)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
3.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都有火的遗迹,这几个人类遗址分别是哪几个遗址
云南省元谋县境内发现的距今170万前的元谋人遗址,在元谋人化石黏土层曾出土了大量的炭屑,并发现有数块烧骨。这表明当时的元谋人不仅用火,而且还用火烧烤兽肉鱼蚌。在距今约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居住的遗址中也有用火的遗迹。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发现的距今50万-40万年前的北京人不但已普遍用火,而且已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清雍正景德窑粉彩笔筒
4.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哪些人类遗址都有火的遗迹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都有火的遗迹。例如在云南省元谋县境内发内现的距今170万前容的元谋人遗址,在元谋人化石黏土层曾出土了大量的炭屑,并发现有数块烧骨。这表明当时的元谋人不仅用火,而且还用火烧烤兽肉鱼蚌。此外,在距今约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居住的遗址中也有用火的遗迹。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发现的距今50万~40万年前的北京人不但已普遍用火,而且已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清雍正景德窑粉彩笔筒
5. 大连有几处古人类遗址
金牛山遗址年代最久远
在辽东半岛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年代最久远的是今营口地区的金牛山遗址,距今约28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遗址发现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虽然较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和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为晚,但却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它证明人类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旧石器时期的早期,辽东半岛就有古人类居住。在辽东地区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还有:今本溪地区的庙后山遗址,距今2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区的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万~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今丹东地区的前阳遗址,距今18000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大连地区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但在1981年于瓦房店市古龙山发展了距今17000年前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古龙山遗址是大连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兽骨,并有人工用火的痕迹,兽骨中有马骨、鹿骨、猛犸象骨、棕熊骨、野猪骨、羊骨,其中马骨的数量十分惊人,仅马类牙齿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龙山人又被称作“猎马人”。它证明距今17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大连所处的辽南地区就有以狩猎为生的古人类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庙后山、前阳、古龙山遗址的发现,证明旧石器时代辽东和辽南地区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状态和打制的石器看,与50万年前的北京地区周口店遗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他们是中国猿人向濒临大海气候适宜的东北南部地区迁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种族。
最初的源头始于古龙山人
文化是随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文化,尽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们从根本上使人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因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发端和最初的源头。因此,根据迄今为止的发现,大连文化最初的源头,当始于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龙山人,大连的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瓦房店古龙山遗址的发展,证明了大连地区的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但是,古龙山遗址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仅提供了一个起点和萌芽时期的十分简单的物证,此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如何相传,萌芽后的古文化如何演变,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属于哪一个古老的种族,其文化属于哪种类型,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
现有的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萌生于远古的大连古文化,也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开始,最终形成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4000年左右。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大连地区也较早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大连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聪明地在黄、渤海沿岸发现了这块冬暖夏凉、海产丰富、适于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鱼”的风水宝地,开始了以渔猎为主兼作农耕的定居生活。
大连地区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多分布于黄、渤海沿岸和沿海岛屿,其中以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最为典型,它完整地堆积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类的遗物,年代层次清晰,像连续的画片一样展示了几千年间古人生活的轨迹,因而成为大连地区史前时期历史分期的坐标,被考古界称为大连地区“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详解
小珠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早期文化。大连地区和小珠山下层同期的遗址,还有大长山岛上马石(下层)、獐子岛沙包子、庄河黑岛北吴屯、普兰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顺北海王家屯等多处。这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房屋由穴居变为方形圆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遗物除大量人类食后遗弃的贝壳外,还有兽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为主,有尖状器、刮削器、石网坠等,磨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锄和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质较厚,种类较少,压有装饰性的席纹、之字纹,玉器中有玉斧等,兽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这些发现透露的信息表明,当时大连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农耕,过着以渔猎为主兼作农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层文化距今约5000年,同期的遗址还有旅顺郭家村(下层)、北海王家村(下层)、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上层)和庄河黑岛北吴屯(上层)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已较前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生产工具在不断进化,打制的石器在减少,磨制的石器在增加;二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品种在增加,并且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猪骨,说明农业生产的比重加大,家畜饲养已经普及;三是陶器的种类增多,制作技术有新的发展,虽然多为手工制作,但已出现轮制技术,陶器的装饰纹也由前期比较简单的压印纹发展到线条复杂的刻划纹;四是这一时期的大连地区和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开始接受山东半岛文化的影响。由于当时的古人已经学会制造船只,掌握了航海技术,大连地区和山东半岛之间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顺郭家村下层出土的陶器,如实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时期山东蓬莱紫荆山、烟台白石村、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的同类器物相类似。在山东半岛上述遗址中也发现了由辽东半岛传入的以刻划纹为特征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制品。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产生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红地黑彩、红地红彩具有艺术性的彩陶器和作为大汶口文化标志的陶鬶,说明大连文化开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来的文化源流开始注入大连地区,使当地的土著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显露出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区别。
小珠山上层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遗址还有瓦房店长兴岛三堂村、旅顺郭家村(上层)、老铁山积石墓、甘井子区四平山积石墓、长海县大长山岛上马石(中层)等多处。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遗址较多,说明古人已长期在大连地区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断增多;二是房屋比较密集,墓葬规模较大,说明当时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制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见,并发现了贮藏粮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类与大量的猪骨,说明当时的经济类型已以农业为主,已有剩余的粮食可供贮藏,家畜饲养已相当普遍;四是发现了大型的渔具、大型的鱼骨,说明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渔业,已由近海捕捞发展到可以捕捞深海鱼类;五是在旅顺郭家村(上层)还发现了舟形陶器,这种仿真陶器与近代的木船相仿,说明当时已有了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六是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与山东龙山文化相同的多种陶器,特别是发现了山东龙山文化创造的制作精美的蛋壳黑陶。蛋壳黑陶制作技术高超,胎盘很薄,仅有1mm~2mm,有光泽,敲击有金属声,是山东龙山文化创造的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许多专家认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这些发现说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连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了重要的发展,形成了农业为主、农渔并重的格局,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制陶业、捕捞业和航海业,并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山东半岛古文化的影响,既与东北地区仍然保留着狩猎游牧习俗的古老种族产生了差别,也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如沈阳地区的新乐遗址产生了差别,开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气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一个特殊类型。
6. 织机洞遗址的介绍
织机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抄荥阳市城南20公里的崔庙镇王宗店村北500米,这里为嵩山北麓浅山丘陵地带,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被誉为“河南第一洞”,是继周口店之后,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1。1984年,荥阳市文物普查时发现动物化石和陶器残片,1985年初文物普查中发现,洞穴呈石厦状,洞口高5米,深19.6米,宽12.9米,口宽12~15米,进深21米以上,后经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文化堆积24层,用火痕迹17处。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动物化石2000余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万余件。其中石器中有大量的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雕刻器、石锤等。织机洞洞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为旧石器考古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为豫中地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另遗址的发掘考察工作对目前世界人类学争论的焦点———现代人的起源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同时在东亚旧石器文化考古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该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陕西历史战争遗址
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河南军阀吴佩孚为了扩张势力,派镇嵩军围困西安,首领是刘镇华,原来当过陕西省省长。杨虎城和李虎臣守城,史称“二虎守长安”。最后于右任与冯玉祥解困西安。被困期间,死亡军民分男女葬于两冢,建亭“革命亭”,建公园,也就是革命公园。玉祥门也是攻城时炸开的,就修了座门,纪念冯玉祥,称为“玉祥门”。
8. 什么叫革命遗址
与革命事件有关的地点并且该地点能突出地体现革命的痕迹或意义,比如某次战斗的指挥所,南泥湾开荒出来的田地,
9. 详细介绍一下河南的古战场遗址
1.官渡古战场景区位于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内原有关帝庙,存清乾隆年间石碑,碑文云“官渡乃关帝拒袁斩将处”。据《中牟县志》载,这里旧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东汉曹操与哀绍相拒之处。附近有“水溃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绍岗”,传说是袁绍屯兵处。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200),当时袁绍率兵20万南下,曹操率兵4万在官渡相拒。当年春,曹操乘袁绍傲慢轻敌,内部失和之际,两次偷袭袁绍后方,焚其粮食辎重,断其粮道,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则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2.河南省郸城县文物普查队员在县城东宁平镇发现西晋时期一处古战场遗址——宁平之役遗址。该遗址分布于宁平镇东、南、西部,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曾出土大量铜箭头、铁剑、大量叠压尸骨等。西晋末年,司马皇族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发生了“八王之乱”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在山西平阳(今临汾)称帝,建立了“汉”国,公开反晋。石勒、王弥等率众响应,并以刘渊为共主。永嘉3年(公元309年)石勒兵逾10万,驱掠于河北地区,次年又南出襄阳,连取晋军江北30多个军事据点,洛阳亦在所围。公元310年11月15日,晋太傅司马越率领由王公大臣和禁军等拼凑起来的10万大军,经许昌,进驻项县(今河南沈丘县槐店镇)。司马越自任豫州刺史兼豫州牧,任王衍为太尉,冯嵩为大营左司马。第二年3月19日,司马越病死于项县。越死前,曾把后事交付给王衍,官员们共同推举王衍为元帅。可王衍不敢当此重任,而愿让给襄阳王司马范,范也不敢接受。于是大军有没有主帅的情况下,由王衍等一群高级官员集体领导,密送司马越的灵柩前往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安葬。是年4月,石勒亲自率领轻装骑兵,追击晋国护送司马越棺木的庞大兵团,追到宁平城,终于追到。石勒发起攻击,晋军大败。在石勒的指挥下,骑兵把晋军团团围住,晋军10万余人,互相冲击践踏,尸体堆积如山,就这样西晋帝国最后仅有的这支部队,霎时瓦解。官兵不是被杀,就是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平之役”,这一战役不仅决定了西晋王朝的灭亡,也给中华历史留下了悲惨的一页。3. 汉霸二王城古战场风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北35公里,荥阳市区东北25公里的广武镇霸王村和汉王村,景区东邻荥阳市三皇山桃花峪风景区和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北隔滔滔黄河与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旅游区相望,现存有汉王城、霸王城、鸿沟、日本侵化工事等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楚河汉界,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演绎了象棋文化博大精深,汉霸二王城古战场风景区以“汉霸二王城”、“鸿沟”等驰名于古今中外的古战场遗址为依托,向游客展示河南独特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情,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该项目是河南省 “大黄河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向人们展示“萧萧古战场、滚滚黄河情、茫茫黄土陵、悠悠棋艺源”的优美景色,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
10. 高明区有哪2个考古的地方,历史是什么
唐代龙窟遗址位于荷城区沿江路,东邻风景秀丽的龟峰山。1957年,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高明县文物工作人员在
大岗山(现已辟为沿江路一部分)进行文物普查,在“探沟”中发现古陶碎片,并发掘出20多件陶器及垫烧物、釉渣、红烧土等,经考证为唐窑器物。当时的《南
方日报》曾以“广东发现古窑址,高明县算最老”为题作了报道。
高明古椰遗址震惊考古界 早在1984年“高明古椰遗址”就已被发现,真正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直到2006年9月,由于即将开工的
广明高速途径遗址所在区域,广东省考古部门才对开始抢救性挖掘。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出土了众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其中
20粒保存完好的稻谷,在岭南史前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的遗物包括贝壳、陶釜、陶罐、石斧、木块和动物骨骼、植物橄榄、南酸枣等。在去年底的一次论证
会上,有国内专家甚至认为,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的价值堪比“河姆渡”。
杨镇夫妇墓在高明明城镇石塘村附近的官迳交椅山中。墓建于南宋,1985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据杨镇家谱记载:“杨
镇,原名公杰,号英叔,高明罗格村人,幼年随父翰林署中,后恩选博学宏词,御试诗文第一,特选附马都尉,赐名镇,尚赵氏三公主,赐继配潘氏,公主葬福州,
杨镇与潘氏御葬于官迳交椅山”。
墓坐西向东,以灰沙夯筑,碑高78厘米,宽48厘米,正中刻“大宋附马都尉五世祖扬公之墓”,左刻
“赵氏三公主”,右刻“赐继配潘氏”,下款“嘉靖四十五年,十四世、十五世房族众子孙重修”。在距墓50米的山上有“御葬,杨山后土之神”石碑,再往上延
伸30多米,有同样石碑一方,在交椅山两臂中,各竖有“杨山后土之神”石碑一方。墓石大都遭拆走,都分散落山脚各处。夫妇墓规模较大,现仅存墓碑和墓臂较
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