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两汉时期烽火台遗址
⑴ 万里长城历史悠久写具体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回的国家 军事性防御工程,凝答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 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 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 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 水等”。
⑵ 长城上的烽火台是干什么的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
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
(2)沈阳两汉时期烽火台遗址扩展阅读
辽东长城烽火台
辽阳段的辽河套长城,是辽东镇长城的西端,明代曾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当年,明朝政府曾将辽东镇总兵府设在辽阳,管辖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一线,长达近1000公里长的辽东长城防线,并且5公里设一边堡、2.5公里设一烽火台,每个边堡驻军多则五六百人,少则四五十人,驻守官兵总计1131人,在总兵府指挥下,依据辽东长城,形成了一道坚固防线。
随着岁月流逝,辽河套长城逐渐融化在沃土之中,仅留下难以被人们留意的遗迹。但当年辽东镇总兵府匾额“河东重镇、阃外长城”八个大字,将辽东长城永载《辽阳县志》史册,万古流芳。
⑶ 中国长城有几个分别在什么地方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关口有: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
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
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
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等。
(3)沈阳两汉时期烽火台遗址扩展阅读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
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⑷ 烽火台的鄂州三江港发现三国烽燧烽火台遗址
眼前这个长满灌木和杂草的土堆,竟然有着不同凡响的身世。23日,一批文博专家和回大学答教授开始对鄂州市华容区五径山三国烽燧遗址把脉问诊。
经初步考证, 是三国时期东吴长江沿线烽燧遗址之一。鄂州博物馆文博专家说,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工作组发现了一批三国东吴长江沿线烽燧遗址。其中,五径山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台地,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夯筑在五径山顶部正中,长约50米,宽约3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未采集到文物标本。
遗址所在地三江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正在建设。鄂州职业大学教授童力群认为,“三江口”在《三国演义》多次提到,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理位置,其范围至少涵盖了现在的段店镇和临江乡。专家呼吁,加强五径山烽燧遗址保护,并提出了打造“三江口古烟墩文化产业园”的设想。华容区已将其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⑸ 长城是谁修建的,哪个朝代的
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唐长城牡丹江边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国务院正式把中国长城遗址牡丹江边墙三段列入中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有着“唐长城”之称的牡丹江边墙,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龙江省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牡丹江边墙是渤海时期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筑的一条防御体系,是和中国长城具有同等性质的军事防御工程。经过调查发现的牡丹江边墙长约100公里,由三段构成。牡丹江边墙一段长50公里,位于三道关一线,东起江西村西沟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终止于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边墙二段长30公里,位于宁安江东段,起自宁安镇牡丹江向北转弯处右岸,向老虎洞沟转向东南继续发展,调查终止于宁安良种场东侧。牡丹江边墙三段长20公里,位于镜泊湖,起自城墙砬子对岸湖边,越过湖边山,穿过201国道,在江山娇林场东南侧山上向东南发展。
据悉,牡丹江边墙于2006年被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8年开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开始组织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对牡丹江边墙三段进行更深入调查,从而进一步了解牡丹江边墙具体长度等概况。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长城”之誉的牡丹江边墙与秦长城一样已被正式列入中国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齐长城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公里。
关于齐长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灵公二十七年),《左传》上记载:“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是齐国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
齐长城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修建的记录更清楚了。大概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齐威王和稍后建筑完成的。齐长城是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齐长城和楚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长城。其中的千里齐长城距今已2500多年。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燕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7]。辽宁境内的燕长城,经北票市、阜新县、彰武县,到沈阳境内的法库县[7]。2008年,在沈阳高坎镇发现4座战国两汉时期的烽火台遗址,是最早发现的燕长城遗址[7]。
早期长城
在玉门市境内发现早期长城墙体2400米、烽火台4座。
⑹ 去长城是跟团去合适还是自己去好一些呢怎样才能玩的全一些那里有住的地方么
去长城多近呢,自己开车走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坐车的话,到德胜门城门专楼子底下 ,坐去长城属的专线就可以,早晨6点来钟就已经有公交车了,自己带上吃的喝的防晒的,好好玩一整天,晚上直接坐车回来了,跟团时间太仓促了,根本玩不了多少时间,一般都是下车上景区拍照 留念 ,完了歇会就走人,来不及自己逛 。所以这么近,也方便,还是建议自己去 ,可以玩的尽兴一点。
坐地铁1号线到复兴门倒2号线到积水潭下车,下车奔着德胜门的城门楼子走,就是公交总站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⑺ 齐长城烽火台和齐长城遗址有什么区别
他们是包含关系,齐长城遗址包含烽火台、藏兵洞、城堡、兵营等多种建筑。
1、齐长城遗址
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主要有长清段、泰安段、莱芜段、五莲段等遗址
2、景点包括
城堡、兵营是专门用以屯兵防守的建筑。
齐长城关隘,以穆陵关最为著名。
⑻ 烽火台的烽火台
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和伊吾、楼兰并称西域之门户,是控扼古代东西交通大动脉的锁钥。它东通敦煌,向北、西、西南和南连接西域全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中央政府经营西域,必是交通先行。吐鲁番地区的交通经两汉、魏晋开发奠基,到了唐代则建立了比西域其他地区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比较完备的馆驿制度,成为当时整个西域地区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在唐代,交通路线和军事防御是必不可分的,只要在重要的交通路线附近是一定会有军事设施的,有些地方是馆驿与烽燧并置的。吐鲁番这些非常重要的交通路线的客观的历史载体就是耸立在吐鲁番大地上的座座烽燧。
据文物普查统计资料,吐鲁番盆地共有军事交通类遗址62 处,占吐鲁番文物遗址的近 32% ,其中烽燧遗址 42 处,驿站9 处,戍堡 7 处,军屯 4 处,是吐鲁番文物遗存的一大类型。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盆地的冲洪积扇区,其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县市级 59 处。这些烽燧对于实地落实古代交通路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是按照吐鲁番的交通警戒路线有序和规律排列的。我们结合吐鲁番的几个重要的交通警戒路线来了解一些烽燧的状况。
根据敦煌文书《西州图经》的记载,吐鲁番盆地通往外部的交通路线共有 11 条,沿线都分布着大量的烽燧。主要有:高昌故城经交河故城、白杨沟通往乌鲁木齐的道路,古称白水涧道。高昌故城经交河故城、托克逊、干沟进入焉耆盆地,称银山道。交河故城经桃树园子、亚尔乡牧场到达庭州,称他地道。鄯善县经迪坎、大阿萨、东南至敦煌称大海道。
交通路线和烽燧组成了吐鲁番盆地内的一个非常有规律的交通网络,正是这个交通网络促进了辉煌的吐鲁番古代文明的发展、延续、交流。而现代的人们在凭吊这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一座座烽燧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烽燧可以直接反映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和建设关系,是领土关联的直接历史物证,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涉及历史、军事、交通的成体系的遗存群体。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 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 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明代是长城修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 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当今在摇控感应器的科技助益下,中国已重新测量万里长城的长度为7300公里。 在七市乡王干山村外山岗上,海拔150米,台高2米许,底边长约5米,以岩石砌成,东面有石阶6级,宽1米左右,东北角略有坍圮。登台可东望毛屿港,西南可望青山脚港,该台建于明代。
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18处汉代烽燧遗址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电(记者于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近日对汉代城障遗址——居延遗址群普查时,新发现18处汉代烽燧遗址,为进一步研究居延遗址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据内蒙古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傅兴业介绍,这些新发现的烽燧遗址分布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风镇和马鬃山苏木的居延遗址群范围内。受戈壁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烽燧已坍塌为方形土台或圆形土丘,有的烽燧顶部被人们垒起石块,改造为敖包。
“根据烽燧周边发现的灰陶片和以往考古资料判断,这些烽燧均属于居延遗址群,从而为研究居延遗址群的烽燧分布情况等提供了最新的珍贵材料。”傅兴业说。
与此同时,文物工作者还在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东南的荒漠中发现了一座城址。傅兴业介绍,这座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墙体夯筑,四边墙体已被风沙吹蚀成不相连的残断豁口,仅存基址。附近的地面上还散落着少量灰陶片,初步推断为汉代遗址。至于它是否属于居延遗址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居延遗址群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分布在额济纳河(又称黑河,古代称弱水)两岸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的区域内,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居延遗址群主要是汉代的城障遗址,20世纪30年代,这里发现了数万件反映汉代边塞屯戍情况的简牍。 《乐清县志)记载:瓯海之岸深洋极多,凡贼寇登陆,每于乐之蒲歧、黄华关、石马。从东汉开始乐清就有了海防设施。宋帝建炎南渡,乐清海防更加严密,温州分十三砦,乐清的馆(馆)头、大荆、北监、白沙都有砦的设置。白沙还设巡检司往来策应。元朝,乐清设万户府、千户所。倭患始于元朝,到明朝,倭患频仍,海防进一步完善,沿海设卫、所,造战艇。嘉靖间,浙江省设四参(将)六总(兵),温州派有一员参将,统辖三个卫。蒲歧所驻过一个参将,三位巡检司,直辖玉环岛、披山岛,意在使倭寇不敢人内洋。
倭寇乘茅苫船,从日本出发,乘东北风而来。一见江浙交界的陈钱山、马迹山、大洋山三岛,知道临近中国,在这三个岛泊船汲水后,一潮工夫便可到达乐清等地抢掠。
明朝,乐清有烽火台十九座。磐石卫七座:洋田、池岙、日团、三屿、沙角、章岙、双峰;后所(后千户所)四座:歧头、白沙、平心、屿山;蒲岐所八座:双陡门、东山、南浦、前塘、后塘、下山头、铧锹、娄岙。外加辖台二座:下堡、高嵩。以上烽火台(包括辖台)全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年(1787),当时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加强了防务。
到了清朝,经过调整,设有十七座烽火台(墩台)。其中,包括清江的辖台二坐:梅屿山台、江岩山台;水涨的辖台三座:北峰峙台、火烧潭草台、陡门草台。此外,还有白箬岭台、姚头山台、西店岭台(在芙蓉)、海口台(在芙蓉)、朴头山台、蔡岙山台等等。
绵延百余里的乐清海岸线上,密布了烽火台、辖台,想见历代诲氛的不靖,外国威胁相当严重。当烽火直冲长天,兵民奋起迎战,每一座烽火台都成了历史的见证。 温岭新河镇披云山,山顶上矗立着烽火台。小山顶上有个凉亭,留有石凳。石阶的尽头便是烽火台了,块石砌成的梯形方台,四周布有垛口。
据史料记载, 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台州烽烟四起。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558-1562年),戚继光多次赴台州抗倭,先后九战九捷,歼敌54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初,宁、绍、台三府参将戚继光协同浙江按察使副使谭纶领兵击溃侵犯海门的倭寇,因连日大雨,无法继续作战。戚继光预料倭寇将会从附近金清闸逃走,命部下在河中打桩系船,堵塞出海去路,来个“关门打狗”,逼得倭寇只好在新河所前山上构筑工事,负隅顽抗。戚继光部署铳箭手为先锋,布置阵前,诱敌至新河所城南门外,然后分兵三路,从东、中、西合击。倭寇败退入船,明军发铳攻船,倭寇弃船逃跑。明军烧毁倭寇双桅大船32艘,倭寇被烧死、溺死达1000多人。残部狼狈逃窜,企图从乐清湾出海。戚继光乘胜追击,5月11日黄昏抵达太平县城。第二天追到南湾,明军分进合击全歼倭寇残部。激战中,戚继光与弟戚继美射杀敌头目二人,这场战役,重创倭寇,歼敌人数列“台州九捷”之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新河北斗桥畔立“南塘戚公奏捷实记碑”,由太平县令徐钺撰文,记述抗倭的“新河大捷”。此碑属省级历史文物。
新河所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让它常成为“戚家军”的大本营。史籍又记载,戚继光夫人王氏,曾随军住新河。一日,军队外出作战,仅留少数守军,恰遇大批倭寇侵扰,戚夫人临危不惧,立即动员城中妇孺穿起军服列队城头,高悬“戚”字军旗,演了“空城计”,吓退倭寇。于是有了《戚夫人坚守新河城》的故事。上述两则由张岳、夏友贵采录的具有典型性的民间故事,被选入《浙江民间故事集》。
“新河大捷”后,倭寇仍然猖獗,戚继光马不停蹄地转战大田、桃渚、健跳、白水洋、松门、楚门、岙环等地,屡创战绩。披云山上的烽火台,于2002年春季重新建造,“烽火台”三字由戴昱先生所书,题有“月近烽烟冷,台高天宇香”的楹联。 金塔县鼎新镇大茨湾村南约7公里的黑河西岸的高山顶上,矗立着一座烽火台,这就是大墩门大墩,它与大墩门水库隔河相望。烽火台底径19.5米,高约11米,整体呈圆丘状。烽火台内层为夯土板筑,外层用0.18×0.30×0.07米的土坯一平两竖砌筑,表皮进行粉刷。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好,东侧有上下攀登的痕迹。周围散见绳纹灰陶片、黑釉瓷片及白瓷片等物。从甘肃省境内现遗存的烽火台情况看,大墩门大墩无论是它的规模还是保存程度,都是罕见的,堪称“甘肃第一大墩”。
由于金塔县境内有汉、明代修建的百余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汉朝初年,为了防止匈奴进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强驽都尉路博德,从高台县境内的镇夷峡口起向北沿黑河至居延地区修筑了居延塞,并在沿线修筑了关城、烽燧、堡等设施,置官开渠,移民屯垦。从大墩门大墩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高踞山头,位于居延塞沿线,向南与石板墩、兔儿墩相望,向北与大茨湾墩、双树子墩等烽火台遥相呼应,墩墩相连,直至居延。毫无疑问,大墩门大墩应该是居延塞防线上一座重要的烽燧。
⑼ 沈阳为什么没有一台子
有一台子,但是名称不是叫一台子,正式的名称叫做头台子。位于现在沈阳市北海街工农路附近,早在1950年这里还有头台子遗址,1952年道路扩宽时拆除头台子遗址。台子的意思就是烽火台,是明代初中期建设的,二台子和三台子遗址一直保留到1992年前后,1992年城市改扩建将二台子和三台子遗址拆除。三台子遗址仅仅是轮廓,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曾经是烽火台,而二台子遗址保留的相对完好,遗址位于二台子综合市场附近。
二台子遗址保留至1992年春夏之交,记得拆除是好像是五月份,二台子遗址仅保留地基,高出地面约500mm左右,方圆20平方米左右,1992年彻底拆除。其实沈阳的台子早在清代中后期就已经荒废了,清代末期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四台子均坍塌,绝大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坍塌。
大部分老百姓拆除城墙的青砖,用于盖房子或建设猪圈或马棚,久而久之就坍塌了,民国初期沈阳设有的台子都荡然无存了,仅仅剩下一些极为残破的遗址,而遗址也没有保留到现在。
最早坍塌的烽火台就是沈阳头台子,据说乾隆年间就坍塌了,1950年北海街附近拓宽马路,拆除了头台子遗址,据说头台子遗址在拆除前为高出地面约350mm,方圆约10平方米左右,数据已经无法验证,因为没有留下照片。
注;铁岭市和彰武县有头台子村,与沈阳头台子无关。
⑽ 烽火台的历史
烽火台是来古代的军事设置,自从边境按一定距离一座一直到京都,有军事情况的时候,白天举烽(狼烟),晚上举火,相当于现代的军事光缆,有关烽火台的著名故事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到近现代烽火台就只剩下遗迹了,也许你外出旅游时看到路边的大土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