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庙渠古遗址

庙渠古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4 20:48:36

❶ 庙渠乡的文物古迹

王新庄古墓群,埋藏地下80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洪水冲刷,沟掌塌陷,逐渐暴露专,被一属打柴群众偶然发现。墓群在镇原县庙渠乡文夏行政村王新庄东侧的白梁湾,两条山梁环抱成一个簸箕掌,地形隐蔽,环境清幽,湾掌平缓开阔,面临深沟,与孙寨行政村的挂山隔沟相望,墓葬就在这簸箕舌头中央、洪水冲成约丈余的峭壁上。墓志称,闻听高曾之祖“葬在新门之北”,新门寨在开边寨正北,为夏人边壕。宋时,开边寨于熙宁二年(1069年)并入新门寨,次年又复为开边寨。800多年前的地貌环境已不得而知,仅可看出墓群北侧有山庄遗址一处,窑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压未平的巷道遗迹,说明曾经有人住过。

❷ 庙渠乡的名胜古迹

庙渠乡历史悠久,曾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版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权保护文物。六十坪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曾在该村出土新石器时代的土红大陶壶6件、土红陶体2件、土红双单陶环13件,出土齐代的红类沙双耳陶罐2件。在慕塬村出土汉代铜境3面,在文夏村的王新庄发现宋代墓群1处,并出土黑瓷梅瓶、黄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绘莲塔等陪葬的器物。(镇原县志均有记载)

❸ 究竟王符纪念馆中所说的古代安定临泾有多大

临泾——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从东汉到北魏,为安定郡、泾州治所。西魏废县。隋复置,在今镇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为原州治所。蒙古并入镇原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当时在黄河支流泾河流域的中上游,设立了北地郡。西汉初年,从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就是其中之一,在今镇原县境。 安定廿一县 临泾负盛名 西汉时安定郡共辖21县,即:高平、复累、安俾、朝那、泾阳、临泾、卤县、乌氏、阴密、安定、参 、三水、阴盘、安武、祖历、爰得、眴卷、抚夷、彭阳、鹑阴、月氐道。郡城当时设在高平。临泾古县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县份。 临泾县,人杰地灵,民风淳厚。从西汉初的公元前二世纪建立到明代洪武二年废县,经历了1500多年的沧桑岁月。其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段漫长的 历史时期内,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不少著名人物。人以地而立基,地因人而出名。国史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就有二十多位。如后汉三贤之一王符、东汉循吏李恂、东汉名将皇甫规、西晋武将胡奋、北朝文仕胡方回、胡叟、北魏重臣胡国珍、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充华、北魏武将胡虔、北齐大臣胡长粲、南齐大臣席阐文、名将田弘、北周良臣席固、中唐循吏皇甫镛、宋代“飞虎将军”向宝、宋代武将曲端、杨政、金时名将张中孚、张中彦、明将仇钺等,不胜枚举。 另外临泾县有的名士国史虽然没有立传,但其事迹载入史册者,代不乏人。 临泾县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遗址遍地,文物丰富。 公元25年正月,孺子婴在临泾称帝。诗云:王莽篡汉群雄惩,刘婴登基临泾城。方望弓林封将相,更始灭婴光武兴。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公元418)年,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临泾发迹,长安称帝,在临泾县境茹河北岸(今镇原县祁家川)驱民修筑赫连城。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泾州刺史奚康生,为逢迎出生于临泾县的虔诚佛事的胡太后,开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蒲河、茹河交汇处东岸覆钟山下,堪称陇东一绝,闻名四海。1958年划属庆阳县(今庆阳市西峰区)管辖。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胡国珍死于洛阳,其女胡充华亲主丧事,并将其母皇甫氏的灵柩与其父的灵柩遣使持节护送到临泾县故土(今上肖乡)合葬。其墓葬今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525年万俟丑奴于临泾率兵起事,不断扩张。在党原伏杀官军二万余众,斩杀北魏骁将崔延伯,公元527年,自称天子置备百官,改元神平。 隋文帝开皇二年四月(公元582年),隋将韩僧寿、李充分别在临泾县西的鸡头山和河北山,击败突厥。鸡头山在今开边镇,秦始皇曾登临此山。 安定人荔菲世雄于公元616年杀临泾县令,举兵起事,自号将军。 公元774年吐蕃攻临泾。后来唐军在百里城打败吐蕃。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临泾镇将郝玭对泾原节度使段祐建议说:“临泾地险要,水草美,吐蕃将要入侵占领,唐军必须加强防御,修筑坚固的城池,屯兵驻守”。段祐采纳了郝玭的建议,向唐宪宗呈请修筑临泾城的奏章被准,奉旨于公元817年修筑临泾城(即今县城西二里处的临泾故城),并在此城统兵镇守,郝玭残暴无比,对吐蕃俘虏刀刳其肉,将尸骨送给敌营,吐蕃兵毛骨悚然,不敢入寇临泾。 公元1132年,宋陕西都统司同统制军马杨政在方山原打败金兵,朝野称颂。 西汉时所置的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县南,东汉时安定郡的郡治曾设在临泾。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临泾,属秦凤路。镇原县庙渠(宋属开边)乡的王新庄村白梁湾宋代古墓群出土的白氏古墓志(现藏庆阳市博物馆),明确记载“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临泾的物证。金代原州仍在临泾,属庆原路。 临泾城是临泾县治,一度曾设过安定郡的郡治,又设过原州的州治,也是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从此临泾县被废。但临泾城、临泾街的名称一直沿袭至清朝和民国。民国初年镇原县划为五个区,县城方圆几十里为第一区,又称中区,1935年在县城成立临泾镇。第一区辖一街十六村,村管庄。一街即临泾街,管22庄,即庙沟庄、庙里庄,陈家沟沟、陈家湾、范园子、蚂蚱沟沟、黄蛟岔、毛家堡、张东庄、满州城、黄家湾、张野毛山、莲花池、秦家园子、尤家坪、常家山、谢家山头、张家山、黄家岔、秦家沟圈、白家原、白家小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临泾区,承袭了民国时期临泾镇的名称。区址东移10公里至寇家庙。1958年改为临泾公社。1983年又改为临泾乡。

❹ 镇原的历史

尊孔崇文,祭圣读经,两千年来,举国皆然。建孔庙、兴祀典,明清大盛。对孔庙修建规模、祀典仪式程序,历朝均有统一规定,各地也因省、州、府、县行政级别高低而有所不同。镇原明洪武初年,就有现在的县城,本属县级,由于汉唐以来安定郡、镇戎军、原州等故地,均在镇原境内,所以镇原文庙的建筑规模及仪仗陈设,都基本保持着郡级的模式。 镇原文庙的重建维修,自明洪武二十年重建,经明代成化二十一年,万历十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乾隆十七年,光绪十年间曾有几次大的扩建和维修,建筑宏伟庄严。几经沧桑变迁,昔日的全貌除“大成殿”有遗迹外,余皆荡然无存。至于祀礼大典情况,亲历者已逝,后来者无闻,早已废弃。此旧迹往事,乃属封建俗礼,然与镇原文化历史之发展相联密切。现据祖辈传述,就建筑、典祀追忆记之。 镇原文庙坐落在县城正街中央,坐北向南,突出街面,取“文武出街”(谐格)之意。沿街一道高大宫墙,不见正门,取“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之意,沿侧门,入内。院中央为“泮池”(古时学宫前之水池),西侧是“乡贤名宦”祠,北是“畿门”(祭祀大典从这里起始),中为过厅,两侧有“月门”通中院。中院正厅即“大成殿”,殿内只供“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牌位。院两侧为“东西庑”各五间,内供“七十二贤”牌位(牌位实为七十四,有“配圣”二位)。后院正北为“明伦堂”七间,有日新、时习二斋,前有学门,后有馔堂各三间,号房二十间。东北角为“尊圣祀”。北进升阶为“尊经阁”。文庙东墙外有通巷,巷北为“黉宫”,即教谕、训导,俗称学儿老师衙门。东侧为“潜夫祠”。文庙规模宏大,超之他县。 镇原文庙祭孔典礼,历来都由“黉宫”主持,每年春秋两祭,必须选在“丁”日举行,故名“丁祭”。只有“秀才”以上资格(民国初为高小以上毕业)的人,才能参加祭典。每次祭献牲礼为二牛、七猪、八羊。参加筹办祭礼者有各行各业,购买牲品由牙行负责,屠宰牲品是屠行的义务。宰时,不是缚而杀之,而是屠手对牲立刺一刀,任其满院奔跑,直至血迹撒遍院宇毙命,此谓“享万代血食”。祭礼秩序由“三班六房”掌管。礼宾非“八佾舞于厅”,多达二十四人,行三进九级礼。主祭由专职“奉祀官”担任。祭礼结束后,牺牲礼品须按规定分配,即主祭者分一腿,读文者分一头,礼宾各分一件,其余按县衙房吏、学官、参与行业各分一份,其他参加祭礼者一概不予分配。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的“既入太牢则先贤不敢下箸矣”。祭礼结束后,文庙几成禁地,除逢科有一次入庠游泮外,无人随意出入,只能看到宫墙两端刻有“文官止骑”、“武将下马”八个大字的两块石碑赫然矗立,以示“至圣先师”的无比尊严。 “赫连城”与“黑脸天子坟” 镇原县城东7公里的城关镇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滨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相传为赫连故城,是赫连勃勃初叛秦时所居之处,当地群众称海连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迹犹存,土夯残墙,坚硬如石,寸草不生。 东晋安帝年间,北方的匈奴再度强盛起来,驰骋于今内蒙、宁夏及陕甘高原一带,时有南侵之势。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后秦大将赫连勃勃以打猎为名,自朔方率兵2万,由北南下,袭杀了北魏镇守高平的没奕于,自霸原州,始建夏国,正式叛离后秦,蓄谋称帝中原,以此作为他扩疆拓土、壮大声威的基地。 这类镜子的称谓和主题纹饰瑞兽葡萄,让人们颇费猜测。日本学者将其誉为“多谜之镜”,给它戴上了“凝聚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桂冠。这说明了唐代国内外交往频繁,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纹样中有禽兽与葡萄组合的图案,中国的铸镜师就把中国铜镜上流传的瑞兽纹样和从外国传来的葡萄纹样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华丽丰满、自由舒展、明快清新的民族艺术风格。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我们今天使用的玻璃镜子出现之前,古代人们,特别是古代妇女以铜为镜,梳妆着青春,梳妆着美丽,梳妆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说孔雀瑞兽葡萄镜不但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必备用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那独特的民族风格、优美清新的纹饰和它谜一样的名称,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喜爱,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意义。 王新庄宋墓群 王新庄古墓群,埋藏地下80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洪水冲刷,沟掌塌陷,逐渐暴露,被一打柴群众偶然发现。 墓群在镇原县庙渠乡文夏行政村王新庄东侧的白梁湾,两条山梁环抱成一个簸箕掌,地形隐蔽,环境清幽,湾掌平缓开阔,面临深沟,与孙寨行政村的挂山隔沟相望,墓葬就在这簸箕舌头中央、洪水冲成约丈余的峭壁上。 从地形状况看,这里原来应是一片宽阔缓坡平地,山洪绕开坟墓分流到前边沟渠。年久日深,冲刷塌陷致墓葬暴露于外。1976年麦收后的一天,本村群众李富邦到这里挖柴,无意间发现沟边崖壁上有一盘画龙,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个究竟,顺手拾起土块照着甩过去,却掉下几块砖头来,露出一个黑洞。这才看清并断定是一处砖箍墓。为了能看个究竟,他又叫来几个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后,洞口塌落,画龙不复存在。他们下去一看,原来,暴露于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东,一字儿平行安厝。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多人反复践踏,全部被毁。三座墓中,一处为砖箍墓,另外为黄土洞穴。当时,砖墓里棺椁全部腐朽,尸骨尚全,头骨旁还留有发丝;墓室内有一“无咀油行”充塞着糊状物,显然是埋葬时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带盖陶罐,内空无一物;两个陶制锅腔。除墓志砖外,还有大量的条砖、方砖,方砖上有雕刻。此墓群发现后,邻近村庄不断有人前来观看,践踏破坏更加严重。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了解古墓葬、懂得其价值的人太少了,他们不知如何对待。就请示生产队长,队长即组织群众将墓葬物全部搬到较近的马岔高窑存放,等待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 两个月后,这个消息终于传到地区博物馆,这才由县文化馆派人陪同前来发掘,实际上根本谈不上发掘,只是察看地形、测量墓穴、清理墓葬,访问发现探墓及其他知情群众,现场再未有新的发现。通过测量整理,水磨砖箍墓为平面长方形,以磨制的条砖镶砌,单砖卷顶,砖块较现代的大而厚,墓高二点五米,宽二米,长三点五米。结构严谨,排列有序,墓室通体彩绘,华丽无比。彩绘的三层棺椁,置于室中。两壁有龛,浮雕彩绘门窗,前镶墓志砖三块,龛下镶砌对称的用方砖浮雕着人畜花卉。计有身着铠甲、手执剑钺的武士一对,瓶插荷花一对,鹿衔灵瓶一对,卫士牵马一对,胡人骑骆驼一对,手执棍棒卫士一对等。 这些砖雕画面,十分精致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黄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绘莲塔,这座莲塔的莲罐,置于三个相背而跪的大力士头上。此墓葬的华丽堂皇正如墓志所云,“各用香柏修棺,花砖卷屋”,“奇匠修极乐之宫,埏饰蓬莱之洞,睹而光添殊丽,千门罕比,其风事展后奢百里越常于众崇钦”。可以想象,这样的墓葬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亦属“千门罕比”了。镇原境内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从墓室建筑来说,其华丽阔绰,陪葬讲究丰富,具有相当艺术价值,且年代较远者,当首推“奢百里越常于众”的王新庄墓群了。 从墓志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后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于宣和五年(1123年),后列砖匠、木匠、画匠及撰志者姓名。墓志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时间,无名讳记载,此砖墓为其“七公之柩”,“迁归于西郊之间,起茔于东穴之上”。墓志称,闻听高曾之祖“葬在新门之北”,新门寨在开边寨正北,为夏人边壕。宋时,开边寨于熙宁二年(1069年)并入新门寨,次年又复为开边寨。墓志证明,宋时镇原就称原州,开边、新门都是其西北边寨,历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处深沟偏僻之隅,距离原面约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环境已不得而知,仅可看出墓群北侧有山庄遗址一处,窑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压未平的巷道遗迹,说明曾经有人住过。

❺ 哪里有甘肃镇原王新庄墓及墓志内容的详细介绍啊

王新庄宋墓群

王新庄古墓群,埋藏地下80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洪水冲刷,沟掌塌陷,逐渐暴露,被一打柴群众偶然发现。

墓群在镇原县庙渠乡文夏行政村王新庄东侧的白梁湾,两条山梁环抱成一个簸箕掌,地形隐蔽,环境清幽,湾掌平缓开阔,面临深沟,与孙寨行政村的挂山隔沟相望,墓葬就在这簸箕舌头中央、洪水冲成约丈余的峭壁上。

从地形状况看,这里原来应是一片宽阔缓坡平地,山洪绕开坟墓分流到前边沟渠。年久日深,冲刷塌陷致墓葬暴露于外。1976年麦收后的一天,本村群众李富邦到这里挖柴,无意间发现沟边崖壁上有一盘画龙,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个究竟,顺手拾起土块照着甩过去,却掉下几块砖头来,露出一个黑洞。这才看清并断定是一处砖箍墓。为了能看个究竟,他又叫来几个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后,洞口塌落,画龙不复存在。他们下去一看,原来,暴露于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东,一字儿平行安厝。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多人反复践踏,全部被毁。三座墓中,一处为砖箍墓,另外为黄土洞穴。当时,砖墓里棺椁全部腐朽,尸骨尚全,头骨旁还留有发丝;墓室内有一“无咀油行”充塞着糊状物,显然是埋葬时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带盖陶罐,内空无一物;两个陶制锅腔。除墓志砖外,还有大量的条砖、方砖,方砖上有雕刻。此墓群发现后,邻近村庄不断有人前来观看,践踏破坏更加严重。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了解古墓葬、懂得其价值的人太少了,他们不知如何对待。就请示生产队长,队长即组织群众将墓葬物全部搬到较近的马岔高窑存放,等待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

两个月后,这个消息终于传到地区博物馆,这才由县文化馆派人陪同前来发掘,实际上根本谈不上发掘,只是察看地形、测量墓穴、清理墓葬,访问发现探墓及其他知情群众,现场再未有新的发现。通过测量整理,水磨砖箍墓为平面长方形,以磨制的条砖镶砌,单砖卷顶,砖块较现代的大而厚,墓高二点五米,宽二米,长三点五米。结构严谨,排列有序,墓室通体彩绘,华丽无比。彩绘的三层棺椁,置于室中。两壁有龛,浮雕彩绘门窗,前镶墓志砖三块,龛下镶砌对称的用方砖浮雕着人畜花卉。计有身着铠甲、手执剑钺的武士一对,瓶插荷花一对,鹿衔灵瓶一对,卫士牵马一对,胡人骑骆驼一对,手执棍棒卫士一对等。

这些砖雕画面,十分精致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黄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绘莲塔,这座莲塔的莲罐,置于三个相背而跪的大力士头上。此墓葬的华丽堂皇正如墓志所云,“各用香柏修棺,花砖卷屋”,“奇匠修极乐之宫,埏饰蓬莱之洞,睹而光添殊丽,千门罕比,其风事展后奢百里越常于众崇钦”。可以想象,这样的墓葬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亦属“千门罕比”了。镇原境内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从墓室建筑来说,其华丽阔绰,陪葬讲究丰富,具有相当艺术价值,且年代较远者,当首推“奢百里越常于众”的王新庄墓群了。

从墓志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后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于宣和五年(1123年),后列砖匠、木匠、画匠及撰志者姓名。墓志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时间,无名讳记载,此砖墓为其“七公之柩”,“迁归于西郊之间,起茔于东穴之上”。墓志称,闻听高曾之祖“葬在新门之北”,新门寨在开边寨正北,为夏人边壕。宋时,开边寨于熙宁二年(1069年)并入新门寨,次年又复为开边寨。墓志证明,宋时镇原就称原州,开边、新门都是其西北边寨,历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处深沟偏僻之隅,距离原面约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环境已不得而知,仅可看出墓群北侧有山庄遗址一处,窑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压未平的巷道遗迹,说明曾经有人住过。

❻ 庙渠乡的简介

因古时修建抄庙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庙渠乡地处镇原县西北部,辖9个行政村,19139人。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8.64万亩。
该乡历史悠久,曾为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庙渠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杏子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黄花面积达9500 亩,年产500吨以上,产值达400万元,并形成了年吞吐量达600至800吨的黄花批发市场。杏子6万多株,折合面积2514 亩,年总产800吨,产值140多万元。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