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保护区
A. 简述曹魏邺城的布局及其在中国都城史上的影响
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1979年,邺城遗址被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发现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也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学、北朝文化的大型遗址。
影响: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B. 邺城遗址的遗址保护
1988年,邺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中国36处大遗址之一。总投资1亿多元的邺城博物馆是依据《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位于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距离邺北城的北城墙基址约380米处,主要用于收藏和展示邺城出土文物,弘扬邺城历史文化,承担邺城历史研究和传播任务,兼做邺城考古工作站。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此次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
邺城遗址中“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河北省文化产业“三个十”之“十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荐名单中,这是已知的邯郸市惟一一个入选的省级文化产业项目。
2012年10月22日邺城遗址产业园(邺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经成功入选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这是邯郸市惟一入选的文化产业项目。
2013年5月27日,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 2012年8月16日开馆的河北临漳邺城博物馆,首次展示了邺城遗址1:600沙盘。邺城遗址原貌首次以实物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沙盘是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邺城考古队近30年的考古勘探成果制作,展现了当时邺城内廓城的全貌以及部分外廓城,沙盘总面积约600平方米。 临漳县邺城博物馆是该县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2009年8月11日,邺城博物馆奠基兴建。2011年1月,博物馆主体建设完工。
邺城博物馆址选定在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距离邺北城的北城墙基址约380米处。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此次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
博物馆大门外的人面瓦当照壁墙为该馆的标志性建筑,上面的造型是仿造邺城遗址出土的前燕时期半人面瓦饰件以约1:50等比放大建成。博物馆主馆的外形是依据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的意象而建,东西长65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为邺北城的千分之一,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博物馆中间门洞是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及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发掘现场情况而仿制。
主馆主要包括6个展厅,展示了邺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包括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城等。其中第五展厅是该馆一大特色,是专门的佛造像展厅,名字为“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C. 古代邺城为什么被毁是什么原因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一代名都成为废墟。相州、魏郡和邺县及大部分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于邺城旧址置灵芝县。
此时安阳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原旧邺县地划入安阳县,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
春秋时期齐桓公筑邺城,邺是邑名。战国时属魏,有邺令西门豹治邺之故事。依“邺令(邺县令)”一词推断,此时可能已置邺县。今留有西门豹祠在河南省安阳县。
东汉末年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遂成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定魏国之都于此。曹操因旧城增筑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即铜雀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三台村。
曹丕篡汉,迁都洛阳城,邺仍为魏郡郡治,并以“王业之本基”为曹魏五都之一。
西晋沿袭曹魏旧制,后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314年改名临漳县。咸康元年(335年)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都曾在此建都。
东魏建立,迁都于此,置司州,改魏郡为魏尹,并于古漳水南岸营建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规模大于北城,现其城遗址因漳水改道已在北岸。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荡阴县、安阳县划入邺县。自此安阳县并入邺县直到590年(重置安阳县)共56年时间。
北齐代魏后,仍以此为都,改魏尹为清都尹,倚郭邺、临漳、成安三县。邺城之盛,至此为最。此时的邺城坐拥天下之精华,是当时最为繁荣的都城。
北周灭齐,改司州为相州,清都尹为魏郡,临漳、成安二县从邺城迁出,邺仍为相州州治、魏郡郡治。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据邺反抗杨坚失败,古邺城被焚毁。
(3)邺城遗址保护区扩展阅读:
1979年12月,邺城遗址被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河北省临漳县完成了《邺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邺城遗址保护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36家大遗址之一,并列入国家、省、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2013年5月27日,河北省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
D. 邺城遗址位于哪里,有什么意义
邺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交界处,是我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临漳古称邺,据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
E. 古时河南业城是哪
你是说邺城吧!古邺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城北18公里处的河北临漳县的漳河岸畔.在河南河北交界处.河南安阳古代亦称邺。
http://ke..com/view/162521.html?wtp=tt
邺城
邺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城北18公里处的河北临漳县的漳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是殷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1979年12月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公元前11世纪商王国灭亡之后,1500年前,这里再度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公元580年,邺城被毁,当时的相州、魏郡、邺县南迁至安阳城,安阳亦称邺。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
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魏建南邺城,东西长6里,南北长8里18步。增修了许多奢华建筑,如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
那个唱着“天苍苍、野茫茫”的东魏主高欢,不仅在这里兴建楼台庙宇,还在这里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乐的机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谈。
这一时期,统治者特别崇尚佛教,不惜动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物名胜,如灵泉寺、万佛沟、北齐石窟、响堂山石窟、洪谷寺风景区等,其中一些景点与著名的少林寺有着千丝万屡的因缘。
【邺城博物馆将再现古都风采】
本报邯郸电(通讯员杨柳风记者陈国营)日前,记者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该县将动工建设邺城博物馆,该博物馆建成后,人们可一睹当年邺城建筑和社会生活的风采。
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华夏文化长河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故事,像文姬归汉、曹冲称象、煮豆燃豆萁等都出自邺城,邺城因此被誉为“中原文化之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还开创并繁荣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
该县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三台遗址保护区、邺城地下潜伏城门遗址保护区、朱明门遗址保护区、皇家寺院保护区四个详细规划。准备建设“一城”、“三苑”、“两馆”等重点保护设施。“一城”,即依托《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建成邺城遗址保护区;“三苑”,即铜雀三台苑、倪辛庄宫殿苑、朱明门遗址苑;“两馆”,即邺城博物馆、建安文学馆。随着这些保护设施的逐步建成,邺城遗址也将逐步露出其“真容”。
F. 五都的魏都邺城
今在河北邯郸临漳县。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殷商曾迁都于此,自公元前11世纪商王国灭亡之后,到1500年前的东汉末,这里再度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公元580年,邺城被毁,当时的相州、魏郡、邺县南迁至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安阳亦称邺。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
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魏建南邺城,东西长6里,南北长8里18步。增修了许多奢华建筑,如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华夏文化长河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故事,像文姬归汉、曹冲称象、煮豆燃豆萁等都出自邺城,邺城因此被誉为“中原文化之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还开创并繁荣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
该县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三台遗址保护区、邺城地下潜伏城门遗址保护区、朱明门遗址保护区、皇家寺院保护区四个详细规划。准备建设“一城”、“三苑”、“两馆”等重点保护设施。“一城”,即依托《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建成邺城遗址保护区;“三苑”,即铜雀三台苑、倪辛庄宫殿苑、朱明门遗址苑;“两馆”,即邺城博物馆、建安文学馆。随着这些保护设施的逐步建成,邺城遗址也将逐步露出其“真容”。
G. 邺城遗址的特点是什么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
邺北城的平面布局特点是:(1)都城中轴线的确立。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及门内南北干道与宫殿区衔接,形成邺北城的中轴线。(2)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北区集中了宫城、官署等。南区主要为居民区。(3)邺北城首次把一般民居以里坊形式纳入都市规划,形成整齐的棋盘格式街道。
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墙宽一般为8—10米,城墙外部有“马面”设施,并有绕城的城壕。城门共有14座,东西城墙各四座,南北城墙各三座。城内朱明门大道,宽近40米,通向宫城,为邺南城的中轴线。
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它首次体现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邺城遗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对中国后世长安、洛阳等古城建设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都建设影响深远。
H. 邺城遗址的历史沿革
临漳古时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时期西门豹治理邺城;东汉末内年,曹容操统一北方,雄踞邺城达16载。
临漳境内邺城曾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朝代都城,据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周边就有大型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
邺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与邺南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1957年后调查发掘。
I. “邺”的含义“邺城”历史简述
邺
邺(y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魏时曹操也曾以此为北方政治中心。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位于漳水之北,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雀、金凤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南城兴建於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封魏公,晋爵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东),实际政治中心是魏都邺城。
曹丕代汉建魏后迁都洛阳,邺长期为北方商业和军事大城市。魏文帝黄初二年(221),以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阳平(今河北大名东)、魏(治所在邺)为“三魏”;同时又以长安(西汉故都)、谯(魏帝本贯)、许昌(汉献帝旧都)、邺与洛阳合称“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至邺城,改太守为魏尹。此后汉人冉闵建立魏国,亦都於此。前燕慕容灭冉魏,初都於蓟(今北京),后亦迁都於邺。前秦苻坚曾以王猛为冀州牧,居邺。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入洛阳,立孝敬帝,迁都於邺。北齐亦建都於此,改魏尹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所。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杨坚企图代周之际,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讨伐,失败。杨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http://ke..com/view/162521.htm
老了不死;邺城”历史简述
J. 历史上的邺城市现在的哪里呢
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邺城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城市,也是当时北方两强曹操和袁绍争夺的核心地带。以这座城市为中心,足以控制北方,并进一步争霸全国。这里也就成为了三国南北朝的古都。
(10)邺城遗址保护区扩展阅读:
邺城春秋时属卫国,战国时为魏地,西门豹治邺时大修水利引漳水溉邺,城市得到首次发展。便利的水陆交通加上人口及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很快取代邯郸而成华北第一重镇。
直至汉末,经由曹魏时期开凿的一系列运河如利漕渠、白马渠等,特别是因北伐需要,开白沟、平虏、泉州三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邗沟、汴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连接起来的由江淮直通北方、南北贯通的运河系统。
邺城地理位置尤其优越,为北方沟通河南河北(指广义的黄河南北)、连接山东山西(指广义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要冲。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前倚大河,背靠高山,进可攻退可守,必然造就邺城在近四百年乱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