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释迦牟佛像遗址
⑴ 为什么印度在佛教产生几百年后才开始出现人形佛像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就在印度产生了,然 而直到公元1世纪,印度才出现了人形佛像, 这是为什么呢?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十分笃信佛教,在他统 治期间,不仅派使节将佛教传播到阿富汗、缅甸、斯里兰卡等国,而且还为了藏佛陀舍利建 造了几万座佛塔。在阿育王时代,留下了大量 的佛传故事浮雕,而在这些浮雕中,都没有看 到人形的佛像。这主要是受到了南传佛教观念的影响。
南传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因为舍弃了 肉体之躯,才进入了淫槃的境界,他是超越凡 人的神,绝不能以凡人的姿态来显示佛的存在。因此,早期佛教雕刻中表现得最多的是佛 传和本生。佛传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故事, 本生是释迦牟尼前世普渡众生的故事。佛传 故事中仅以菩提树、法轮、台座、足迹等象征物暗示佛陀的存在。本生故事中则多以动物 形象表示佛陀。因此,隐喻和暗示,是印度早 期佛教雕刻在表现佛陀时所惯用的手法。
那么,人形佛像是何时在印度出现的 呢?据考古发掘,印度人形佛像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贵霜王朝迦腻色迦时代。孔雀王朝之后,贵霜王朝建立,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日 益频繁,加上迦腻色迦时代的宗教政策比较 宽容,佛教开始由南传向中期大乘转变。大乘 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多神论思想,附佛陀以化身,这引起了印度佛教艺术的改革。古希 腊有模仿健美的人体建造神像的习俗,贵霜 王朝在犍陀罗地区建起大批佛塔寺院的同时, 也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的艺术风格雕刻了大量佛像、菩萨像。自此,印度才开始出现人形 佛像。
⑵ 印度菩提迦耶释迦牟尼佛像是多大年纪的
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供奉的佛像是佛陀35岁降魔成道的等身像,用黑石雕刻的,后来佛教信徒为其涂上了黄金。
⑶ 印度佛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的创立者是谁
在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佛曾居住在波斯匿王的国土上,并受到波斯匿王虔诚的供养。
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这一去,就是九十天。
波斯匿王是极其虔诚的佛弟子,一连九十天没有见到佛陀,未听到佛陀说法,他感到怅然若失,心中似乎无依无靠。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吃不下,睡不着,急切地盼望着能早日见到仁慈的佛陀。
波斯匿王实在忍不住了,便用珍贵的牛头旃檀雕了一尊如来像。此佛像雕得精致无比,容貌神态与佛陀维妙维肖,双目慈悲地注视众生,如同佛陀在为众生说法一般,且芳香四散,沁人心睥。波斯匿王见到这尊如来像,就如同见到了佛陀一样,心生欢喜。
波斯匿王将雕好的佛像置于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养、礼拜。如此,他想念佛陀之心才得到了安慰。
却说佛陀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不觉一晃就过去了九十天。其母劝佛陀赶紧回去,因为众生不能离开佛陀的教诲。佛陀深以为然,便辞别摩耶夫人,回到自己的精舍。
佛陀一进房门,只见一尊佛像离座起身,前来迎接。佛陀用法眼观这佛像来历,心中释然,便恭敬地对佛像说:“请您坐回原来的座位吧。”
随即,释迦牟尼佛对众弟子宣布道:“我涅檠后,此佛像可以为四部弟子,即此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做法事。”
佛陀说完,那佛像便坐回原来的座位。
这尊佛像就是众佛像之始祖。后人凡做佛像,均仿效这尊佛像。
⑷ 印度释迦牟尼佛像有一个睁眼一个闭眼的是什么意思
因没看到图片不敢确定。但我还从没听闻有这种造像形式的释迦牟尼。我个人认为这不是释迦牟尼像,而是不动明王!楼主自己去网络不动明王看看与说的佛像是否一致。
⑸ 印度沸像
最早开始出现的是菩萨像,后来才出现佛像。佛陀被神化,明显地发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罗。犍陀罗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公元前42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就侵入过犍陀罗地区。从亚历山大时期开始,就建立了一些希腊移民城市,而且把希腊化的艺术也带到了印度。所以一方面是佛教内部的变革,大乘佛教的兴起,再一个就是外来影响,特别是希腊的影响,包括希腊以后罗马的影响,它们共同促进了佛像的诞生。
当时统治犍陀罗地区和北印度的是贵霜王朝(KushanEmpire,古国名。在其鼎盛时期公元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编注),其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信仰佛教。他最早是信奉波斯拜火教的,所以仿照希腊、罗马的神像塑造了最初的佛像,都是希腊风格的,也就是犍陀罗佛像。犍陀罗佛像的整个造型就是希腊罗马艺术的比较写实的人体,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征标志,也就是所谓三十二相:顶上肉髻、眉间白毫、长耳垂??顶上肉髻的鬈发,是希腊罗马雕刻那种波浪式的鬈发。整个犍陀罗佛像的造型是一个希腊人的面庞,眼窝比较深,鼻子高,鼻梁和额头成一条直线,这叫“希腊鼻子”,希腊雕刻都是这样的,嘴唇也比较薄。犍陀罗佛像穿的袈裟衣褶厚重,好像古罗马雕刻的长袍,所以有人也管犍陀罗佛像叫“阿波罗式的佛像”。犍陀罗地区还出土了一些菩萨像,这是释迦牟尼出家之后苦行但还未成佛的时候,整个人体的解剖结构受到希腊罗马雕刻的影响,但是造像又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毅力。它是19世纪末出土的,刚出土的时候,英国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个苦行的释迦雕像“toougly”,太丑陋了!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东西方各国学者一致推崇这个苦行的释迦是犍陀罗艺术的最高杰作,审美观念已经转变了。
到了笈多王朝时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时代创造了完全印度本土的笈多式佛像。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唯识派。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取回来的,主要就是唯识派的经典,是印度中期大乘佛学。唯识派强调“万法唯识”,所有的现象都是出于“识”,一共有“八识”,意识的“识”,但是比我们的意识要更玄妙一些,是生成宇宙的终极原因。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内向化,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睑低垂,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它的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发绀青,螺发右旋。为什么要向右旋转?印度的宇宙观认为向右旋转是宇宙运行的轨迹,礼拜佛塔的时候,信徒也是右绕。另外,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
中国北齐画家曹仲达当时画的佛像,叫“曹衣出水”,和吴道子“吴带当风”是并列的。因为曹仲达是西域曹国人,所以他塑造的佛像“曹衣出水”可能就受到了笈多式佛像的影响。包括云冈、山东青州龙兴寺的佛像都受到了笈多式佛像的影响。当然,犍陀罗佛像在早期对中国的佛教造像影响也很大。
印度还有很多菩萨造像,在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印度的观音菩萨、弥勒佛、多罗菩萨等等。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性,到了中国逐渐变成女性或者中性了,但是你们要是去过一些佛教寺院,可以看到很多观音造像,尤其是塑像,嘴唇上面有两片小胡子,暗示着他是一个男性身份,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一个女性的比较温柔的形象。传说多罗是观音菩萨的眼泪变的,也是一个慈悲的女性菩萨。在藏传佛教当中她叫度母。我们可以看到多罗菩萨的造型整个弯曲成一个三曲势的造型,那是表现印度标准女性美的一个程式。这尊菩萨像被称作印度的“断臂维纳斯”。
⑹ 如何看待美国博物馆一层印度佛像一层中国文物的现象
选修课作业吗 是的话就巧了哈哈
⑺ 佛像艺术是古印度的吗
早先古印度佛教抄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自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佛教产生后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阿育王时代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
⑻ 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是什么风格呀
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於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大夏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最初佛像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1世纪中叶﹐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当地流行的希腊风格表现﹐仅佛头部雕有光轮以显示其神圣。其後表现佛从诞生﹑布道说法到涅盘的浮雕渐多﹐并有圆雕佛像出现。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於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桑奇大塔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风格於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见桑奇大塔)作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
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5世纪时﹐犍陀罗本部因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7世纪﹐此即後期犍陀罗艺术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称巴米扬艺术。主要代表有巴米扬佛教遗迹﹑哈达佛寺遗址﹑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这个艺术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佛像脸形趋圆﹐衣衫变薄﹐以灰泥表现衣褶﹐并将印度的石窟建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对中国新疆﹑敦煌﹑云冈的佛教艺术有重大影响。另外犍陀罗式佛塔也经中亚传入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⑼ 印度佛像
印度古老佛像 亟待妥善保护
印度北部的“卡吉尔”地区有许多古老的石刻佛像。考古学家指出,如果人们再不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这些佛像有可能面临粉碎和倒塌的危险。
这些佛像就修建在卡吉尔边境幽静的山上。虽然它们不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有名,但是历史学家认为它们几乎是和巴米扬大佛在同一时期修造的。
在过去印巴局势剑拔弩张的时期,这里虽然地处战略制高点,但是由于佛像的位置隐秘,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而是恶劣的天气和缺乏维护,使它们目前的状况岌岌可危。有的佛像上已出现长长的裂纹,有的已是满目疮痍,还有的早已面目全非。
历史学家指出,这些佛像见证了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传播,却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保护,非常让人心痛。为此,当地人开始呼吁人们承担起保护佛像的使命。当地居民说:“ 这些佛像是我们佛教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标志。在我们佛家弟子眼中,它们是非常神圣的。我们有责任来保护这些历史遗产。”“ 我们要好好地守护这些佛像。毁坏它们就是对神灵的不敬。”
虽然一些佛像的周围已经被人们围起了围栏、竖上了指示牌,但佛教人士仍对佛像的未来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这些佛像会成为宗教冲突的牺牲品。
目前,为了加大对佛像的保护力度,印度政府已经宣布将这一地区划为文化遗址,并打算在这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些佛像能得到妥善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