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文化遗址
㈠ 中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什么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1)周朝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㈡ 广东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百越——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 。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粤”、“诸越”。
在中国历史上,整个广大的江南之地,即所谓“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在秦汉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他们所使用的古越语,与中国北方所使用的古汉语也相差极大,彼此不能通话。根据语言学者的研究,在现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官北话)可以粗略看成是古汉语数千年来在中国北方发展出来的结果,而其余六大方言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家话和粤语,却是由于历史上北方居民数度南迁、与南方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宋朝人罗泌的《路史》说:“越裳、骆越、瓯越、瓯?、瓯人、且瓯、供人、海阳、目深、扶摧、禽人、苍吾、蛮扬、扬越、桂国、西瓯、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仆句、比带、区吴,所谓百越也。”(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一文)。
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请参见“勾践”条目;陈国强 2000)。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述,认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过,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引自龚佩华 nd)。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
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
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
http://ke..com/view/109683.html
㈢ 问 中国历史上有夏朝吗 为什么国际上都不承认有夏
有没有夏朝,夏朝国都在哪?看看“五子之歌"的产生,就可以明白,夏都在河洛地区的巩偃一带。
五子之歌
出自《尚书》中的《夏书》,《尚书》原有一百篇,有些篇都已散失了,但《五子之歌》还在,是其一篇,
《五子之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唐人同谷子据典故也曾改编过《五子之歌》
《史记.夏本纪》;《尚书》典故
大禹的儿子启作为夏朝君主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君主制时代。然而继承王位的儿子太康,就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国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
夏后太康失国,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原文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大概意思
一、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二、大禹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豪华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
三、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
四、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
五、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不谨慎的行为,追悔莫及。
译文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这样昭彰,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爱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
其中第三首说:“那陶唐氏的尧皇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
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
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万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为今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1]
㈣ 慈溪是那个朝代的
不是慈溪,而是慈禧,是清朝的。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㈤ 太原的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
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
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
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
,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
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
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
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
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砺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
的三晋文化。
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数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说明峙峪人可能开始了原始的雕刻艺术
。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有两处岩画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
了属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
,赵国人荀子则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元代晋南杂剧,都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一直
位居世界东方艺术苑林的前列。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古城和民居建
筑艺术,成就更为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㈥ 炭河古城的门票价
宋城炭河古城:因炭河里遗址而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为中国首个周文化主题公园。周朝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及鼎盛时期,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奇观,所在地宁乡被称为“南中国青铜器之乡”,曾出土过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国之重器,还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其周文化基因世代传承,影响至今。
景区既有简朴庄严的宫殿庙宇,又有喧哗热闹的市井老街,处处编钟古乐、诗礼周风,仿佛三千年前的时光再次复活,无不传递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文明气息。
西周王宫、古城墙、兵事殿、六艺之教、后宫等周文化风情神奇再现,活着的西周市井图、姜太公呼风唤雨法术馆、妲己幽魂鬼屋、太子阴魂听音室等高科技体验项目惊喜连连,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妲己魅惑》、《褒姒沐浴》、《彩楼抛绣球》等演艺秀好戏连台,更有酒池肉林、烽火戏诸侯等互动游乐妙趣横生,以伟大的想象力和宏大叙事的方式,再现宁乡青铜时代鲜活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帝王与平民场景。
宋城炭河古城,寻一段浪漫邂逅,赴一次三千年的约定。
中文名称
炭河古城
外文名称
Carbon river ancient city
地理位置
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
气候类型
亚热带
占地面积
在建
景点级别
末知
门票价格
末定
著名景点
炭河里遗址;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宋城炭河千古情,西周作坊等
㈦ 江西境内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哪些
富庶的临川号称“赣抚粮仓”,有着举世公认的灿烂古代文化,自古就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临川的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步。临川酒厂出土的石斧石刀,证实新石器时代,临川就有先民居住。到了尧舜时期,临川先民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临川酒厂西边17公里处三桥乡的尧山,就是尧时先民的避水处。到了三千年前西周时期,临川酒厂附近聚集了大量居民,在临川酒厂东边和南边丘岗上,发现了西周时期文化遗址11处,西边的乐家寨有西周时期文化遗址7处。遗址中发掘大量的生活用具,红陶、硬陶、罐坛、扁型器脚等。在临川酒厂西南1.5公里宜黄河西岸发现的罗家寨遗址,是战国时期的一座城址,城址面积为13310平方米,城内发掘出大量陶罐,并有盂、罍、盘、鼎、餖等。罍是盛酒的器具,而鼎,则是可以用来酿酒的工具。由此证实,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临川就有酿酒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