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九分山
『壹』 初二作文,游记∼游大山
第一部分写登山的过程,第二部分写在山上浏览到的美景,最后总结性的一段可以写写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收获的感想。
『贰』 九皇山游记700字,谢谢
到此一游。 还不够?
『叁』 龙南九连山游记作文
素有“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是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地方,为南岭东部的内一座绿色宝库。九连山因容环连赣粤两省九县、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 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地貌复杂,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涧回绕。海拔 280~1434米。有高等植物2500余种,鸟兽类150余种,昆虫800余种,有蕨类植物 250余种,脊椎动物150余种,是南岭山地东部一个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地区。
我也没有去过九连山,只听《山村客家围》里唱过:“山连着山,那是九连山……”唱得这么美丽,今天终于可以去认识九连山的真面目了!
我们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里,时不时的冒出几只小松鼠和几只小山羊,它们都十分可爱,让我感到好象进入了童话世界。
『肆』 高中生的山水游记九寨沟1000字
“九寨沟真是太美了!大自然造物主怎么这样偏爱这个远离城市的地方,这里简直是个童话世界!”每一个去过九寨沟的人都会竖起拇指娓娓地对你诉说。那么,就让我来为你介绍一下那个迷人的地方吧!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坐落于群山之间,长江支流之畔,总而积约720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000米左右。群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山脚下沟谷里却花草葱笼,层林尽染,流水潺潺。因为那里绝无废气烟尘的污染,,所以天空更蓝,云朵更白。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那里风格迥异的秀湖和巍峨耸立的高山。
九寨沟的湖是以秀、奇而著称的。湖泊很多,有大有小。别处的湖水多是青绿色的,而那里则是碧蓝色的,就如在浅浅的海边所见到的颜色。大湖多是依傍着青山,于是那郁郁葱葱的青山便与蓝天白云一同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难分虚实,我就有张照片,翻过来倒过去竟不知怎么拿才是正的。小湖大多比较浅,清澈见底,湖底色彩斑斓,许多橙红色的小鱼自在的游弋。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泉水由于含有某种矿物质,长年浸漫,形成了众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艳丽彩池,而且在不同时间光照下还会变换色彩,令人眼花缭乱,真好似步人人间瑶池。
九寨沟的山是以雄、丽而著称的。那里的山不像黄山那样有奇峰怪石,不像华山那样险峻陡峭。放眼望去,感觉那山既雄健粗犷,也温柔秀丽;既有独树一帜的英姿,也有群山连在一起的融洽。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山坡上大多是以针叶树类的松树和杉树为主,四季常青。只有山尖那顶白雪覆盖的“小白帽”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给游人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联想。
九寨沟的美不是用文字能够准确描绘的。它以一种俏丽、宁静、幽深、神奇、灵秀、豪放的自然美等待着你的亲临呢!
点评:
这是一篇颇为优秀的说明文。你读了之后一定会被九寨沟的迷人景色所吸引,这与本文紧紧抓住景物特征来进行说明是分不开的。
九寨沟有“风格迥异的秀湖和巍峨耸立的高山”,湖的特色是秀、奇,青绿色的湖水倒映着青山、蓝天、白云,湖底色彩斑斓,而且还能变换色彩,“令人眼花燎乱,真好似步入人间瑶池”
九寨沟还有“雄、丽”的高山,既“雄健粗犷”,也“温柔秀丽”,山上有四季常青的树木,还有山顶那白雪皑皑的景象,怎能不使人心驰神往呢?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紧紧抓住九寨沟俏丽、宁静、幽深、神奇、灵秀、豪放的特.点,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迷人美丽的风景画卷。
读罢此文,你是否产生了想去亲眼看看的想法呢?
第2篇 美景如画九寨沟450字
在这个暑假里,让我最难望的是——去九寨沟旅游。
那一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了车,我心想:“九寨沟它美在哪呢?听说它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区呢!”
到目的地,一看,啊!这里真是山清水秀呀!天是那么的蓝,湖水是那么的绿,它紧紧地吸引着我。开始上山了,首先,我们来到了仙女池,传说中仙女就在这里面洗澡的,那池塘里的水绿绿的,让我感觉到好象来到了大草原。风吹起来一层一层的波浪微微起伏在水面上,静止的时候,他像一块大大的镜子,照应着天空的倒影,那时候的情景简直是人间的仙境。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琴蛙海,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琴蛙的青蛙在这个池塘里住过哦!由于那种青蛙的叫声像琴声,所以人们把它们叫做琴蛙。一阵风吹来,我仿佛听见琴声,风停了就静悄悄的了,让人觉得有一点可怕。
最后,我们来到九寨沟最大而且最美丽地方——瀑布。我去到那里一看,我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活画,宽宽的瀑布就像花果山里的水帘洞,美极了!我情不自禁地说:“九寨沟呀,九寨沟真是名不虚传!
不知不觉已到黄昏,该下山了。我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觉,游览了九寨沟,我更加爱护环境了,我爱九寨沟,我更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3篇 九寨风景美如画之诺日朗瀑布450字
都说水是最能展现大自然美妙的,那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又有怎样的风姿呢?
九寨沟的瀑布令人神往,这里河道纵横交错,水流顺着呈台阶形的河谷奔腾而下。有的涓涓细流;有的飞流直下;还有的奔腾不息。诺日朗瀑布虽不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却也说的上雄伟壮观。他高30多米,宽达100多米。水飞流直下,浪花四溅,水声隆隆,仿佛雷公在奏乐。水从静海穿林过河慢悠悠的流来,再猛然从岩石上飞泻而下,真是声势浩大。传说以前这里没有瀑布,只有平台。一年,远游归来的扎尔穆德和尚带回了贝叶经、铁犁铧和手摇纺车。聪明美丽的藏族姑娘若依很快学会了纺车纺线。她把纺车架到三沟交界的平台上,让过往的姐妹观看、学习,人们便叫这里为“纺织台”。凶残的头人罗扎认为她在搞歪门邪道,一脚把她和纺车踢下山崖。立刻,山洪暴发,把罗扎和帮凶冲下悬崖,纺织台就成了今天的瀑布。诺日朗瀑布还有一种奇观,每到早晨艳阳高照时,常常会看到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横穿山谷,为雄伟壮观的诺日朗瀑布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他似一支绚丽多姿的舞蹈,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伍』 褒禅山游记全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陆』 岳麓山游记作文3000字
我见过松树成林的黄山,攀登过峰峦雄伟的华山,可如今我却想游览游览四季如春的岳麓山。
从家中出发,我们全家一起兴高采烈地驶向岳麓山。立马,我们便来到了山脚下,我立刻感觉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怪石嶙峋。我就叫难了,这么高,叫我怎么爬上去呀!我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半山腰。
我累得要命,气喘吁吁,大汗直流。突然见到眼前一片明媚,啊!好美呀!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采蜜,花朵张开它那娇艳的花瓣,小草伸起腰,好像在鼓励我们继续向前。看到这里,我的汗水也不再往外冒了,气也缓和了许多。我鼓起浑身的力量往上冲,“冲啊!不能错过山顶那美丽的风景!”我边奔边喊。果然,有了万物的鼓励,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我终于又奔上了终点—那就是美丽的山顶。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座蓝色的塔,可惜的是我们没进去,山顶上的景色比山腰的景色好看多了:红的花,绿的树,五彩缤纷。尤其是那碧绿的草地上,镶嵌着几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显得十分惬意。
渐渐地,天色拉拢了黑幕,我们为了下山安全,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在离开的那一刹那,我想起了我梦中的地球不就是这样吗?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再糟蹋它,否则梦中的地球就会离我们远去。
岳麓山,岳是指南岳衡山,麓是指山脚下
古籍讲,南岳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由此说来,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山脉北侧边缘的一座山
岳麓山海拔300米,还没有我们伊春的南山高;南岳最高峰祝融峰1289米,也没有小兴安岭最高峰平顶山高
南岳72峰,峰峰有名有宗;伊春有多少峰不清楚,貌似极少有名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实仙又有几人见到,多数的山是因人而灵
岳麓山就因其有诸多历史名人曾栖身于此,而声名显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些层次的驴友,一般对山山水水的来龙去脉都有所掌握
如果能了解到所游之山是哪次造山运动而成,是由什么岩石构成,那基本算是骨灰级的了
坐在飞机上,总是希望能赶上一个晴朗的天,望着白云下连绵起伏的山峦,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岳麓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AAAAA级,但进去是不收费的
全国5A级景区105个,伊春目前还没有一处
景区横跨湘江两岸,是包括橘子洲头的。我的方向感也一般,感觉是从西门进的,东门出的,再通过一座桥就是湘江上的橘子洲头
“岳麓书院”四个字为宋真宗所题,这个是仿本,真迹在这座书院的博物馆里
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历经战火,多次翻修,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是至今还活着的书院。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四大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一著名集句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柒』 有哪些写“山水游记”的古代文言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登泰山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捌』 山体的五行分法后又演化了山形的九分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五行分化是这样解释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
算命不论有多厉害也改变不了命运,《周易》《奇门遁甲》预测不论有多准确也改变不了现实与结果。而风水是可以改变现状的唯一方法,同样风水也可以准确的看清以后的变化与发展。风水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很巨大的。
『玖』 写一篇游记(关于九日山)
游览长城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跟随旅游团一起去长城。
天气晴朗,到了八达岭,下版了观光车,看见权了八达岭下的小镇。那一座座房屋,都是像古时候的砖瓦建筑似的。停车场前面有不计其数的人,还有许多金黄头发的外国人。
我们随着人群登上长城。踩着长方体条石和方砖铺成的路,我想:我们这时走路是多么的轻松,但原来那些修长城的劳动人民们,却是背着几十斤重和方砖,在陡峭的山头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然后再把方砖铺到凹凸不平的山路。我的心情也随之沉重下来。
走到岭上,坡路越来越陡。妈妈回过头来对我说:“儿子了,路越来越陡了,你要小心点哪!”我回答了一声:“嗯!”
我从垛口向外张望,哇,远处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气势磅礴,像一条环绕在山间的长龙,龙尾消失在无尽的群山之中……
我摸着古老的城墙,它不像洁白玉石那样光滑,也不像青石那样有质感,它只是决不能的石板,但它却是那么地有沧桑感。在几千年前,石板还是崭新的,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和敌人的进攻,它已经满目疮痍。
我随着爸爸登上了烽火台,妈妈则在一旁拍照。从烽火台的眺望口远眺,目之所及,全是高大的山峰,群山绵延,一眼望不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