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古遗址
① 龙游石窟的惊人发现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
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
龙游石窟是20世纪末的惊人发现,是个千古之谜。看来要解开这个谜,只有等到21世纪了。
② 龙游石窟的历史介绍
龙游石窟 拥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国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 ,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名“龙游”。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为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该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方圆不过数里,但山腹内竟容藏着24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工人洞窟。在被发现前,它们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块崩塌,所以难见真容。当地政府如今已开发出其中的5个洞窟供游人参观。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5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两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储冰库、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等,众说纷纭。龙游石窟在了现之初曾被人认为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因而甫一发现并未造成轰动,默默无闻找达6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人们发现,在衢江北岸,类似的石窟星罗棋布,附近2.88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50个洞窟。在古代并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实在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谜团,更使得观者“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在10多次实在考察并搜寻各方面的史料之后,提出:龙游石窟最早开凿于西汉宣帝“边郡皆筑仓”时,其功能是储备粮食、货物及战备物资,并经历代尤其是隋朝时就叫“北常平仓”,在那时就已被列入“古迹”。褚博士还发现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洞窟,一个是在童坛山上游不远处的簸箕洞(宋代有记载,称其“千古万年”),另一个是在下游不远处的石岩洞(洞口有3个,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断定,龙游石窟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另外,它还为国外学者提出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凿洞术”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
③ 龙游在哪儿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中西部,东毗金华婺城区、金华兰溪市,南邻丽水遂昌县,西接衢江区,北交杭州建德市。旅游资源龙游自古即有"东游西游不如龙游"的说法,被誉为"千古之谜"和"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已成为衢州市首个国家"4A"级旅游区,正在积极申报国保单位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集聚众多明清古建筑的龙游民居苑,风景旖旎的浙西大竹海,以及石佛三门源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
龙游石窟
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自从8年前被几个农民无意中发现后,至今仍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竖立在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和游客的眼前。这就是被观者惊呼为“旷世奇窟”的龙游石窟。拥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国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 ,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名“龙游”。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为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该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方圆不过数里,但山腹内竟容藏着24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工人洞窟。
龙游民居苑
龙游民居苑坐落在风光炫丽的鸡鸣山。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布设着极有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筑,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古建筑集萃之地。 鸡鸣山与县城隔水相望,古塔高耸,危岩壁立,是城郊的一处风水宝地,历史积淀非常丰厚。这里是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物出土甚多。龙游春秋时为姑蔑故都,历史悠久,文物精湛,其中明清传统民居,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江南古代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龙游真武山
真武山位于龙游县塔石镇叶村村北边2公里处,距龙游城区25公里,是衢州旅游胜地之一。主峰名豸屏峰,突兀耸拔,海拔高度为458米,故真武山又名豸屏山。山上有真武庙。蹬道盘曲,终年绿荫华盖,翠竹干霄,历来是文人学士寻古探幽之胜地。
登山,“仰观山势接云霄,石径崎岖路转遥。西岭不如东岭曲,回头一望欲魂销。”(清杨渭恩诗)沿着蜿蜒曲折、用碎石填嵌的小径循东岭或西岭俯身攀援,抬头仰观,山势陡峻,石径崎岖若悬梯直入去霄,徐风习习,白云朵朵从头顶掠去。“仙源究竞殊尘俗,四面云山青复青。”当人们用尽全力登完最后一段极陡的石梯,准备踏上徐徐斜上的曲径时,一幅王摩诘的蓬莱仙境图赫然路入眼帘:山顶平坦,方圆约有50米,四周绿荫环抱,千年苍古香樟耸入云霄,幽篁修竹,青翠欲滴,桂茶花卉,芬芳争妍,鸟语莺歌,此起彼落,奏起了一曲立体的交响乐。“层峦耸翠暗浮烟,石壁孤悬远接天。试上月台高处望,乡村城郭小如拳。”步上高台眺望,向北层峦叠嶂,千峰争秀,雨时万壑齐泻,云雾缥缈,阵风过后掀起千层浪,好一幅青山雨霁图,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南瞰,十里平川一望无限,田畴岑峦,小桥乡陬,溪流村道,尽收眼底,近处,人工湖泊明亮似镜,道上行人往来,农舍鸡鸭欢鸣,屋顶炊烟袅袅,一派盎然生机。
台上有院,称豸屏道院,原建为道教圣地,素享“小武当”美称,真武山一名就此而来。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这—圣地渐渐被“阿弥陀佛”年替代。山上建有秀峰寺,系曹洞正宗,但真武两字仍沿袭至今,所以秀峰寺又称真武寺或真武庙。原建筑白墙青瓦,楼台亭阁,端庄古朴。可惜庙殿已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台中还掘有一古井,深不过一丈,常年不涸,味甘清醇,汲之不竭,供道僧游客之饮用。芳菲三月初三,“最是年年上已日,如云士女共焚香。”(清余华诗)时值清明前后,春景浓丽,杜鹃花开满山,游客、香客不绝于道。
值得一提的是真武山上曾有一株千年古茶树。其高丈有五尺余,冠盖蔽日,花重瓣,大红,间有淡蓝、粉红、浅黄,花期自农历八月始至次年三月初止,历时八个月。1939年农历三月三日,著名学者、书画家余绍宋先生为茶花题字勒碑,并嘱人为之筑起围墙以保护这珍贵的“宝珠”。碑文为:“宝珠 明知县万庭谦清初教谕黄涛已有诗题咏此树为宝珠载在县志今县长周公俊甫属书以存古迹 已卯春 余绍宋”。惜“宝珠”已于1982年终因无人培护而枯死。
-----龙游.孙海军
三叠岩
“群峰奔赴龙丘山,蜿蜒起伏多岩峦。就中最奇为三叠,兀然高耸如峨冠。”这是余绍宋咏三叠岩的诗句。三叠岩坐落在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主峰危岩兀立,石室如楼相叠三层,故名三叠岩。三叠岩风光奇美,岩洞奇特。岩洞的第一叠,人称皇帝洞,因朱元璋曾在此避难得名。怪石凌空飞悬,洞浅而势险,泉涌常年不断。有石鼓,“击之渊渊,响彻木杪”。第二叠洞势轩敞,宛如厅堂,深数丈,凿壁为龛,依洞建殿,有胡公堂、罗汉堂、放生池等。第三叠岩洞在陡壁上,称观音洞,设千手观音佛像。历史悠久是三叠岩景区的又一特色,佛事起于宋朝,南宋度宗曾“遣使祭其山”,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赐封“护国禅院”。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曾在此安营扎寨、运筹幄帷。
鸡鸣山
鸡鸣山遗址位于县城南郊鸡鸣山,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宋嘉佑末年,吕防于县南山麓设义学、士之慕道从游者甚众。一日登山,见鸡鸣棘丛中,张罗饲之,得白金十数镒,悉输之官。后人因此“鸡鸣”名其山。因水土流失较严重,遗址文化层基本破坏。遗址范围内采集多件石锛、穿孔石镰、石镞、石网坠等石器,印纹陶片比比皆是,纹饰有席纹、条纹羽毛纹、方格纹、云雷纹、回字纹、绳纹等。
竹林禅寺
竹林禅寺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2年)迄今有1300多年历史。竹林禅寺历经百年沧桑、三落三起,现占地80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寺院门对衢江、灵山江,犹如双龙衬托起一颗灿烂明珠、光耀四射、主殿“圆通宝殿”坐北朝南,高17.86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郁阁重檐,黄琉璃顶,飞檐翘角,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带有浓厚的古刹神韵。
六春湖
六春湖,又名绿葱湖,位于龙游县庙下乡境内,绿葱湖是龙游最高峰,海拔1390.5米,方圆7平方公里,山势雄伟壮观,周围峰峦叠嶂,终年绿草如茵,古人赞其:“满地绿葱供我采,一湖碧水任人看”风光旖旎。古时候视绿葱湖为藏龙卧虎之地,大旱之年,结队往求“龙水”。又习惯以绿葱湖顶峰云层变换卜晴雨,山上乌云笼罩,必雨,甚灵验。清邑人姜美琼曾写上《游绿葱湖》绝句:闻说潜龙有边天,同济来访绿葱湖,山如壁立缘藤上,人似禽飞籍翼扶。万里遥看皆豁渺,片时少坐尽欢娱,名山夙慕游偏晚,今日方欣到此区。
湖镇舍利塔
湖镇舍利塔位于浙江省龙游县,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六面七级,高31.5米,它基座每面宽2.3米,须弥座高1.6米,每层每面有倚柱和佛龛。佛龛呈壶门状,内置玉佛,倚柱间用栏额相连,并用六、五、四三道菱角牙子叠涩1,组成檐头挑出。檐头挂风铃。顶部塔刹保存完整,上有铜质葫芦,有六根铁索相连,全塔造型精致,在浙江省宋塔中为少见。2001年06月25日,湖镇舍利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④ 龙游红军古道在那里
龙游县庙下乡长生桥村和毛连里村等村,都有这样的特色红色旅游资源内。南坎岭古道,即红军容古道位于毛连里村,是龙游通往遂昌的一条官道,是明清时期“龙游商帮”运送物资,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这一带频繁活动打游击,为开辟浙西南红军革命根据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古道上有龙井瀑、弥陀石、老鹰岩、风尾瀑、贵妃池、龙古村落、战壕遗址等景点。
⑤ 现在龙游在中国古代是哪个国家
古代建有姑蔑国
⑥ 龙游历史有多长
龙游县历史悠久,商周时建有姑蔑古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灭楚,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为龙游建县之始。
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更名龙丘县。公元931年(五代吴越宝正六年),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遂改龙丘为龙游。
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因有诏讳“龙”字,改名盈川县。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复称龙游。元时隶属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占衢州后,改衢州路为龙游府,仍置县。公元1366年(丙午年)改龙游府为衢州府,县如旧。清沿明 制。
公元1913年(民国2年)龙游县直属于省;1914年至1926年(民国3年至民国15年)属金华道;1927年至1932年(民国16年至民国21年)又直属于省。1949年5月6日,龙游县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龙游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为龙游县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龙游县撤销并入衢县。1962年复制,1973年撤县。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龙游县建制,属金华地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分设金华、衢州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龙游县归属衢州市领辖,县境面积1143平方公里。1997年,辖9镇、12乡,总人口39.9167万人。
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o^)/~O(∩_∩)O~
⑦ 龙游古镇在哪里
龙游在哪里?在石窟被发现之前,恐怕大多数人都没地理概念。作为浙江衢州地区的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没有名川秀水,没有人文达观,普通的再普通不过了。然而石窟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龙游的知名度。那4位满怀好奇的农民怕是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忙活了半个多月的结果:没有半条鱼,却有一个宝藏!!!
龙游县郊小南海乡的凤凰山,说是山其实就是一个小山包而已。山上有座小庙,庙后有2座成排的平房,曾是小南海中学所在。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故这些水潭均被称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17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 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2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然而,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龙游石窟马上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有专家考察后评价:龙游石窟是继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八大奇迹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国内考古界、建筑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到龙游县来探秘。
⑧ 龙游有什么重要的文物古迹你对当地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有哪些建议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
龙游,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衢盆地的中心,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龙游为姑蔑都城,当时一直是浙西南一带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全国首批设立县时,龙游为太末县治所,距今已有2222年建县历史。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更名为龙丘;五代时称龙游。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境内有各种古遗址十七处,其中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各种石器、陶器出土,透露了“浙西文明发源地”的信息。龙游县城北3公里的小南海镇,历史上就是风景名胜区。龙游石窟位于龙游县城北3公里衢江之阳凤凰山,正当衢江和灵山江交汇处,“双溪合流,风景绝胜”青山绿水相衬,竹林古树掩映,山、水、洞、庙浑然一体,引人入胜。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全国首批设县时,龙游为太末县治所,距今已有2222年建县历史,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境内的古遗迹、古石器、古陶器与自然景观融于一体,集游览观光,怀古朝圣于一地,历代文人骚客慕名前来游览,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遗产。 1992年6月9日,当地农民吴阿奶、邓寿富、陈龙根、毛荣贵动用四台水泵“四管齐下”,历时十七昼夜,终于使一个世代传说的“无底塘”水落洞出--谁都不敢相信,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又一个世奇观--龙游石窟就这样横空出世了!这是一个成年已久的巨型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山上似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大小、造型的24个洞窟(后来在其周围及沿江上下又陆续多用以现),窟内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高度约30米,已开采的石窟为滑梯竖穴,自上而下开采,窟顶状似天穹,由洞口呈45度缓缓向下延伸,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洞窟内均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其截面呈特的熨半形,尖头处棱角锋利,而且其布局与形状似乎是依照力学原理而设,难道古代人早已参悟了建筑学的真谛?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凿着极有规律的半叶脉装饰纹,似乎一气呵成。 龙游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走进石窟,宛如时光倒流到远古。它的开凿年代、开凿者、布局、设计、施工、用途等等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龙游县乌石山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规模的古刹,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登临遣兴和求神拜佛的胜地 。
龙游县境有“十殿九塔”之说,殿已不存,塔尚存8座,皆砖塔,其中6座沿灵山江,衢江分布。1座宋塔,其余几乎皆建于明嘉靖至万历间。
龙游县三门源是叶氏祖居之地,整个村的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征,尤以村东的叶氏建筑群因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宏大严谨的建筑结构吸引着人们前来游览瞻仰。该建筑群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村内首宣叶鹤天得中恩贡后所建。
龙游竹林禅寺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2年)迄今有1300多年历史。竹林禅寺历经百年沧桑、三落三起,现占地80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对其应该认真保护,合理开发。
⑨ 龙游是古代什么时候有的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介于北纬28°44′—内29°17′,东经119°02′—119°20′之间,北靠建德,容东临金华市区、兰溪,南接遂昌,西连衢江区,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之誉;是传统农业大县,土地资源充沛,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
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
⑩ 龙游的名胜古迹有哪些至少3个!
龙游石窟:衢州市首个国家"4A"级旅游区
龙游民居苑:集聚众多明清古建筑
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
龙游八塔:有舍利塔、横山塔、湖岩塔、鸡鸣塔、龙洲塔、浮杯塔、刹下塔、沐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