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遗址在哪
❶ 想知道: 中国 崖山海战 发生在哪
今 广东新会南崖门镇抄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中国宋朝军队与元朝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这场战役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
❷ 哪些古战场遗迹最值得游历为什么
推荐崖门古战场,崖门是南宋复亡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❸ “崖山之后无中国”,崖山在哪里捏是现在的那个地方
出处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 ,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部分人评价这场战役,认为其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这一说法。
历史争议
战斗地点
崖山位于今新会区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门。仅从地势上看,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宋廷在此设立根据地御敌,从纯军事角度来说看似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当时流亡的宋廷人数,可靠的说法为“犹计二十万”。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募兵制下,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应当有增无减。因此,在二十万人中,军队应有几万人。这二十万人的后勤供应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在福建和广南东路各地被元军相继占领的情势下, 后勤供应还须仰仗海南岛。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海上交通不如陆上和内河交通安全,存在供应中断、二十万人将不战自毙的危险。
如今,崖山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因泥沙淤积,已成陆地。人们不可能再睹当年的海港风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宋军舰船只能屯驻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内,不可能将舰队停泊在崖山东南, 面向大海。西北的港内虽有南、北两个出入口,但“其北水浅,舟胶,非潮来不可进”,在退潮时只能有一个出入口,实际上也影响军事上的进退和机动。因此,选择崖山作为据点和基地,是多少有些令人困惑的。
如果追踪一下流亡宋廷在广东沿海的移动路线,会发现另外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流亡宋廷一度在更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岛上驻扎,如今岛上仍有宋廷修建的行宫、书院等遗址存在。可以推测,如果不是有长时期驻扎的打算,宋廷绝不会在师老兵疲的状态下,大兴土木。但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就掉头北返,前往崖山。从行军路线上看,这是迎向元军追兵的“逆行”之举,而且从季风的角度看,也是逆流、逆风。
现今崖门战役的范围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公里,在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的国母坟有可能是杨太后的陵墓。国母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宋朝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离崖山祠约4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元史·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后来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做成后来不少人认为张弘范是汉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由田汉题字于新石碑上,“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
人数优势
论双方的实力,一方是业已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一岛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对称的军事抗争。但是,就崖山战场的局部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的。
有学者指出,在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狭窄的海湾又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为生存计,其实也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后人根据水文情况推算,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潮涨之机,让一部分战船从东北出口驶出,再绕到西南,对元军实施腹背夹击。但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败笔。
此时,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但张弘范截断宋军水道,宋军“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八天后,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❹ 陆秀夫负帝殉海的地点究竟在哪
陆秀夫负帝殉海的地点在崖山。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晚,人类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海战画上了句号。当日,风雨交加,宋元两军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上进行了最后的存亡决战,海面被鲜血染红。南宋战败,就此亡国。
近20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南宋被俘丞相文天祥在元军舰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愤不已。据《宋史》记载,7日之后,海上浮尸近10万具。
(4)崖山遗址在哪扩展阅读:
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崖山海战是南宋与忽必烈蒙元帝国的一次大决战,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以南宋军全军覆没告终,此次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
这场战役,是南宋的汉族政权对蒙元军队的最后一次有组织抵抗。这一次战役的失败,标志着作为非汉族政权,第一次在地域上全面征服了以往数千年的汉族中原政权。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
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❺ 为什么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在网上是火得没完没了啊,但仔细想想这一句话其实还是很有出处的。
清朝除了强推“剃发易服令”,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还大兴文字狱,“曾静案”大家尤记乎?不过这相比起元朝来,清朝的进步是很大的,元朝统治者是彻头彻尾的游牧民族出身,而清朝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统一了女真诸部稳定的活跃在辽东一带。清朝的皇帝大都个人素养良好,文化水平较高。尽管在最初还未统一全国的一段时间里采取了较为暴力野蛮的方式。但统一一旦稳固,清朝不管在经济、文化、外交上都要好于元朝太多。清朝的皇帝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这有利于他们能更好的统治汉地子民,终清一朝,华夏文化从未断绝过,所以说“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有些夸大了。
❻ 我想去新会崖门古战场旅游一下。请问有人知道在江门市区怎么去比较简单,去到那里玩什么比较有趣吗
崖门古战场遗迹崖门,位于广东新会市南端,距会城镇约5公里,屹立于南海与银洲湖的相内接处容,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对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对半开半掩的大门,故名崖门。崖门是南宋覆亡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700多年前,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在崖山建立行都。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与副帅李恒率领元兵包围崖山,张世杰指挥战船与元军大战于银洲湖上,宋军力战不胜,浮尸十万。是役,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崖山奇石之下,宋朝最后覆亡。
景区门口为一只仿古木船。去到那里没什么玩,就是看看遗址,发发思古之幽情。
江门汽车总站搭乘往斗门班车【要不走高速的】,过了古井之後会经过崖门古战场。
❼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中国”出自哪里
“崖山之后无中华”原本出自南明钱谦益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版碎,神州陆沉。权近现代的民族主义者从诗句中总结出“崖山之后无中华”,将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的诗句解释为华夏汉文明自宋、明亡后遭到游牧民族洗劫,以激励后人牢记民族遭受的浩劫,为光复华夏文化而努力
❽ 崖山在哪
其位置是在广东省冈州,即今新会,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
❾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谁说的,出自哪里
这是现代一批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很多人都认同。表明在外族入侵之下(蒙元消灭南宋崖山一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
典故:
崖山之战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 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
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据史料
记载,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
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
,海上浮尸10万,并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 为了复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 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我也很奇怪,历史书上有关这的记载就仅仅是南宋哪一年灭亡
❿ 崖山海战遗址在什么地方
,其位置是在广东省冈州,即今新会,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