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反山遗址线稿

反山遗址线稿

发布时间: 2021-01-06 21:54:07

⑴ 良渚文化时期有自己的文字了么

良渚新出土大玉璧刻符 中国文字起源之一?
·良渚文化首次发掘出土刻符大玉璧

12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了一块直径24.6厘米的大玉璧,上面还有两个刻符,这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详见昨日本报头版报道)。

这是迄今为止,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大玉璧。

专家认为,这两个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相当于后来的文字;也可能是用来反映某种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动场景的。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今天,我们尝试着从不同侧面去接近这两个距今约4000年的刻符。

如果把良
渚古城比作北京

发现大玉璧的地方相当于上海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考古所在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相当于406个标准足球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古城四面被城墙包围,城墙宽40—60米。城中心是莫角山,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良渚时期的中心,住着统治整个良渚文化区域的“王”。

莫角山西北是反山遗址,发掘出11座良渚显贵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组,不少学者认为是“王陵”所在。

发现大玉璧的临平玉架山遗址16号墓坑,位于现余杭经济开发区,在古城遗址以东大约20公里处。

按照学者们对良渚古城的猜测,以古城为中心,由近而远,按等级分别居住着高级贵族、贵族和平民。那么20公里外,为什么会发现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大玉璧呢?要知道,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玉器。

昨天,就此问题,我们请教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

他说,良渚文化辐射整个太湖流域,包括浙北、苏南等地。如果把良渚文化辐射区域看成是一个“国家”,良渚古城就是国的中心,像现在的首都北京。这个“国家”还有次一级中心,也就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比如现在的上海。玉架山当时就是这个地位。

玉璧上的刻符

比陶器上的刻符更有意义

良渚正式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很多玉器,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刻符。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不少刻符,但它们带给考古研究者的震撼,远没有这次的刻符大。

丁品说,陶器上的刻符,很多是陶工制作时留下的一些记号,比如“某某制作”之类的。

而玉器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随便谁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的意义。

4000年前的先人刻下这符号

想表达什么?

再来说说刻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曹锦炎说,4000年前的先人在大玉璧上刻下那两个符号时,想表达什么?暂时还无法精确解读。只能笼统地说,这些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

除了良渚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同的刻符。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这些符号,是人们用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随意性比较大。

比如,画一头牛,良渚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刻符,画得可能都不一样,但表达的,却是一个意思。

再到后来,这些符号的音、形、义,都逐渐固定下来,文字也就逐渐形成了。

目前普遍认定的说法是,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而这些刻符,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网上热猜 大玉璧刻符含义

玉璧上面这两个神秘符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昨天下午,在19楼网站上,网友们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各说自己的想法。晚上11点,回帖194人次。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

上面理解为禾苗,下面看成一块靠近河流且有排水沟的土地。 ——耳朵东东

上面的估计是一个信仰,下面的符号估计是民众。——天钰含冰

一个祈福标志,一个玉石工匠的暗记。 ——wzxtcn

应该是如日中天,代表权力大大的意思。下面是房子,上面是太阳。房子正在太阳下。——sgpingrose

我觉得族徽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下面那个“口”形的图案有点像玉钺的造型,猜测墓主可能和掌握兵权有关。最好和其他出土文物共同判断。——倒挡起步

我家七岁的儿子看了后是这样说的:上面是火,下面是城门,意思是城门失火。——远大宝

上面那个是代表玉主人的身份的,可能当时的人以头顶头发的梳法来区分等级,这个玉的主人是四缕头发的。而下面那个可能是族群的标志,代表的是某个族群。由此可知这块玉的主人是哪个族群的谁。 ——罗杰斯

方形刻符刻写在大玉璧正面,似乎有祭台的涵义;边上可能是一群人在祭坛边举行大型宗教活动。 ——timeweek

玉架山遗址又有新发现

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又在临平玉架山遗址20号墓,发掘出土了玉冠状器等50余件玉器,这进一步证实,临平山北部地区是良渚文化时期重要的中心聚落。

这次被发掘出来的东西包括玉冠状器、玉璜、玉镯、玉管串、玉锥形器、玉坠、玉珠等玉器,以及陶鼎、陶豆、陶罐等陶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楼航说,这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规格较高的墓葬。

玉冠状器、玉璜、玉镯、玉管串等玉组佩饰是象征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装饰物,是良渚文化神权统治的一种表现。

⑵ 严文明的古城评价

浙江省考古所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
专程赶来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这样评价古城:
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称得上是“中华第一城”;
它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4000年前的城墙
比西安古城墙宽两到四倍
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为中心,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说,距今4000年以前。
稻田下的沟渠原来是护城河2007年6月,余杭瓶窑镇的葡萄畈村要建农民安置房,由于是遗址所辖范围,考古人员先进场考古。
“先是在一片稻田下发现一条南北向沟渠,宽40多米,沟里有不少碎陶片,是良渚晚期的东西。”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长刘斌说。
考古人员在沟渠东侧挖了个坑,结果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捡来的。
考古人员第一想法是,可能是河堤之类的水利工程;但也有人说,可能是城墙,因为在东侧200米处,就是良渚文化中心的莫角山遗址——之后的挖掘证明了这个猜想,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
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
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曾经影响了半个中国
城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严文明教授说,说明良渚古城的意义,得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严教授是这样说的: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这是个人工堆筑的土丘,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瑶山遗址在反山东北约5公里,1987年发掘出12座墓葬,还有一座祭坛。
汇观山东距反山约3公里,发现一座完整的祭坛和四座大墓。大墓中发现大量玉器,有意思的是,一般有玉钺随葬的,通常也有玉琮随葬。
玉琮内圆外方,琮上一般雕刻着“神人兽面纹”的神秘图案,只有掌握宗教权力的巫师才能持有;钺是古代一种兵器,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持钺者应是军事首领;琮、钺合葬,说明墓主既是军事首领——王,又是宗教首领——巫。
很多人问,葬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的这些权贵人物,生前生活在哪里呢?不久,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带,发现了莫角山遗址,解决了这个疑问。
这是一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人工营造土高台,发现大片夯土层和夯窝等建筑遗迹,以及成排的柱洞,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另外还有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
这处罕见的良渚文化建筑群遗址,从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的性质,不少人认为良渚时期的中心就在这里,上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
既然有王,有统治者,那是否当时已形成一个国家?“国”字外围有个框,说明能称为“国”的,外围都有城墙。城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现在终于找到了围绕着莫角山的城墙,也可以说是期盼已久的事。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这个时代,目前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古城约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为280万平方米,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曾经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严文明教授说,需要留待考古进一步证明。但他也认为,良渚文化没有消亡,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继承下来了,并且明显影响着以后的夏、商、周时代,像商周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良渚玉器上的花纹。

⑶ 良渚遗址出土了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发掘证实,它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的土台,兼有祭坛和墓地双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江、浙、沪考古学家发掘、调查得知,这类称之为“山”或“墩”的地点,已有100多处,皆由人工营建,埋葬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贵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发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这是一座高度超过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体。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米多长、1米多宽,大多深1.3米,这在良渚文化时期是很少见的。这些墓葬内随葬了丰厚的器物,多则数百件,最少的也有数十件,总数达到1200多件(组),其中以玉器为主,超过1100件(组),以单件计达到3500余件。

众所周知,中国并非产玉大国,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辽西和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大约已超过万件,而反山一处几乎占了1/3。而且种类丰富,有琮、壁、钺、柱形器、环、镯、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串饰、坠、带钧、长短不一的管、形态不同的珠、鸟、龟、蝉及大量镶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其中很多是新发现的,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种。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艺和形式也属一流水平。除了光素无纹的玉器外,共有100余件玉器雕琢了对称和谐、规整精致的纹样。纹样主要以神人面纹和兽面纹相结合的为主,这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另外还有少量新发现的龙首纹。

神人面纹和兽面纹既能组合,又能分解后单独出现,有的雕琢繁褥复杂,有的则十分简化。反山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结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图像的上部是头戴宽大羽冠的神人面纹,脸面作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用长线、短线刻出16颗牙齿。神人的双手呈抬臂弯肘,扶在所骑跨的兽头之上的状态,五指呈伸展状,细腻之处清晰可见关节。神人之下为骑跨之兽,兽面以椭圆形的凸面为眼睑,中以重圈为眼,眼睑以桥形凸面相连,宽鼻上勾画出鼻梁和鼻翼,阔嘴刻出嘴唇、尖锐的牙齿和两对獠牙,兽的前肢作蹲伏状,有尖利的爪子,这种兽的外貌特征与虎相似,是一种食肉动物。神人和兽面复合,表达了良渚先民“通天绝地”的神巫观念,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如此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堪称微雕一般的工艺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现,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术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古玉爱好者、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学术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滩、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村晋侯墓地、成都金沙遗地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春秋,中国古代玉器的频频出现,使得玉器文化更灿烂辉煌,极大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玉琮。这种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器形为外方内圆,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圆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饰神人兽面纹。对于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研究者在论述时,都把玉琮与神、巫联系起来进行阐说,而玉琮的主人,则应是掌握神权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点,也不过十余处,凡是随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随葬品一定比较丰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达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间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的一件,被称之为“琮王”,成为国宝级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兽面纹的器种,以厚重、圆大、光素为特点。在良渚文化随葬品中较多见,反山23号墓出土玉璧多达54件。研究者多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物。

玉钺是与石钺形态基本一样的器物,石钺是良渚文化常见的石器,作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制成钺,就不具实用性,但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的数量最少,而随葬品中只要出现玉钺,尤其是那种钺的上端带王冠饰、把手也用玉制作的豪华型玉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别高。不具实用性的玉钺,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体现大量财富的玉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带在身体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在广大平民之上的贵族阶层。

⑷ 良渚遗址面积有多大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抄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⑸ 请问古越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越国的疆域在绍兴附近。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越国灭亡时,疆域主要在浙东宁绍平原。

(5)反山遗址线稿扩展阅读

越国在历史上的特征有:

1、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和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

2、越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一直比较强大,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国。齐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意思是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越国强盛。

3、越王勾践二十四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积极开展与中原各国间的往来,并迂都琅琊,为后来越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⑹ 良渚遗址玉器有什么文化价值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发掘证实,它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的土台,兼有祭坛和墓地双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江、浙、沪考古学家发掘、调查得知,这类称之为“山”或“墩”的地点,已有100多处,皆由人工营建,埋葬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贵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发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这是一座高度超过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体。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米多长、1米多宽,大多深1.3米,这在良渚文化时期是很少见的。这些墓葬内随葬了丰厚的器物,多则数百件,最少的也有数十件,总数达到1200多件(组),其中以玉器为主,超过1100件(组),以单件计达到3500余件。

众所周知,中国并非产玉大国,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辽西和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大约已超过万件,而反山一处几乎占了1/3。而且种类丰富,有琮、壁、钺、柱形器、环、镯、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串饰、坠、带钧、长短不一的管、形态不同的珠、鸟、龟、蝉及大量镶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其中很多是新发现的,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种。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艺和形式也属一流水平。除了光素无纹的玉器外,共有100余件玉器雕琢了对称和谐、规整精致的纹样。纹样主要以神人面纹和兽面纹相结合的为主,这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另外还有少量新发现的龙首纹。

神人面纹和兽面纹既能组合,又能分解后单独出现,有的雕琢繁褥复杂,有的则十分简化。反山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这是在玉器器表仅有3×4厘米的面积上,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结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图像的上部是头戴宽大羽冠的神人面纹,脸面作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用长线、短线刻出16颗牙齿。神人的双手呈抬臂弯肘,扶在所骑跨的兽头之上的状态,五指呈伸展状,细腻之处清晰可见关节。神人之下为骑跨之兽,兽面以椭圆形的凸面为眼睑,中以重圈为眼,眼睑以桥形凸面相连,宽鼻上勾画出鼻梁和鼻翼,阔嘴刻出嘴唇、尖锐的牙齿和两对獠牙,兽的前肢作蹲伏状,有尖利的爪子,这种兽的外貌特征与虎相似,是一种食肉动物。神人和兽面复合,表达了良渚先民“通天绝地”的神巫观念,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如此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堪称微雕一般的工艺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现,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术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古玉爱好者、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学术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滩、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村晋侯墓地、成都金沙遗地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春秋,中国古代玉器的频频出现,使得玉器文化更灿烂辉煌,极大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玉琮。这种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器形为外方内圆,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圆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饰神人兽面纹。对于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研究者在论述时,都把玉琮与神、巫联系起来进行阐说,而玉琮的主人,则应是掌握神权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点,也不过十余处,凡是随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随葬品一定比较丰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达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间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的一件,被称之为“琮王”,成为国宝级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兽面纹的器种,以厚重、圆大、光素为特点。在良渚文化随葬品中较多见,反山23号墓出土玉璧多达54件。研究者多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物。

玉钺是与石钺形态基本一样的器物,石钺是良渚文化常见的石器,作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制成钺,就不具实用性,但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的数量最少,而随葬品中只要出现玉钺,尤其是那种钺的上端带王冠饰、把手也用玉制作的豪华型玉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别高。不具实用性的玉钺,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体现大量财富的玉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带在身体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在广大平民之上的贵族阶层。

⑺ “琮”的读音是什么

  • 琮的读音:[cóng]

  • 释义:古代一种玉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地的礼器。

⑻ 哪里出手良渚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中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明,距今约5100 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明,广东的石峡文明,山西的陶寺文明中大量呈现, 尤以良渚文明的玉琮最兴旺,出土与传世的数量许多。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琼,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有些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开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 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巨细凹凸纷歧,通常前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红四组,随琮凹凸不一样,以一样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有些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硬。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如今所见良渚文明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什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遍及较低矮,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开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旁边面饰竖道弦纹,该外型很罕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外型与西周附近,形体较小,战国有些玉琮刻有详尽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作。 宋今后呈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其时盛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 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明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东西,习气的不一样,伪品大都显得油滑有余而古意缺乏,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传神。 考古发现杭临平玉架山发现良渚文明时期完好的环壕聚落遗址,考古专家以为,这一发现突破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完好环壕聚落的现有知道,为进一步研讨良渚文明小型完好聚落供给稀少难得的个案材料。联合考古队在玉架山遗址已整理良渚文明墓葬186 座,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类遗物2000 余件(组)。其间,贵族墓地坐落土台的中心区域,已开掘10 座标准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楼航以为,玉架山遗址周边地区近年展开过多项考古作业,有痕迹开始标明,临平山的西、北部地带在良渚文明时期存在过一个较高等级的聚落。
名琮介绍 玉琮 良渚文明 白玉质,有浅黄色斑,器高一节。边棱处隐起人面像,眼圆,有重圈,嘴阔。用弧线勾画出圆胖脸型的两颊概括。头上以阴线刻变形的冠状装修。知此写实的人物画像,在良渚玉器中是对比罕见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重竹 片、竹筐、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非金属东西完结的。因而,在锯切时通常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选用圆 管对钻技能,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是田八九条直线环接而成,外圈 则是由小圆管揣摩而成的。 周 高11.6 公分 青玉,多沁蚀,别离以四锋芒为中线,刻3 组简化神兽坟。

⑼ 请问这事什么石头呢


琮 中国古代玉制礼器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是中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

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⑽ 在余杭的反山遗址中有哪些发现

在余杭的反山遗址中,还发掘有三叉形玉冠饰、牛首形神人兽面纹玉牌饰、玉鸟、玉鱼、玉龟、兽首玉镯、玉项链等,这些都不是一般人的饰物和佩物,是与氏族社会后期的社会分化联系在一起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