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留下的遗址
① 武汉有哪些跟近代史有关的历史遗迹
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湖北共进会旧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等。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简称为(武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等,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北端,又称红楼。原是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
1961年国务院公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起义门
武汉起义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纪念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
2011年,依据古城墙图纸,原样恢复重修了333米城墙,同时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风雨长廊、楚望亭、首义烽火石刻等,扩大为红色旅游景区。
3、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1926年10月10日,湖北省总工会成立,设机关于此,后中华全国总工会由广州迁武汉,也在此办公。
除李立三曾任省总工会委员外,苏兆征、刘少奇、邓中夏、项英、林育南等都曾在此任职。大革命失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迁至上海,湖北省总工会转入地下。1959年在此筹建纪念馆。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湖北共进会旧址
共进会机关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上海街楚善里28号(原宝善里14号)。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孙武等先后回国运作革命,在汉口鸿顺里等地设立机关。
1911年,为策应广州起义,孙武又在此设立机关。同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部署起义,在此设政治筹备处。
同年10月,孙武在此造炸弹失事,机关暴露。原建筑已毁。现建筑是后来重修。砖木结构二层楼,东向,硬山顶,红瓦,面阔4.5米,进深12.8米。
5、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区解放路259号,即现湖北武昌实验小学院内,是原清“两湖书院”地域。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
2013年旧址已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起义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湖北共进会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② 武昌有很多辛亥革命的遗址和纪念建筑 辛亥首义后作为指挥机关的是哪个 a 楚望台 b 湖广总督府
武汉人俗称的“红楼”是指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旧址红墙红瓦,故有此名。
楚望台是武昌首义军发难后占领的第一个目标,后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楚望台一时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
③ 桂林有哪些辛亥革命的遗址啊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首义之城,武汉拥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回、辛亥首答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大批辛亥革命历史遗迹。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纪念性景观工程。
④ 绍兴有哪些革命遗址
卷35 第三章 近现代革命遗迹
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进驻绍兴,遗有来王陆顺德府第及壁画4处,于诸暨留下一幅《劝谕》。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光复会骨干徐锡麟、陶成章、秋瑾等,以绍兴为革命活动基地,为联络同志,培养干部,所创大通学堂等,至今保存完好。民国时期,绍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浙东革命斗争活动中心地区之一,创建基层组织,发动民众抗日,成立民主政权,遗踪遍及各县。
本章所载,计太平天国遗迹6处,辛亥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6处,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1处。
第一节 太平天国遗迹
越 城
来王殿 位于下大路。清代建筑,以太平天国将领来王陆顺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规模宏大,日军侵华时被毁。存门厅、第二进前石库门楼及西厢房。
门厅南向。面宽九开间,现存明间及西侧四间,残余部分宽19.60米、深6.80米。 石库门楼天盘石硕大,额坊有人物浮雕,两侧石柱有云龙纹彩绘。西厢房面宽10.45米 、深6.05米,保存尚完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都昌坊路。明晚期建筑。坐北朝南 ,砖木穿斗式结构。原有四进,存第三进中厅。
壁画在中厅明间东、西壁上和退堂屏门上,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兴时绘。每壁4幅,高4.80米、宽9.20米。东壁,中间两 幅为神话故事,南侧一幅为凤凰、麒麟,北侧一幅为大象、狮子;西壁为八仙图。屏门上绘团龙。画面墨绘敷色,色彩浓重、清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萧山街。明代建筑。探花谢丕府第 。坐北朝南,砖木穿斗式结构。原有五进,现存门斗和第二进石库门。壁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兴时,共6幅:第二进明间楼下东、西两壁各3幅,均宽6.30米、高2.85米。南侧2幅左右对称,绘凤凰飞天;其余4幅为水战图、陆战图和神话故事等。画面人物众多,墨绘敷色,色彩浓烈。屏门彩绘云龙图案,高2.85米、宽4.4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昌安直街。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共三进。壁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兴时期,绘于第二进大厅东侧山墙,云龙图案。因经石灰多次涂刷,仅隐约可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前观巷。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壁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时, 绘于第一进明间天花板,云龙图案。画面长4.40米、宽2.50米,剥蚀严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宣何公馆太平天国革命军《劝谕》
公馆位于诸暨红桥乡宣何村。明 代建筑。《劝谕》书于门楼内壁,系太平天国革命军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所书宣传标语。柳体楷书,朱色,正文四竖行,行30字,共110字。款文竖行14字,径5×4 厘米。因风化,笔划已剥蚀。文为:“雄师到来临,尔民不须惊。放胆在屋内,何必据山林 。我国最爱民,只喜那鸡(豕)。财帛吾不取,妇女不奸淫。尔等胡乱行,聚众成匪群。伊乃自作祸,免得受(极刑)。谕尔细细听,休更(跟)鞑靼行。胡儿山河末,快为天国民。吾今(细)尽言,尔民自详(忖)。早早来投顺,家业免刁零。尔为我国民,共享乐升平。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玖月拾陆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辛亥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越 城
大通学堂 全称大通师范学堂。校址原为贡院,清代改作豫仓。位于胜利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徐锡麟、陶成章等为联络同志,培养军事干部而创办,系光复会在浙大本营。三十三年,秋瑾接办。七月,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被捕,学校受查封。大通学堂原有房屋50余间,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为操场。中轴线上共三进:第一进门厅,5间,门厅正中悬“大通学堂”匾额;第二进礼堂,今辟为光复会史迹陈列室;第三进为“徐社”,系徐锡麟生平事迹陈列室。三进之间,有长廊 相连,长47.32米、宽1.57米,为当年学生雨天练操之所。东、西两轴线上,原各有四进平房,每进五开间,东西对称,布局规整,今存部分。东轴线第一进西首间为秋瑾工作室,亦为秋瑾被捕处。1980年修复,按原状布置。1982年开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纪念碑 位于解放北路轩亭口,即秋瑾就义处。民国19年(1930)建。通高7米。碑座两层,呈正方形。下层边长3米,四周设水泥栏杆。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座承托碑身,镌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亭 位于府山西巅。民国19年(1930)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以烈士就义前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说“秋雨秋风愁煞人”)而名。亭为八角攒尖顶,正面(东面)上方悬田桓手书“风雨亭”匾,两边石柱刻有民国5年(1916)孙中山莅绍致祭烈士所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81年重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社 在东湖公园内。民国3年(1914),绍兴各界人士为纪念 陶成章烈士,将原东湖通艺学堂改作烈士祠,名为陶社。5年8月,孙中山亲临陶社致祭。抗日战争时,毁于战火。1981年重建。南向,三间三进。屋面青山,门临碧水。正中悬孙中山题“气壮山河”匾,两侧悬长联:“半生奔走,有志竟成,开中华民主邦基,君子六千齐下拜;万古馨香,于今为烈,是吾越英雄人物,湖山八百尽增光。”室内陈列陶成章事迹。
徐社 在大通学堂内。民国元年(1912)6月,绍兴各界人士为纪念徐锡麟烈士,于下大路建徐公祠;同年,建立徐社,设徐公祠内。日军侵绍时被毁。徐社系民间集社,有社员200余名。自徐社成立至民国30年绍兴为日军侵占止,每年均举 行公祭。1982年,于大通学堂复设徐社。社厅正中悬挂田桓手书“徐社”匾额,有陈列室三,陈列徐锡麟所用手枪、刺刀及就义血衣等。东梢间后壁嵌蔡元培撰《徐烈士祠堂碑记》。
绍 兴
热诚学堂 位于东浦镇。清光绪三十年(1904),徐锡麟创办,以徐氏撰联:“有热心人可与共学,具诚意者得入斯堂”取名,学堂提倡军训,实行男女同校。三十三年,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学堂一度受损。民国4年(1915),教学楼毁于大火,后以徐锡麟抚恤金重建。
学堂门厅西向,三开间,面宽14.25米,进深6.50米;石库门上方嵌石碑一方,横书阳刻“热诚学堂”。教学楼为西式建筑,坐北朝南,八开间,二层楼屋,面宽29.80米,进深8.95米;正中两间辟作“徐锡麟纪念堂”,入室上方悬徐生翁书“徐锡麟纪念 堂”匾额,室内陈列徐氏生平史料。北侧之徐锡麟藏枪小池为曲尺形,明池长7.85米、 宽5.90米,暗池长10.95米、宽1.80米。学堂今称东浦镇热诚小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中山纪念塔 位于城南苎萝山东麓今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内。民国15 年(1926)建。台基正方形,边宽5.50米,四周置栏板和望柱;塔座上层正方形, 边宽0.80米、高1.18米,下层六角形,边宽0.60米、高0.50米;塔身三角形,高2.50米,一面竖镌隶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八字,另两面分别镌刻:“民国十五年五月诸暨县民众捐造”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诸暨县建设委员会重修”。均楷书阴刻。 1985年5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重修。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绍 兴
后堡桥革命标语 后堡桥位于樊江乡后堡村。桥为梁式结构。主桥东西向,单孔,长15米,净跨4.60米,桥面宽2.15米。
标语书于主桥东西两侧桥墩内侧,文为“誓复失地”、“冲过钱江”。隶体,字径55×55厘米,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皋北抗日自卫大队队长朱铁群所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 虞
中共上虞县直属支部成立处 位于谢桥乡谢家桥村。民宅。东向三开 间,面阔7.30米,进深5.60米。青瓦粉墙,原系叶天底书房。民国15年(1926)7月16日,中共上虞县直属支部成立于此,并作为活动场所。27年2月,叶天底被捕后停止使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虞县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丰惠镇东大街。原系文庙,今存大成殿、 东厢房和泮池。殿南向,重檐歇山造,五开间,面阔22.10米,进深19.90米。厢 房硬山式,平屋五间。池半月形,中架三孔平板石桥。民国34年(1945)4月20日 ,上虞县民主政府在永徐乡三益小学成立。6月30日,新四军解放上虞县城(丰惠镇),民主政府迁入文庙。9月底,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民主政府工作终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撤会议旧址 位于丰惠镇世济弄。有楼房与后厢两进,南向。楼房五开间,单檐硬山造,阔21.50米、深12.80米;后厢平屋三间。民国34年(1945)9月23日,中共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在此举行。会议决定奉中共中央指示北撤,并部署北撤后工作。9月27至30日,中共浙东区委与浙东新四军分批从后海登船北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盖山摩崖题刻 夏盖山位于盖北乡与谢塘镇之间,海拔168米。 石刻位于山顶西侧面北石崖,为抗日战争前期一些进步团体所题刻。自西向东依次为:草书 “前进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日 上虞三进小学童子军团题”;隶书“还我山河 二十七年一月一日 海啸剧团一周纪念 全体团员举行谈心会于此 敬题四字藉作自勉”;隶书 “卧薪尝胆 湔雪国耻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九日 中国青年励志会浙江上虞分会旅行团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嵊 县
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旧址 位于小柏乡东林村王氏宗祠。民国34年(1945)2至9月,嵊(县)新(昌)奉(西)中心县委驻地。
宗祠坐北朝南,共三进,晚清建筑。民国23年(1934)2月24日,浙东行署委员会决定 将奉西区划归嵊新县委领导。嵊、新县委改称嵊新奉县委,下辖里东、上东、下东、新北、奉西五区,县办事处即由里东迁入东林王家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诸暨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阮市镇,即原阮家埠育婴堂。民国19年(1930)4月,诸暨北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今存楼房3间。
民众图书馆 位于西江乡斗门村西经堂山脚。民国建筑。坐北朝南, 临池而建,平屋一楹三间,通面宽11米,通进深6.30米;前檐设廊。硬山造。
民国22年(1933)中共诸暨地方组织创建,馆分藏书、阅览、借书三室。原有藏书2万余册,1956年,大部送交省图书馆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图书及设施荡然无存。1986年,集资重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城关镇鹞鹰山东麓。1978年8月始建,1982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944平方米。碑身高7米,条石砌筑,中镌赵朴初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七字,碑座承托。平台与台基间有垂带踏跺10级。台基四周筑栏板和望柱 ,望柱柱头浮雕仰覆莲瓣纹。纪念碑至山麓铺设垂带踏跺284级。
齐村惨案纪念碑 位于化泉乡齐村。为纪念民国33年(1944)3月30日被日伪军杀害的48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而建。碑高6米,石块叠砌,上镌“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台基面积70余平方米,从地面至墓台铺设垂带踏跺14级。
⑤ 上海革命遗址寻踪作文怎么写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五卅运动爱国群众流血地点”、“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等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故居;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寓所;文化巨匠鲁迅先生故居;蔡元培故居;李白故居及一批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的活动场所。
可以以游记的形式 然后在写历史革命事件,最后表述个人对革命事件的看法观点或感想
1、澛港河畔战妖兵
澛港镇襟江带河,地势险要,是芜湖太平军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丰八年)11月,清军水师提督杨载福率总兵李成谋、副将丁泗滨及陆军千总尹景昌、韦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带太平军,经过多次激战,没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军攻陷繁昌县城,严重威胁澛港太平军的防务。因此,太平军在澛港扩大集兵屯粮,加强澛港营垒的军事防御措施。曾国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说:“芜湖贼援,潜在澛港,增党屯粮,以图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军匡王赖文鸿、佐将林有志等率军撤出繁昌,屯扎澛港,为芜湖前卫。曾贞干会同水师总兵李成谋、李济明于4月24日水陆来犯。曾贞干亲率恒营及晏恭山的陆师五营驻扎螃蟹矶。李成谋正右营及左光培等水师三营、李济清副中营及罗世贤水师二营分泊于囗矶与螃蟹矶之下。曾贞干命令清军多备船筏,搭好浮桥,以便渡河,并命令江口决堤,以便水师用木船从决口驶入港内。李成谋令戴德祥领陆兵南渡,与入港水师炮船相呼应。次日,曾贞干领带陆兵渡浮桥进攻北岸太平军的营垒,晏恭山的陆兵沿着澛港大堤前进,陶宝堂领陆兵沿江边大道进攻,彭楚汉水师复从港内飞桨而出,太平军水师船二百余号被消灭。由于清军水陆进扑澛港河南北营垒,水军失利,腹背受敌,太平军最后撤出澛港,退回芜潮大营。
2、血战金柱关
清军攻陷澛港镇以后,又根据曾国荃的计划:“必从金柱关入手,则芜湖与金陵老巢横中截断,贼势乃孤”的战略,彭玉麟于1862年5月3日会合各营水师船,由针鱼嘴驶进来石矶,焚船毁垒,率师登陆,突袭金柱关的太平军。这时,东梁山的太平军援师至,敌军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败教训,认为:金柱关地险城坚,非水陆并进不可。于是将上游水师调至裕溪口以下,曾国荃率马步十五营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关下,沿堤结营数十里。为了防止太平军的侵扰,特派李朝斌带领外江新右营及喻俊明等内河水师三营猛攻太平军后方。又派成发翔、邓万林内河左右营及王明山、万化林、外江水师四营黄翼升、淮扬水师八营,从下游环击太平军前阵。曾国荃大营既立,于5月19日率军绕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师分为三队,一队守江路,一队冲入内河,直逼塔下,一队抬炮登陆,环城轰击。金柱关内太平军居高临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两军激战到午夜,清军黄翼升等明火执杖地匍匐前进,后来西门城楼被清军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军趁势攻进金柱关。东梁山营垒也同时失守。曾贞干率军沿江向芜湖逼近,并约李成谋决堤放水,驶进小船,向芜湖四面合围,黄翼升率内河水师也飞桨而出。其先,曾贞干令知州黄润昌与芜湖太平军守将陈星斗、沈万国、陈太和、王品来有举众内应之约,5月20日在曾贞干水陆围攻之下,太平军守将没有举众内应,却放弃芜湖城,向官陡门、卜家店方向退却,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带筑营结寨,坚持战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师芜湖,派周万倬、吴坤修进攻南辛圩太平军李世贤营垒,同时派水师任星元、左光培驻扎清水河,为芜湖城的外围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贤军从三里埂沿河而下,进攻清水河任、左两水师。清军水师将领王三锡登堤督战,被太平军枪弹击伤。后因太平军死伤过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罗逢元、朱南桂领水陆军攻万顷湖(今万春圩)边南辛圩,李世贤军失利。3月22日,太平军又自湾沚奔袭清水河,清军万化林与水师任星元、左光培趁湾沚兵力空虚,从青弋江下游驾船潜往,五更到达,一时万炮齐发,青弋江上游清军霆营又刚刚破了西河镇太平军,清军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上下夹攻,当天晨雾弥漫,清军登上湾沚街口,点燃柴草,火光冲天,太平军被迫退至竹塘、湾沚后山。(这可是我给语文课代表的哦)
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
⑥ 开封有没有与辛亥革命的遗迹
火车站附近有纪念碑很是高大
⑦ 跪求广州辛亥革命的所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命~~
线路一:以太广场—中山纪念堂—“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越华书院回旧址—广答东咨议局旧址—红花岗四烈士墓—黄花岗烈士陵园—十九路军陵园
线路二:以太广场—大元帅府—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广东咨议局旧址—黄花岗烈士陵园
线路三:以太广场—大元帅府—中山纪念堂—广东咨议局旧址—十九路军陵园—黄埔军校
线路四:以太广场—中山纪念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建)—黄花岗烈士陵园—黄埔军校
线路五:以太广场—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广东财政厅旧址(北京路北端)—中央银行旧址(天字码头附近)—黄花岗烈士陵园—十九路军陵园
线路六:以太广场—大元帅府—海心沙—省博物馆—黄埔军校
线路七:以太广场—广东咨议局旧址—广东财政厅旧址(北京路北端)—广州塔—大元帅府
线路八:以太广场—黄花岗烈士陵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财政厅旧址(北京路北端)—陈家祠—荔湾涌
线路九:以太广场—中山纪念堂—广东咨议局旧址—黄埔军校—黄埔古港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