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抗战大遗址公园
1. 抗战时期滇西的松山大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我国西南边陲爆发了一场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反帝爱国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滇西抗战。
龙陵地处滇西交通咽喉,为这次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县内的战事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为沦陷期。这期间,日本军队倚仗先进的坦克大炮从缅甸经德宏一路东进,强占了我县2800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并先后制造了龙陵大屠杀、慧通桥大屠杀和血洗倒淌水等一系列血腥惨案,把我县各族人民推入苦海达两年之久;从1944年5月至当年11月为我国军民大反攻时期。
这期间,我国政府组织的第十一集团军、第八军等远征军主力为恢复国土,从保山、施甸分三路强渡怒江,在我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分别向盘据松山、镇安、龙陵、平达、象达等地的数万日寇发起了全面反攻,经过 5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毙敌一万三千余人,于1944年11月初将侵略者赶出县境,取得了龙陵抗战的全面胜利。
松山战役遗址,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大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
2. 松山战役的纪念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
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作战区域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中方军队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2010年5月,龙陵县委、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提升了上山公路的等级,修筑为宽6.5米的柏油路。
1986年5月松山战役遗址被列为龙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1月松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系1947年12月从松山大垭口原公墓迁葬而来。朱理嘉回忆,公墓在纪念碑南略高处,为方形。墓前有石祭台,距纪念碑约十余米。墓和碑均用五面石砌成。面向易罗池,庄严肃穆。正面墓碑中央为“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旁边为“前陆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墓顶出沿下有白崇禧题诗:“东夷肆虐来侵我邦,嗟尔多士效命严疆,松山一战我武维扬,寇气既靖六合重光。”墓侧面及后面刻有第八军松山战役中阵亡的三千八百多位将士,排以上军官均有姓名籍贯,士兵则刻有各建制单位的阵亡人数。墓另一侧的碑文记述了第八军攻克松山的始末。纪念碑也为方形,碑正面直排“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另一边是建墓年月。
后来,原公墓和原纪念碑均遭受严重破坏。现原址重建纪念碑,但题名改为“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其实此处埋葬和纪念的本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右图) 松山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松山阵亡将士移葬记略碑。1944年9月,第8军在松山大垭口建有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 在老人回忆里,当年松山山道两边整齐排列着装满泥土的汽油桶,每个油桶上放着一盆鲜花,鲜花边上,插着写有阵亡者姓名的小木片。1947年12月,烈士遗骨移葬至云南保山市易罗池畔。松山公墓原址处,纪念碑仍存。另建有“松山阵亡将士移葬记略碑”,碑文:“民国三十三年秋,我第八军奉命收复滇西,血战百余日,伤亡官兵6000余人,始尽全功,当时弃葬之忠骸,已移殡保山南郊易罗池畔。云南省警备司令、前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参见《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第641页)”
上世纪60年代,这个阵亡将士公墓被彻底摧毁。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先是被人砸成两截,然后被抬到小学里做石阶,刻着烈士名字的那面正好朝上,顽童们的小脚无数次地在石碑上踩来踩去,上面的名字日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清楚。 1947年,原第8军军长、后任昆明警备总司令的何绍周,原副军长、后任第8军军长的李弥以及云南各界人士等,在云南昆明市圆通山公园修建了一座“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背面署名何绍周、李弥等等。正面刻有碑文:“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文革时,此墓碑遭到破坏,现只残存碑基底座和围栏,基座上面还被放了一架歼击机供人观赏,痛惜原状不再。(右图)
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叁师抗战阵亡将士墓,落款是103师师长熊绶春等,至今仍存。 战争结束后,日军第56师团的随军记者品野实回到日本后在《每日新闻》社工作,后来当到执行主编,他写了一本书《中日拉孟决战揭密:异国的鬼》详细描述了松山战役的过程,松山战役中幸存的日本兵只有7、8个,战后他们曾为反战奔走,后来受到日本右翼份子的恐吓,包括这位平野实,80年代后,他们都销声匿迹了。近年来因连续剧拍摄相关议题,因此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远征军的热潮,而松山战役做为远征军最惨烈的一战也颇受人们关注,一些民间志愿者发起了救援远征军老兵活动。
耸立在子高地与阴登山交界处山坳中的大榕树自1949年后自然枯死,然而到了2005年,榕树又奇迹般的复活,并且开出了花。 研究松山战役的大陆学者赵晓群在去台湾时对开出租车的老兵说松山战役打得很惨,下车之后这位老兵不收他的钱表示感谢。松山战役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南天门战役的原型。
3. 保护松山战役遗址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 。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此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亡灵无法回归靖国神社)。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战后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为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教材(1947)。此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
战役中,由于日军对于工事构筑,火网编成,侧防配置及工事伪装等的熟悉,故而长于逆袭及夜袭,常乘远征军攻至阵地前时,利用侧防火力由两侧封锁,同时由正面出击;或在国军占领阵地立足未稳之际,施行逆袭或夜袭。另外,日军情报系统良好,搜索严密,联络紧密 ,其士兵富于独立作战精神,死守据点,尤其富于牺牲性,导致国民军在本次战役中伤亡惨重。
中国远征军虽然有美军的空运物资支持,但后期才采用对壕作战有较大优势的的火焰喷射器,前期伤亡较大。而由于国家的孱弱,军队的建设水准太低,中方军队中低层指挥官及士兵的素质远不及日军,远征军夜战能力不强,导致白天攻下的阵地,夜间被日军夺回。情报侦察能力太差,进攻战术呆板,基层军官和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战术的变动依赖高层拿主意 ,并且少数指挥官不能彻底执行命令,致使战机错失,影响整个作战,也是本次战役我军伤亡巨大原因 。
4. 想去云南松山战役遗址探访,求具体路线
大理下关有到龙陵的班车的,到了龙陵就有直接到腊勐的班车,能到松山的。在镇安下车去松山可能没那么方便。
5. 松山战役遗址周一是开放还是关门
从云南省龙陵县城东行39公里,便到了松山。 南北绝壁、谷深万丈、沟壑纵横,处处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现存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远远望去,松山宛如一只巨大的乌龟盘踞在怒江大峡谷上空,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进入松山,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滚龙坡”战场遗迹。“滚龙坡”是远征军在松山战役中首先攻克的一个外围据点,当年这里是日军的炮兵阵地,战斗历时29天,攻击达14次之多。绕过“滚龙坡”,便进入“大垭口”。
6. 松山战场遗址怎么样
冲着这段历史,一个人从腾冲转车去了龙陵,然后打车去松山。云淡风轻,蓝天,绿树,江水,好像已经把那段历史掩盖,仿佛不曾发生一样。由于赶时间,匆忙找了个导游沿着山转了一圈,满目的松树,还有那些几十年前留下的战争遗迹,满目疮痍。心想,也许现在已经平复了许多。但是当我站在山顶望着怒江时,之前的想法都被推翻了。其实,那段历史依然在那,只是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想想现在那些流浪在外的老兵们,便心痛不已。历史终究敌不过人心残酷!
7. 衡阳市抗战遗址公园为什么不开工建设呢
抗战遗址公园之所以还没有开工建设,是在筹备之中,现在有抗战主题的。在岳屏公园那里有一个纪念馆。
8. 腾冲松山战役 中国人为什么不修好墓碑
有啊,现存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
这一个主要的纪念场所,之所以没有单独的墓碑,是因为当年的国军打完仗后,因为阵亡的将士太多,自己没有妥善保存好烈士们的遗体,自己没有修缮好墓碑,等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想起来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但这时已经不可能单独修建墓碑了,因为绝大部分的将士遗骸已经找不到了。
9. 游松山抗战观后感作文
《松山战役》观后感
“中华儿女血肉丰碑天地表 民族英杰浩然正气日月彰”。从观看《老兵仵德厚》的心灵悸动,到观看《松山战役》的眼泪簌簌,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两句话的分量所在。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先人的鲜血和奉献,我们才有了今日的美好生活。
我时常在想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着一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我们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的也包括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
通过观看影片,我了解到松山战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了八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加上盟军及其空军地勤人员4万余人的兵力,历经大战十次,小战百余次。全歼守敌三千余兵,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7600余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英烈们的鲜血。巍巍松山,记下了历史画册中悲壮的一页,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辛酸、屈辱。我相信,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未来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过去;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国力的逐渐强盛而淡忘了受欺压、受屈辱的历史;不会忘记为国御寇、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缅怀,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了解历史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我们应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用知识的命运来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