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套遗址
Ⅰ 人类活动遗迹是在亚洲发现的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亚洲大陆扎堆过生活,使亚洲成为孕育生命的伊甸园。它们为何选择这里作为栖息地,这里的最早居民又是谁呢?
20个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根据第三纪以来哺乳动物进化与自然环境变迁的情况,推论认为亚洲这块广阔原野在遥远的过去是孕育人类的“伊甸园”。因此,许多国家纷纷组织考察团进入亚洲地区,试图找到人类进化的线索。一时间,亚洲考古热席卷了世界古人类学界和古生物学界。
提到亚洲人类考古,首先要提到印度的腊玛古猿。因为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段。
腊玛古猿是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1934年在印度的西沃里克山区发现的。同类的化石在中国的绿丰、开远遗址也被发掘出来,化石主要是一些上、下牙齿。
化石和当时的地层资料告诉我们,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这是一种正向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野果、嫩草等植物是它们的重要食物。同时,它们也吃一些小的动物,把石头作为工具,用它来砸开兽骨,吮吸骨髓。由于腊玛古猿的肢骨还没有发现过,所以人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古猿的知识来判断,推测它们身高约1米,体重在15~20千克之间,能够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
亚洲人类考古发现最多的地区还是中国。
最早在中国境内开展考古发掘的著名学者是法国采集家桑志华(本名黎桑)。从1914年开始,他就在黄河流域进行了多年的考察活动,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又在甘肃庆阳北面的更新世晚期(距今13万年至1万年前)的黄土堆积中发现了三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不久,桑志华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角发现了闻名于世的萨拉乌苏遗址。他经过对这个遗址先后两次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了非常丰富而且保存良好的披毛犀、河套大角鹿、旺氏水牛、野驴、羚羊、骆驼等33种哺乳动物以及鸵鸟等11种鸟类化石,同时还发现了一批旧石器和一颗人类的上门齿化石。动物化石组合说明:萨拉乌苏遗址的时代应为更新世晚期(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其绝对年龄为距今35 000年左右)。此外,桑志华和德日进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一个叫做水洞沟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知识点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石器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差异性很大。
与此同时,从1921年开始,由著名博物学家和探险家安德鲁组织并领导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考察团在戈壁滩上,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寻找人类进化的踪迹,采集到大量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这片荒凉的土地在远古时期曾是生物的乐园。
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也曾一度投身于对中国的考古热潮之中。他先后发掘了辽宁省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和著名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又到甘肃各地考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的村落、墓地遗址。后来,他又与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共同对北京周口店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北京人”的存在。
种种早期人类考古的发现,都证明了猿人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事实依据。
对中国境内的考古展开之后,因为收获颇丰,考古学家又将目光对准了中亚。
1938年,考古学家在乌兹别克的捷希克塔什发现了著名的早期智人幼童化石。20世纪60年代起在这一地区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和发掘,发表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材料不多,仅发现一些类似于南亚索安文化的砾石和石片工具,年代在距今20万至13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中期有一种进步的以莫斯特类型石器为特征的石片文化,年代大约距今6万年,在个别遗址还发现了早期智人化石。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较少,仍然保留着中期石片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发现主要有卡拉套遗址和拉库蒂遗址,还有一些地表采集物。
卡拉套遗址的石制品发现于地表64米以下的深处,共发掘出200余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类型有用砾石和石片制作的粗大的单面砍斫器和留有大部分石皮的刮削器。大部分石制品没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迹,做工比较粗糙,这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特征。
拉库蒂遗址位于卡拉套遗址以东,石制品出自地表以下63米的黄土层中。该遗址出土的石器,打片技术要比卡拉套遗址的进步,石器类型有比较规整的砍斫器和一些锯齿状工具,但也属于旧石器早期的东西。
这两座遗址从文化关系上虽然看不出与东亚、东南亚的旧石器有直接联系,但其特点明显接近东南亚而不是西方。
在中亚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中,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最多,共发现和发掘了这一时期的遗址78个,主要分布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都是距今约6万年的遗址。著名的捷希克塔什洞穴遗址便归于此类。该洞穴宽20米,深21米,人类居住的时间相当长。从发掘出来的化石可以看出,那时这里的人类用硅质灰岩制作石器,狩猎的对象主要是山羊,也有野猪、马、鹿、豹和飞禽等。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火,还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在一个八九岁早期智人幼童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山羊角、一些石器和动物化石等陪葬品。这说明这一时期的人类具有了很高的智慧,拥有丰富的感情。
中亚的遗址中,最著名的是舒格诺乌遗址和撒马尔罕遗址。
舒格诺乌遗址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亚克苏河畔。人们在此发掘出大量的棱柱状石核、石叶、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在遗址中发现的其他动物化石表明,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以捕猎野马、野牛、绵羊、山羊和土拨鼠为食。
撒马尔罕遗址规模更大,共出土7 000多件石制品,皆为典型的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还发现了晚期智人的两块下颌骨残片和两颗牙齿。
在中亚地区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人遗址,在与其他地区的遗址相互印证后,可作为人类进化的主要证据。
在印度尼西亚的桑吉兰,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原始人类化石。后来,50种化石先后在这里被发现,包括远古巨人、猿人直立人、直立人,占世界已知原始人类化石的一半。这些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人类先祖的重要聚居地。尤其重要的是,这里有爪哇猿人化石中保存最好的原始人类头盖骨,迄今为止也是惟一的一块成年男性的头盖骨化石。这是人类进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