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上山文化遗址

上山文化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7 20:14:57

Ⅰ 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内人文胜迹众多,杭州段有哪些历史遗迹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镇,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良渚文化”在这里发生,延续了5000多年文脉。现有良渚文化博物馆(规划将要建设国家公园),从博物馆陈列的史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为古都谱写的5000多年神韵,璀璨夺目,堪称中华文明瑰宝。

2.秦始皇的遗迹

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10年至钱唐,临江了望,见波涛险恶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过江。秦始皇站立过的那座山头从此名叫“秦望山”(现钱塘江边六和塔西面)。还有,西湖宝石山上有块大石头,传说曾是秦始皇的“缆船石”,后来被镌刻成大佛头,现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汉代石碑 西泠生辉

西湖“湖山最胜处”的西泠印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泠印社有一“镇社之宝”——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顶巅的“汉三老石室”中。东汉石碑是杭州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丽的湖山闪烁着熠熠光辉。

4.湖上仙山 晋代古刹

1600年以前的晋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来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家、炼丹术家,杭州人称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结庐(抱朴庐)炼丹,这座山从此称“葛岭”,葛洪炼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来杭,登灵鹫峰(今飞来峰),叹为“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峰飞来”,并指为“仙灵所隐之处”,在山下创建灵隐寺。两年后又在天竺山创建翻经院(后改法镜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凤山奠基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改钱唐为杭州(从此有“杭州”之名)。隋开皇十一年(591),将杭州县治由虎林山(后称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凤凰山下江干一带),并依凤凰山筑城,周围15公里,是为最早的杭州城。美丽的凤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变迁图,还有自隋代开通大运河(自镇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从此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杭州经济文化大发展。

6.唐代水闸 白傅留诗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开筑“圣塘三闸”,引湖水灌溉农田,作《钱塘湖石记》说:“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白居易当年筑的圣塘闸,至今尚在湖边。又因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宝塔 吴越遗韵

秀丽的西湖三面云山,南北对峙两座宝塔。都是北宋初年(吴越国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绎了历史沧桑、民间传奇。北宋开宝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决心“纳土归宋”,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这时他宠爱的黄妃产子,为了庆贺并祈福,建造了这座宝塔,初名黄妃塔,后因地而名称雷峰塔。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迩闻名。2002年于原址重建,再现“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万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后2200多年历史上,至少有过500多任地方行政长官,其中最受老百姓爱戴,至今还念念不忘的应数北宋时的苏东坡。

诗人苏东坡两次来杭州任地方行政长官。任期内,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时,见西湖淤塞荒芜几占面积之半,积葑约10公顷。他向朝廷上奏《乞开西湖状》,用工20万,取葑泥筑长堤,架六桥,植桃柳芙蓉,人称“苏堤”。湖中堆岛,外建三塔(座标),即今“三潭印月”。因诗人有绝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桥边 故宫遗梦

自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凤凰山筑紫禁城,周长4.5公里。又筑外城高6.7米,阔3.3米,城门13座。紫禁城内建起大殿13座,气势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焚烧殆尽。只有白塔桥边的白(石)塔依然屹立。从白塔眺望凤凰山南宋故宫遗址,一片葱绿,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级直达凤凰山巅。

10.十景题名 古刹驻跸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来杭州,游西湖。以后,康熙又4次南巡来杭州。其间在孤山筑行宫(今文澜阁),疏通市内河道涌金河(浣纱河)以通龙舟。最有影响的是为“西湖十景”题名,改其中的“曲院荷风”、“两峰插云”为“曲院风荷”,“双峰插云”。康熙每次来杭,都从城隍牌楼(巷)上吴山进香,当年上山的御道石阶尚在。还到西湖晋代古刹灵隐寺驻跸,题写“云林禅寺”匾额,至今犹存。

Ⅱ 浙江历史上发生什么大事

浙江历史包括现今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所发生的历史。在明代以前,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编辑] 上古??史前时代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是当时象征财富及军权的礼器。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直至新石器时代,先后出现上山文化[2]、小黄山文化[3]、跨湖桥文化[4]、河姆渡文化[5]、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7]等,现时浙江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

其中上山文化为21世纪新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其将改变人们对史前长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历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史前稻谷,长期被认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一个代表。

[编辑] 越国及越吴融合
主条目:越国
春秋时期,越国在浙江一带兴起。此时,位于北边的吴国也迅速发展,并且比越国强盛的更快,吴国在消灭了江北的邗国(今苏北扬州)、淮夷等国后,与两浙的冲突激增。吴王阖闾时,以越国不协助吴国攻打楚国为由而入侵越国,结果阖闾中箭身亡。继任吴王夫差同越王勾践进行了20余年的战争,最后越王勾践于前473年消灭北面的强国吴国,光复两浙,进而吞并吴国,并迁都山东琅琊。

由于受到楚国持续打击,勾践的子孙越王朱句被迫把国都迁回到吴国灭亡时的首都——苏州,此后四代越王都以苏州为都,直到楚国占领苏州。

越王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齐威王使说客成功说服越国不打齐国转攻楚国,遭到楚威王的军队反击,越国大败,导致越国由盛转衰。公元前306年,楚国占领越国国都苏州,在浙西设立江东郡,越国退往钱塘江以东固守。同时,浙江南部的东瓯国是越国的一个封臣(见《越绝书》佚文)。

在越国和吴国长期的交往中,并且由于越国最终吞灭吴国,并统治达167年之久,越和吴的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编辑] 秦、汉时期
主条目:会稽郡
秦国灭楚国以后,旋即进入两浙,“降越君,置会稽郡”[8],两浙成为秦会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吴、越两国故都吴县(今苏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国淮北贵族项羽在苏州袭杀秦会稽郡太守,率领8000江东子弟起兵。刘邦建立汉朝后,两浙仍置会稽郡。浙江东南部的东瓯国在吴王刘濞叛乱以后被闽越国灭亡,后来也属会稽郡管辖。

这一时期两浙属于秦帝国和汉帝国的边陲地区,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太湖流域和宁绍地区与岭南等地一样,是罪犯流放之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治所迁往山阴(今绍兴),苏州成为新设的吴郡治所。

[编辑] 六朝
东汉末年,浙江曾为军阀王朗和严白虎所据,后来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逐步统一长江下游地区。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赤壁大胜南侵的曹操数十万汉军。222年,孙权受魏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吴国正式脱离魏国独立,浙江向为孙氏吴国领地。吴国时期,浙江境内经济稳定发展,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和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是当时几个主要造船中心之一。当时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为山越部落,与平地的两浙人有所不同,为增加吴国人口和兵力,吴国对山越进行征抚,并且大搞屯田,以增强吴国的国力。

280年,浙江在吴降晋后转归晋国统治。318年,由于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晋皇室南下至前吴国故都南京,始称东晋,此后在一系列宫廷政变后,政权经历宋、齐、梁、陈之变迁。此后大量中原汉人贵族和士大夫南迁,也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迁在南京周围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属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尚不是这次中国人南迁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补充进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谢氏(谢灵运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这一时期浙江属于“扬州”。六朝西曲的“下扬州”题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吴兴郡(今湖州)、临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温州)等新的行政区划也是那时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陈为隋所并后,浙江再次进入中原王朝统治时期。

[编辑] 隋唐
主条目:两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将太湖流域和洛阳连接起来。武德九年唐军进入江南,从起浙江失去了独立的地位。贞观元年开始,太湖流域的粮食被大批征调到北方,从此延续了1100多年。 8世纪开始,设立浙江西道节度使(驻地今苏南镇江)和浙江东道节度使(驻地绍兴),大体延续了秦汉会稽郡的范围。两浙藩镇的统治为将来吴越国独立打下了基础。

[编辑] 吴越国和两宋
主条目:吴越国
主条目:两浙路
黄巢革命彻底摧毁了唐朝腐朽的统治。军阀董昌在镇压黄巢的过程中恢复了吴越的独立,他的部将临安人钱镠在杭州建立了吴越国,在中原经历五代十国纷争的百年动荡中,吴越国保持了东南的稳定和繁荣。为两浙成为日后中国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础。吴越国时期人口达到55万户。

宋代钱塘江下游地图978年,宋国大军压境,吴越国君臣在经过商议后为保全两浙民生,将土地献给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设立两浙路,下设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两浙路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
当北宋灭亡以后,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会杭州,当时称做“临安”,就成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临时首都)。甚至在南宋灭亡以后,马可波罗还对这里的繁荣与美丽感到惊讶,称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9][10][11]。由于两浙多年未受战火侵袭,这段时期的浙江,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并凭借粮食、茶叶和丝绸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赋税重地。[12]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杭州,结束了杭州作为首都的年代。元朝将原来的两浙路与南京等地合并,设立江浙行中书省,首府仍在杭州。

[编辑] 明朝

在浙江省发现的明朝瓷器,收藏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主条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军队在1368年攻入两浙,吞并浙西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占领两浙全部,设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随后为将首都应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凤阳拼凑成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南京(南直隶),将传统上一直由浙属的苏州、松江等地划予南直隶,致使自马桥文化和越国时期以来,一直统一在一个行政区中的太湖流域被人为的分属两地,并被因陋就简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设立11个府、l州、75县。

明朝时浙江是全国赋税重地之一。此时嘉兴、湖州发展为生丝的主要产地。对外贸易也极其活跃。但是朱元璋对两浙人支持张士诚和方国珍对抗明朝向来不满,遂对包括浙江在内的沿海实施封闭锁国的海禁政策,使商业文明和重商倾向较明显的浙江备受压制。海禁严时更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并实行“迁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内迁,严重威胁沿海居民生计。[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渔商民冲击海禁的事件频频发生,到嘉靖朝时终酿成所谓的大倭患。实则倭寇之中,闽浙人比例最高。

[编辑] 清朝
主条目:浙江巡抚
清兵入浙后,于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由于浙江曾积极抵抗清兵,满清对江南文人采取高压政策,野蛮的文字狱、明史案即发生于浙江,在浙江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捕杀曾静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军炮轰定海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翌日城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军抵抗后阵亡。根据战后签订的中英江宁条约,宁波成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温州地区外全省各地都受严重影响。由于江浙地区是官员和绅士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对于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团不断与太平军作战,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温州地区外,人口损失惨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两府各县,人口损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丰、安吉3县,人口损失在96%以上。太平天国战争导致大批江浙人士进入上海的外国租借避难,对上海的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同时,湘军的势力开始在浙江迅速扩张,1861年后的多任浙江巡抚均由湘军把持,一改过去进士出身的文人巡抚,直到葛毕氏案发生后,湘军的力量才大为削弱。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浙江省参与东南互保,免受战争侵扰。

[编辑]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浙人治浙
主条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党活动活跃的地区,浙人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复会,影响波及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时任浙江咨议局议长汤寿潜被推举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独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会仍定于杭县(原称钱塘)。1月都督汤寿潜改任中华民国首任交通总长后,浙江各界又公推蒋尊簋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蒋尊簋被迫辞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独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吕公望为浙江都督兼省长,倡导“浙人治浙”,加入反袁护国运动。省议会议长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凯解散的省议会复会,恢复《临时约法》,行使省议会的权力。但由于局势动荡,吕公望无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杨善德带兵来杭任浙江督军,齐耀珊任浙江省长,浙江各界虽力拒,但终未挽回局面。

[编辑]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杨善德就任浙江督军后,浙江省被正式纳入北洋军阀势力范围。杨去世后,卢永祥接任浙江督军。杨卢2人均属皖系军阀。因当时的江苏省为直系军阀统治,所以浙江督军节制同属皖系的上海地区。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属直系军阀的江苏督军齐燮元联合江西和福建进攻皖系的卢永祥。10月战争结束后直系获胜,驱逐卢永祥。浙江进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督军为孙传芳,直至北伐战争结束。

清末民初时期,浙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开埠较早,较早的接触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并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统治的斗争中,孙中山后期的革命经费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丝绸商人筹集和捐赠的,蒋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财阀的势力上台的,湖州人当时就占国民党中常委的1/3,控制了当时的政权。浙江人还较早参与了当时上海的开发,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当时上海大部分码头和租借大半房产,并建造了百乐门,和平饭店等知名建筑。

[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主条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军占领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开始了在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十年建设,其间多项重要基础设施竣工。1929年,张静江在杭州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西湖博览会。

[编辑] 浙江抗战
主条目:抗日战争期间的浙江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属于第三战区。北部的嘉兴、吴兴、长兴等地是前期淞沪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笕桥上空爆发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在相对劣势下,击落日机数架,取得空战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内成立杭州湾北岸守备区和浙东守备区。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区全面失守。为阻缓日军行动,国民政府对浙江实行焦土政策,炸毁钱塘江大桥,形成中日隔钱塘江对峙的浙江正面战场(共牺牲上将2名(含追赠))。

1939年3月21日,富阳抗敌自卫团奋战三天两夜,取得东洲保卫战的胜利,击退日军偷渡钱塘江扫荡浙东的企图。1940年1月,日军土桥师团乘雪天渡过钱塘江,占领萧山。7月16日,日军从海上进攻镇海,威胁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宁波,国军在戚家山争夺战中取得抗战中的第一次反登陆海防战大捷,是为镇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

浙江沦陷后,先被编入日军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编入汪伪政权。

由于浙江为国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财税来源,浙江抗战抵抗强烈,其间日军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进行细菌战的主要受害地区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伤亡。目前,在义乌和衢州分别建有细菌战纪念展览馆,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犯罪史实。

1945年9月4日第3战区参谋长张世希与驻杭州的日军第133师团参谋长樋泽一治在富阳宋殿村(今属富阳市受降镇)举行洽降会谈,浙江光复。

[编辑] 光复后及国共内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共4个兵团10个军分兵数路进入浙江作战。5月,温州、杭州、宁波等浙江大陆各城相继易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迁至舟山,继续有效统治浙江沿海诸岛。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驻舟山各机构及大量人员随中华民国国军撤退台湾,省政府因之撤销。随后解放军陆续接管舟山群岛。

国民政府弃守舟山后,仍保有浙江东南的大陈列岛(台州列岛)、一江山等岛而由国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陷一江山岛[15],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护航下,将大陈岛上的军队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湾,随后更撤离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国共政权交替后,如其他各省一样,浙江也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原来发达的商业文明因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浙江才恢复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岭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难以仅靠农业生存。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经济改革,给这一地区的人们带来机遇,他们将生意做遍了全中国。通过勤奋的工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低工资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场的眼光,浙江南部经济迅速崛起,并涌现出全国私营经济代表的温州,全国航运业巨头云集的宁波,全球轻纺市场中心绍兴及以小商品城著称的义乌等典型,加上传统上比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区。这个时期的浙江省成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为一种发展典型。

Ⅲ 上山遗址的发现上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白马镇傅宅村南浦阳江北岸在改田中就发现了石斧、石镞、红陶三足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轰动一时。到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又传出村民烧砖取土发现了文物的消息。浦江文化部门获悉后立即展开清理与保护工作,于是,一个万古之谜在各级文物工作者的考古研究下,一步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000年秋收的季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博物馆在黄宅镇渠南村塘山背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队在考察周围的地形、地貌中,发现了塘山北遗址的墓葬区。2001年2月至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上清理了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这些墓葬的墓向、葬具、葬俗、随葬品组合上具有共同的特征,为一个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约4500年。与此同时,他们还对墓葬区东北不足300米处一个名叫“上山”的小土丘,进行了考古发掘。在600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遗存。对此,当时的考古专家们还没有特别在意,他们把重点放在了 塘山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他们为钱塘江以南第一次发现良渚文化的墓地而兴奋不已。当时,本报曾以浦江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的文化遗址进行过报道。那时上山遗址也没有正式命名,只是作为 塘山背遗址(墓葬)的一部分。然后在北边发现了上山遗址。考古队在塘山背墓葬出土的近200件鼎、豆、罐、釜、甑、壶等随葬器物型制及生土地层关系判断,认为它们具备良渚文化的特征。
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学传来测试的惊人消息:上山遗址的年代距今已约9000—11000年!6月,参加上山遗址的考古专家们又对发掘的石器、陶片进行全新分析,结果发现陶胎中有稻壳遗存,经测定属于栽培稻范畴。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博物馆联合对上山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用多学科的手段,采取浮选收集植物遗存措施,经过数周的艰苦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

Ⅳ 黄帝遗址距今七千年,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呢

中华文明远远超越五千年,是上、下五千年,至少是一万年。

一.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是一个不断的认识。

地球有多长时间呢?我们知道,是几十亿年,这几十亿年中,和我们中华民族相关的有多少?现在还是未知数。

考古的发现,不只是通过固定的文化遗迹,还有更多的探索和发掘途径,包括文字、民歌和典籍;仅仅是中国的汉字,就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至今仍然还发现有很多文字还不能认识,其中记载了多少更早的上古时期的文化,现在还不得而知。

随后,对酿酒坊的古酒成份分析,发现古酒是用蜂蜜、山楂和稻米制成的,还检测出酒精度的含量是8%,这是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发酵酒。

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很落后,当时的人类,我们现在叫做原始人,那时候的人主要以打猎、简单的农业生产和采摘野果为生,人们在生产中发现了用谷物和野果可以发酵,通过发酵的形式来酿酒,所以,上古时期都是发酵酒,一直到了人类的后期,才做出今天的蒸馏酒。

后来有考古学家还根据贾湖遗址古酒的成份,竟然还酿成了古酒,并申请了专利。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当代人的不断探索,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文明更早的新的遗迹被我们发现。

Ⅳ 哪些地方的风景

吉林雾凇、张家界、九寨沟、华山。

Ⅵ 我国古代远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哪类先人

新石器时代(英语:neolithic),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大地湾遗址、上山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物中发现水稻遗存,证明了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3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3期:

早期
以甘肃大地湾遗址最为久远(60000-4800年),早期距今13000~7000年前,可分为前后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头、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加工石器出现简单的磨制,能够制作简单烧成温度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现为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水稻,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后段是距今约9000~7000年,主要以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等磨制石器有了很大发展,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种类较多,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
中期
中期距今约7500~5000年,可分为前后两期。河姆渡文化、龙虬文化、北辛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为代表,后期以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制陶技术显著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长江流域已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而且猪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家畜。人口聚落不断增多扩大,开始出现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规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会组织向心凝聚平等的特点。
晚期
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也叫铜石并用时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制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陶器以灰、黑陶为主,轮制法得到普及。石器磨制精致,器型变小。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度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筑,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

Ⅶ 请问比河姆渡文化更早的是什么文化

新石器时代地域文化

Ⅷ 坡峰岭旅游攻略,哪天路上山最好看

幽岚山坡峰岭,位于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也许是到的时间还早了一两个星期,坡峰岭的红叶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而是深红、橘红、橘黄、明黄、深绿、浅绿的色彩交织在山间,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致。沿着石板小路拾阶而上,沿路看到多是椭圆形叶子的黄栌,黄栌的叶子会从绿色慢慢过渡到黄色,然后才是深红,相比也是如此,山间的色彩才有如此多彩的变化。山间还有高大的柿子树,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干上,秋天也是吃柿子的好时节呀。
坡峰岭海拔500米左右,按着线路爬到山顶再下来大概六千米很有意思的是山上的石板路每隔100米上就刻有米数的标记在这里爬山强度不大,蛮适合周末过来活动活动腿脚。
当地人除了木耳、腐竹、海带,大多数蔬菜都是自己种植的,包括豆腐也都是自己磨制的。
小贴士:
北京房山坡峰岭红叶观光景区地址:
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距市区50公里;
乘车路线:
六里桥乘917路公交到周口店路口下车,换乘32路公交在黄山店卫生院站下车,西行200米即达;
自驾车路线:
京石高速阎村路出口下高速,沿京周路直达周口店,再沿周黄路即到。
坡峰岭门票:坡峰岭红叶观光景区门票价格为15元。
周边景观
距离坡峰岭景区不到15公里,就是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在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50万年前“北京人”、2万年前后“山顶洞人”化石遗骸,还有大量动物化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曾经小学历史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活生生呈现在眼前,对历史和人类进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走走看看。门票价格30元。

Ⅸ 关于介绍舞阳县历史贾湖文化和传说故事的作文

从目前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看,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从2万年左右开始进入农耕农耕文明阶段,以湖南玉蟾岩遗址为代表,2万年左右开始稻作文明;黄河流域及以北近万年左右进入农耕文明阶段,以河南贾湖舞阳遗址为代表,有距今近9000千年的稻作文明;地中海流域距今约6000~8000千年间进入农耕文明阶段,以两河流域古苏美尔文明和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为代表。世界其它地方进入农耕文明相对晚了许多。目前将我国长江流域所发现的上万年以上的农耕文明遗址一概并入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一种历史的陈腐观,是西方中心论在作祟,一个地方是否进入有规模的农耕文明是判断其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万年以上的农耕文明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以北并世界其它地方还没有类似的文明的发现,突显人类文明发祥地的龙头作用,这是人类重要的文明发展史实。这些上万年的农耕文明主要有湖南道县玉蟾岩、湖南临澧竹马村、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广东英德牛栏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浙江上山遗址、广西邕宁顶蛳山、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等等。黄河流域及以北上万年的新石器遗址表现出明显农耕文明特点的不多,河北徐水南庄头、河北阳原于家沟、北京东胡林人村、北京怀柔转年和山西吉县柿子滩等遗址可当作新石器遗址的代表。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并世界其它地方上万年的新石器遗址尚未进入农耕文明阶段。黄河流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稻作文明从实际地理位置分析,还是属于长江流域的淮河支,实质还是长江流域向北发展的稻作文明;而河北磁山遗址大量粟的发现,才真正能代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目前最早上限,距今7000年前。
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2.25~1.85万年,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发现了人类最早的栽培稻、陶器和人工编织物等。玉蟾岩原始陶片呈黑褐色,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厚近2厘米,夹碳、夹粗砂,陶片内外均饰纹样,似绳纹,但为编织印痕,有清晰的经编与纬编,开了夹碳陶、贴塑法、内外纹饰、编织技术萌芽的先河。玉蟾岩的编织印痕,表明玉蟾岩人已发明了编织技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发明了网罟,用来捕捉鸟禽,开启智力。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附近类似玉蟾岩的早期遗址还有很多,附近就有三角岩遗存。可见人类起源文明发祥于长江流域决不是孤立偶然,是生生不息。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两遗址相距约800米,其中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发现有1.2~1.4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距今1.2万年~8000年前,位于英德市云岭镇东南面的狮石山南麓。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岭南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万年左右。陶片表面饰粗绳纹,无编织印痕,内壁加抹,表里呈褐色,厚1.10~2厘米。早期夹碳,晚期不夹碳,只夹砂,纹理不明。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1.2万年~7000年,出土上万件捏制的陶器残片,有专家认为陶器起源与当地人用陶器煮食螺蛳有关。据出土人骨测定,当时的桂林男子平均身高为1.65米,女子为1.56米。他们有卵圆的头、低矮的鼻骨、铲形的门齿,与现代的壮族人、东南亚人极其相似。他们用骨针、葛麻和兽皮缝制衣服,用兽牙、蚌壳作饰品,用赤铁矿粉染色、文身,充满了“野性美”。然而在此繁衍了5000年后,远古的桂林人终于放弃了这个栖息地。7000多年前,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温暖潮湿期,高出地面仅1米的甑皮岩变得潮湿多水,这里的先民们走出洞穴,走向平原,利用树木和竹竿搭建了适合南方潮湿天气的干栏式房屋。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长江下游发现的上万年的水稻农耕文明遗址,出土的大量夹碳陶片距今已有1万年左右历史,映证了水稻农耕文明从长江中游向长江下游传播的方向性。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代表了岭南地区距今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出土距今1万年左右的陶器,形具完整,多达20多件,其数量在广西史前考古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为研究南方史前文明提供了诸多便利;距今8000~7000年的100多座墓葬,在顶蛳山贝丘遗址现已发掘出的400多个古人类遗骸中,有1/3是采用肢解葬的。遗址中出现的南方干栏式建筑形式。
就广西南宁附近,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密集就让人十分吃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早期的遗址分别有:天窝遗址、那北咀遗址、牛栏石遗址、青龙江遗址、长塘遗址、石船头遗址、凌屋坡遗址、南蛇坡遗址、顶蛳山遗址、灰窑田遗址、长江岭遗址、豹子头遗址、龙颈遗址、青山遗址等。天窝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天窝村东面约2.5公里的邕江南岸一个为“螺蛳山”的台地上;那北咀遗址位于邕宁县伶俐五合那窝村南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个称为“那北咀”的台地上;牛栏石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粟屋坡西南面约300米的邕江北岸一个称为“牛栏石”的台地上;青龙江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定西村冲西坡西北面约1公里的青龙江口两侧的台地上;长塘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邕江北岸的长塘火车站东面一个称为“螺蛳山”的台地上;石船头遗址位于原邕宁县良庆乡那黄村北面约3.5公里的邕江两岸一个称为“石船头”的台地上;凌屋坡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五合村凌屋坡南面约50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南蛇坡遗址位于原邕宁县伶俐乡公所南蛇坡西南约1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灰窑田遗址位于南宁市东南面三岸园艺场灰窑田岭下邕江北岸的台地上;长江岭遗址位于南宁市东南面三岸园艺场部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豹子头遗址位于南宁东南面柳沙园艺场那坝村西南面约2公里的邕江转弯处的北岸台地上;龙颈遗址位于南宁市西北江西老口街北面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个称为“龙颈”的台地上;青山遗址位于南宁市青山园艺场青山脚下邕江东岸的台地上。顶蛳山遗址位于原邕宁县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1994年发现,1997年至1999年进行全面发掘,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共发现三百多座墓葬共四百多具人体骨骼,出土大批磨制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遗物,还发现排列颇有规律的建筑遗迹——柱洞,是广西迄今发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林河先生在其《中国巫傩史》一书中详细总结了长江流域农耕文明领先世界的记录: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筑科技(18000年前临澧竹马村的“高台式土木建筑”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管道施工科技(竹马村的拱形密封管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纺织科技(20000年前道县玉蟾岩遗址的植物纤维编织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陶科技(玉蟾岩的陶制食物盛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技(玉蟾岩的水稻人工栽培工艺);
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灵崇拜(玉蟾岩的“搓草纹”陶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贴塑陶科技(玉蟾岩制陶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雕刻科技(彭头山文明的雕刻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抛光打磨科技(彭头山文明的精制佩饰);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垦了世界上的第一片稻田(彭头山文明的稻田);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凿了世界上的第一条灌溉稻田的水沟(彭头山文明的水沟);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早吃上了“令人老而不死”的大米饭(彭头山水稻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阴阳观念(彭头山陶器上的阴阳缕孔);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灵崇拜(彭头山陶器上的火灵出入孔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崇拜(彭头山的日月纹陶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神灵崇拜(彭头山遗址的人形石与鸟形石);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将稻作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从玉蟾岩到全世界的稻作文化);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田园生活(两湖平原彭头山文化群);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双帆棂船制造科技(近8000年的高庙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双身画舫制造科技(高庙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之神(高庙、松溪口、征溪口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祭祀(高庙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彩绘科技(高庙文明的朱彩陶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层建筑科技(高庙的六层高塔建筑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凤凰崇拜(高庙陶纹上的火凤凰图案);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圆地方学说(高庙陶纹上的天圆地方图);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造漆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园林科技(江浙河姆渡的盆景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早学会了集市贸易(6000年前的洞庭湖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航运工业(城头山有舵的远航木船);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建筑科技(城头山的古商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早让人类享受到了和平的城市生活(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修筑了世界上的第一条城市街巷(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的筑路科技(城头山宽达五米的卵石大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运河(城头山通往洞庭湖的护城河);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桥梁建筑科技(城头山古城的大木桥);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商品陶手工作坊(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通商港口(城头山码头及先秦的支那湾);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先发现了澳洲袋鼠和南极企鹅(湖北5000年前石家河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化工科技(西南濮人的丹砂);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艺术(长沙出土的商周四羊尊);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失蜡法铸铜尖端科技(长沙商周四羊尊);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完善的货币体制(楚国的金银铜货币体制);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普及了世界上最早的计量工具天平、法码与算筹(沅陵春秋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算术九九歌诀》(湖南里耶战国遗址);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炼钢科技(长沙春秋墓钢剑);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白口铁铸造科技(长沙春秋墓铁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农具铸造科技(长沙春秋墓凹口铁锄);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帛画(春秋时代两湖平原);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辟了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大西南陆海通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辟了最早的“海上陶瓷之路”(大西南陆海通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辟了最早的“海上茶叶之路”(大西南陆海通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沅陵汉代吴阳侯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美食谱》(沅陵汉代吴阳侯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各个时期)……太多了,不胜枚举。

Ⅹ 今天真倒霉呀玩一下体育彩票十一选五的输了,我一千多请问一下玩那个是不是十玩九输啊!

大米即稻米,目前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水/旱/海三种稻米。我们常说的大米,指的就是水稻的粳(jīng)米部分。而从水稻到大米,需要经历如下这些过程(可见注一):

上水:传统的水稻耕作需要从整地开始,而整地则需要使用龙骨水车将耕地灌溉,待土面松软后再进行耕作;
耙(bà)地:用犁耕的方式,将耕地整平。同时用人力耖(chào)田,即打碎坚实的土块;
拔车:整平后的耕地不能再用大型的龙骨水车上水,这会破坏已修整的地面,所以需要用小型的手动龙骨水车上水;
抛秧和插秧:这是将早期已催生好的稻苗按面积和数量间作,插种到整平地面上;
耘耥(yún tǎng):传统的耘耥就是在水稻生长期间,疏松土壤表面,让其更好的吸收水土中的养分、加速新陈代谢和对氧气的吸收程度,目前这种做法被称为中耕、中耕松土,被适用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中。而通过鱼稻、鸭稻共生模式,如今的水稻种植中,鱼耘、鸭耘已经很好的代替了传统的手动农作,减轻了农民们的耕作负担;
收割:在中国因南北地区和水稻品种的不同,大概从七月时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收割。传统的水稻收割通过镰刀,将水稻从根部割下,而后通过打穗、脱粒、晒谷等操作,获取一粒粒的稻米。
舂(chōng)米:得到稻米后,还需要通过重物锤打才能将谷壳、谷糠与超市里卖的大米分离,成为晶莹玉润彷如珍珠一般的存在。
关于稻米的平面结构图可以看到,我们食用的大米,不仅脱离了谷壳、谷糠(种皮和谷皮),还去掉了米胚(胚芽体),剩下的仅有糊粉层、胚及胚乳的部分,即最下图右侧的粳米(精米)。
【关于水稻(大米)的起源(注二)】

2017年5月30日,中央电视台报道说,距今约1万年前,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水稻化石近一步确立了中国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水稻驯化地位。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ANS)上。

既往对于水稻起源说的介绍:以往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约有100多年。很多人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即便认为水稻源自中国的,也因华南起源说和长江中下游起源争论不休。
本次鉴定的可信程度:这次通过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省浦江县上山文化遗址考证,对碳化稻粒、稻壳和水稻小穗轴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即创建“地层内提纯微体化石植硅体”的新方法,利用提纯植硅体中包裹的有机碳进行碳14测年,结果显示上山遗址早期的年龄至少在9400年以前。并且以新的判别方法,将野生水稻与驯化水稻彻底区分,明确证明了该处遗址中的水稻化石已经与野生稻存在明显差别,是正处在驯化过程中的水稻。
综合结论及其意义:这项研究表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水稻驯化的时间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农作物(西亚的小麦、中美洲的玉米)开始驯化的时间基本同步,对应了在约1万年前东亚季风开始增强、气候逐渐变暖变湿的环境背景,这与全球气候格局在该时段内的重要转变有着密切关系。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