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西游记
❶ 四大名著原本是六大名著,那两本哪去了
众所周知现如今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上都有四大名著的节选,它们分别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四大名著都成书于明清之际,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滋养了好几代中国人,还传到了国外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深受各国百姓的喜爱。然而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并没有“四大名著”的说法,当时人们公认的是“六大名著”,现在的四大名著相比六大名著少了哪两本呢?
事实上《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无论是在文学性还是故事性上都不输于四大名著。以《聊斋志异》为例,它的做着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他从小喜欢神鬼故事,收集整理各种民间故事写成了《聊斋志异》。这本书老百姓看了能够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作者也在故事中揭露了朝廷的黑暗,批判了封建思想。《儒林外史》就更厉害了,它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官场小说,作者吴敬梓对封建官场和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堪称中国古代批判小说的巅峰。这两本书没有进入名著行列,也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❷ 西游记中哪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及统治者的昏庸残暴
小到各国所遇阻碍,大到天庭西天对悟空的镇压和后来的阻挠,妖怪多出于仙处也有极强讽刺义味,因为这,西游记在明朝刊印后曾被列为禁书。
❸ 西游记中有哪八十一难
《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的节选,如下:
1、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流沙难渡十五难;
2、收得沙僧十六难;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
(3)揭露西游记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众多神魔小说中最出彩的一部。《西游记》以其生趣诙谐、活泼有趣又易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跌宕起伏、趣味盎然又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充满着宣扬正义与同仇敌忾的氛围等特点,深得人们的欣赏与喜欢。
孙悟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小说中被演绎的最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可爱、顽皮又天下无敌、勇敢无畏,他足智多谋,轻视传统规矩与礼度,具有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战斗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摆脱压迫、渴望自由的愿望。
无论是从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和其所代表的某些意义,还是从文学史上的神话人物创造,孙悟空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人物形象。
在人们读过《西游记》之后,总会受到书中孙悟空反抗与斗争精神的影响。书中波澜壮阔、充满抗争精神、抗争智慧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便会慢慢形成一种由这本书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与民众自身产生的意志。
这便是这本书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给世人带来的最大的财富。作者在《西游记》充满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世界里,融合了现实生活中底层阶级反抗斗争的光辉。《西游记》通过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关系幻化创造出来的神话世界,既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败,也创造了一个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叛逆形象,充满了讽刺意味。
❹ 《西游记》第六十五回的故事梗概
《西游记》第六十五回讲的是黄眉怪假扮如来佛祖将唐僧师徒四人困于小雷音寺的故事。
最后孙悟空还是靠着天上的七十二星宿才得以逃脱,不过却在后来和黄眉怪的对战中被黄眉怪的另一个法宝乾坤袋给收服了!
黄眉怪为何如此厉害呢?原来他本是大肚弥勒佛的童子,趁着主人不在偷拿了主人的乾坤袋下凡作怪,还要代替唐僧到西天取经成佛。最后多亏了孙悟空联合大肚弥勒佛将黄眉怪引到一片瓜田里,才降服了黄眉怪。
❺ 《西游记》里白龙马为什么不上场打架,观众的回答揭露
西游记中龙族有灵珠(忘记是叫灵珠还是龙珠了)乃龙之精力所聚集之宝,观音让白龙加入取经队伍的时候“珠子”被观音夺取了,西游中小白龙打过架呀,几招就疲惫了,而且白龙的任务就是当马
补充
西游记中表面保护唐僧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马勉强算吧,暗地里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驾伽蓝保护以及汇报取经近况,也就是唐僧不会轻易死掉的,遇难都是考验师徒四人,妖怪大半都是带着任务下届做妖
❻ 西游记第一回,批判追名逐利制图的揭露讽刺的句子
《西游记》的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是我们的专美猴王出世,探属险水帘洞,成为猴王,继而历经寒暑,访仙寻道,得了名字孙悟空。重读这一回,我读到的是进取心。
一、西游记第一回好词:
混沌、茫茫渺渺、流润
二、西游记第一回好句:
1、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2、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
三、赏析:
花果山山顶上有一仙石,仙石中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如此过了三五百年,有一日,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后在一老猴指点之下,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❼ 西游记讲什么,赞扬什么,揭露什么,寄托什么
西游记》中的佛与道未必明显抑道,但也未必崇佛。具体如下:
1、在写西游记的那个时代,佛教很盛行,吴承恩所创《西游记》中的道无形中就是指当时的朝廷,佛则是他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期望,而且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对朝廷的愤慨和失望。
西游记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因为明朝道教很黑暗,所以作者沉积在里面大骂道教。
2、其实《西游记》在佛或道的立场上,它有自己坚持的大道,有自己的修行法门。它批判摒弃两家的糟粕和缺点,同时又赞扬吸收精华和优点。于是才有了一部《西游记》,讲的是和尚取经的故事,用的是道士修炼的法门,行的是儒生入世之道理,成的却是自己独特的大道。
3、表面上看,崇佛抑道是明摆着的,本就是一部和尚取经故事;而扬道贬佛说持相反观点,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借取经故事来弘扬道教的书,理由是书中大量描写了道教修炼长生的方法。
4、《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神怪小说,中国的神仙鬼怪故事大多基于道教,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在中国以传法为主,神话故事并不多。小说的诸多素材也一定多取材于道教,而炼丹、长生不老是道教永恒的主题,所以,关于道教的修炼方法也就很容易被搬到小说中了。
5、作者只是借助于早已流传民间的西游记故事来完成一部文学巨著,自身对佛道未必有太多兴趣,故事本来源于唐僧师徒(历史上的师徒,非小说中的师徒)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自然要正面写好取经故事。
6、同时,为了突出主人公孙行者的无比高大智慧的形象,自然要选取参照物做对比,而这个作为反面衬托的任务不幸落到了唐玄奘身上。又因为作者的落魄遭遇,顺便踩一下道教也是可以理解的。《西游记》是一部文学名著,本身没有宗教任务,出于作者本人内心对世事的不满而发泄,仅此而已。
❽ 西游记有哪些内涵对现实社会的揭露
比如,神仙的坐骑即使是妖怪也不会被杀,因为有关系,有后台,都被神仙说情救走了。
❾ 《西游记》揭示了哪些政治现实
《西游记》是神怪小说,很多人便以为它纯属虚构,不过是作者想象、编造的能力特别强,故成名著。《西游记》的写实性描写往往点到即止,但小说家想象的现实基础与小说描写必不可少的社会意识,使它具有可读性。《封神榜》之所以未深入人心,即因为它缺乏现实基础与社会意识。
小说所写的仙佛魔怪,概况了历史上政治及人生之成败,皆取决于力之大小。他们各有神通,玉帝“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故能享尽仙界荣华富贵。孙行者法身具有七十二般变化,法宝为如意金箍棒,两相结合就具备了无边法力。但法力再大,一败于显圣真君(二郎),二败于佛祖如来,被压在五行山下,称为“妖猴”,历时五百年。
孙悟空为何要闹腾,因为有俩下。无论是神仙社会,还是人类社会,法力大者位尊,小者位低,没一下的没脾气。瑶池有蟠桃,蟠桃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甚至与天地齐寿,但孙行者没份儿。五庄观的人参果,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行者吃不上就干脆将它毁了。
以人来说,活这么大,谁都知道不可能。但人可以争世袭,争祖祖辈辈出相入将,囤积财富,窖藏金条,也是一种长生不老。秦汉以前为贵族统治,采取世官之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秦汉以后为官僚政治,“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科举制度使豪英贤才取得适当地位。“黄巢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孙行者一身本事,却给了个弼马温,闹腾了一回,封了齐天大圣,却参加不上蟠桃会,故大闹天宫。
政治不过“力”而已。孙行者有力,打败天将,所以说“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古来统治者庸庸碌碌者众,却能享受。尧舜无为于上,却博得“巍巍乎大哉”之名,何故?他们懂得治术。何谓治术,就是会用人,用好人。隋炀帝处处表现自己的才智,甚至与文人争名。一旦管理了文化,就以为自己有文化,极力铲除文化。
《西游记》中卷帘大将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玻璃盏,打了八百,贬下仙界,又教七日一回,用飞剑穿他胸胁百余下。而猪八戒戏弄嫦娥,玉帝只把他打了二千钟,贬下凡尘,这是明显的刑赏无度。凡是统治者往往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而百姓的权利,生命、财产、自由之权利都是百姓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的,任何的社会进步都是人民流血牺牲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能为了个人的生命、财产、自由而进行坚决的斗争,怎么能指望他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呢?
孙行者戴上“紧箍咒”很受唐僧使唤,凡人有力,皆要控制使用。另一方面,对有权的、有钱的、使奸的、耍滑的、蛮横的、无义的都要时时念“紧箍咒”,而不是只把“紧箍咒”戴在人才的头上,念个不休,往死里整。社会如果老是给孙行者念“紧箍咒”,则西天取经无人,妖魔鬼怪便要横行。
孙行者与唐僧取经,一路上屡屡叮咛师傅:“师傅,今日且把这慈悲心收起,等过了此岛再发慈悲吧!”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尽是妖魔鬼怪。我们人要做事、成事,自己的懒惰、无志、旁骛、贪恋就是妖魔鬼怪,对己不能慈悲。人要成才,嫉贤妒能、落井下石,乃至将你压在五行山下的人不止如来,还有更多。因此,“且把这慈悲心收起”,该出手时要出手。势莫大于皇帝,但皇帝之势常有人觊觎,才能常有人灭绝。为政,小善误国;为人,善必人欺。
《西游记》中孙行者念动咒语,唤出山神、土地,这些神“少香没纸,血食全无”,妖精欺凌,天庭不顾,是典型的无能之辈,地位极其低下。但他们比起老百姓,还是神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来百姓的的真实处境。
天蓬元师和卷帘大将被贬下天界之后都曾食人肉生存,天上地下的妖精俱要吃唐僧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鱼肉百姓范围之广,历史之久,也可以读出天下贪欲的深长。
❿ 西游记主要讽刺了什么
不得不说,西游记不亏是四大名著之一,单从讽刺的角度来说,作者可以说智进于妖了,讽刺当代的官官相互的恶习。而且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魂,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角色,作者把孙悟空这个角色塑造的很丰满。一方面,猴子心黑手黑,另一方面,猴子的确做过不少好事,而有关系的都被救走,没背景的被打死了,让人不得不想起官官相互这个词,而且通贯全文,你就会发现猴子越来越变的势利。猴子的一些做法深合“为官之道”一方面,猴子打死了为祸一方的妖精,另一方面,有背景的被救走也迎合官场的惯例。 刚才说的是讽刺官场,另一方面呢,应该就是佛教本身了,有人认为西游记是扬佛的,恰恰相反,西游记是不折不扣贬佛的。首先,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小乘佛教跟大乘佛教的区别,小乘佛教中的“如来”是一个可以为你排忧解难的导师,一个迷雾中为你指引前方的灯塔,小乘佛教的接引道人许下代世人受苦的宏愿,意思是,你有烦恼了,不要烦,跟我说,我来帮你想办法。小乘佛教中只要你能好好修养就可以做到“明心见性,可证如来”而大乘佛教中的“如来”是神,法力通天,无所不能,只要你诚心相求将会有应必报,乍一听没问题,但仔细一琢磨,怎样才算是“诚心相求”也因为这个“诚心相求”可以让人为了烧一柱香挤得头破血流,在现代,有些寺庙的一柱香可以卖到几十万的高价!而在作者那个年代呢,佛教已经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寺庙不记其数。佛教的一句“钱财乃身外之物”让多少人荡尽家财,一句“六根不净”让多少人抛家弃子。西游记中,通贯全文,看到的只有佛教的神通,佛家的慈悲荡然无存,只有乌剿禅师给唐僧讲经,让哭哭啼啼的唐僧变的坚强。 大家应该都知道,佛教注重的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及其注重“因果论”。你家被火烧了,是因为你不够诚心供佛,你被人打了,这是因果报应,要忍……佛教的本意是好的,但在作者那个年代,教义已经被扭曲了,“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的经文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大家都知道,提起佛教,寺庙,大家的第一印象不是青灯古佛,而是大腹便便的胖和尚,站在金碧辉煌大殿上。金池长老大家还知道不,修了一间寺庙,金身筑佛,各种伽痧层出不穷,就是作者在影射当时的佛教如果你把西游记当成纯粹的神话小说来看,其实是侮辱了这部书,西游记背后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作者写西游记,不是让你们比大鹏牛还是悟空屌。读书要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