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时代
1. 我国先秦时代的遗址有多少 例如:夏商周的都城遗址
1.半坡遗址
2.西周丰镐遗址
3.先秦古蜀道遗址
4.兵马俑,秦始皇陵
5.鹅尾岭先秦遗址
6.谢岗遗址
7.武平先秦时期遗址
8.麻祖岗遗址
9.大堡子山遗址
暂时就找着这么多
2. 列举我国远古时期的主要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
1、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2、元谋人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英文称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在约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3、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 (历史学为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另指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3. 在中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中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什么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众多。
不完全统计有华南的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华北的磁山文化、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半坡文化遗址、姜寨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
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等。
现着重列举如下:
1、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地点在春湾镇高村牛窿洞,陂面镇紫云岩、赤豹岩,石望乡马腰岩,春城镇崩石埇、旧石角,马水乡蛤窿洞。
这7个石灰岩洞穴均发现遗存有剑齿象、纳马象、犀牛、熊、鹿、野猪、豪猪、猪獾、牛、羊、鼬等动物的牙及骨化石、烧骨和螺壳等,在旧石角洞穴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绳纹夹砂粗陶7件。
但未发现人类使用的工具,还未能足以证实是古人类居住的文化遗址。有待今后发掘,进一步弄清其文化内涵,然后再作确切结论。
2、彭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大坪乡平原中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 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3、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上。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北路,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区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该遗址仰韶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
4、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
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半坡遗址博物馆于1958年4月28日建成开放。
5、平粮台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末期)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 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4. 班清遗址的主要时期
根据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葬物,怀特于1982年使用的年代序列表中将班清遗址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大约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尸体仍然埋葬在仰卧的位置。用作祭品的陶器不再象中世纪那样呈破碎状,而是完整的放在尸体之上。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精心绘制的红色黄色错杂的陶器成为墓礼上的常用祭品。这段时期的其它陶器还包括有红色图案的红陶器和红色的磨光陶器。各个时期的班清遗址物品中都发现了陶器的丝线标志,同时还发现早期时代的青铜艺术品也是葬品,尽管在中期和晚期青铜艺术品的应用还很明显地并不普遍,但作为脚镯、手镯的青铜艺术品还是很普遍的。铁制葬品大约在中期公元前1000年出现,尽管这种原料一直被用来制作很多物品,但是在晚期这种铁制葬品消失了。
泰国呵叻高原上的古代制陶者生产的陶器形式和装饰模式的多种多样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5年的班清史前文化专论中,金尤迪将绘制的脉线划分出50种不同类型的基本形式,而未经绘制的脉线划分出98种不同的类型,为班清的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摇摆压印、丝线标志和雕刻图案是早期普遍使用的装饰技术。在早期的后半叶,手工绘制简单的线条图案日益盛行。球状的陶器有的有美丽的短花边,有的在下部有着特征性的丝线标志,有的在肩部有着红色的画和雕刻的图案,这些都出现在早期的末期。尽管丝线标志和雕刻的陶器贯穿了整个班清时代,但是其它的形式、装饰模式和精致程度最早还是出现于中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更大的陶器容量和更小的陶瓷厚度,丝线标志和雕刻也变得更加精细了。在班清中期葬品中发现了龙骨形的陶器。由于中期的陶器葬品习惯上在入墓时都被打碎了。因此学者们只能依据特定的技术来探知这些陶器的原始形式。晚期的陶器普遍用红色蒙在黄色上面,有着鲜明的手工设计特色。这些给人印象深刻的组合中,主要有卷轴形的、涡旋形的、S卷形的、同心圆形的等等。简单的、磨光的、没有绘制图案的陶器在晚期也普遍得到制作。
5. 中国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遗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是1973年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经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建筑构件等文物7000余件。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最早的编织技术、最早的船浆……河姆渡遗址所展示的灿烂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1979年,这一结论被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于赤峰市区东北隅的红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夏文化问题,促进夏代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现并发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化石。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大肆盗掘西阴文物达数卡车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调查,其面积为500x600米,遗物包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并出土了大批文物。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村遗址
位于万荣县万泉乡荆村西北500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遗址范围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层厚2米。民国20年(1931),山西省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和美国弗里尔艺术馆合作发掘过该遗址。在出土的谷类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两种,暴露有窑址、灰坑。采集有红陶、灰陶、彩陶、夹砂陶片。遗址保存较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位于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的周家庄遗址、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西北的光村遗址、位于新绛县横桥镇西尉村南的西尉遗址、位于新绛县万安乡马庄村南的马庄遗址、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西的回坑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石庄村北的石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大王乡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岭底乡坡头村的坡头遗址、位于平陆县西侯乡赵家滑村的赵家滑遗址等。
古动物化石遗址
土桥沟化石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寨里村土桥沟。民国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学家安特生发现。东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发掘出土有甲壳类、淡水软体动物、黄河猴等8种动物化石,距今约5000万年,是国际人类进化及始新统地层的最早资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担山石化石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担山石村南龙骨山的山腰,1957年发现。面积50平方米,属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门马牙齿、鹿牙等化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头化石遗址
位于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后涧河南北沟一带。1953、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认定为共事匼河文化遗址范围。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猕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七里坡村东南800米崖嘴头下。1958年11月发现,采集有麂化石。
五龙庙沟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大涧北村西侧200米处。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米,沟西岸断层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堆积层厚2—6米,出土有黄河象、三门马等哺乳动物化石。属中更新世时期。
小东延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东延村小东延沟。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米。沟两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出土有黄河象、二门马、鹿、羚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沉积层厚2—6米。属中更新世时期。
古城遗址
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外的毫清河与黄河间的高台上。1984年发现,1985年发掘。城内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北方的城墙保存在地上,长330米,宽5—12米,残存高3—5米,夯层夯窝极为清晰,其它三面城墙均保留在地下。城东南为居民区,文化层较厚,有灰坑、窖穴等遗址;中部偏东有一组夯土建筑基址,可能是宫殿区。文化遗物主要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铜器有鼎、斝、爵等,此外还有卜骨。据地层和出土物判断,最晚不会晚于商代二里冈文化的上层,为一座较为完整的商代方国小城,是研究商前期历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毫城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城东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间的第二台地,1989年发掘。城址边长300米,正方形。夯土层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龙山灰坑与较多汉墓。出土有双环素面扁壶、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许多汉代瓦片。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查认为,该遗址对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遗址现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遗址
位于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版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除北墙外,其余城墙都不直。东墙残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发现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中城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东墙现存长960米,城内遗物丰富,堆积层厚2米左右,有战国时代遗存,但主要是汉代遗存。从出土遗物分析,中城稍晚于大城。小城总面积754000平方米,形状是缺去东南角的长方形。西墙和北墙分别长930米、850米,城墙现存宽1。4米。19卯年秋试发掘,出土遗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阴文“东三”的铲范、铧范、车辔范、六角承范、圆形承范、花纹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当多为云纹圆瓦当,此外还有五铢钱、半两钱、铁渣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魏城遗址
位于芮城县城北2.5公里,南北城墙在地面可见。古城东起柴涧村、铁家庄,西至后龙泉村、城南沟村,北至永乐宫北0.5公里,南至永乐宫门前,呈方形,周长4500米。残留于地面之上的城墙高出地面l—7米,城址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
位于稷山县城西南5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险要。玉壁城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系西魏抵御东魏侵袭的前沿重镇。玉壁城早已废圯,夷为平畴,唯西、南两面尚有夯土残垣断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现在北堡暗道尚存。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内宽约0.8—1米,高约1.2—1.8米,为东魏高欢攻城时所凿。对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
6.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哪些
从比较具有地域特征、遗迹内容也比较多的地方来说,多为新石器时代的回文化遗址。归答纳起来,比较典型的,大体有下列几处:
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馀姚,距今大约七千年;仰韶文化,位于豫西渑池,距今大约六千年;红山文化,位于内蒙古赤峰,距今大约六千年;马家窑文化,位于甘肃临洮,距今大约五千年;良渚文化,位于浙江杭州,距今大约五千年;龙山文化,位于山东章丘,距今大约四千五百年;齐家文化,位于甘肃广河,距今大约四千年。这些地方的文化遗址,充分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7. 96. “东胡林人”遗址是新时期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C。[解析] 如果C项正确,那么佩戴项链和骨镯只是显示社会地位的高低,也就是说和人类的审美意识没有关系,明显削弱了题干的断定。故本题选C。
8. 林芝文化遗址是属于什么时代的文化
林芝文化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由于西藏境内发现的具有层位关系、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都是晚期的遗存,所以西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替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而言,学者们将发现于藏西北(即藏族传统地理划分中的“羌塘”和“堆”)的不见陶器、骨器、金属器及大型打制石器,而以细石器及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大致认为是代表西藏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并冠以“藏西北文化类型”,其时代大约距今7500—5000年左右,经济类型以狩猎经济为主。自此之后的考古学年代的遗址有卡若(kha-rub)、曲贡(chu-gong)、小恩达(dngul-mdav)、邦嘎(bang-mkhar)、昌果沟(phreng-sgo)、达龙查(stag-lung-brag)等,另外有林芝县的云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和拉萨纳金等地,以及墨脱县境内的7处采集点等。晚期遗址的年代约为5000—3000年。
除了这些具有地层依据的遗址外,高原上大量发现的细石器采集地点是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的特点。截至1990年,在日喀则西部的昂仁、仲巴、萨嘎、吉隆、日喀则和山南贡嘎等地、县境内发现细石器采集地点30余处,这个数字比1989年统计的西藏高原发现细石器地点为40处将近增加了一倍。截至2005年,加上前面两个统计总数的70处,细石器地点已经达到102处,其中2000年全区文物补复查中在藏北申扎县发现1处;2002年“藏北无人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6处;2003年“青藏铁路西藏段考古勘探项目”中发现18处;2004年“象泉河流域考古调查项目”中发现4处;2004年配合西藏阿里地区地方志文物卷的编写而进行的阿里地区文物调查中发现3处,这些细石器点的发现,虽然很多尚未研究透彻,但给西藏石器时代的文化增加了非常丰富的内容。
9. 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名称有哪些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3、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4、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5、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8、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9、安徽六安双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10. 中国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遗址有哪些
东谷坨地点
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村许家坡。据古地磁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00万年,地质时代处于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
小长梁地点
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官亭北侧小长梁。地质时代属于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
蓝田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蓝田人”包括公王岭和陈家窝两个地点的人类化石,据古地磁断代,公王岭化石年代约为距今100万年至75万年,属中更新世早期,陈家窝化石年代约为距今65万年至50万年。
匼〔ke柯〕河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其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
北京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北京人”又称“北京中国猿人”、“北京中国人”或“北京直立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据铀系法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和古地磁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
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辽宁省营口市田屯村金牛山遗址命名。金牛山文化指遗址A点的下部堆积,属中更新世。
大荔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年代约距今10余万年。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或中期早段的文化。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据铀系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0万年,属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
丁村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中期文化。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属晚更新世早期。
峙峪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28945±1370年或28135±1330年。
阎家岗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南部运粮河北岸。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22370±300年。
虎头梁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050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下川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中条山主峰及附近地区。其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末期,下限进入了全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24000—16000年。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8865±420年,其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末期。
小南海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河南省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命名。其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1000年±500年。
元谋人及其文化
元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据古地磁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70万年,亦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
观音洞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贵州省黔西县沙井观音洞命名。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汤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雷火山。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
和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石灰岩洞穴中。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属直立人。
马坝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属早期智人。
富林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左镇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莱寮溪,属晚期智人。其年代距今大约30000—20000年。
长滨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台湾省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5000年。
鸡公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鸡公山。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文化年代约为距今 一至二万年,下层年代当更早。
盘县大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贵州省盘县大洞。文化堆积物上层年代约距今数万年至30余万年,地质年代跨经整个中、晚更新世。
铜梁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四川省铜梁县张二塘村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21550±310或25450±85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猫猫洞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贵州省兴义县猫猫山。据铀系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4600±120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柳江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洞穴中。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