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贾湖遗址葡萄酒

贾湖遗址葡萄酒

发布时间: 2021-01-08 23:27:00

1. 贾湖遗址的研究价值

贾湖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它同期遗存所罕见。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舞阳贾湖》序文中写道:“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对我国新石器早期遗存来说得到了迄今为止最丰富的资料”。大量文物标本证明,贾湖先民已掌握了房屋构筑、制陶、磨锯、钻孔、渔猎工具制做、稻作农业、酿酒、人工养殖等多种技能。贾湖遗址的发掘及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八、九千年前贾湖部落的经济结构、人类体质、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宗教与音乐文化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研究中原地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酿酒起源、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原始契刻与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 葡萄酒史前历史是指什么时候

  • 首先公元前4000年之前都是史前时代

  • 中国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野生葡萄酿酒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回7000年的贾湖遗址就有答酿酒痕迹。

  • 之后有:格鲁吉亚公元前6000年,伊朗公元前5000年,希腊公元前4500年,西西里岛公元前4000年。

  • 其中亚美尼亚areni-1号洞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厂,出现在公元前4100年。他们已经知道压榨和发酵。

3. 已知六项世界之最 贾湖遗址还有多少秘密

原文如下
河南舞阳,这个面积777平方公里的小县,因为从这儿发掘出中华第一笛——骨笛而蜚声海内外。近日,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者进行第八次考古发掘,再次发现了8000年前的骨笛。

8000年前,贾湖人是怎样制成七音孔骨笛,吹出优美旋律的呢?8000年前,贾湖人又是怎样驯化家畜的呢?文字、美酒、稻米……贾湖文化,还有多少个“最早”等待我们的发现?11月2日上午,纪念贾湖遗址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市正式开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及国内的7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到舞阳县贾湖遗址参观考察。

◎ 贾湖文化神秘的辉煌

贾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遗址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窖穴、陶窑、兽坑、墓葬、瓮棺葬等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据炭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距今7500年至9000年,以贾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序列,目前已被称为“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的发现更是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如今,贾湖文化的很多个“最早”也被专家一一印证。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骨笛贾湖遗址共发掘出30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长度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中央民族乐团黄翔鹏等音乐家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这一古配方已复制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共发现十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上,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刻符的笔画与汉字的笔画一致,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并被认为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世界上已公认狗的驯化家养始于贾湖。国内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猪的驯化圈养也始于同时期的贾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研究价值极大。这表明贾湖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相当丰富。

或许,贾湖文化中还有更多个“最早”,有待于考古专家们进一步验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认为,贾湖文化展示了淮河流域早期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它把裴李岗文化推后,使贾湖文化在新石器文化中占据鳌头。贾湖文化中的一系列信息,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诸多因素,为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带动了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贾湖文化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涂抹上了一层神奇莫测独特风采,使考古工作者为之着迷。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还是中国最早的农民,更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一个缩影,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说。

◎ 贾湖骨笛九千年的绝响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贾湖骨笛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用丹顶鹤尺骨制作的骨笛已达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经过研究,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8000多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王子初在专题研讨会中分析说。

多年来,专家们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但骨笛背后依然有未解之谜。

“8000多年前,贾湖人制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类在新石器初期最进步的乐器。贾湖骨笛的发现,为世界音乐考古的重大事件,当时的贾湖人要在管形不规则的鸟骨上开刻出符合准确七声音阶音律关系的音孔,确定音孔位置的步骤至关重要,而且确实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贾湖人应该经过反复度量,仔细研究计算后,才完成了骨笛的制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王子初这样认为。但要在鹤类尺骨这样不规则的异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对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加以考虑和计算,显示出贾湖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他们是通过何种办法计算音孔位置的?

贾湖骨笛早期遗址距今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骨笛上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时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质的钻孔工具,才能钻透坚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上?虽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个,但已可以看出,贾湖先民不但能够熟悉从1到10的差别,而且对于数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灵活运用。

“贾湖人又是如何实现石质饰物呢?”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邓聪分析认为,贾湖遗址出土的石质饰物穿孔技术也十分精湛,这些饰物一般体形硕大,之所以能制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后是否应用了轮轴机械的加工?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有待于日后的观察和考量。

遗址公园要面向全世界

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做准备,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第八次发掘该遗址,目前已发掘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兽坑、墓葬等贾湖文化遗迹数十处,出土石磨盘、磨棒、骨镖、骨锥、陶器等文物数百件,有一些遗迹和遗物还是首次发现。目前,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11月2日,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纷纷在《加强贾湖遗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倡议书上》签下了名字。与会的国内外学者表示,这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成了广泛共识。为了进一步保护贾湖遗址,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下一步,要加大贾湖遗址的保护管理力度。要把贾湖文化保护管理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遗址保护管理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好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古文化,妥善解决遗址保护管理、开发利用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加大对贾湖文化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贾湖文化保护开发纳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示范项目。要组织专门力量发掘、整合、研究、弘扬贾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利用。

据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贾湖遗址保护规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贾湖遗址考古公园规划》业已完成上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表示,贾湖遗址的发掘,从一开始就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研究,请他们献言献策,希望贾湖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能成为国际考古人员进行交流合作的桥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4. 中国的葡萄酒源自那个世纪要准确的答案

葡萄酒应是中国“土酒”

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张赛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到清末民国初的二千多年,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主要的阶段: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元代――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明代――我国葡萄酒业的低速发展时期;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期。

纵观汉武帝时期至清末民国初的2000多年,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不同阶段,其中,有过繁荣和鼎盛,也有过低潮和没落,与之相随而行的是绵延不断、流传至今的灿烂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真实地记载和再现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业――传统民族产业的繁荣。

考古发现,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附近出土的压榨机的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而中美科学家对距今9000年――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研究结果,却使世界葡萄酒的人工酿造历史推前了3000年。他们用现代分析方法,证明在该遗址中发掘的陶器中装的是葡萄酒。

这不仅说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说明中国人可能在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

因而,葡萄酒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葡萄酒应是中国“土酒”,而不是“洋酒”。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是聚饮的意思,“?”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然而醉,故借“?”与“?”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42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得知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

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

我国的欧亚种葡萄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当地邮局可订阅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

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 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

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

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

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孟佗用来贿官时的价格,否则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常有文人名士歌咏葡萄酒的诗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庾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种葛篇》中有“种葛南山下,葛?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的诗句

5. 无锡市贾湖遗址在哪

你可以下载一个地图的软件,然后把你想要去的地点输入进去上面会有具体的一个路线,你跟着路线去寻找就可以了。

6. 中美考古学家从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沉淀物中鉴定出由什么酿造的酒类残渣

中美考古学家从距今9000-7000年前的河南历搭舞阳贾湖遗址出核烂源土的陶器沉淀物中鉴定出由稻米、蜂蜜和水果酿造的酒类残渍。改态

7. 世界最古老的酒现河南

中国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证据,更将中国造酒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近9000年。
1999年起,中外考古专学在对河南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数千年前的陶器进行残留物分析时发现,陶器碎片上留有一些沉淀物。为了弄清这些沉淀物的成分,中方将部分陶片样本提供给美方专家进行化验分析,结果发现残留物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葡萄丹宁酸以及古代和现代草药的残留物化学成分相同。另外,残留物还包含有山楂和蜂蜜的化学成分,证明陶器中存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调和加工而成的饮料——“千年美酒”。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国造酒的历史不早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历次主持发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实属“意外的重要收获”。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朱莉·汉森说,这项研究结果“对来自中国的发酵饮料是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这是我所知道的科学家从该地区获得的首批证据。”尽管这些陶器的残留物里可能还含有葡萄酒的成分,但专家认为还是米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米酒里面可能加入了葡萄或山楂。
研究小组还报告了他们对在河南安阳和鹿邑商周墓葬中发现的密封铜器中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液体的分析结果。(完)

8.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重要意义

贾湖遗址抄出土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袭距今约7600-8600年(经树轮校正)。这处早于裴李岗文化的聚落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为研究原始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会性质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9. 中国出现最早的酒

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中国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从一些陶器的残留物里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证据,更将中国造酒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近9000年。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国造酒的历史不早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尽管贾湖遗址陶器的残留物里可能还含有葡萄酒的成分,但专家认为还是米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米酒里面可能加入了葡萄或山楂。

10. 华夏葡萄酒的发展史

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张赛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到清末民国初的二千多年,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主要的阶段: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元代――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明代――我国葡萄酒业的低速发展时期;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期。

纵观汉武帝时期至清末民国初的2000多年,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不同阶段,其中,有过繁荣和鼎盛,也有过低潮和没落,与之相随而行的是绵延不断、流传至今的灿烂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真实地记载和再现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业――传统民族产业的繁荣。

考古发现,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附近出土的压榨机的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而中美科学家对距今9000年――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研究结果,却使世界葡萄酒的人工酿造历史推前了3000年。他们用现代分析方法,证明在该遗址中发掘的陶器中装的是葡萄酒。

这不仅说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说明中国人可能在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

因而,葡萄酒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葡萄酒应是中国“土酒”,而不是“洋酒”。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是聚饮的意思,“?”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然而醉,故借“?”与“?”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42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

我国的欧亚种葡萄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当地邮局可订阅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

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 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

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

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

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孟佗用来贿官时的价格,否则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常有文人名士歌咏葡萄酒的诗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庾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种葛篇》中有“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的诗句。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得知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