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冰川遗址

冰川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8 23:47:46

⑴ 南北极冰川融化会不会出现古代遗址

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
人类文明只有不到1万年,而早在数千万内年前,南北极就已容经被冰封了。
早期人类不可能在严寒的地区生存。距今最近的冰川期是第四纪冰期,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在其中最大一次冰期中,全球大陆有32%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冰川一直延伸到中纬度地区,人类只能在低纬度的热带到亚热带地区艰难生存。
人类文明的出现,与第四纪冰期的结束时间高度吻合。在第四纪冰期结束后,人类文明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而在冰期时期,连中纬度地区都没有发展出文明来(有大面积冰盖),更不用说南北极地区了。
所以说,如果南北极冰盖融化,可能会发现一些古老生物的化石,但在南北极地(特别是在南极大陆)发现人类文明遗迹的可能性是零。

⑵ 冰川遗迹的甘肃高原冰川遗迹

冰川遗址世界各处都有,一般认为高纬度没有。2007年在福建省东北部的福安市白云山一带“发现”大片“冰臼遗址”——溪流中大量的臼形花岗岩等,有专家认为那其实是水流冲蚀形成的,但也有的专家认为那确实是冰川遗迹,进而提出传统冰川学的理论要进行大幅度修改。
2007年底,甘肃青藏天路文化公司在迭部县扎尕那景区拍摄时,发现了有独特的冰川构造特征,并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带回兰州,邀请中科院寒旱所地质专家前往调研考察。 中国科学院教授何元庆、沈永平等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看到扎尕那景区内有许多U型谷和冰川遗迹,确定这里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古冰川地貌。经分析,其地貌属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形成大约始于200万年-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专家分析,漫长的冰川运动和滑动,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扎尕那地区独有的冰川地貌景观。由于海拔较高,扎尕那有相当一部分山体海拔在4000米以上,一般都在3500米左右,所以,在雪线以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冰川谷和冰川混杂堆积体,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风蚀地貌,形态非常独特秀美。

⑶ 中国第四冰川遗迹有那些,成为著名景点的有那些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在这些重要发现后,李四光先后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论文,以后又出版了专著《冰期之庐山》。他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3个冰期,最老的为“鄱阳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规模最大,鄱阳湖畔的绿色泥砾是重要证据。之后是“大姑冰期”,属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带赭色泥砾为代表。较新的是“庐山冰期”,属中更新世晚期,以庐山的橙色泥砾为代表,规模已大大缩小。建国以后,有学者又提出比“庐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学说,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外国的地质同行,如奥地利的费斯孟、前苏联的纳里夫金以及美国的米勒等,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施雅风等在80年代初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目前,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 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⑷ 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什么

第四纪是一个地质年代单位,一般认为是250万年以来的这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气候波动比较剧烈,冰川遗迹就是冰川活动时留下的痕迹,诸如蛇行丘,U形谷,终碛垅等。

⑸ 冰川遗迹的中国第四纪冰川陈列馆

位于模式口村北,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地矿部、北京市财政回局、石景山区答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冰川陈列馆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共设四个展厅,其展陈主要以冰川知识、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实物。展览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二部分“李四光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第三部分“冰期的成因”;第四部分“全球的变化研究,当代科学的前沿”;第五部分: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
1995年,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该馆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该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冰川馆利用优美的环境为中小学生举办夏令营和培训班,开展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向广大青少年介绍科普知识,弘扬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的精神。该馆还将建成地博园,扩展冰川馆的展出内容,使展陈内容丰富,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⑹ 李捷先生———北京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首次发现者

马胜云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李捷先生在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工程管理处工作时,于 1954 年,在北京西山三家店东北,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在隆恩寺以南山间盆地东边的一个垭口,即模式口,发现了第四纪冰川擦痕,这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发现的第四纪冰川擦痕,经李四光教授鉴定后,首肯是第四纪冰川擦痕,后陆续有专家来观测、鉴定,都确认为第四纪冰川擦痕。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不受损坏,将引水隧洞改为明渠,绕过这一冰川遗迹。虽然,改道绕行当时要多花 5 万 ~6 万元,李四光部长等领导仍决定绕道,保留了这一处第四纪冰川遗迹。

我是 1955 年认识李捷先生的,当时我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办公室工作。第一次在孙殿卿先生、李捷先生指导下,在北京西山模式口的东面一个小山坡南麓,观察第四纪冰川擦痕,看到在相当坚硬的辉绿岩表面有许许多多擦痕,记得李捷先生在前面指引。考察中李捷先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追寻事实的治学精神,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李捷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在爬坡过程中,对沿途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结合理论,由浅入深地给我讲解,尤其是冰川痕迹的 “丁头鼠尾”形状及其摩擦面与构造擦痕和其他原因擦痕的区别。他蹲在地上,轻轻吹掉擦痕表面上的浮土,握住我的手触摸表面擦痕,让我亲自感受。我深刻认识到这些擦痕是刻划而成的,他们所指的方向大都和山坡倾斜方向是一致的,但局部也有少许的变化。我们继续往上爬,在离山顶不远的地区和附近一座古庙的岩层表面上,它们大约属于侏罗纪的坚硬黏板石,也有同样的擦痕存在。这些擦痕的特点与构造擦痕完全不同,与冰溜擦痕的特征相符合。

在和李捷先生接触中,他平易近人,尤其对我们晚辈,更是亲切关怀、循循善诱、热情鼓励。考察中,一直没有休息,在下坡的路上谈到生活问题时,李先生说: 他最喜欢吃小米粥、清淡的小菜,当时使我深深感到,李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和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的地质学家。年过花甲,工作还这样繁忙、劳累,生活却这样简朴,我们年轻人应该向李捷先生学习,他是我们青年的楷模。

模式口冰川擦痕发现、改道绕行,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关注,多数来此观赏,该处距城区较近,得悉后的好奇者,也络绎来此观察、敲打,逐渐形成破损,经与石景山区有关部门商议后,围绕这一片冰川遗迹,建了一道矮围墙,以保护遗迹,并竖立了一个木牌简介,后改为石牌。

之后,不仅有好奇的人来此观赏,中、小学学生也来此学习,大学地质系学生也常来此实习、观测、鉴定。一道矮围墙已被攀爬得多处出现缺口。鉴于此事经石景山区有关领导多次找我磋商,意见一致: 筹建 “第四纪冰川陈列馆”,记得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石景山区有关领导和我一起,向地质部有关领导反映、申请。此时,李四光老家湖北省黄冈市有关领导来京,找地质力学研究所,商议关于筹建 “李四光纪念馆”筹措经费问题。地质力学研究所委派我,与之一起商议,商讨决定,向地质部申请。经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后,部领导批准拨了一定数额经费 ( 大约 40 万元相当于现在 400 万 ~500 万元) ,作为湖北省黄冈市 “李四光纪念馆”建筑经费。在我的印象中,随着批拨这次款项时,又给了筹建 “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一定数额拨款 ( 大约 20 万元) 。筹建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从整体设计、平地到建筑都是石景山区有关部门 ( 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教育局等) 完成的,我除对内部展示提一些意见外,主要是展览内容: 提供照片、资料及一些说明。建成后,初期,我还常去。之后因工作关系,就很少去了。一晃 20 多年了,这段时间,我仅和几任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馆长联系过一些有关第四纪地质及科普讲座等事宜。

1960 年 3 月中旬,在李四光教授亲自主持下,在北京香山召开了全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座谈会,李捷先生应邀参加会议,还有袁复礼、杨钟健、尹赞勋、俞建章、李承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也应邀到会。会议内容着重研究第四纪冰川遗迹工作如何在全国开展的问题。会上,代表们还把他们在各地所见到的第四纪冰川现象进行了学术交流。会中李四光教授几次和李捷先生交谈,并请他和袁复礼、杨钟健、李承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赴北京西山考察冰川遗迹。我一直参加会议并在会务组做一点工作,因此,能和老前辈们一起去西山考察冰川遗迹。

在考察中,我和李捷先生在山坡上,一边察看一边不时亲切交谈。李捷先生问到北京西山隆恩寺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经过,我追忆说: 那是 1958 年初春,孙殿卿所长带着我,在北京西山调查地质时发现的。它位于北京西山三家店东北,隆恩寺以南与模式口同一个山间盆地的北面山坡上,海拔约 300 余米。当时寒风凛冽,擦痕表面一层浮尘,模糊看不清,我在擦痕附近的山坡边缘找水冲洗,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一滴水,只好撒了一泡尿才看清楚,它在质地细致的泥质砂岩面上,初定为第四纪冰川擦痕。经孙所长和我向李四光教授汇报后,李老叫我立即带路赴现场查看。到了目的地他见基岩露头太狭,便蹲在荆棘丛上和我们一起用双手扒上面的覆盖物: 植被、泥沙和带棱角的石块,发现下面是一层很黏的灰白稍带黄褐色的粘土,其中夹着甚小的石子颗粒,这层薄薄的粘土覆盖在擦痕表面,李老轻轻将粘土层卷起,被保护在下面的基岩面上之擦痕极为清晰,能清楚地看到擦痕凹陷痕内部的蜈蚣足状的颤痕,用罗盘测量擦痕产状,擦痕总的方向大体一致,南 10°东。指向下边盆地出口处,与擦痕面倾斜方向相仿。李老在擦面边上剥落了一片岩石,看见擦痕只限于表面一层,不像构造擦痕那样,其下还有平行重复的擦痕面存在。李老以询问的口气对我说: 石流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擦痕,那么,盖在擦痕面上的这层粘土就一定早就被铲刮掉了,它不可能间隔在擦面和上面堆积的泥沙石块之间; 又假定产生擦痕面的石流现象发生在掩盖着它的粘土以前,那么,在产生擦痕的石流经过侵蚀以至它的踪迹完全被消灭的过程中,这些在不大硬的岩石上刻划的擦痕,也就不会保存得这样好。随即在粘土层中取了孢粉样 ( 经分析鉴定含有寒湿气候的水藓孢子) 。

李老继续在附近观察,发现附近岩层的排列相当整齐,特别是这个冰流擦痕面切断了底层层面,排除了构造擦痕及层面滑动的可能。以后还来此观察了三次,才认定是冰川擦痕。之后,他仍感不足,首先请首次在北京地区发现第四纪冰川擦痕的您 ( 李捷先生)到这里考察、鉴定,相继有王曰伦、俞建章、杨钟健等到这里考察、鉴定并予以确认。

1959 年 11 月,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期间,李四光教授又邀请来中国参加全国地层会议的苏联纳里夫金院士、别夫纠科等地质学家及中国专家俞建章、王曰伦、孙殿卿、刘东生等到北京西山隆恩寺考察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纳里夫金来华之前,并不相信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当清理好基岩冰溜面,李四光亲自给他们介绍了这里的地层时代、附近的地形地貌以及冰溜面后,纳里夫金心悦诚服了。他高兴地说: “这是确切无疑的冰溜擦痕,不可多得! ”回国后,据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 《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最后会议一致通过,正式成立在国家科委领导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络组。

⑺ 庐山是冰川遗址吗

庐山第四纪冰川 ,在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周天寒彻,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3℃~7℃,巨大的冰川一路推进,山谷被硬生生割开,直径数十米的巨石随着冰川的搬运而翻山越岭。1933年李四光先生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37年写成《庐山之冰期》。凭借李四光先生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此后全国又有许多地方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个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1、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在近日发表的上述论文中,施雅风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2、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3、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4、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
5、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⑻ 冰川遗迹的各地出现冰川遗迹

“菖溪河段发现大面积古冰川遗迹!”24日,在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政府文化顾问刘志钧的带领下,记者深入实地进行采访。原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旁山体滑坡,造成了乡村公路中断,利州区干部来此查看灾情时,发现了冰臼等地质奇观。在请教有关专家后,当地才了解到这是约250万年前的冰川遗迹。
20公里河段内巨石耸立
沿着菖溪河,汽车在新近硬化的乡间公路上缓缓前行,20公里的河段内,河中大石愈来愈多,不断有光滑的巨石耸立其间。这些巨石体积庞大,大的有10多米长,六七米宽,三四米高,而且表面无棱无角,如同打磨一般,光滑整洁。
“这些巨石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的,原来都一直显露在河床上,电站修好,这里成了大湖,这些巨石就都处在深水中了。”刘志钧说,洪水不可能将它搬运至此,从地形特征来看,也不可能是顺着泥石流漂过来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只有冰川的巨大动力才可能推动它。
近百个冰臼堪称奇观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抵达冰川遗迹的集中显现点——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河沟内巨石林立。由于冰川侵蚀和搬运作用,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背石、冰蚀湖等多种冰蚀地貌。最为奇特的是,这里的冰臼群数量众多,河床的坚硬岩石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的上百个小洞。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里仅冰臼数量就有近百个,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大的直径超过2米,小的直径也有70厘米左右,冰臼深浅也不一,有的深不见底,而有的却因沙石填充,深度只有几十厘米。绝大部分冰臼内都是清水充盈,只有两个冰臼因石质开裂,沙石充填,臼内干涸。
冰川遗迹三大要素全具
东沟地处群峰之间,人迹罕至,大面积的冰川遗迹一直“养在深山人未识”,得以完整保留。
冰臼有多深,至今一直是个谜。松林村党支部书记贾成武告诉记者,当地村民贾天荣,小时候放牛时曾用两根面葛藤连起,坠上石头放入冰臼内,一直没有探到底。他的话被当地村民证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回事。
在东沟,记者看到,冰川遗迹的三大要素,冰斗、冰渠、羊背石十分典型。被当地人称为缸塘的冰臼,即冰斗尤其典型,在这一带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堪称世界奇观。羊背石上的天砚靠接天花水,一年四季从不干涸,亦为当地村民所不解;冰渠即现流水之渠光滑无棱,亦诠释着前川运动的痕迹。
形成于约250万年前
刘志钧告诉记者,自从首度发现这里的冰川遗迹后,宝轮镇就一直同有关专家联系,并送去图片供专家考证。专家们一直认为这里确实是冰川遗迹,并称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出现冰川必然与全球最大冰期,即第四纪冰川期相关,因为冰期的分布规律都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最小冰期根本到达不了低纬度地区。由此,确认这里冰川遗迹是大约250万年前的。
专家推测,冰川运动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床,冰水滴水穿石,形成一个个圆圆的冰臼。 文/图 张发政 高志农
新闻资料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国首次发现冰臼,是在20世纪70年代。 在新疆吉木乃县恰勒什海乡克孜里塔司山,惊现了古冰川遗迹—冰臼遗迹。
在绵延数公里的克孜里塔司山上发现的大小冰臼总数超过1000个,其直径大小不一,最大的达数米以上,小的则如拳头般,星罗棋布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据悉,冰臼是古代冰川作用的产物。古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沿着冰川前缘地带(冰舌)的冰川裂缝向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对冰川下覆盖基岩进行强烈的冲蚀作用产生的。冰臼一般具有“口小肚子大和底平”的特征。且冰臼基本分布于同一基岩面上,即古冰床面。由于其形态酷似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形成年代约在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早期。
冰臼是古冰川运动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和历史见证,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全球变暖和人类起源、人类肤色的形成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冰臼在我国的黄山、庐山、西藏和德国,波兰等地均有发现,但它们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而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带的冰臼则十分罕见,相信有关专家一定会为我们揭开迷底。

⑼ 李四光观察什么发现冰川活动的遗址

李四光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
李四光和伙伴们在玩捉迷藏,觉得这块石内头奇容怪,他去问老师,老师说是从天上掉下的陨石.李四光说,石头掉下来应该有坑,为什么没有?老师也不知道.后来他去英国读书,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这种石头被科学家称作“漂砾”.

⑽ 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在哪些地方

正复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简单说一下吧,我手头也没有太多资料。关于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内冰期容的研究始于李四光。中国西部山区的第四纪冰川比较发育,达成公示较多。但是东部地区还有很大争议,关于冰川地貌的认定还有很大争议。包括冰臼。所以要看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好去西部。关于太白山,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可能是的,毕竟海拔较高,而且在西部
记得采纳啊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