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古遗址
『壹』 随州古银杏公园和千年银杏不在一个地方吗
你说的应该是两个地方,二者相聚10-30公里,不远,但属于两个市。
国家千年银内杏谷景区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随州市洛阳镇(福银高速下“洛阳店”出口,走19公里)。银杏谷绵延12公里,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全国银杏第一镇”。千年以上的古银杏308株,百年以上的17000株,定根银杏树510多万株。网页链接
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在安陆市钱冲,王义贞镇。占地60平方公里,有千年以上古银杏48株,500年以上1486株,100年以上4368株。
二者都是我国现有两大自然状态古银杏群落之一。
这两个景区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但二者之间驱车,需要走大半圆,31公里,县道。
『贰』 随州历史上的名人遗迹/调查
【随州历史】 史前时期
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里,遗址分上下二层。下层因潜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规模发掘,从出土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似。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土块堆积而成,木骨泥墙,茅草盖顶。还发现大量稻谷壳、窖穴、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及当时人们使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彩陶壶、杯、钵、豆、碗、罐、鼎、盆、锅、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三里岗冷皮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里。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绕土块。经专家分析鉴定,其文化内涵包括屈家岭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大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一带繁衍生息。关于炎帝神农其人,据大量文献记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一人说”,即炎帝就是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说”,即春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文献,春秋中期后,周人与楚蛮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炎帝神农氏。两种称号合二而一过程大致完成于秦汉之际。也有“代表说”,“文化英雄说“,即炎神农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文化英雄“。
随州历史悠久据《礼记》、《左传》等众多文献记载 : 随州上古为烈山氏 , 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 " 本起烈山五千年前 , 炎帝神农氏在此 " 创耕耘、殖五谷、尝百草 ", 开启史 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 , 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 "汉东之国随为大 " 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 随州市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 " 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 ", 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 , 世界各地的烈山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 , 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典活动。
炎帝神农与随州厉山
(一)神农生地
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分析,神农生于烈山。《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礼记•祭法》的说法也基本相同:“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前文已充分论证烈山氏、列山氏、厉山氏实为一人,其子柱或农即神农。烈山,很可能就是神农之先辈也可说是第一代神农放火烧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总之神农起于烈山已无疑问。
唐代萧德言所编《括地志》记载:“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唐代后期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记载:“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编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南宋罗泌《路史》记载:“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汲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清代章学诚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舆地志》记载:“厉乡,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上述记载无一例外地表明,神农生于厉山,厉山位于今随州北。神农生于随州厉山一说代代相因,众口一词,足证不谬。
(二)炎帝神农氏合一后的生地
虽说炎帝神农氏合一的史实形成于远古,但合一的观念至秦汉之际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农氏生地的学者,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郑玄根据《国语•鲁语》中展禽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关于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论,参之以秦汉之际炎帝与神农合一的定说,在为《礼记•祭法》的类似记载作注时,将厉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视为一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郑玄以为烈山氏(神农氏)同炎帝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处。时隔不久,三国时吴韦昭率先响应郑说。他在为《国语•鲁语》展禽的话作注时说:“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由于先秦典籍只有神农氏(烈山氏)生地的记载,未见炎帝生地的记载,以致郑玄、韦昭将炎帝神农合一后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农氏的遗迹,以长江支流的汉水中游最为多见,以随州的厉山最为集中。谷城县相传是因炎帝神农氏在那里尝五谷而得名的,神农架相传是因炎帝神农在那里尝百草而得名的。至于随州的厉山,则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等遗迹。由此,说厉山是炎帝神农故里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的。
随州、隋文帝杨坚和隋朝
随州的“随”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这里的“随州刺史”,就是现位于湖北北部、桐柏山脉以南的“随州市”。周武帝即位时,杨坚“迁左小宫伯。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这里的“袭爵”要特别说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杨坚之父杨忠“随国公”的“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坚发迹就是在随州(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后,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诸侯王国,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封地在随州,他儿子在随州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号也是以封地“随州”为名的,这就解释了杨坚为何建“隋朝”的原因(杨坚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李白与随州有关的诗作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并序(节选)
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徵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於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後,更有一珠归。
欧阳修与随州
周郊彻楚炯,旧相拥新旌,
路昔青山在,人今白首行。
问农穿稻野,侯节见梅英,
膘组人稀识,偏应邸吏惊。
这是同治八年编修的《随州志·艺文上》中的一首诗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散文革新运动领导人物欧阳修。
欧阳修,祖籍庐陵(今江西永丰),其父欧阳观于景德四年任绵州(今四川绵阳)军事推官,这年6月21日,欧阳修在绵州出生。大中祥符三年,欧阳观病卒于泰州(今江苏泰州)军事判官任上,终年59岁。年方29岁的郑氏携年仅4岁的儿子欧阳修到随州投靠欧阳观的弟弟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审判官)长达25年,他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欧阳晔的为人给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她常用芦杆当笔,在地上写字以教其子,“荻画学书”的典故即出于此。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17岁的欧阳修在随州应试未中,两年后再试,又未取。22岁时,欧阳修随汉阳军胥偃到京师,次年赴国子监应试,获第一名,赴国学解试,又获第一。天圣四年,24岁的欧阳修自随州荐或礼部应试,再获第一。经过御试旋即进士入第,授将仕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随州生活了18年,可以说随州是欧阳修成名成家的摇篮,他在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从4岁到22岁,这是人生成长的最难忘的时间段。对于欧阳修来说,使其终身难忘的就是随州城南的李氏东园。李氏乐园是其好友李晓辅的花园。他在《李秀才东园记》中写道:……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欧阳修22岁离开随州,20年后到随州探望其叔父欧阳晔,故有机会再次到李氏东园故地重游。老友相逢,感慨万千,回返京师洛阳时,他便写了这流传千古的《李氏东园记》,以表达对随州的眷恋之情。他深情地说:“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叁』 随州在古代叫什么
随州曾是抄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
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南宋有名将李庭芝;元朝有明玉珍,农民起义军领袖,大夏国建立者。明玉珍本姓“明”,这本来就是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今版《辞海》尊重历史,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错误)。柳林古城畈人。元末农民起义攻重庆,陷成都,定四川,自称陇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庆,国号大夏(史称“明夏”),建元天统。明军大举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为归义侯。第二年朱元璋怀疑明升有异心,将其全家送往高丽;明中后期有著名谏官杨涟,因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斗争而死,谥号“忠烈”。
『肆』 随州市名胜古迹有什么
擂鼓墩古墓群* 在曾侯区城关西北2.5公里的擂鼓墩。擂鼓墩古为随国领地,北望桐柏,南面大洪山,山岭绵亘,古冢森森。曾侯乙系战国早期曾国君主,其墓营建于红砂岩坡之上,凿石为穴,墓圹面积220平方米,深近20米,椁分四室,均以巨木镶隔。主棺分内外两层,全为彩绘,外棺长3.2米,高2.19米,殉葬棺21具。殉葬人多系13-25岁之女性。随葬物品有礼乐器、兵器、车马器、金玉器、漆木竹器及竹简等达1.5万余件。铜礼器,品类齐全,造型奇妙。金杯、金盏,光灿夺目。璧、环、璜等玉器玲珑璀璨,刻技精湛。漆器造型新颖,图案繁缛。钟、磬、鼓、瑟、琴、笙、箫、笛等乐器,种类繁多,排列有序,宛如一间古代乐厅。尤其是其中一套拥有64件的编钟,设计精巧,铸造瑰丽,出土时,尚完整的悬挂在钟架之上。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古今乐曲均能演奏,令人惊叹叫绝。
施氏享堂石刻 在曾侯区大堰坡乡白龙港。享堂内有清代石旗杆、石狮、石香炉、石蜡台、石碑等。石旗杆两根,方柱形,通高6.05米,直径0.47米。由11节组成,杆部10节,顶部一节圆雕成雄狮形象,高0.86米,宽0.39米,作朝天怒吼状。距石旗杆30米处有石狮一对,均高1.7米,宽0.71米。
神农洞 在曾侯区东北60公里历山。传神农氏诞生于此,故名。神农氏为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此“山高一里,下有一穴”即其诞生所在。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后屡修屡毁,仅存神农洞。洞口“方一步”,洞内可“容数人立”。洞外奇峰绝壑,翠屏壁立。
文峰塔 在曾侯区东南1公里涢水东岸。原位于市东南6公里望城岗。相传始建于唐代前期,明末毁,清光绪十年(1884年)于现址重建。砖石结构,七层八面,高25米,层檐外展,叠角上翘,底层设门,其上各层置窗。
大洪山 在曾侯区西南、竟陵东北。海拔1056米,“广圆百余里”。梵宫古刹,景观奇妙。特别是洪山坪一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躯高28米,胸围8.5米,枝展40余米,五人方能合抱。
广水市
高桂三潭 在广水市城北20余公里高桂山峡谷中。两侧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高处达百余米,青苔满布。三座天然石潭,顺峡底自西而东,依次排列,间隔10-20米。上潭深广各约10米余,上有瀑布下注;中潭深广各约15米,底有泉水上涌;下潭深约8米,广20米,溢水由此外泻。更耐人寻味者,每当清晨,潭面忽起一股白烟,上升为蘑菇云,经久不散,前人谓之“白龙现”,数天内必有风雨。
杨涟故里 在广水市北30公里照壁湾。杨涟(1572-1625),应山(今湖北广水)人。万历进士。天启四年(1624年),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次年为魏忠贤诬谄,被捕入狱,受酷刑死。崇祯初,赠太子太保。照壁湾坐落于八字冲中,其故居房舍已圮,现有杨涟塑像。故居后倚桐柏山支脉,峰峦叠嶂,起伏多姿;左右二崖,雄峙挺立,若双狮守门;前临河水,碧波粼粼;岸边杉林,凝苍滴翠;石堤蜿蜒,垂柳依依。
平靖关 在广水市区北30公里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交会处。雄关险隘,群峰列峙,系著名的“义阳三关”中的西关(中关武阳,即今广水北武胜关;东关黄岘,即今大悟县九里关),扼鄂豫两省襟喉,为古今中原要道。南宋岳飞、李庭芝亦曾驻兵于此。不仅有巍峨的城垣,宏丽的庙宇,并有不少建筑,后毁于白朗讨袁之役。此地风景奇丽,和“高桂三潭”相互辉映。
将军寨 在广水市东35公里孝子店北山上。县志载:北宋名将狄青南征,曾在此屯兵扎寨所建,故名。为邑中保存较好的古寨之一。全以大片石构筑,长约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凿一插旗圆孔。结构坚固,俨若巨大盘龙。周围除东一径可盘旋攀登外,余皆悬崖峭壁,尤东西崖下各有一河,蜿蜒汇于山寨南麓,益显地势险要。寨北控武胜关,东望九里关,南邻烽火台等,素有南北咽喉之称,历为军家争夺要塞。
渡蚁桥 在广水市西原应山县城南郊。为纪念北宋宋庠、宋祁以竹渡蚁而建,故名。宋庠(996-1066)与其弟宋祁(998-1061),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皆北宋大臣,时称“二宋”。天圣二年(1024年)二宋同举进士,庠名列第一。《应山县志》载:二宋少年时随父颐寓应山法兴寺读书,见蚁为雨所溺,即以竹代桥渡之。绍圣间(1094-1098),太常少张来于此立桥以表其事。乡人相继建乡圣祠、联芳坊、双壁坊、状元坊等以资纪念。因岁久倾圮,仅存残碑三通。现桥为石砌,长12米,宽4米,高2.3米,券孔跨度4米,仍甚坚固。
『伍』 湖北随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 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 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吴山鸡鸣山,相传得名于张三丰,道家发源地;高贵三潭风景区等。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元朝有明玉珍,农民起义军领袖,大夏国建立者。原名旻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柳林古城畈人。元末农民起义攻重庆,陷成都,定四川,自称陇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庆,国号大夏(史称“明夏”),建元天统。明军大举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为归义侯。第二年朱元璋怀疑明升有异心,将其全家送往高丽。
『陆』 从古至今,随州出来了多少有名的人物啊,或曾经在随州任职的名人,谢啦
远古时代的神农,春秋的季梁,战国的曾侯……
政界:湖北省副省长专、人大副主任蒋大属国、刘友凡,甘肃省副省长刘永富等;
文化界:胡德坤教授(原武汉大学副校长)、 向继洲(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校长 )、余世存、段怀清(在百家讲坛讲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军界:朱永清,空军中将; 袁继昌少将,60周年阅兵直升机编队带头大哥。
商界:波导老总徐立华
『柒』 随州为什么被称为“古乐之乡”
曾侯乙编钟来现藏于武源汉市的湖北省博物馆内。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编钟的音质还是很好。编钟的出土令世界震惊。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优秀结晶,它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后,随州也因此而被称为“古乐之乡”。
『捌』 随州在什么地方
随州位于湖北的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州。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 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 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吴山鸡鸣山,相传得名于张三丰,道家发源地;高贵三潭风景区等。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玖』 随州市古代出了什么名人
【上古】炎帝神农(?—?) 人文始祖。又称炎帝、赤帝、烈山氏、神农氏。历山九龙山人。三皇之一,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相传为远古姜姓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皇帝部落在与南方蚩尤部落的战争中结成联盟,并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皇帝部落进而统一了中原各部落。炎帝神农是人不是神,是古代长江文明的标志,是南方氏族部落的杰出代表,其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有:首创种植业、农业生产工具、煮盐业、纺织业、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首作琴瑟,始作集市,制作陶器,发明医药,始有地理观念等。今随州有烈山大道、烈山宾馆、神农公园、神农牌大米等。厉山镇建有国家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名胜区”,每年农历4月26日炎帝神农诞辰日均有大型祭祀活动。 【春秋】季梁(?—?)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之一,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学者。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随侯在其辅佐下,随国成为“汉东大国”。李白誉之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死后葬于东城义地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抗战中,墓祠被毁,残存的墓丘在1958年被夷为平地。今随州有季梁街、季梁驾校等,市机电工程学校内季梁墓遗址上有其塑像。 【战国】曾侯乙(?—公元前433) 军事家,艺术家。姓姬名乙。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公元前433年去世下葬。1978年考古队在曾侯乙墓发掘的以编钟为代表的大量文物以其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是古代铸造史上的顶峰,被誉为“国宝”、“稀世珍宝”、“世界第八大奇迹”、“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随州亦成为“古乐之乡” 、“编钟故地” 、“文物之都”。曾侯乙墓及周边擂鼓墩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侯乙墓景区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级旅游区。 【汉】陈牧(?一25) 、廖湛(?一26) 农民起义领袖。柳林古城畈人。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地皇三年(22年),陈牧与廖湛率众千余人在平林(古城畈)起义,称“平林兵”。后“平林兵”与京山人王匡、王凤叔侄领导的“新市兵”汇合,称“绿林军”。“绿林军”和 山东的“赤眉军 ”推翻王莽统治后,起义军拥刘玄为汉帝,年号更始,改起义军为汉军,封陈牧为阴平王、廖湛为穰王。不久,在政权更替内部分裂的情况下,陈牧遭刘玄疑忌,中计被杀。陈牧遇害后,廖湛率兵归“赤眉军”, 后率“赤眉军”攻打刘玄所封汉中王刘嘉,失败被杀。二人事迹略见于《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列传》。 【东汉】周章(?—?) 朝廷大臣。字次叔。唯一得以在“正史”中列传的随州籍汉代人物。东汉中期,朝廷出现了严重的外戚与宦官政治斗争。周章早年在南阳郡任功曹,后举孝廉,先后任中郎将、光禄勋、太常,均为九卿之官,后位登司空,居朝臣之首,地位显赫。时邓太后以平原王刘胜有痼疾,立养子为殇帝。及殇帝死,群臣拟拥刘胜为帝,邓太后恐为后患,又立刘祜为帝。周章以众心不附为由,秘密关闭宫门,杀邓氏兄弟及秉政宦官郑众、蔡伦等人,劫尚书、废太后,封安帝为远国王而立平原王刘胜。后事情泄露,被策免自杀。 其事迹见于《后汉书》卷12《周章传》。 【隋】净业(574—616) 高僧,佛学教育家。俗姓史。幼年出家,精研律部,师从慧远高僧学涅盘等经。开皇中任终南山悟真寺住持。大业四年(608)入鸿胪馆教授蕃僧。大业九年(613)诏住长安禅定寺。晚年从昙迁禅师学习“摄论”,将其净土思想传授于净土宗祖师善导。大业十二年(616)去世,享年53岁。”其事迹见于《续高僧传》卷12《净业传》。 【唐】胡紫阳(?—?) 道士。俗姓胡。9岁出家。20岁游历衡山,拜天师李含光为师,成为道教上清派第十四代弟子。回到随州后,建餐霞楼,谈经修道,声名远播,“禀训门下者三千余人”(如著名道家人物元丹丘)。与慕名前来的李白 “结神仙交”,友谊深厚。后与“郡督马公”马正公一道撮合李白与已故宰相许圉师孙女之姻缘。李白曾从其学练道法。天宝初年,明皇聘为西京太微宫使。因受到其他道人排斥,便回归故里,途中病逝。遗体葬于随南新竹山。李白亲撰碑铭,甚多溢美之词。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其事迹见于《李太白全集》卷30。
『拾』 随州的风景名胜古迹有哪些
随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宁西铁路、正在修建的随信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福银”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和随信铁路。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随州旅游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 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 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吴山鸡鸣山,相传得名于张三丰,道家发源地;高贵三潭风景区等。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景点篇▲ </B>随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有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能听到精美绝伦的编钟之声。下面为您推荐几条线路。 神农故里寻根问祖旅游线: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在随县厉山。这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的圣地。旅游线路:随州城区搭乘3路公汽终点站即到,私家车从城区沿316国道向北20分钟到厉山,参观神农纪念馆。 曾侯乙墓遗址旅游线:曾侯乙墓遗址位于随州城西一公里处,从城区过厥水二桥向西直上即到。 三山两水生态旅游线:随州城区向西走随应(随州至应城)公路,到长岗土门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经广水向北可到三潭风景区,向东可到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从随城沿316国道向西北可到封江休闲度假,向东南可到广水长岭徐家河休闲度假区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