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采矿遗址
1. 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考古发现
自八十年代开始,当地群众不断在此露采铁矿,结果洞毁山平,进而凹陷成一个椭圆专形采矿场,属在西侧边坡上暴露出一些古代采矿井巷和采掘遗物。1987年以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后数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和一批采掘生产工具,并在遗址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万迎山也相继发现了不少古代采掘遗址和大量古代炼渣堆积。
从清理出的古代采矿井巷结构和采掘生产工具、陶制生活器皿来看,金牛洞遗址的年代始于春秋,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当时的采矿活动最初应是露天开采,再沿着矿脉凿开继续深掘。清理出的竖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撑结构,有半框式和方框式两种,竖井井筒采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结构,支扩立柱的顶端均为丫形接口,巷道两侧及顶棚用木棍、木板护帮,有的用竹席封顶。采矿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层开采。矿井中除发现铜凿、铁斧、铁锄、竹筐、木桶等一批采掘工具外,还发现了大量木炭屑,估计当时的工匠们已掌握了“火爆法”采矿技术。
2. 采矿、冶炼遗迹
在大比例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上,采矿、冶炼的遗迹主要有老矿硐、采坑(场)、废石和矿渣堆、淘沙坑、冶炼遗址等,它们在遥感图像上有特殊的形态与色调特征,容易解译和识别。
老硐口在黑白航片上呈黑色孔状斑点,采坑为形状不规则的洼地。采矿硐和采矿坑都有小路相通,但是老矿硐和老矿坑规模一般较小而不规则,硐口塌陷或生长有植物,在图像上往往较为隐约模糊。
近代采矿场通常有一定的几何图形(如矩形、梯形、长条形、半圆形等)的低凹地带,附近有矿石堆和废石堆,并有简易公路或小路相通,需要综合分析判断。采矿场的色调取决于矿种及其风化物的颜色,如石灰岩开采场、砂矿开采场在图像上表现为浅色,而铁矿、煤矿的开采场则为暗或黑色。在彩色航片上表现为鲜艳的颜色(与背景有明显差异),而在黑白航片上表现为不同的色调。冶炼厂和炼渣常表现为有一定布局的暗色突起状斑点。
这些旧矿遗址,一般规模较小,形状不规则,呈斑点状零星分布,不易发现;但当这些遗址沿一定方向作规则分布,并与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如一定的岩层层位或构造条件)有关时,则极易发现。若历史资料已有记录,就可以作为寻找矿体的一个有用标志。
3. 巴尔拔开采矿场遗址 的门为什么锁的
首先要主线全通
其次四个副本要完成探索任务
多鲁尔洞穴</ol>2.柯斯达马克塔
3.巴尔拔矿洞
4.下水道
然后在梅尔达希欧协会和老奶奶对话就可以拿到钥匙